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和尚說易》-02

《和尚說易》-02

易,又稱之為金烏,日中金烏。它象徵宙心大日以及從那裏飄流下來的生命天河。易有其局限性,在於當初僅是流傳給東土之後人,而東土之祖即是九天玄女,九天玄女也號稱金烏,在商代,稱其為玄烏,在黃帝時代,稱之為玄鳳,後世人稱之為鳳凰聖母,上古人,自認是鳳凰的後代。
玄女的古道場在遼南一帶的海邊,她的道場範圍很大,北至遼寧鐵嶺,西至遼西的連山,東至朝鮮半島。
相傳,殷商為周滅後,殷商的舊臣箕子率舊部東移遼南、朝鮮,並在朝鮮建國,如今的朝鮮即是殷商的後代,也即是鳳凰的後代。
玄女傳易、八卦于後代,故今韓國的國旗仍以八卦圖為圖騰。
夏以前的易本為連山古易,修改後的易本傳到商湯為歸藏易,傳至周文王的易本是第三易,即如今的周易。
易很簡單,就是八卦及衍生卦共六十四卦象,史前在文字出現之前,是用圖像傳遞資訊,既快又省事,一目了然。但以圖像當語言、文字,流傳下來,後人難以悟解,故又創文字符號。古漢字,字字為符號,如果說,古梵文是咒,古漢文就是符。
如今,民間女巫與動物仙溝通資訊時,雙方也多以圖像為語言。女巫給求者查事,就是把圖像翻譯成語言文字,告訴求者。故而,女巫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另一空間的生靈與這一空間的人的語言翻譯。

人並不是人的後代,人是某種動物的後代。比如,印度人,自認是神牛的後代,有的少數民族,自認是蛇的後代,而中華人,自認是龍、鳳的後代。
如今,一部分西洋人,發現自己是海人的後代,實際上,他們是鯨類的後代。世界各地的不少民族,往往不准捕殺某種動物,不准食用某種動物,這不僅是祖傳下來的,也是一種潛在意識在起作用。
周易是以天地為開篇,即乾、坤兩卦。此兩卦是易之門,易之根,它告訴後人,世上萬物均是天地所生。易的顯意是,告訴人們如何順天地而造業生存,密意是,如何逆天地而求得回升。
周易也可稱之為“天地易”,周得之易。表示“周”是替天行道,天命取代殷商。殷商得“歸藏易”而得天下稱王,其仍屬氏族社會(奴隸制社會),氏族社會仍以母系為重,王位相傳是以母系之間相傳。例如,王位是兄傳弟,而不是優先於傳子,因為歸藏易是坤卦為首,乾卦為次,表示地生萬物而輔之,地為體而天為用。故殷商之前的部族社會,均視母為先祖,其廟宇供俸的都是女神廟,即九天玄女廟。
周以替天行道為名滅了殷商,周易以乾為首卦,以坤為次卦,視萬物為天之時,地之利相合和而生。
若是將道德經與易對照看,道德經的全部思想內容完全來源於易。但在上古,易被視為神門所有,為在朝人所把持,故而以後,在野人修行,就以道德經為典,並作為道門總綱。但在當時,老子做道德經,其原始之意也是為在朝人而做的,但在朝者已有易為神門經典,故而道德經為在野修行者所用。
自周以後,王者自稱為天子、行天道,並以龍為先祖先尊,服龍袍,自命為人中之龍,天龍之子,而將王后,視為鳳之子,為人中鳳。
殷商以前的古易,是連山古易。以艮卦為首,以兌卦為次。艮為山,表立於天地之間的人(人居山頂洞中),兌為天雨,天雨降而生萬物。又,艮為廟,表天尊、神,兌為巫,為代天行語。艮為始又為終表成,兌為發,為展表程。
連山古易的用途有二:一是占卜用以知天意斷吉凶,是古人類與天人聯絡的一種通訊工具;二是古人修行的方法,艮表止,兌表觀,表要如山一樣,打坐入靜如如不動,終止一切念,並於此觀天語,觀萬物之本質。
在易中,艮又表門,人道之門,如山去坐,艮又表徑道,表入道之途徑,兌為言,為“沖”,為羊(潛龍),要沿徑上沖,衝開山門。
三種易的變遷,表示:上古時代,殷商以前的古人,生存的意義在於修行回歸,認為天地相去不遠;至殷商時,已發現天人已遠,回天的可能性極小,故歸藏於地,適應地上生存;至周,立足於地,為更好生存,而應順天而行。
但儘管如此,在周易的密意裏,仍是保存著修行回天之法門。其顯意是告訴世人如何去生存,其密意是王者,神門的人密修回天之術。
易中的解說有:“天地定位”,天人歸天而去,地人落地而就,已成定位。“山澤通氣”,修行者必須靜坐如山,變澤水(精)為氣,上通。“雷風相薄”,靜極之時,氣浪如風,伴隨一種雷鳴般的隆隆之聲(海潮音),“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與 陰陽相錯成 , 。此句有兩解,其一若要順天地而生,則水火不要相射,其二,若要逆天地而死,則水火相射,即抽坎中真陽補離中虛,降離中真陰而補坎中滿。“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若想在人世好好生存,則要順天行,按易之顯意走,若要“知來”,即回歸天上,則要逆天地而行。此為易之密意,而就上天傳易的本意是,告訴世人應如何逆天修行而回歸。
上述“易”中的這一段文字十分重要,但歷代易學家,對這段文字均不作解,是因為難解機中密故。今將這段文字譯出以供修行者參閱,對修行者而言,易中功法取之不盡,用之不完。古人至今人,大多按易的顯意、順意去注解易,這不能說不對,但這僅僅是易的一個方面,易本已明確指出,史前天尊傳易,是在於讓世人逆行易回歸,萬不得已,則順行易而生存。
老子曾為周王朝天子門下書記官,周王族藏密書之官,故得以得見易本,從中悟出,證出“大道”之理,而著道德經傳於後世。並從此,將神門密法傳於在野之“道人”。
而王朝中人雖有易之密本,神門之典,卻安於享樂而不知修,如此,千百年來,密意漸漸失傳。
易本有言:“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古聖人即指玄女,昔即古,聖即聖母,鳳凰聖母,是她作易傳于後人,並讓人以神物即蓍草以大衍之數成卦象。在起用蓍草時,要默默祈奏神明,以得神助,即請神,上香,拜供,這樣以蓍草起卦方能靈驗,方可通靈。
易本言:和順于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意為,順易行,即和順于“天道”,則人及萬物生存,而逆行天道,則回歸於天。這裏“道”指天,指宇宙之法則,指一。“德”,指人。“理”,指萬物生髮之理。“性”,指人。“命”,指天。
此句的意為,只有明白了萬物生命的本源(理、義),而盡修其性,方可歸命於天。
易本有言: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這句話是指史前天尊為後人留下易,到底是做什麼用的,這句話是孔子注解易說的。
推原方能知始,知道天地間人及萬物是怎樣生成的。即,你從何處來,故而也知你將、你應該往何處去(反終)。你是宙心順天河飄流下來的生命光音能量體,是天地的造化,沖和之氣。有了形體,那麼,你還應返歸天河而去。故而孔子注易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那麼,死生之說是什麼?即人是由精、氣、魂組成。而現代氣功學及道門,往往稱魂為元神,在古代,生命光音能量體,入人體者,稱之為魂,人死則魂飄離。若魂呈上升狀,稱之為神,若魂呈下墮狀,則稱之為鬼。
孔子指出,人體中的精、氣是可知、可見的,故稱之為物,為有,而魂是不可知、不可見的,故稱之為變,變即變化莫測,變神、變鬼莫測,難以把握。但是用易、學易、修易就可以“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即指出,周易可以測出,你死後是為鬼還是為神。

孔子五十歲開始學易,故而他說:五十而知天命,並不是說,凡是人一到五十歲就可知天命,而是通過學易而知天命。孔子學易而得易,了知了“神無方而易無體”。
莊子曰:“易以道陰陽”,認為神、道、陰陽是指的同一物,陰陽變化莫測謂之神,一陰一陽成對而生謂之道,描述陰陽生生之變化謂之易。

道是宇宙冥冥變化的規律,是神之所為,神之所為亦是無為;道既然是規律,則宇宙間一切萬物的始終變化都有必然性,即符合道的規律,此即“定數”。而冥冥中神的所為,僅是這必須性中的偶然性,而這偶然性實質也是必然性。
孔子認為:易與道一樣,它是道的縮影,無思、無為,寂然不動,但是卻能通理天下。孔子曰:“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於此。”易能通理宇宙、天地、萬物之變化,除了神,又有誰能作易呢?故而,孔子曰:古代聖人都是極為重易的,卜筮時都要行齋戒以禮神、敬神。
孔子曰:“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言大業。”
這裏所說的大極,以後的古人解釋為大極就是太極,若如此,老子的道德經就與易矛盾了。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有與無是同時產生的,但後文也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樣,老子就把無定為無極,有定為大極,把無定為道,道生一,即無生有。一生二,即有生陰陽(兩儀),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裏反映出孔子與老子在無極、大極、兩生四、二生三上觀點的不同,這也是儒教與道教的根本性分歧點。孔子說的兩儀(陰陽)生四象,即老陽,老陰,少陽,少陰。老子說的二生三,二指陰陽,三指天、地、人三才。
老子的道德經,與孔子解注易,在一、三與四上有了矛盾,故而後世人說,孔子是唯物的,老子是唯心的。近來,又有人著書,說老子也是唯物的,是辯證的,但是都沒有解說為什麼在一、三與四上有不同。
評定古人是不是辯證唯物主義者,不應該以見解來評定,與你的見解一致,就是唯物、辯證,與你的見解不一致就是主觀唯心。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是發展的,此一時,彼一時,今天認為是唯物的觀點,也許明天就會被證明是唯心。人類認識問題都有個歷史的局限性,古人有,現代人也有,未來人仍是有。
故而打坐止觀時,觀音法門中的觀時,要在“無依處”觀。亦即不能以你的主觀經驗去觀,也不能依眾說的所謂客觀經驗去觀,因為這兩種觀都屬偏,不是正觀。也就是說,觀的標準,不能依你自己的識神固有的觀念去觀,也不能以別人、眾人的識神所形成的所謂客觀的觀念去觀,人類的主觀、客觀都屬於識神觀,而識神觀都屬偏,都有局限性,局限於歷史即時間,局限於空間,局限於身軀之殼。
人未死時,主觀也好,客觀也好,都不知死後什麼樣,人未生時也是同樣不知生前什麼樣,因為人類習慣使用的是識神觀。
如何解釋老子、孔子在一、三與四上的差別呢?
老子道德經的“道”是指無極,又以“無”描述道的狀態,無極的狀態,老子曰:道生一,無中生有,即無極生太極,一有表太極,一生二,即有生陰陽亦即兩儀,即太極生陰陽,二生三,老子曰是陰陽生三才,即天、地、人,然後就是三生萬物,即天、地、人生萬物。
孔子注解易說:“易有大極”。即此易就是老子所言的道,稱之為大極,大極即指虛空、宇宙,再具體說就是宙心。宙心就是宇宙,宙心可以機械的理解為大園(宇宙)中的小園(宙心)即◎。但不要忘了,宙心之光音又充滿著宇宙,充滿著整個虛空界。是盡虛空的。佛門說是盡虛空,遍法界的。這裏盡虛空易解,遍法界是指全部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和全部空間,即所有維的空間。
大極就是無極,孔子就是文字大家,不會把太寫成大,後人曾分析,是否是孔子少寫了一點,孔子說:“是生兩儀”。即大極生、產生、陰陽,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裏,老子曰:太極生陰陽,孔子曰大極(無極生陰陽)。
這裏,老子引進一個有與無的概念,老子曰:無中生有,即無極生太極,老子在道德經上又說,有與無是同時產生的,無先無後,即無極與太極是同時產生的,但老子在道德經的後面又畫蛇添了一足,說了句無中生有。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就指出,有與無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
之又玄,眾妙之門,又說,無為始,有為母。
問題是如何去理解老子說的“無”、“有”。這裏的無、有指的是同一物的兩種形態,無與有都是對宙心的描述。無是指宙心的靜態,有是指宙心的動態。靜態時,宙心渾然一體,混混飩飩,動態時,高速旋轉生出兩儀三色。動從靜中來,靜極而生動,即無中生有,亦即無、有同生而異名,同謂之玄。“玄”字是古人對宙心的命名,玄鳥,意為,從玄中飄飛出的鳥,玄龍意為從玄中飄落下的龍。
老子把動態的宙心稱之為太極,把靜態的宙心稱之為無極。
孔子把易稱之為大極,易即宙心,大極概括了宙心的動、靜兩種形態,大極包含無與有。
孔子注易:兩儀生四象即老陽——無形無相,老陰——有形有相,少陽有相無形,少陰有形無相,此四象包括了宇宙中一切時空中的生命形態。在這裏,從二以後,孔子與老子分手了,孔子注易中是從四象的角度往下分析,而把三才:天、地、人反映在卦位上。即初、二交為地,三、四交為人,五、六交為天。
老子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首先,老子論定:有(陰陽、兩儀)是萬物之母,在這裏,與兩儀生四象不矛盾,但老子特別強調,萬物中的
重點,天、地、人也可以解為:天、地、間。間即人間,以間中人表示、代表天、地間一切生靈。天是指空,地是指時,人是表示,空間、時間所制約的生靈。天、地這兩個因素決定了生靈存在所取的形相。
老子的道德經實質就是對易的注解,注解的方式是總起來說。孔子的注易,有總注,也有分注,即有意譯也有直譯。

故而老莊思想與孔、孟之道是同出一源,即“易”,上古時代、遠古時代。古代,中華民族的一切思想、文化都源之于“易”。易可以說是源頭。老、孔的學說區別在於孔、孟注重于易的顯意,老子注重于易的隱意,易的顯意指導人類社會順天地自然去生存、進化和發展,易的密意是指導人類的修行,逆天地自然去進化、回歸。
餘下一個問題是:易是如何產生的?在易傳中有文字說是包犧氏畫八卦而演易,但儒學家認為這是後人的偽託,那麼易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現今的易本,是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八八六十四卦象,二是卦辭和爻詞,三是注語解說。古代將一、二合稱為易經,三為易傳。後世人將經傳合本統稱為易。
易是由三部分人在不同時空完成的同一作品。卦像是天人的一種語言形式,八卦,六十四卦像是由九天玄女傳出,古巫通靈,用通靈法獲其象意,然後用當時的事物為語言,形成卦辭、爻辭,作為是對卦象的解說;後人,例如孔子這樣的大家,再作傳,對卦辭、爻辭進行解注。這樣,卦象、卦爻辭、傳就構成了如今的易本。
在遼西連山的東北面有一名山,稱之為醫巫閭山。上古時代,那裏隱居很多著名的大巫,當時最有名的是十巫,如巫咸等。這些靈巫以其通靈術獲得了易的真諦,並以易測天測地測人測萬物。以後,如孔子這樣的哲理大家,作傳解易之卦辭、爻辭,而成為哲學著作。
第一卦,乾卦,乾表天,表性,表元神,表生命光音能量體,其特徵是純陽剛健,元亨利貞,表現無為空靜如如不動。
第二卦,坤卦,坤錶地,表命,表識神,表生命光音能量體的載體,其特徵是純陰,柔順,適應性強,表現有為、造業、實、動、生生不息。
坤的卦辭是: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識神必須如牝馬,而不能如牡馬,若識神為主,則迷,識神柔順,靜閑,元神方能為其主,若識神不搶佔東北(心、腦)而安于西南(丹田),即意守丹田,則吉。
乾卦的注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坤卦的注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乾為性,坤為命,乾為性質,坤為命體,性命相合則萬物生成,天地間的萬物,都是性與命的結合體,性為初始,命為生成,元神應為主,識神應為次,這是修行最基本的原則。
生命的起源在於“乾道變化”,陰陽二氣沖和“保合太和”,與坤體、載體結合後形成生命現象“各正性命”,坤為地,為載萬物之體,載體,生命的載體。
性是命之性,是天給的自然屬性,即生命光音能量體,命是性之命,是地成的。在乾注裏:“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使載體賦予性命是氣造成的,形成性命品物之後,“大明”——性能量貯存於人體的六個位上,即海輪、水輪、日輪、火輪、風輪、月輪。修行者在修時,是要將六輪中的性能量“六龍”沖至天輪。這樣,“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沖出去了,離開了俗體“庶物”,一切問題就解決了。如此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為要好好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