2007年7月18日 星期三

[飄花評論]--宗教的轉軌和接軌13

[飄花評論]--宗教的轉軌和接軌13
空行母……原本是虛空中的飛花、飛舞女、飛天……亦即飛天羅刹女。在八世紀蓮花生入藏傳佛教時,他給臨時的、隨機的……擴大了說法:他對藏王說……你的那位最美麗的王妃……就是空行母!你還是讓她跟我修行吧……藏王立即把愛妃奉獻給了蓮花生。這個王妃就是……
在藏族地區,從西元八世紀才開始出現女性出家者。
據藏文史籍《智者喜宴》等記載,吐蕃王朝藏王墀松德贊為扶持佛教,於西元八世紀先後從尼泊爾、鄔仗那國迎請寂護、蓮花生等大師,建寺度僧,弘揚佛法。
蓮花生大師進藏後,首先為藏王墀松德贊、王妃卡爾欽薩措嘉以及三名邀請者共五人,在瑪薩上宮殿前授灌頂。
蓮花生大師認為王妃卡爾欽薩措嘉是智慧白空行母的化身,請求藏王能以她啟開密宗法門。
藏王墀松德贊遂將愛妃卡爾欽薩措嘉及五種順緣物,奉于蓮花生大師。在桑耶青浦格貢(今西藏山南劄壤縣境內),蓮花生大師引據三藏等,為卡爾欽薩措嘉剃度受戒,成為藏傳佛教史上的第一位女性出家者。從她以後,藏族地區才開始有了出家尼僧。
隨著桑耶寺的落成和藏族地區第一批出家僧伽“七覺士”的產生,藏王墀松德贊的又一位妃子卓薩赤嘉姆贊(法名絳曲傑)等其他貴族婦女約30人,從漢僧摩訶衍處受戒,出家為尼。
繼後,又有大批的藏族女性出家為尼。
據藏文史籍記載,桑耶寺竣工慶典舉行“紮德哈熱”大會供儀軌時,寂護任親教師,有覺姆堅赤嘉姆與斯贊姆嘉等其他一百名藏族女性出家為尼。
然而,對藏族出家女性,很少有人專門研究和介紹。因而,藏族出家女性實際上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宗教文化園林。
自佛教傳入雪域藏地以後,在廣大的藏族地區,就有為數不少的一大群藏族女性,尤其是年輕的藏族女性,削髮入佛門,充當著“覺摩”(即“尼僧”)或“格隆瑪”(即“比丘尼”)這一特殊的社會角色。她們以從事宗教活動,過著“出世”的宗教生活,構成了藏傳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比丘尼,為梵文音譯,意為乞士女、除女、熏女等,是依法受過具足戒的佛教出家女性。
根據有關資料,當時在桑耶寺共有300名男女出家為僧尼。這300名僧尼的所有生活費用,皆由王室提供或支付。且將芒侖格汝林作為淨廚,由出家為尼的王妃絳曲傑職其事,供給每一位僧尼十三種膳食,並銘文立碑,建立比丘、比丘尼僧團組織,分別為比丘和比丘尼僧團委任軌范師。這就是藏族歷史上最早建立的並與男僧比丘合寺的比丘尼僧團。由於僧伽組織的建立,桑耶寺便成為藏傳佛教歷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寶具足的寺院。
在西元八世紀吐蕃王朝鼎盛時期,在藏地建立僧伽組織初始,就有大批的女性出家者,特別是王室貴族婦女步入佛門,出家為尼,使當時受到藏族土著宗教苯教勢力極力抗衡、排擠的佛教,得到了大力支持和扶助,從而推動了佛教在藏地的傳播和發展。在這些比丘尼中,還出現了瑜伽母、女密宗大師等大成就者,如益希措嘉等。
益希措嘉,即王妃卡爾欽薩措嘉,是藏王墀松德贊之妃。其父親為吐蕃小邦卡爾欽王貝吉旺秋,母親為努薩格措,她是姊妹三人中最小者。由於她容貌美麗,引起了斯卡爾王多傑旺秋與卡爾曲王貝吉勳努兩家求婚者之間的糾紛,為逃婚受盡皮肉之苦,後被藏王墀松德贊迎請入宮為妃。
蓮花生大師入藏後,依止蓮花生大師出家為尼,修得所有教法,蓮花生大師稱她為“與吾等同者”,是蓮花生大師25位著名君臣弟子當中的心傳弟子。曾在雪山荒地修持八大苦行,獲得大成就,成為藏傳佛教史上的第一位女密宗大師,以神通廣大、法力無邊著稱于世,曾受到尼泊爾國王等的迎請。在桑耶寺佛、苯之爭時,她以自己的淵博學識力挫群雄,辯敗苯教徒等,博得庶眾敬服。
由於眾王妃的嫉恨,藏王墀松德贊去世後,在桑耶黑波日,信仰苯教的王妃覺汝薩苯姆措對佛女益希措嘉獻毒加害。
毒害未遂,王妃覺汝薩苯姆措心懷愧疚而遠去它方。為此眾王妃懷恨在心,將佛女益希措嘉驅逐于後藏。
她在卡熱雪山,攝受三百名弟子,傳授密法,該地由此得名“覺摩卡熱”,即“比丘尼之卡熱”。
其中三十九名得成就,二十名能做利樂有情之事業,七名弟子與其等同。
繼後,她在覺摩囊廣收徒眾弘傳佛法,建立了有千名比丘尼的僧團組織。
覺摩囊為地名(今西藏日喀則地區拉孜縣境內),藏語即“比丘尼之裏”。在覺摩囊這一尼眾道場,其中能做利樂有情事業者有百位,與其同等者七名,獲成就者五百名。
她在後藏攝受的女弟子中,獲成就者竟達一千三百餘名。
由此可見,覺摩囊是藏傳佛教尼僧最早建立起來的活動中心和修持密法的主要道場,由此成為藏傳佛教修行聖地。後來藏傳佛教覺囊派在此建立覺囊寺,即由此地而得名。  繼後,益希措嘉又到尼泊爾、門域等地,攝受徒眾二百餘名,弘傳佛法,培養出一批藏傳佛教尼僧,以此擴大和發展了藏傳佛教比丘尼僧團,特別是把她們納入統一的信仰體系下,把個人性的內在信仰變成社會性的宗教,為傳播藏傳佛教寧瑪派教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當益希措嘉在邊地大力弘揚佛法之時,藏王牟墀贊布派遣三位大臣迎請她返回桑耶寺。
她同蓮花生大師之著名弟子、二十五君臣中的南卡寧波、貝若紮納等其他眾多弟子,將蓮花生大師傳授的“修心法類”一千萬部、“心髓法類”一萬部及本續、經教、密訣等所有甚深教法,編目分類,筆之於書,伏藏于整個藏區。
而且,諸多密法均由她傳出,如“金剛橛”、“空行母心髓”等等,為藏傳佛教早期寧瑪派的傳播和繼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特殊貢獻。
正因為如此,藏傳佛教寧瑪派將益希措嘉、蓮花生大師和另一明妃曼達熱哇,供奉為寧瑪派“佛母三尊”,同時還將益希措嘉作為空行母和金剛帕姆語之化身加以崇奉,特別是寧瑪派的許多高僧大德將她奉為本尊佛母進行修持。

益希措嘉作為吐蕃王朝時期藏族出家女性的傑出代表,不僅為佛教在藏地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而且為廣大的藏族婦女開闢了一條識字習文、學法修法的道路,對提高藏族婦女整體文化素質,具有深遠的意義。
繼益希措嘉之後,在廣袤的藏族地區出現過不少優秀的出家女性,其中在藏傳佛教“後弘期”內出現的瑪久拉仲,在眾多傑出的藏族出家女性中頗具典型。

瑪久拉仲(1049—1144),是繼益希措嘉後在藏傳佛教史上出現的又一位著名尼僧。由於她在密法修持上獲得大成就,後人又尊稱她為女密宗大師。她出生在西藏山南地區措美地方,父親名叫確吉達瓦,為該地地方官,母親叫隆姆本尖,是門閥富家之女,從小受過教育。
23歲時,瑪久拉仲與七位格西辯經交鋒,她以自己深奧莫測的佛學理論和嚴密系統的辯經哲理,辯敗群雄,博得眾僧敬服,並奉香奏樂、設座迎請。
是年在俗家懺經時,與印度班智達陀巴紮亞相遇,結為夫妻,生二子一女(有說三子二女)。
34歲時,她再次拜謁其尊師索南喇嘛受“帕姆成就五神灌頂”,賜密名“多傑旺秀瑪”,即“金剛自在女”。其後一直依止帕丹巴桑傑,修得多種精深密訣和修持法,遊歷108座雪山“年”(藏族原始神祗之一)地,修持苦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修持法。

37歲時,她以桑日卡瑪爾(今西藏山南桑日縣境內)為主要道場,廣收門徒,傳授自己獨闢蹊徑體悟到的佛教學識和別具特色的密宗修持方法,隨之創立了獨樹一幟的藏傳佛教覺域派。于此同時,形成了以瑪久拉仲為中心的尼眾僧團,其道場桑日卡瑪爾也由此成為藏傳佛教後弘期出家女眾活動的重要中心。  不惑之年的瑪久拉仲,就像一棵根植於肥沃土壤裏的參天大樹,以自己獨特的佛學智慧和博學才識,挺拔聳立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雪域眾多的教派和僧眾中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女大成就者和密宗大師而名震四方,其教法亦不脛而走,播及整個藏區以及印度、尼泊爾等國,並且產生了巨大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她創立的“大手印覺域派”是唯一傳到印度的藏傳佛教宗派。  瑪久拉仲一生撰有許多覺域派論著,對藏傳佛教其他諸宗派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藏傳佛教史上享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她的弟子不計其數,尤其是她培養了大批尼眾,為提高藏傳佛教比丘尼的地位起到了巨大作用,且為藏傳佛教“後弘期”比丘尼僧團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瑪久拉仲,這位被藏族人民親切地稱作“偉大母親”的藏族出家女性的優秀代表,于西元1144年與世長辭,享年95歲。然而,她的教法匯入藏傳佛教格魯派和寧瑪派等宗派中繼續傳播。她的事蹟至今仍在藏族尼僧以及廣大民間廣泛流傳。瑪久拉仲本人亦被奉為智慧空行母的化身,為人們所依止和供養。

活佛體系是藏傳佛教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創立於西元十二世紀的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
繼後藏傳佛教各宗派也建立起了各自的活佛轉世體制,遂成為一個龐大的教法制度體系。

藏傳佛教女活佛體系,雖然是建立在活佛轉世體制的基礎之上,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它是在被奉為空行母化身的益希措嘉和瑪久拉仲等傑出女性的巨大影響下誕生的,同時亦是“空行母化身說”付諸實踐的結果。
因此在世界宗教文化中獨樹一幟,且具有濃厚雪域高原的文化特色。
當然,僅從種類、級別或數字上看,為數不多的女性活佛與數不勝數的男性活佛相比,有天壤之別。儘管如此,女活佛以她們那特有的風采給藏傳佛教文化增添了幾分異彩。

下面就對藏傳佛教三大女活佛體系及其傳承作一具體敍述。
【女活佛多傑帕姆傳承】多傑帕姆,為藏文音譯,意即“金剛亥母”,是藏傳佛教密宗修持的母體本尊之一。她以身、語、意、業等之化身,出現在青藏高原和印度、尼泊爾等地。女活佛多傑帕姆,就是出現在雪域高原的“金剛亥母”之化身,現已傳至第十二世。
第一世多傑帕姆·傑增卻吉仲美(?—1489),系吐蕃王朝贊普或藏王朗達瑪後裔吉德尼瑪貢之後代。自幼聞思佛法,依止法王珀東·確列南傑,出家為尼後取法名貢確嘉姆。她隨從珀東巴前往前、後藏各地,學修三藏教法,接受灌頂、密訣等所有教法。
繼後從大成就者湯東傑布,修得新舊密宗博大甚深之教法、教授。
後與近侍女弟子德勒曲仲等前往貢布貝吉乃賽修持,獲得證悟。
後在羊卓萬戶長南卡堅贊的資助下,於西元1439年(有說1440年)創建了桑頂寺。該寺位於西藏山南浪卡子縣境內的羊卓雍湖西南一座險要陡峭的山頂上。
從此,桑頂寺成為歷代多傑帕姆女活佛的駐錫地。34歲時,廣收門徒,在窄貢建立正式僧伽組織,傳授密法,做利樂有情之事業,為僧眾百般敬仰,並視為空行母王妃佛女益希措嘉的轉世。

第二世多傑帕姆·傑增貢嘎桑姆(1490—1533),生於貢布娘赤(今西藏林芝地區)地方。由大成就者湯東傑布認定為一世多傑帕姆·傑增確吉仲美之轉世靈童,由此建立了多傑帕姆女活佛轉世制度。
從5歲始依止湯東傑布修習新舊密宗教法。後由班丹其麥珠巴增緣迎至桑頂寺修習珀東巴所傳諸教授、密訣等。
上部蒙古兵入侵西藏時,她與班丹其麥珠巴師徒約20人,以幻術調伏上、下門域王,制伏蒙古兵,並傳授真言經教、善惡正法等。
由恰爾巴囊索紮西達爾傑作施主,創建了恰爾曲德寺。在雅嘉領主、仁蚌巴、羊卓萬戶長等地方勢力和各地施主的資助、扶持下擴建了桑頂寺,將珀東巴文集一、二卷共120部書寫成金、銀本(用金、銀汁或粉書寫),並廣做利樂事業。

第七世多傑帕姆·確卓旺姆(1708—1752),出生于寧木同西地方,依止一切知赤列嘉措、卓貢班瑪赤列等上師修習教法。
她以神變幻術著稱於世。
現世多傑帕姆·德欽確吉卓美記載道:“當時,在雪域高原各大寺院大肆搶劫、摧毀寺廟的準噶爾次旺熱丹軍兵入侵桑頂寺時,傑增欽姆(即確卓旺姆)對徒眾說:‘眾僧就近躲藏,我一人留此。’便在白宮寢室德欽頗章坐禪入定。
當軍兵入至時,她變幻作一頭恐怖忿猛的野豬,身上燃燒著熊熊烈火,示現各種幻術。當準噶爾兵來到護法神殿時,象鼻天神口噴鮮血,匯流成海,制伏眾軍,(準噶爾兵)遂供奉刀槍、鎧甲及300餘件兵器,盟誓不再侵害;護法神殿12柱間,不時顯現畏怖幻術,(準噶爾兵)遂將在羊卓地區其他寺廟內搜劫的佛教法物和法器等供奉於此。”(見藏文版《西藏佛教》1994年第2期第39頁)這一故事曾在藏區廣泛流傳。

第八世多傑帕姆·格桑確丹德欽旺姆(1753—1802),出生於香紮西孜地方,為六世班禪班丹益希之侄女。由六世班禪灌頂,迎至桑頂寺。在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座前剃度受戒,取法名格桑確丹德欽旺姆。相傳曾受乾隆皇帝之邀到內地,被封為呼圖克圖。

第十二世多傑帕姆·德欽確吉卓美,1938年生於尼木同西吉汝地方, 6歲時,從拉薩倉宮尼姑寺被認定為多傑帕姆轉世靈童,迎請到桑頂寺。
12歲時,從攝政王達紮活佛剃度受戒,取法名傑增阿旺謝珠德欽確吉卓美。依止阿旺久美堆丹南傑,學得珀東所有教法,先後從赤強仁波切、十四世達賴喇嘛接受灌頂。
1959年,從不丹、印度、阿富汗,經原蘇聯到北京,參加國慶大典。目前擔任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人大副主任、佛協副會長、全國政協常委等職。
桑頂寺除了寺主多傑帕姆女活佛,住寺均為男僧,目前有僧眾二十餘人。

【女活佛貢日卡卓瑪傳承】貢日卡卓瑪,是位於今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甘加鄉境內的白石崖寺之寺主,通稱“卡卓瑪”,意即“空行母”。該傳承迄今已傳至六世。
第一世貢日卡卓瑪·洛桑曲仲,系康巴人氏,又稱“拉孜本姆(即夫人或女首領)索南堅”。
何故以此相稱有待考證。
據載,她曾從拉薩一帶掘出許多伏藏,但被認為是偽經,不被接受;曾預言要在帕邦喀(位於拉薩北郊沙拉寺以西的一個山岡上,吐蕃藏王松贊干布在此修行,並建宮殿)掘藏,能見諸多伏藏等等,但其神通未得認可。
她稱前世為瑪久拉仲,所說事蹟被認為多有虛構,受到人們的譏諷。
後來她來到多麥地方(今甘青藏區),在夏瓊寺和塔爾寺等寺院廣做利樂有情事業,在協寺(位於今青海省同仁縣雙朋西鄉境內)掘出伏藏“壽水寶瓶”。
遊歷各地,建造許多神龕殿宇,示現各種幻術。
西元十七世紀,高僧噶丹嘉措(1607—1677)(即隆務寺寺主、第一世夏日倉活佛)于58歲時(即1665年),在甘加白石崖建修行殿或禪院,任塔爾寺然絳巴次丹嘉措為法台,並認為洛桑曲仲是一位具足神通先知、法力無邊的成就者。洛桑曲仲由此成為寺主和一世貢日卡卓瑪亦即空行母,白石崖寺從此成為歷代貢日卡卓瑪女活佛的駐錫地。

第二世貢日卡卓瑪·洛桑卓瑪,據載是從前藏來到貢日地方,也有說系夏河縣甘加鄉人氏。
相傳一世貢日卡卓瑪去世後,護法殿之門從未開啟過,因無人知道殿門鑰匙在什麼地方。而她前來朝拜護法殿時,卻從很多哈達中取出鑰匙。
打開殿門時,她看見一世貢日卡卓瑪去世時點燃的神燈還在燃燒。她由此被認定為一世貢日卡卓瑪·洛桑曲仲之轉世。

第六世貢日卡卓瑪,甘加鄉人氏,現在夏河縣政協工作。
貢日卡卓瑪女活佛,屬藏傳佛教格魯派活佛體系,在藏區享有一定的地位。其駐錫地為甘加白石崖。該地懸崖高聳,怪石林立,因而被譽為“勝樂佛”宮殿。該寺所在地還有很多岩洞,相傳能通往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境內的協貢和河南縣境內的一些聖地。

【香塞傑尊仁波齊女活佛體系】香塞傑尊仁波齊女活佛,是藏傳佛教甯瑪派活佛體系中的一名女性活佛。女活佛傑尊仁波齊的駐錫地為香塞寺,該寺位於今拉薩市曲水縣查納鄉境內,座落在一個山青水秀、景色秀麗的山岡上。
第一世香塞傑尊仁波齊·仁增曲央桑姆(1853—1951),父名東珠南嘉,母名邊巴卓瑪,系尼泊爾人。父母二人赴印度、薩霍爾等地朝聖途中,生於班瑪措地方。由於家庭生活十分貧窮,自小四處行乞為生。
5歲時,與母親一同侍從瑜伽母次仁布赤。6歲時,能講述佛本生故事,並以此為生計。
其名聲由此傳開,被稱為“瑪尼洛欽”。
13歲時,曾被薩霍爾王迎請行佛事。
後依止夏嘎措周仁卓之法嗣傳承者赤紮班瑪嘉措,學得諸多甚深密訣,在黑波日等地苦行,修持三年。
19歲時,隨嘉姆、嘎托二位瑜伽母前往尼泊爾朝覲,刻印了“確丹恰茸卡雪”之目錄。
當時正值尼泊爾佛教衰落時期。
返藏後,從夏嘎巴之弟子那澤多傑修習密法,遊歷藏區各聖地,為十三世達賴喇嘛所授記。
36歲,拜謁夏嘎措周仁卓之轉世,獲賜法名仁增曲央桑姆。
依達隆瑪珠仁波齊授記,依止堪欽阿旺丹貝尼瑪,受戒而未削髮,成為藏傳佛教女性出家者的留發尼僧之一。
此後與幾位尼僧赴青浦、桑日、香波雪山、崗底斯雪山等許多著名聖地修持寧瑪派、覺域派等各種密法,又在香塞隱居坐靜達數年之久,獲得大成就,名聲大噪。  55歲時,在西藏地方勢力的大力資助下,重建香塞寺,使這座最初為息解派、後為寧瑪派的寺廟,演變成著名的香塞尼寺,且制定了完整的教法體制和組織制度,直到今日仍為藏族地區較有影響的尼眾僧團組織。
由此,她亦被信眾擁立為“傑尊仁波齊”,意即“尊者大寶”,成為藏傳佛教史上的又一位女活佛。
由於她不是轉世活佛,而是通過自己的苦行和修持成就而成為一名活佛,故又被尊稱為“讓瓊喇嘛”,意即“自身修成的上師”。
從此,許多藏族貴族婦女聞其道譽,紛紛前來拜謁,佈施供養;同時也有廣大窮苦女性紛至遝來,在她座前剃度為尼。
在香塞寺,她不僅傳法佈道,而且廣濟博施窮苦百姓。相傳依附該寺的男女乞丐、孤兒和老弱病殘,竟達數百人之多。
這位德高望重的女活佛,于1951年3月13日與世長辭,享年98歲。然而今日她作為“親證”的實體,仍安坐於香塞寺主殿內,接受著徒眾香客的頂禮膜拜。

第二世香塞仁波齊·多紮·多傑熱丹,系錫金王室章茸家族人氏,父輩為西藏後藏多紮莊園主(今西藏日喀則地區江孜縣境內)。
香塞仁波齊·傑尊曲央桑姆去世後的第二年,這位出生在拉薩多紮貴族家的男孩,被認定為女活佛的轉世靈童,成為第二世香塞傑尊仁波齊。
多紮·多傑熱丹被認定為香塞傑尊活佛後,由於年齡幼小,不曾住寺。
新西藏誕生後,他選擇了不同于傳統的受教育的方法,從小學到中學,由高中到大學,系統攻讀,再到高級佛學院進修深造。
1984年,他從西藏大學藏語系畢業後,一直在西藏人民廣播電臺從事編輯和翻譯工作。
平時在宗教節日期間,他還要前往香塞寺主持各種佛事法會。
總之,這種女活佛轉世為男性的轉世方法,不但頗為引人注目,而且在藏區也不多見。
按一般傳統慣例,男活佛轉世為男性,女活佛轉世為女性。然而,藏傳佛教活佛轉世體制,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拘泥於以往之慣例,已發生巨大演變。
例如,目前藏傳佛教活佛轉世體制中,不僅有女活佛轉世為男性,而且也有男活佛轉為女性。
這種宗教文化現象雖然較為罕見,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藏傳佛教中男女所擁有的平等地位。
藏傳佛教的女活佛,除了以上所述的幾個傳承體系之外,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均有女性活佛。
甚至在藏族傳統宗教苯教中,也曾產生過女性活佛。
藏族女性出家眾,從西元八世紀產生以來,雖然經歷了曲折的演變過程,但是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及其特異的傳承方式,根植于雪域高原,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開花結果,大放異彩。
在藏族女性出家者中,不僅出現過許多著名的大成就者或瑜伽母,有的還參與政治,用自己的才智保家衛國。
直至今日,藏族女性出家者在當今藏傳佛教這塊園林中,仍佔有重要的一席,她們的行蹤遍步廣大藏區,擁有自己獨立的寺院。
她們在宏傳各自宗派教義的同時,又形成了獨特的區域性文化。
這不僅豐富了藏傳佛教文化,而且為藏傳佛教的繼承和發展,發揮著特殊作用。
特別是藏族女性活佛的產生,為藏族婦女的解放、平等和自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亦為藏族婦女樹立了一個值得驕傲的典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