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5日 星期六

《和尚說易》-01

《和尚說易》-01
生命來到地球上,擺在面前的是兩條路。一條是生命的回歸,返回宇宙。一條是適應地球環境生存下去。  

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下去,在生存的保障之下,再解決回歸宇宙的問題。  
為了生存,更好的生存,就要不斷地適應地球的環境,太古時代的歸藏古易就是指導部族如何在地面上生存和發展的天書指南。  
但生命不忘回歸,為了不忘回家的路,連山古易就是回歸宇宙的指南。  
以後,古人把兩種易合一,而成《周易》。《周易》的顯意是指導人類如何在地球上生存,《周易》的密意就是回歸宇宙的功法和方向。  
數千年的地球生活,數萬年、數十萬年、數百萬年的地球生活,人類一方面向適應地面生存去進化,一方面卻發生了功能性的退化。  

科學是人類為適應地面生存的進化指南;神學則是為人類尋找失去的功能,標記回歸宇宙的方向之進化的指南。科學和神學是人類兩種不同方向進化的理論。神學不是科學,科學也不是神學。

最早的古易只有卦象沒有卦爻詞,九天玄女回歸斷魂關後將古易存于遼西連山。後人用易時,先取下卦象。靈巫一見卦象眼前就出現彩色圖像,演示所求事物的變化和結果。  

以後,靈巫們將各種卦所演示的圖像,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是以後的卦爻詞。這種編制卦爻詞的過程,稱之為“演易”。  
掌握易的來源及原理之後,氣功有成者就可取卦象並以天目演易,預測事物的變化及追蹤過去的事。  
但演易時要焚香禮神,敬拜易祖九天玄女。不接通關係難以得象。尤其是乾坤兩卦中所含的功法,不禮神難有所得。  
本叢集將介紹的九陰昆侖神功即源於乾坤天地卦。功中的第一式神女傳書,以及行功前或行功後的九拜就是禮神通靈。  
古人流傳下來的最著名的三部經典是一卷經、一首歌、一本易。  
《易》的顯意,即順行,是指導部族如何在地球環境中求得生存。《易》的密意即逆行,是功法,是指如何行功而升騰。故易為順則生,逆則死。  
《道德經》是對易的理解和注釋,是對宙心的描述以及持功的要領。  
以母系為主傳王位,在中國一直延續到商殷。至周文王時,文王演易,獲天准許,變歸藏易為周易,自文王變法之後,人類社會由母系改為父系。即文王傳位不傳周公而傳其子武王。  

歸藏易以坤卦為首,乾卦為次,表示母系社會。文王拜請九天玄女,經天意示象之後,調整坤乾兩卦次序,而成周易。天示變卦的含意是,第一,人類應進入父系社會階段了;第二,以母系為主的商殷,其氣數已到。  
不少歷史學家認為,不少易學家認為,由於周朝改為父系社會了,故而才有以乾為首以坤為次的周易。  
這些家們忘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遠古、上古時代,人類的一切行為都要先使靈巫以卜筮(市音)問天,經天開示後才能行為。  
文王獲得天意改易本以乾為首卦之後,才可打出替天行道伐殷的大旗,才能得道者助多。古人虔誠敬信,事事敬請於神,一方面是那時的時空因素,天地相去不遠。一方面是,世上靈巫眾多,有這個方便條件。  
至於今後是否再改回母系社會,看來也是大勢所趨。陰盛陽衰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三定律,即否定之否定。此三大定律,在古易中早有體現。

氣功界有人認為印度的瑜伽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筆者認為《易》的密修功法確實就是瑜伽功,是否可以認為中國古易是從印度傳過來的? 
山海經記載,中國人是從南洋飄移過來的。從神學角度,可以這樣看。玄天女神與玄龍在南洋合兵後,在中國東北的仙人島登陸……中國人的始祖玄天女神,與印度人的始祖黑天女神是同一個人,她就是東方戰神——九天玄女。
中脈七輪在神門裏稱之為天、月、風、火、日、水、海七輪。天輪即梵天輪、天門。月輪即眉輪,風輪即喉輪,火輪即心輪,日輪即臍輪丹田,丹田下面稱水輪,海輪即海底輪。  

在《易經》中,月輪之月為一點真陰;日輪之日,為一點真陽。《易》中功法是將一點真陰歸丹,將一點真陽歸位。真陽歸位後,目前大明,摩尼珠歷歷在目,宛如西天月、又如大光明。  
《易》在這裏是指從宙心飄落海底的生命能量,亦指心中大靈。經即徑,即靈之徑——中脈。
《心經》、《易經》異曲同工,一是出自老大之手,一是老九所傳。
《易經》也是如此,她把如何好好生存寫在顯意裏,而把修出去的功法隱在卦之中。
玄女在遼西連山作易,又出奇門遁甲,大六壬及太乙神數,流傳於後。
西洋女王上奏天廷要求重懲玄龍,但天廷對他沒有辦法處理。女王又上請大日如來,言玄龍殺生滅族之事,幾乎將全部白鯨族殺入死亡穀。大日如來會十方三世一切佛合力擒拿玄龍。玄龍敵不過,被封壓在昆侖山下,波斯戰團被封壓在遼西連山之中。  

在這種背景之下,玄女的連山古易演成。並將古易內容密授昆侖八妖,要她伺機傳于玄龍。八妖居昆侖青潭的六字塔旁,此塔專為鎮玄龍而設。八妖設法將玄女之書傳與了玄龍,這就是九陰昆侖神功第一式,神女傳書。  
神女傳的是什麼書?是古易。古易無文字,故又曰無字天書。  
在遠古、太古時期,天眼、天耳功能是較為普遍的。只要接通某種關係,即相應,古易雖無文字,但閱者的眉輪就會出現彩色圖像。圖像就是太古人的語言和文字,又直觀又快捷。  
圖像語言是最先進的語言方式,要談一件事情,馬上給對方天目顯出一幅圖像,事情就算談完了。但若用文字語言去把這幅圖像講明白、講全、講透徹,那要幾千幾萬個字。  
一個較複雜的事情,一個圖像,幾秒鐘就一目了然。要說,則快說也要一個小時。人類圖像功能的退化,把人的時間都耗在說話上了。  
現在人們把圖像語言認為是不可思議、很神秘、很迷信的事情。但在太古時期,這是極為普遍極為正常的交流方式。  
現代民間女巫與動物仙交流時就以圖像語言為主,但往往女巫看不懂圖像,動物仙反要學人語,給出耳音來。  
一些人在功態中與天仙交流,天仙往往在他天目給出圖像。這些人以為天仙在讓他悟什麼,或是莫明其妙,不把這些圖像當回事。實際這是天仙在使用圖像語言與他交流,在告訴他什麼事情,或是在教他什麼事情。  
遠古閱易時,先要焚香,通上關係,然後由巫(天眼者)視像,並把圖像變成語言傳給眾人。古人把這種活動稱為神示,或神啟。這種神示活動規範化了,就是原始宗教的產生。
西洋神系稱之為奧林匹斯山神,東洋神系則稱之為昆侖山神,地球上的那段時期,天外來客在地面上暫時定居,積極蓄足能量準備回升。她們給人類留下了史前文化,神話和神秘文化,以及她們用神力在地球上遺留的太古神跡。  

當時的人類,在她們眼中如普通動物一樣,是由她們所造就,所野生放牧。以後,她們開始訓化人類,猶如今人訓化大猩猩圍上裙子給人端茶送水一樣。
《薄迦梵歌》的精神是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她告訴人們,在命運面前要無所畏懼。而只有把一切真正能等同看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者。故本叢集將此歌放在三經之首,因為它是對修行者思想的指導。《心經》放在第二步是因為它是修行功法原則上的指南。放在第三步的《易經》,是談具體持功的方法。上述三經合一則是修行的萬全之法。故真正的修行者立點要高,不僅不能分門派,分宗教,就是民族,國界也不能分。

為了縮短篇幅節省修行者的時間,把第九篇的與功法有關的內容,提到這裡來介紹。
現在先介紹一種有用且來介紹一種讀《易》的方法,以天地卦為例。  

第一卦即乾為天。代表性,生命本質即生命光音色能量體,亦即精靈。它來自宙心,來自天。它的特徵是純陽剛健,元亨利貞,表現無為空靜,如如不動。  
第二卦坤為地。表命,表識神,表生命的載體及後天功能。其特徵是純陰,柔順,適應性強,表現有為,造業,實,動,生生不息。  
坤的卦辭是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識神必須如牝馬(當時是遊牧部落,故以當時人最熟悉的事物作解),而不能如牡馬。若識神為主則迷,識神柔順、靜閑、靈神方能為其主。若識神不搶佔東、北(即心位,腦位),而安于西南(居右位,讓左位,安于丹田,即意守丹田),則吉。  
乾卦注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坤卦注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乾道變化一句,即生命能量體與載體結合,和合之後,變化為精能量,氣能量,神能量,而自身僅保留一點靈光,這叫各正性命。使後天之命得以功能,是故乃利貞,即利於生存。而大靈,宙心之靈是萬物的初始,萬物均是由它提供能量才能有初始,有本源,故靈是萬物之天,是萬物的主宰。  
至於坤體,它是孕育萬物之母,萬物皆由坤體繁衍,滋生。坤體及萬物應順承萬物之靈。  
乾為性,為靈性,坤為命,為後天生命之命體。性命相合,即靈性與命體相合則萬物生成。天地間的萬物都是性與命的結合體。性為初始,命為生成。靈性應為主,識神應為次,這是修行最基本的原則。  
生命的起源在於乾道變化,陰陽二氣沖和,保合太和,與坤體結合各正性命形成生命現象。性是命之性,是宇宙的自然屬性。命是性之命,是坤成的實相體。  
在乾卦注曰:“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  
形成生命品物之後,“大明”即大靈,將生命能量貯存於人體六位,即海輪、水輪、日輪、火輪、風輪、月輪。
上集中“時,乘六龍以禦天。”中的時字,是指修行者在修行時,要調乘六位即六輪中的生命能量,即六龍,上沖天輪。六龍要為天即大靈所御用,驅使,去衝開天輪。  

乾卦注曰:“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即,只有這樣去修行,當沖出天輪,脫離人體(庶物)之後,一切問題就解決了,故曰萬國咸寧。  
乾卦注最後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為,修行者要好好修煉,好自為之。只有這樣才能修出去,重返歸天。  
乾卦第一爻:初九,潛龍勿用,陽在下。  
坤卦第一爻:初六,履霜堅冰至,陰始凝。  
修行者在這個時候是修不出去的,陽在下,即生命能量被封固在最下位的海輪。而陰氣盛,即識神旺盛,如凝霜。告誡修行者,若再不自強修行,陰氣將凝為堅冰,封住了潛龍。  
九陰功第一式神女傳書,傳的什麼書?即無字天書,亦即《易》之天地大卦,古代稱為九陰真經。  
第二式鳳擺金蓮,即天地卦第一爻,潛龍勿用,適時而動。  
天地卦一爻變為:姤卦初六,復卦初九。且看爻辭是如何指教。  
天風姤,女壯,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天下有風,姤,後(指陰王)以施命誥四方。初六,系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孚躑躅。系于金柅,柔道牽也。  
陰氣將凝為堅冰,即曰女壯。若再泄陽,則陰柔克剛,修行者不可如此下去,識神(後),應主動控制色根,(以施命誥四方),抓緊行功(調息,天下有風),控制陽失陰長(系于金柅),則貞吉(可生存下去)。若如此放任下去,則見凶。此時,陰氣雖尚不盛,即尚未成堅冰,但如瘦豬,很快就會長壯,故要牽制住,止住陰長。  
即修行者,要有一定的戒,要抓緊調息養命。下面看坤卦的初爻變,即復卦初九。  
地雷復,雷即震即龍,龍在坤地之下,故曰潛龍。卦曰:復,享。七日來復,天行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初九,不遠復,以修身也。”  
修行者要從冬至起修,閉關七日打坐入靜,以養身,不要去忙商旅生意之事。若能使大靈(先王)閉關修性,則亨。  
邵雍詩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包犧。  
天地之心在建子之月,冬至之時,一陽初動正是煉功之始。  
九陰功第二式:待到蓮花盛開時,橫空出世莽昆侖,昆侖蓮即雪蓮,又名雪山青蓮。逢冬至日含苞至明年秋盛開。此時被封壓在冰雪昆侖之中的潛龍,要行功開山。有人行完九陰功之後,覺一身冰氣外排,這是正常的。陽氣動則陰氣散排。  
下面是第二組爻變,其中爻變又有兩路變化。即修行的這一步,含在六個卦中。  乾二爻: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文明:隱語,為火,為光。大人:隱語,指性光,大靈。)  
坤二爻: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乾二爻變1,為天火同人:六二同人于宗,吝。天火即天下文明。  
乾二爻變2,為天山遁,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固志也。(遁為隱遁,即少言少語,保持功態)  
坤二爻變1,為地水師,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承天寵也。  
坤二爻變2,為地澤臨,咸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  
行潛龍開山,使龍首沖出海輪出現在日輪(在田),這有利於使大靈獲得能量。天下文明即天下火,日輪處有熱、光感。大靈有了光,則有利於修行者看見它(利見大人)。中脈要直,要擴寬通順。此時削弱識神是有利的。同人于宗,意為中脈尚不通順。應養龍于水輪(地水師),是正確的(王三錫命)。要堅定意志,隔除干擾(黃牛之革),固精,不順命(失精為順命),則吉,無不利。
《易經》人們早已熟悉了,《易經》的用途有三個方面,其一是卜筮,其二是功法,其三是義理。本篇主要介紹《易經》的功法。  

《易經》第一個方面的用途,在現代被稱為預測學,已得到社會的認可並得以應用。《易經》在預測方面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形象式,一種是邏輯式。現代研究的和應用的是邏輯式。而對第一種形象式的預測方法卻未能開發。  
《易經》在功法上的應用,僅僅局限在煉丹上,但對於至關重要的摩尼功法,也未能開發。  
至於義理上的應用和注釋,不亞於佛經。易學中大量的書刊是偏重在義理的研究上,以至掩蓋了《易》的更有價值的卜筮和功法。在這點上和佛經一樣,大量的經典掩蓋了經中的功法和真諦。  
《易》的顯意是預測,《易》的密意是功法。而義理,是後人對《易》的發揮。《易》在預測應用上,原始是使用形象式,《周易》之後,大量應用邏輯式。這兩種形式的演變,一方面反映了人類後天意識,思維能力的進化,一方面反映了人類先天功能的退化和喪失。  
原始易的預測應用是配合人的天眼功能使用的,每當確定卦爻之後,在人的天眼裏就會出現所要問的事的圖像,圖像在不斷變化,展現了過去、現在和未來。  
古人為了方便,因為具有天眼功能的人越來越少,不得不用文字把圖像的內容記錄下來,經過文字整理之後,附在卦和爻變的後面,就是如今人們看到的卦爻詞。  
失去天眼的人應用這種卦爻詞的含意、象徵,就可以用類比的方法預測事物的變化,這就是邏輯式預測。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重性,科學的發展標誌人體功能的退化。人們製造飛機,是因為人類喪失了飛行的功能。製造運載工具是因為喪失了神足功能和搬運功能。  
對人體特異功能的開發,將有利於開發易學的形象預測之應用。  
另一個問題是,若採用天眼斷卦,就必須禮神,否則得不到圖像。古代禮神是因為,只有相應了,才能得到圖像。以後人類的天眼喪失了,看不到圖像了,只能看到禮神的形式,久而久之,人類就不明白為什麼非要禮神了,故稱之為迷信。  
人們習慣於用兩個辭彙來描述對事物的理解,對自己明白而對方不明白,稱之為愚昧。對自己不明白的而對方明白,稱之為迷信。現代人不瞭解遠古人,太古人,故稱自己的祖先是愚昧加迷信。  
人體特異功能的開發,其意義並不在於現有這一代人能表現出多少功能。它的意義在於使後代,一代一代的恢復史前人的本能。故而人體特異功能的開發,應是現代優生學的重要工程。  
《易》有如此之大的功能,足見八卦的彙集、易卦的排列並非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也並非是常人,普通人類所能研製成功的。  
《易》是太古時代的天人編制的,在天人準備回歸時,傳給了她們那些回不去的後代。只要把卦斷出來,離去的天人就會在其天眼中打出相應的圖像。這就是《易》的最根本的用途。  
《易》中所載的功法,就是留給後代修煉用的回歸之法。《易》的原始用途就這兩種,既簡單又明瞭。後人對《易》做了大量的注解,論述,但偏偏沒在這兩個根本用途上做深入的研究。  
光開發出偉大沒有用,必須開發出它的真正應用價值。佛經也是如此,多並不表示偉大,多反而是囉嗦,價值並不在於用嘴繞來繞去,越繞越覺得自己有理,有本事。價值在於,到底對人類有什麼應用價值。道門的眾多經亦是如此。 
在本集研討道門的太極圖。
從古至今,人們對太極圖有個根本的誤解。第一,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麽?第二不知道它的幾何圖形是什麽樣。缺了上述兩條,就無以尋真,正是“尋真誤入蓬萊島,香風不動松花老”。
太極圖的真實幾何形狀,並不是一個平面,而是一個球形。猶如我們看月亮或太陽,畫出來只是一個平面的園形。那麽太極圖到底是什麽呢?古人爲什麽給他的子孫留下太極圖呢?太極圖大如宇宙,小如宇宙的核心即宙心,佛門稱它爲大日如來佛。太極圖表示,或者說它本來就是宇宙生命能量的總和。下麵我們把太極圖縮小來研討它。
太極球(即真實的太極圖),從上至下有一個軸,即 並以此軸將球體等分爲三,即三元色光,或三母音光,球體以軸左旋,從這個角度去看就是變化的(猶如月輪變化) 形,如果順著軸的方向看,就是這個形 當三色光全部相合成陽態時,就是這個形 ,當三色光全部相合成陰態時,就是這個形 ,如果垂直於軸去看旋轉的太極球,則它的變化大體是: ,是處於變化的不穩定態,陰陽你長我短,我短你長……或說是你長我消,你消我長。這種二與三的旋轉變化,陰與陽、三色光音的交叉變化,是莫測高深的。莫測謂之神,莫測高深的變化謂之神變。在神變之中,萬物生成。對於地球來說,這種神變生出萬物,千山萬水,千變萬化,或叫造化。
世界上的很多宗教,以及宗教以前的巫,均認爲萬物爲神所造。實質就是這種他們說不清道不明的神變。
道門的學問同其他宗教一樣,是莫測高深的。人們往往被它的表面所迷惑不解,而無法深入它的真諦。道門的道士也苦於解釋不清,很多事也無法向世人說清。聯合國是有遠見的,多年前,建議中國要保留世界上唯一的教種-道教。
太極圖也可以說是宇宙的摩尼珠,這是史前中華天尊遺留給她們後代的文化遺産。她們把太極圖的變化分成八大種基本形式,即八卦,又細分成六十四小的變化形式,再細分成384種更細小的變化形式,即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變。
宇宙中,包括銀河系、地球等等的變化,一切變化都含在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變化之中,史前稱此爲易。後人解釋,易中的日是指太陽,這種解釋是不對的,這個日是指宇宙的心,即宙心,或稱之爲大日如來佛。易字下面的勿,是指由宙心向邊緣散落、飄移的生命光子流,即天河。
易可以描述宇宙,可以描述太陽系、銀河系天體的變化,可以描述地球上的宏觀變化以及微觀變化。精通易者,確實是料事如神,但如神,不是神,也不等於神,故而也不要太傲氣。佛門的東西是博大精深的,中華道門的東西也是博大精深的,伊斯蘭教以及天主教、基督教的東西同樣是博大精深的。四大宗教是同源的,四大宗教統一之日,就是世界大同之時。

道教的東西很不好談。主要是其內容很雜,其既有神門的東西,又有巫門的東西,而道教的最高經典是道德經。問題就在於這本道德經上。老子寫道德經時,已經“悟道”了,知“道”了,而且業已證“道”了,但是尚未得“道”。也就是說,老子在寫道德經時,尚未得“道”,而老子出了涵谷關去修行去了,在他得“道”以後,卻未留下隻言片語,這不能不說是道教的遺憾,而且老子在得道之後,未在人間逗留,未傳道揚法,也未收弟子,故而道教在理論上缺了一塊.在勢力上也顯得薄弱,故而不得不用神門的東西、巫門的東西充實其內容。
或者也可以說,道門是在神學、巫學基礎上,有組織、有形式發展起來的。但是神學、巫學沒有系統的理論,故而沒有辦法,只好以道德經為道教的理論基礎。實際上,道教應以“易”為最高理論,但易又實在難以破解。
道德經.作為道教最高理論,之所以不算成熟,是因為其內容有大量是涉及世俗政務,這表示,老子在寫道德經時,其身尚未完全脫俗。
老子生長年代正是春秋之際,是奴隸制向封建制演變之際,老子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制,而擁護奴隸制.用革命理論看,老子是屬於反動。但是,若以修行的觀點去看,老子主張向另一個發展方向去進化,即內涵型進化,而不是外延型進化。從近代社會學的角度看.往往把外延性進化謂之革命,而把內涵型進化稱之為反動,這種觀點仍然存在,比如,武漢一作者以“陳海萍”的筆名寫的“夢幻天堂”一書,該書的觀點就是視“氣功”為反動。
“陳海萍”先生的觀點,不能說不正確,氣功包括宗教,不能不說是反人類進化而動,是主張朝另一個進化方向去動,但是正動與反動是相對的,是兩種不同的進化途徑。
老子的道德經,就當時而言,具有一定的反動性,任何理論(指反動的理論)也無法使歷史的車輪倒轉,釋迦牟尼佛的理論也是如此,也無法將歷史的車輪拉回,因為“生、成、壞、毀”是宇宙的規律,人類的歷史車輪,也必然是沿著這個規律走下去。
嚴格來說,修行者,世界上所有的修行者,都是逆歷史車輪而動,從這個角度去看,都可稱之為反動。
天河是從宇宙之心向邊緣飄流,修行者是想要逆流而上,順流而下是大勢所趨,是一種自然趨勢,而逆流而上則是不順應自然,是與命相爭,從這個角度看,修行者又是革命的,不甘於沉淪的。
從道德經上看,老子已證悟了宙心的存在,老子在寫道德經時,其能量級為七級,即羅漢級,或七地菩薩級,但是仍是無法把宙心,生命光子寫的那麼明確,這是自然的,因為與他同時代的釋佛也只能是用比喻來描述宙心。老子在道德經上與釋佛用的語言相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道,可以稱為道,但它不是道(非道),只是名為道。”從這裏可以看出,老子已經與釋佛對宙心的理解是處於同一層次上,所差之處在於,老子仍是念念不忘俗世,但是最後,還是應了呂洞賓的話:若勸人修不肯修,卻將恩德反為仇,如今回首朝天去……”老子出了涵谷關……走了……

老子“道德經”的理論是與“易”的理論完全一致的。若人把“易”的密意弄明白了,再讀道德經就易懂了,就會知道老子離開人類社會到底說了些什麼,老子是修行者,他修的是什麼?就是易,他的道德經就是對易的體悟,但是他不象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幫助孔子留下了“論語”洋洋大作,也不象釋迦牟尼,有眾多弟子,在佛滅度後,整理出那麼多經文。老子只留下這本道德經。但是道德經寫得太長了,五千多字,注解起來很費精力,尤其一部分內容是涉及政務、世俗,不是純粹修行、功法上的事。
老子的這種寫作思想方式,也是受了易的影響。“易”是史前天尊留下的東西,它的內容是正、反兩個方面,正的方面是告訴後人,順應宇宙自然的進化方向是什麼,反的方面是“逆天行道”,反自然進化的方向是什麼,但這一部分是易之密意,正的方向是易之顯意。
這也是易經與佛經的不同之處。佛經只講反向進化,而力圖斷絕正向進化,這也是釋佛的使命。
而易就不同了,九宮天尊把生命光子源源不斷帶出宙心,感到不可能再將其完全渡回,是故,留下了“易”,告訴後人,若留人世當如何,即正向進化,若想回歸,應若何,即反向進化。
易經中第一卦乾卦,其顯意即正向,其密意即反向,老子悟出了易的正、反兩向,故而臨去之時,留下了道德經。道德經可以說是對“易”的一種解。孔子興儒學,立足於人道有所為,至五十歲方知天命,
即悟出了“易”,故而開始了悟“道”、證“道”的生涯。那時,孔子的能量級已是五級半,以後的道教,也視孔子為道中人了,在北京的白雲觀,中國道教協會所在地,就有孔子的供像,香火也是不斷。
從這個角度看,儒教是“易”的顯修法門,道教是易的密修法門,而儒道同源,同源于易,同源于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