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和尚說易》-03

《和尚說易》-03

乾卦第一爻,初九,潛龍勿用,陽在下。
坤卦第一爻,初六,履霜堅冰至,陰始凝。
修行者在這個時候是沖不出去的,陽在下,而陰氣盛已凝為霜,若再不自強,陰氣將凝為堅冰,封住了潛龍。這時人的能量級已近於零。
修行者行動功:潛龍開山,開冰雪陰封之山,行靜功,喚醒潛龍——昆達利尼蛇。但是“易”已明確指出,此時潛龍勿用,地已霜凍,既不能開山上沖,又不能靜坐修“龍蛇大丹功”,那麼,修行者應如何辦呢?
易是這樣指教的:
乾卦一爻變,而成垢卦初六,坤卦一爻變而成復卦初九,且看爻辭是如何指教。
垢卦 巽下乾上,女壯,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天下有風,垢以施命浩四方,初六,系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躇躅,系于金柅,柔道牽也。
此時修行者是處於柔遇剛,柔將克剛,陰將克陽。如此下去,陰愈來愈盛(女壯),應立止於女色,不可長此下去,識神(後)應主動運行丹田之氣以養丹陽(天下有風),若能控制陽失陰長(系于金柅),則貞吉,若如此下去則見凶,陰氣雖尚不盛,但如瘦豬,很快就會長壯,故要牽制止陰長。
復卦 震下坤上,震為龍,龍在地下,曰潛龍。
“復,享。七日來復,天行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初九,不遠復,以修身也。”
此卦,初爻意為,修行者定要在冬至日起,閉關打坐入靜七日,以養身。不要去忙商旅之事,元神(先王)閉關修身,則亨。
邵雍詩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包犧。”
天地之心在建子之月,冬至之時,一陽初動則易大動,此時打坐最易喚醒昆達利尼蛇,活化海輪。
以上是按易經修行煉功的第一步。即“待到蓮花盛開時,橫空出世莽昆侖。”此蓮花為雪蓮,又名雪山青蓮,逢冬至日開。此即九陰功第二式,意念潛龍被封在冰雪昆侖山之中,創造出冬至日的條件,九陰功打完,常是手指冰涼。
乾卦第二爻“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坤卦第二爻“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乾卦二爻變,為天火同人“六二,同人于宗,吝”。
坤卦二爻變為地水師“九二,師在中,吉無咎,王三錫命。承天寵也。”
冬至閉關七日後,潛龍沖出海輪,龍頭已在丹田,日輪,此時行潛龍開山式上沖,有利於得見“大人”——性光。此時打坐要身直胸正,心胸寬大虛無。靜坐時,不要有為(不習)是有利的。“天下文明”,即天下火,丹田有熱感。
但此時上沖(天上(龍頭已在日輪)火下(熱感已在丹田)),火為龍蛇上沖,中脈不寬有阻(同人于宗),是不容易的(吝),養龍于水輪,地下水(地水師,師即養龍),即以腎水、精化氣養龍。是正確的(王三錫命,承天寵也)。修行者應動功、靜功結合,此時一級能量。
以上是修行者的第二步。需四十九天修煉,行潛龍開山式及潭中觀月式。
乾卦第三爻“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終日乾乾,行事也。”
坤卦第三爻“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乾卦三爻變,天澤履“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為于大君。”又“眇能視,不足以有明,跛能履,不足以履行也,咥人之凶,位不當也,武人為于大君,志剛也。
坤之三爻變,地山謙,“勞謙,君子有終,吉。”
修行者要日夜抓緊修煉,“終日乾乾”不息。終日乾乾幹什麼?行修行之事也,即使勞累(厲)也沒關係,此即修丹田之氣,精化氣。
含章,即合光,蓄能量于丹田,以待時而發,“從王事”——修性光,雖目前尚無成,但會有終。
乾之三爻變為什麼凶呢?爻辭已經講得很明白了,在這一階段是修命不修性,是在半邊用力,一味下去終是無成。但上面的坤卦講了,雖無成但有終,此句是有前提的,即從王事——不要忘了目的在於修性,而且要知光,知道是為了修出光來。而這裏卻是“武人為大君”,識神在一味的修命,而不顧及修性。所謂凶,並不是說有什麼凶事,而是指無成。
眇能視——用一隻眼看東西,跛能履,用一條腿走路,此是比喻,只修命是偏的,如踏老虎尾巴,凶——無成。
坤三爻變是說,丹田雖修出光熱感了,但修命仍應居下位(謙),要知道,正位應讓于修性。如果能這樣,而不是“武人為大君”,則吉,吉是什麼?君子修行有終。
以上是修行的第三步,二級能量。易是用隱語,密句講修行之事,故而人們雖讀易卻找不出來,因為不光是隱語,要命的是密句,它把一個事情分寫在四個卦上,必須把四個卦對起來,方可知其密意。
在前面一集裏,僅舉了一個案例的一部分,剖析神門功法。道門從易中,悟出煉丹術,寫有“周易參同契”,重在命功上,而未能窮盡易之玄妙,佛門功法重在性功上,而神門功法是從命功入手,直指性光。老子實際已悟出易之全貌,但未直說,只是在開篇第一章中點了一下:“無以欲觀其妙,有以欲觀其竅。”這裏的妙是暗指性功,竅是守竅,指的是命功。
下面,接上一集繼續剖析。
乾卦第四爻“九四或躍在淵,無咎”。“進無咎也”。“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或躍在淵,自試也。”“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坤之四爻,“六四括囊,無咎無譽。”“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在丹田精化氣已足的基礎上,要及時進德修業,即修性是無壞處的,這是修行者由修命進而修性的一個質的飛躍(乾道乃革),可以自己試一試,就是飛躍不上去也無壞處的,也就是仍處於淵位(丹田)。
這一步是要從日輪躍到火輪(心輪),此是性光激發的開始,九陰功的第五式,龍躍於淵就在於此,第四式三度玄關是為龍躍開道。
坤卦中曰,這一步,雖無咎,但要慎重,括囊意為把口袋紮起來,隱意是慎重的意思,慎之方無害,方無咎,若不慎則有咎。
乾之四爻變為,風天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上合志也。”
修行者已修至火輪,即心輪,再上面是風輪即喉輪,此時,以一陰畜五陽力量是不足的,心要平靜,不可急於求成,而且這一步的時間要長,要反復,龍躍於淵,如果過急,猶如一陰戰五陽,會受傷的,只要戒燥,堅持修煉下去,方向是對的“上合志也”。
坤之四爻變,雷地豫“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長遠利益”“志大行也。”.
此卦爻含意較多,一是此舉是行大志,獲大有,是高興的事(豫)。二是不能懷疑、動搖而使氣散,要五陰保一陽,用全部能量向上沖。三,如果運行的好,會如同雷聲滾滾地從地下(海輪)沖上來,伴隨雷聲,身體會有震動的感覺,有時雷聲閃電,震動同時出現而產生快感(豫)。四,完成這一步龍躍於淵,要看你以往修的根基,同時這一步也是為下一步創造條件。豫卦的總卦像是“利建候行師”,即有利於上行,行師即率兵上沖,利建候是隱語,即將有利於下步“見”喉輪之功。
以上是修行的第四步,四十九天,三級能量,九陰功,龍躍於淵(第五式)以及九陰功二、三式。
下面是第五步,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飛龍在天,大人造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虎從風。”“飛龍在天,上治也。”“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這一步是完成衝開風輪,風輪在頭部咽喉,故曰飛龍在天,沖到這一步是有利於出光的(利見大人)但這一步,修天德很重要,取得天師的加持是個關鍵。得到這種加持,就會形成雲從龍,虎從風之勢。此步也在於完成上離中真陰,降下坎中,下坎之真陽上填上離之虛(水流濕,火就燥),這樣才能完成日月合明,天目出光。九陰功中第六、七兩式彩雲追月、海底撈月即是。
此時的成果是天目前西天月一輪,四級能量。
坤之五爻“六五,黃裳,元吉。”
黃裳的隱意是,地下(海底輪,臍輪等)的能量上沖至此而發光。
乾五爻變火天大有:“火在天上,順天休命。”“六五,厥學交加,威如吉。”
火即飛龍,已沖至天(風輪),應順天修命。此時,要返修命功,以養後勁。
坤之五爻變,水地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水在地上,全部能量都已調上來了,此時更應無為修行,能量依其自然,來者不拒,在下面的不上來,也不要強調上來,這樣做則吉。
以上是第五步修行法,可配合九陽功大虛無法。
乾之六爻“上九,亢龍有悔。”“高而無民,是以動而有悔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飛龍已沖至月輪(天目),能量用盡,位高而下無民,民在此謂陰能量,精化氣之能量,亦謂識神不能與元神同步,此時應放慢速度。
坤之六爻“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其道窮也。”“陰疑而必戰,天玄而地黃。”
這裏是兩個含意,一是識神與元神開戰,不願讓元神再往上沖,二是元神的能量不夠,此是描述修行者思想鬥爭。
乾之六爻變,澤天夬“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祿居下,居德則忌。”“上六,無號終有凶。”“無號之凶,終不可長也。”
是決定之意,必須要去除識神的干擾方可有成,同時在功法上,月輪要向下,向日輪注入甘露(君子以施祿居下),(詳見龍蛇大丹法),這樣,識神的干擾終將被去除。
坤之六爻變為山地剝:“山附於地,剝,上以厚下安宅。”“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這裏是兩個意思,一是修行的基礎若不好,猶如高山建在薄地上,會剝落的,若是如此,要返過來“厚下安宅”;二是碩果已成,但識神干擾,因為一旦元神修成,乘車(輿)而去,識神就失去了房子(身軀)。
在九陰功裏這是第八式,三度還魂,海底藏身,采海底花(精)補氣,重沖上天。對應的九陽功即是龍蛇大丹法,這是修行的第六步,能量級卡在四級上,沖上去了,則進入五級,甚至六級,沖不上去,就卡在四級。
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大哉乾元,乃統天。首出庶物,萬國咸寧。”“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天下治也。”“乃見天則。”
此卦是講從月輪沖上天輪,沖出天輪,修行的大功初步告成。元神沖出去了,則人此時了知了“天則”,在宇宙生命是平等的,都是龍,故無首,佛、菩薩也是平等的,故無首可言。
坤卦“用六,利永貞。”“以大終也。”“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意為沖出梵輪、天輪、利永貞,修行事告以大終(指告一段落)。
以上是修煉的第七步,九陽功的第六、七、八、九式,此步完成則可為五級、六級,甚至七級。但不是沒有,極少能修成。
易有多種用途。其最原始的用途是用來蔔筮,即算卦,但算的方法與目前街頭巷尾的算卦是不一樣的。現今街頭巷尾的算卦者,多的看面相,看手相,已經沒有用古易、古易法算命的了,但現今,有的易學家依然用古易法預測事物的變化。
孔子認為:古人(朝廷)在大事之前必先蔔筮以斷吉凶,然後方行事。後世人認為是迷信活動,但孔子認為不是,孔子在注易中,認為易是能夠準確無誤地斷出天地、人物的變化及吉凶。
孔子雖然認為易之本是蔔筮,然而,他又認為若體解易之理,則是人類社會治世和發展的指南。後世的儒家把功夫用在易之理上,把學問用在解易之義上,從而易的其他用途暗淡了,卻顯現出哲學的光輝。老子根據易的物理及義理,寫出了道德經。後世的道學家,根據易的生理,寫出了“周易參同契”。形成了道家修行的內、外丹門派。
春秋戰國以前,自黃帝至夏至殷商至西周,易是朝廷、王者的專用密書。最古、最原始的易,只有卦而無辭,用時,根據卦象由大巫直接斷出吉凶。以後,先人歸納了大巫的斷辭,並直接附在卦、爻的後面。之所以這樣做是兩個原因:一是用起來方便,有了過去蔔筮的例子參考了;二是,巫的通靈術,隨人類的進化而減退,與天人相距越來越遠了;故而在斷卦時,必須要在前人——大巫、靈巫論斷的基礎上,再行推斷。這樣,王廷中的易就由易本卦及系辭、爻辭組成,先古稱這種是卦與辭組成的易為易經。
數百年又過去了,易經從王廷中傳了出去,世人對易經又看不懂了,於是孔子等人對易經作注,王廷稱後人作的注解為易傳,後世人則把易卦、卦辭爻辭——易經,以及易傳合本,統稱為易。
易除了公開的蔔筮用途,哲學用途之外,在先古王廷中,它還有一秘密用途,就是修煉回歸天上的功法。這種回天功法是古王廷獨家控制密而不傳的神門功法。
古巫得到易卦之後,用通靈術與天人聯繫,天人給每一卦、每一爻的內容是顯圖像來述說,古巫將圖像用隱語記錄在每一卦、每一爻之後而形成卦、爻辭。但天人傳易,已將易卦排列好了,用隱語系上的卦、爻詞所表示的內容是顯意,而密意是分散在最少四個卦中,即密意的一句完整的意思,是分解在最少四個卦裏,使用時,要將四個以上的卦合併,方可明確密意的內容。神門修煉的功法,就是用這種方法潛藏在易之中。
例如,神門功法之一,龍蛇大丹法、九陰功、九陽功,就是最少在二十四個卦裏隱現著,用者要提出一個功法,必須同時研究最少二十四個卦。
神門功法是總則,是以天地卦為體,其他細則又分別在另一些組卦之中,從易中提出一套功法,是按易的規則進行的,若是掌握了這種規則,任何人都可以從易中提出功法來。具體提煉的規則、方法,在“密解周易”一集裏已舉天地卦為例作了介紹,掌握了這種密法,懂得了系辭的密意,一套神門功法就展現出來了。
易原本只有卦,無文字,是無字天書。古巫用通靈術得到象,然後根據象意用密語作系辭(卦辭爻辭),後世文人如孔子,又對系辭進行解注,這就是現世易本的全部內容,即卦、辭、傳,前兩者稱為經,故易本是由經與傳組成。春秋戰國時期,即東周時期,易經從王廷中傳出,諸子百家如獲至寶,紛紛學易、注易、解易。孔子、孟子、莊子、老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等等,均是從易中開悟,發展了各自的學說。可以說,中國的古文化,是以一易以蔽之。

天地卦的另一種密解法是:提出如下變化的一組卦:
第一套,乾、坤兩卦;初爻、初九、初六;變爻,垢卦初六,復卦初九。
第二套,乾九二,坤六二;變爻天山卦六二,地澤卦九二。
第三套,乾九三,坤六三;變爻天地否六三,地天泰九三。
第四套,乾九四,坤六四;變爻風地卦,六四,雷天卦九四。
第五套,乾九五,坤六五;變爻山地剝,澤天夬。
第六套,乾上九,坤上六;變爻,地卦,天卦之上六、上九。
第七套,乾用九,坤用六。
下面分析此例:
第一套,詳見上集,主要是告訴修煉者在一陽初動之日冬至應閉關七日,斷女色,遠商務,靜心打坐,以養陽氣。
第二套,至天下火時,古曆陰六月應退藏閉關,遠離社會,此時已修至水輪而臨近日輪(丹田),“咸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
從冬至閉關修行七日,以後不斷煉功,至六月已八個月,已修至水輪而臨近日輪,如果此時(六月)閉關七日,遠離社會,促使生命之氣雲集丹田,則吉,無不利,若此時(經八個月的修煉)陽足而在社會近女色(順命)則大凶。
第三套,修行者的意點、重點在日輪(丹田),若終日乾乾(乾乾,意為運氣,吸收天之生命光子——陽氣)“含章可貞”,即把這能發光(章)之氣貯藏于丹田(貞),則可有終(即有成)。(參見上一集)
“包羞”是乾之三爻變的爻辭,意為,此時,應忍恥固位,屍位素食,無所作為,象曰:“包羞,位不當也。”此時修的是命功,故曰位不當,應謙,包羞而行。
坤之三爻變其辭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於食有福。”上述兩個之卦,其卦辭為“大往小來”,“小往大來”。此為調息運氣和天地之氣以養丹田,調息時而先大往小來,以排濁為主,然後是小往大來,以納新為主。要堅持(艱貞)這樣往復修煉,儘管陽已足,仍應戰戰驚驚如履薄冰,居安思危那樣的修煉,天道無情而我無為,仍應思我所應思,行我所應行。
在這裏有“包羞,位不當也。”在上一集修到丹田時,也有“咥人之凶,位不當也。”意為,誠告修行者,丹田氣足之時,不可任意行事,仍應潛修。
現在社會上修煉氣功的人,往往在此時就出手為人發功治病,此正應武人為大君,如履虎尾,大凶,所謂凶,即無成。因為修到此步時,僅三級能量,不堪一用。故而應含章、包羞,終日乾乾,勿恤其孚。
第四套,乾之四爻變,為風地觀。此時已修至火輪。(參見上一集的龍躍於淵、風天小畜及雷地豫)。
觀卦辭曰:“盥而不薦,有孚順若。”象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順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修行者到這一步時,在龍躍於淵,行火輪之修行,由命功質變為性功,此時入靜打坐如觀,觀在這裏是宮殿樓臺的意思,是一種威儀觀,顯得神聖的意思,如道教的“白雲觀。”盥是指沐浴、洗手、淨身準備禮神、祭祀入坐靜功要如敬神,一心一念,精誠專一,祭神如神在。
不薦,章未薦之時,薦是淨身之後去擺供品,忙於務了,心也散了,意為修行者打坐入靜,始終要保持在未薦之時,即淨身之時那種心態,心誠專注之態。入靜之後要觀,此觀為觀想之觀,觀什麼,觀“大觀在上……”,大觀是指宙心,指天目前的摩尼珠,為光,為明月。
“有孚順若”,有孚是指識神、陰神,只有盥而不薦,一心一念之時,才能調順後天識神入靜。
“六四”一句是說,觀到性光、摩尼珠之後,你(賓)才可為王(先天之靈)。
“聖人以神道設教……”孔子就是聖人,老子也是聖人,文中之聖人,是孔子、老子等聖人,即神明,具體就是九天玄女,于黃帝之時設立了神教。“天下服矣”,是說,黃帝依此神教而服天下。
第四套中坤之四爻變為雷天大壯,意為雷行天上,如龍躍於淵,趁陽足之機上沖於天。“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於大輿之腹。”意為道路已通,力求上進。
前面的“觀”是修靜功,靜以觀性。這裏的“大壯”意在動功,沖天上進不止。
第五套,是“飛龍在天”,“黃裳無吉。”配“碩果不食,君子得輿。”“無號,終有凶”。此時已修及風輪,已明顯得光。“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詳見上一集)此時,要顧及底氣,丹田命宮之氣是否充足,若足,則識神終有凶。(參見上一集)
第六套,“亢龍有悔,高而無民”。“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此時,若血氣不足,則難以上沖。“亢龍有悔”,有悔的意思是,要返回去充足命功之氣。“龍戰於野”,天玄地黃,意為已到了決戰的時刻,決天地,決上天還是入地的時刻。
第七套,同於上一集,“見群龍無首,含萬物以化光,以大終也”。修出去了。
通過這幾集的案例分析,第一,讀者可以掌握一種讀易的方法。易的各種讀法都是對的。就如群盲摸象,摸的雖都是局部,但都對,都是摸至大象了。摸到象鼻,有象鼻的用處,摸到象尾有象尾的功能,各有所得,各有所用,但均無法將易窮盡。世上有很多注解易的書,都不錯,都自稱是易之全解、全注,但這是不可能的。所有後世人對易的全注、全解,都是局限的。有的側重于義理,有的側重於術數,有的側重于蔔籃,有的側重於史實,有的側重于醫巫,有的側重於丹術等等等等。
所有世人書寫的周易大全,名之為大全,實之都不全,若集眾家之所得,共書周易大百科全書,也許種類能全,但深度又不全。為何無法解注以全,因為易乃天物,無法言全,古孔子深知此密,故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他告訴後世人,對於易,無論出多少書也無以盡其言,無論如何寫,也不能盡其意。五千多年以來,易之所以長存不衰,正是因為世世代代的人,無能將其挖掘意盡。

《和尚說易》-02

《和尚說易》-02

易,又稱之為金烏,日中金烏。它象徵宙心大日以及從那裏飄流下來的生命天河。易有其局限性,在於當初僅是流傳給東土之後人,而東土之祖即是九天玄女,九天玄女也號稱金烏,在商代,稱其為玄烏,在黃帝時代,稱之為玄鳳,後世人稱之為鳳凰聖母,上古人,自認是鳳凰的後代。
玄女的古道場在遼南一帶的海邊,她的道場範圍很大,北至遼寧鐵嶺,西至遼西的連山,東至朝鮮半島。
相傳,殷商為周滅後,殷商的舊臣箕子率舊部東移遼南、朝鮮,並在朝鮮建國,如今的朝鮮即是殷商的後代,也即是鳳凰的後代。
玄女傳易、八卦于後代,故今韓國的國旗仍以八卦圖為圖騰。
夏以前的易本為連山古易,修改後的易本傳到商湯為歸藏易,傳至周文王的易本是第三易,即如今的周易。
易很簡單,就是八卦及衍生卦共六十四卦象,史前在文字出現之前,是用圖像傳遞資訊,既快又省事,一目了然。但以圖像當語言、文字,流傳下來,後人難以悟解,故又創文字符號。古漢字,字字為符號,如果說,古梵文是咒,古漢文就是符。
如今,民間女巫與動物仙溝通資訊時,雙方也多以圖像為語言。女巫給求者查事,就是把圖像翻譯成語言文字,告訴求者。故而,女巫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另一空間的生靈與這一空間的人的語言翻譯。

人並不是人的後代,人是某種動物的後代。比如,印度人,自認是神牛的後代,有的少數民族,自認是蛇的後代,而中華人,自認是龍、鳳的後代。
如今,一部分西洋人,發現自己是海人的後代,實際上,他們是鯨類的後代。世界各地的不少民族,往往不准捕殺某種動物,不准食用某種動物,這不僅是祖傳下來的,也是一種潛在意識在起作用。
周易是以天地為開篇,即乾、坤兩卦。此兩卦是易之門,易之根,它告訴後人,世上萬物均是天地所生。易的顯意是,告訴人們如何順天地而造業生存,密意是,如何逆天地而求得回升。
周易也可稱之為“天地易”,周得之易。表示“周”是替天行道,天命取代殷商。殷商得“歸藏易”而得天下稱王,其仍屬氏族社會(奴隸制社會),氏族社會仍以母系為重,王位相傳是以母系之間相傳。例如,王位是兄傳弟,而不是優先於傳子,因為歸藏易是坤卦為首,乾卦為次,表示地生萬物而輔之,地為體而天為用。故殷商之前的部族社會,均視母為先祖,其廟宇供俸的都是女神廟,即九天玄女廟。
周以替天行道為名滅了殷商,周易以乾為首卦,以坤為次卦,視萬物為天之時,地之利相合和而生。
若是將道德經與易對照看,道德經的全部思想內容完全來源於易。但在上古,易被視為神門所有,為在朝人所把持,故而以後,在野人修行,就以道德經為典,並作為道門總綱。但在當時,老子做道德經,其原始之意也是為在朝人而做的,但在朝者已有易為神門經典,故而道德經為在野修行者所用。
自周以後,王者自稱為天子、行天道,並以龍為先祖先尊,服龍袍,自命為人中之龍,天龍之子,而將王后,視為鳳之子,為人中鳳。
殷商以前的古易,是連山古易。以艮卦為首,以兌卦為次。艮為山,表立於天地之間的人(人居山頂洞中),兌為天雨,天雨降而生萬物。又,艮為廟,表天尊、神,兌為巫,為代天行語。艮為始又為終表成,兌為發,為展表程。
連山古易的用途有二:一是占卜用以知天意斷吉凶,是古人類與天人聯絡的一種通訊工具;二是古人修行的方法,艮表止,兌表觀,表要如山一樣,打坐入靜如如不動,終止一切念,並於此觀天語,觀萬物之本質。
在易中,艮又表門,人道之門,如山去坐,艮又表徑道,表入道之途徑,兌為言,為“沖”,為羊(潛龍),要沿徑上沖,衝開山門。
三種易的變遷,表示:上古時代,殷商以前的古人,生存的意義在於修行回歸,認為天地相去不遠;至殷商時,已發現天人已遠,回天的可能性極小,故歸藏於地,適應地上生存;至周,立足於地,為更好生存,而應順天而行。
但儘管如此,在周易的密意裏,仍是保存著修行回天之法門。其顯意是告訴世人如何去生存,其密意是王者,神門的人密修回天之術。
易中的解說有:“天地定位”,天人歸天而去,地人落地而就,已成定位。“山澤通氣”,修行者必須靜坐如山,變澤水(精)為氣,上通。“雷風相薄”,靜極之時,氣浪如風,伴隨一種雷鳴般的隆隆之聲(海潮音),“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與 陰陽相錯成 , 。此句有兩解,其一若要順天地而生,則水火不要相射,其二,若要逆天地而死,則水火相射,即抽坎中真陽補離中虛,降離中真陰而補坎中滿。“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若想在人世好好生存,則要順天行,按易之顯意走,若要“知來”,即回歸天上,則要逆天地而行。此為易之密意,而就上天傳易的本意是,告訴世人應如何逆天修行而回歸。
上述“易”中的這一段文字十分重要,但歷代易學家,對這段文字均不作解,是因為難解機中密故。今將這段文字譯出以供修行者參閱,對修行者而言,易中功法取之不盡,用之不完。古人至今人,大多按易的顯意、順意去注解易,這不能說不對,但這僅僅是易的一個方面,易本已明確指出,史前天尊傳易,是在於讓世人逆行易回歸,萬不得已,則順行易而生存。
老子曾為周王朝天子門下書記官,周王族藏密書之官,故得以得見易本,從中悟出,證出“大道”之理,而著道德經傳於後世。並從此,將神門密法傳於在野之“道人”。
而王朝中人雖有易之密本,神門之典,卻安於享樂而不知修,如此,千百年來,密意漸漸失傳。
易本有言:“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古聖人即指玄女,昔即古,聖即聖母,鳳凰聖母,是她作易傳于後人,並讓人以神物即蓍草以大衍之數成卦象。在起用蓍草時,要默默祈奏神明,以得神助,即請神,上香,拜供,這樣以蓍草起卦方能靈驗,方可通靈。
易本言:和順于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意為,順易行,即和順于“天道”,則人及萬物生存,而逆行天道,則回歸於天。這裏“道”指天,指宇宙之法則,指一。“德”,指人。“理”,指萬物生髮之理。“性”,指人。“命”,指天。
此句的意為,只有明白了萬物生命的本源(理、義),而盡修其性,方可歸命於天。
易本有言: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這句話是指史前天尊為後人留下易,到底是做什麼用的,這句話是孔子注解易說的。
推原方能知始,知道天地間人及萬物是怎樣生成的。即,你從何處來,故而也知你將、你應該往何處去(反終)。你是宙心順天河飄流下來的生命光音能量體,是天地的造化,沖和之氣。有了形體,那麼,你還應返歸天河而去。故而孔子注易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那麼,死生之說是什麼?即人是由精、氣、魂組成。而現代氣功學及道門,往往稱魂為元神,在古代,生命光音能量體,入人體者,稱之為魂,人死則魂飄離。若魂呈上升狀,稱之為神,若魂呈下墮狀,則稱之為鬼。
孔子指出,人體中的精、氣是可知、可見的,故稱之為物,為有,而魂是不可知、不可見的,故稱之為變,變即變化莫測,變神、變鬼莫測,難以把握。但是用易、學易、修易就可以“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即指出,周易可以測出,你死後是為鬼還是為神。

孔子五十歲開始學易,故而他說:五十而知天命,並不是說,凡是人一到五十歲就可知天命,而是通過學易而知天命。孔子學易而得易,了知了“神無方而易無體”。
莊子曰:“易以道陰陽”,認為神、道、陰陽是指的同一物,陰陽變化莫測謂之神,一陰一陽成對而生謂之道,描述陰陽生生之變化謂之易。

道是宇宙冥冥變化的規律,是神之所為,神之所為亦是無為;道既然是規律,則宇宙間一切萬物的始終變化都有必然性,即符合道的規律,此即“定數”。而冥冥中神的所為,僅是這必須性中的偶然性,而這偶然性實質也是必然性。
孔子認為:易與道一樣,它是道的縮影,無思、無為,寂然不動,但是卻能通理天下。孔子曰:“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於此。”易能通理宇宙、天地、萬物之變化,除了神,又有誰能作易呢?故而,孔子曰:古代聖人都是極為重易的,卜筮時都要行齋戒以禮神、敬神。
孔子曰:“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言大業。”
這裏所說的大極,以後的古人解釋為大極就是太極,若如此,老子的道德經就與易矛盾了。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有與無是同時產生的,但後文也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樣,老子就把無定為無極,有定為大極,把無定為道,道生一,即無生有。一生二,即有生陰陽(兩儀),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裏反映出孔子與老子在無極、大極、兩生四、二生三上觀點的不同,這也是儒教與道教的根本性分歧點。孔子說的兩儀(陰陽)生四象,即老陽,老陰,少陽,少陰。老子說的二生三,二指陰陽,三指天、地、人三才。
老子的道德經,與孔子解注易,在一、三與四上有了矛盾,故而後世人說,孔子是唯物的,老子是唯心的。近來,又有人著書,說老子也是唯物的,是辯證的,但是都沒有解說為什麼在一、三與四上有不同。
評定古人是不是辯證唯物主義者,不應該以見解來評定,與你的見解一致,就是唯物、辯證,與你的見解不一致就是主觀唯心。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是發展的,此一時,彼一時,今天認為是唯物的觀點,也許明天就會被證明是唯心。人類認識問題都有個歷史的局限性,古人有,現代人也有,未來人仍是有。
故而打坐止觀時,觀音法門中的觀時,要在“無依處”觀。亦即不能以你的主觀經驗去觀,也不能依眾說的所謂客觀經驗去觀,因為這兩種觀都屬偏,不是正觀。也就是說,觀的標準,不能依你自己的識神固有的觀念去觀,也不能以別人、眾人的識神所形成的所謂客觀的觀念去觀,人類的主觀、客觀都屬於識神觀,而識神觀都屬偏,都有局限性,局限於歷史即時間,局限於空間,局限於身軀之殼。
人未死時,主觀也好,客觀也好,都不知死後什麼樣,人未生時也是同樣不知生前什麼樣,因為人類習慣使用的是識神觀。
如何解釋老子、孔子在一、三與四上的差別呢?
老子道德經的“道”是指無極,又以“無”描述道的狀態,無極的狀態,老子曰:道生一,無中生有,即無極生太極,一有表太極,一生二,即有生陰陽亦即兩儀,即太極生陰陽,二生三,老子曰是陰陽生三才,即天、地、人,然後就是三生萬物,即天、地、人生萬物。
孔子注解易說:“易有大極”。即此易就是老子所言的道,稱之為大極,大極即指虛空、宇宙,再具體說就是宙心。宙心就是宇宙,宙心可以機械的理解為大園(宇宙)中的小園(宙心)即◎。但不要忘了,宙心之光音又充滿著宇宙,充滿著整個虛空界。是盡虛空的。佛門說是盡虛空,遍法界的。這裏盡虛空易解,遍法界是指全部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和全部空間,即所有維的空間。
大極就是無極,孔子就是文字大家,不會把太寫成大,後人曾分析,是否是孔子少寫了一點,孔子說:“是生兩儀”。即大極生、產生、陰陽,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裏,老子曰:太極生陰陽,孔子曰大極(無極生陰陽)。
這裏,老子引進一個有與無的概念,老子曰:無中生有,即無極生太極,老子在道德經上又說,有與無是同時產生的,無先無後,即無極與太極是同時產生的,但老子在道德經的後面又畫蛇添了一足,說了句無中生有。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就指出,有與無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
之又玄,眾妙之門,又說,無為始,有為母。
問題是如何去理解老子說的“無”、“有”。這裏的無、有指的是同一物的兩種形態,無與有都是對宙心的描述。無是指宙心的靜態,有是指宙心的動態。靜態時,宙心渾然一體,混混飩飩,動態時,高速旋轉生出兩儀三色。動從靜中來,靜極而生動,即無中生有,亦即無、有同生而異名,同謂之玄。“玄”字是古人對宙心的命名,玄鳥,意為,從玄中飄飛出的鳥,玄龍意為從玄中飄落下的龍。
老子把動態的宙心稱之為太極,把靜態的宙心稱之為無極。
孔子把易稱之為大極,易即宙心,大極概括了宙心的動、靜兩種形態,大極包含無與有。
孔子注易:兩儀生四象即老陽——無形無相,老陰——有形有相,少陽有相無形,少陰有形無相,此四象包括了宇宙中一切時空中的生命形態。在這裏,從二以後,孔子與老子分手了,孔子注易中是從四象的角度往下分析,而把三才:天、地、人反映在卦位上。即初、二交為地,三、四交為人,五、六交為天。
老子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首先,老子論定:有(陰陽、兩儀)是萬物之母,在這裏,與兩儀生四象不矛盾,但老子特別強調,萬物中的
重點,天、地、人也可以解為:天、地、間。間即人間,以間中人表示、代表天、地間一切生靈。天是指空,地是指時,人是表示,空間、時間所制約的生靈。天、地這兩個因素決定了生靈存在所取的形相。
老子的道德經實質就是對易的注解,注解的方式是總起來說。孔子的注易,有總注,也有分注,即有意譯也有直譯。

故而老莊思想與孔、孟之道是同出一源,即“易”,上古時代、遠古時代。古代,中華民族的一切思想、文化都源之于“易”。易可以說是源頭。老、孔的學說區別在於孔、孟注重于易的顯意,老子注重于易的隱意,易的顯意指導人類社會順天地自然去生存、進化和發展,易的密意是指導人類的修行,逆天地自然去進化、回歸。
餘下一個問題是:易是如何產生的?在易傳中有文字說是包犧氏畫八卦而演易,但儒學家認為這是後人的偽託,那麼易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現今的易本,是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八八六十四卦象,二是卦辭和爻詞,三是注語解說。古代將一、二合稱為易經,三為易傳。後世人將經傳合本統稱為易。
易是由三部分人在不同時空完成的同一作品。卦像是天人的一種語言形式,八卦,六十四卦像是由九天玄女傳出,古巫通靈,用通靈法獲其象意,然後用當時的事物為語言,形成卦辭、爻辭,作為是對卦象的解說;後人,例如孔子這樣的大家,再作傳,對卦辭、爻辭進行解注。這樣,卦象、卦爻辭、傳就構成了如今的易本。
在遼西連山的東北面有一名山,稱之為醫巫閭山。上古時代,那裏隱居很多著名的大巫,當時最有名的是十巫,如巫咸等。這些靈巫以其通靈術獲得了易的真諦,並以易測天測地測人測萬物。以後,如孔子這樣的哲理大家,作傳解易之卦辭、爻辭,而成為哲學著作。
第一卦,乾卦,乾表天,表性,表元神,表生命光音能量體,其特徵是純陽剛健,元亨利貞,表現無為空靜如如不動。
第二卦,坤卦,坤錶地,表命,表識神,表生命光音能量體的載體,其特徵是純陰,柔順,適應性強,表現有為、造業、實、動、生生不息。
坤的卦辭是: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識神必須如牝馬,而不能如牡馬,若識神為主,則迷,識神柔順,靜閑,元神方能為其主,若識神不搶佔東北(心、腦)而安于西南(丹田),即意守丹田,則吉。
乾卦的注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坤卦的注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乾為性,坤為命,乾為性質,坤為命體,性命相合則萬物生成,天地間的萬物,都是性與命的結合體,性為初始,命為生成,元神應為主,識神應為次,這是修行最基本的原則。
生命的起源在於“乾道變化”,陰陽二氣沖和“保合太和”,與坤體、載體結合後形成生命現象“各正性命”,坤為地,為載萬物之體,載體,生命的載體。
性是命之性,是天給的自然屬性,即生命光音能量體,命是性之命,是地成的。在乾注裏:“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使載體賦予性命是氣造成的,形成性命品物之後,“大明”——性能量貯存於人體的六個位上,即海輪、水輪、日輪、火輪、風輪、月輪。修行者在修時,是要將六輪中的性能量“六龍”沖至天輪。這樣,“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沖出去了,離開了俗體“庶物”,一切問題就解決了。如此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為要好好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