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0Q新時代-C14做表相工夫的修行人嗎?

0Q新時代-C14做表相工夫的修行人嗎?
 
過去的心靈參究者被稱為修行人,而其所從事之行為則稱為修行、修心、修性及靈修等等。這些「修」的字義很容易被誤解為是一種對生活、個性及信念的修補、改正與增減,也有不少人更認定這個「修」字即是修養的意思。因此修行人常會被定位為一種內外在的表相要有威儀,坐有坐相,站要有站姿,吃相要文雅,說話和氣,讓人看起來最好既莊嚴又慈悲,及堅守各種嚴格的紀律等訓練有素、有修養的人就是「修行人」。甚至連部份參究者也相信這種屬於行為的修正方式即是修行。
有些發心的修行者,辭親離家,不惜割捨世間之種種牽掛與情愛,想走修行之路,但由於在他們的心中,早已刻下了一種所謂的修行人應有的表相模式,因此常會刻意或不自覺的在表相上做工夫,不少人常為了讓自己表現威嚴及有定力,而用「壓抑」等相當緊的信念來端正自己。這類型的修行人,只要在其心中仍然存有一絲參究、質疑之心﹝亦即所謂的疑情﹞,在對自我觀察的日積月累之下,或許也會有見性之日,但卻是得來不易。反之,若連參究、質疑之心都沒有,而只是熱衷於下工夫在研讀經論,及樂於表相與種種儀軌之運作,卻自認此即是修行,甚至於連其追隨者也都這麼認為的話,則這種人想要見到自性,將是機會渺茫的。不過若因此能帶動大眾注重個人修養,讓這個社會能充滿一片祥和之氣,則倒也是不錯的。
還有一類的「新新修行人」倒是相當的社會化,他們主張修行就是加強對社會的參與,因此雖離開了屬於個人的小家庭,投入滾滾紅塵中各種社團的大家庭中忙碌不已,甚至有的熱衷於對政治的參與,並稱之為方便法。令人想不通的是,這些人為何既換了表相,其思想行為卻比一般的社會人士更加社會化?是否他們只是將之視為三百六十五行之外的另一種行業而已?
其實,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的本意,只是要提醒那些真正有心想要參究者,用心去体會,時代在改變,「身份」的特性與目的,也會隨著整個社會之需求而不同。我們不必以過時的腦筋去期待、執著別人的作為,也勿為各種表相所迷惑。重要的是我們要去了解,什麼才是我們的真正需要?如果方向正確,可以少走很多的冤枉路,至於擁有什麼樣的「頭銜」就不重要了。
以後,將會有更多的人將「修行」解釋成就是修心養性的意思,若從語言的不定性來看,其實這個說法也沒甚麼對與錯。因此我認為想要打破無明,獲得真正快樂、自由與解脫的人,若使用「參究」這個字眼似乎更為貼切。參究者不是要忽略修心養性,而是不要陳義甚高,或口說不做,或只是光做表相工夫而已。
其實,若真能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很不簡單了。最重要的事是應以「參究」為首要,解脫為目標。而「修行人」就留給宗教人士去使用,參究者也不須再去爭辯這些字眼與名相了。而對於社會上的慈善機構或以慈善為志業的各種宗教及其他團體,參究者亦應隨份、隨力、隨緣幫助和讚嘆,但心中也要有原則,即是不應產生煩惱、不期回報,及不礙參究。

0Q新時代-C13參究方法最終只有一個

0Q新時代-C13參究方法最終只有一個

參究的方式,自古以來就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亦有人形容它有八萬四千種方法之多,但是在我看起來,我認為以「萬法歸一」這四個字來形容將更為貼切。我的意思是,雖然參究的方法有那麼多種,但其最終還是歸於一種而已。為什麼呢?參究的路線,自古以來皆因指導者的各人創意、風格,與個性的不同,所教導的方式也各有所差別。但是經過時間久遠的流傳下來,有些教法經過後人的斷章取義,加油添醋,及特殊包裝之後,可說是早已走樣,若再經過一代代的所謂「傳承」下來,其內容、精神是否還能保持原來的本意實令人懷疑。
在這裡我可舉個例子做參考:我曾經在與一些人談法時,其中有人因不甚明白而提出問題,在我尚未開口回答之前,在座中立刻有人搶著替我回答問題。他告訴發問者,我的意思是什麼、什麼,他的回答幾乎都是他自己的意見,可說與我的本意相差甚遠,像這種類似的事件,想必很多人都有機會經歷過。這種口述的事情連當事者在場都會被錯解了,更何況千百年後之事?因此參究者實應注意,不要太過於執著在文字、語言相上。
雖然有人說過,修行的方法有八萬四千種之多,但總歸都是訓練方法,而非實相真理本身,故真理只有一個,而非八萬四千個。且這個真理不受限於古今、派系、傳承、地點、思想、宗教、身份、人物等。
自古以來發明真理的人,雖然從外面種種獲得智慧的泉源,但最終仍須與自己身心去一起觀照、體會,在心上用功,才能對自己無明的打破有所助益。否則,外來的種種資訊,雖經自己腦筋繞過,最終仍會歸於外來境界語言相,當煩惱、境界一來時,仍然不敵。這是現今很多參究者的共同習氣,若單只從分析、比較、邏輯、思考中去處理心靈問題,則又與現代的電腦何異?雖然我們能滔滔不絕的說出古今各種修行派系之風格、見解與其對種種名相的解釋,對古人的思想或加以批判,或想辦法取得令人尊崇的頭銜來彰顯個人的與眾不同,有些人更以能系出名門或能輕易背誦出古人之經論而自豪。其實這些別人的東西又與個人之無明煩惱有何關係呢?執著太多的名相反而徒增煩惱、愈陷愈深罷了。韶光易逝,待老來體弱髮蒼,無力參究,痛丟初發心,情何以堪!
對於一個真正想要參究的人,實應小心謹慎不能迷失於表面奪人眩目的外相、群眾、聲色與名利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