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2日 星期二

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

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有個學生很沮喪的來找我,在中秋節時,他回家去相親,女方一開始很熱絡,後來發現他是高職插大的,態度立刻一百八十度轉變,認為他學歷不夠好,擔心以後生出來的嬰兒會不夠聰明。這個理由令我啼笑皆非,轉身從書架上拿一本《法拉第傳》給他看。在這種情況下,法拉第的傳記是最好的鼓勵。
  法拉第的電解定律相信沒有人不知道,我們現代舒適生活都拜他之賜,但是他只有小學畢業,是世界偉人中少數沒有顯赫學歷,全靠自修成功的人。他勤奮好學,白天在書店做學徒裝訂書,晚上就閱讀這些白天剛裝訂好的書。他什麼書都看,下水道、橋梁建造、礦物、植物、藝術繪本……所以有很寬廣的背景知識,這是他成功的第一個條件。如他自己所說,他所受的教育只能提供他最基本的裝備:簡單的閱讀、書寫與計算,但是他利用這個簡單的裝備造就出非凡的成果,他的成就全是因為他自己後來的努力。
  一個人成不成功是在自己,不是在顯赫的學歷,法拉第的一生非常值得我們的學生效法,其中,最值得效法的就是他作筆記的方法。
  在當時的倫敦,晚上有給一般市民進修的課,叫「都市哲學會」,交一先令就能成為會員去上化學、電學、光學、機械學、地質學等課程。但是法拉第連一先令都沒有,他躊躇再三之後,向他做鐵匠的哥哥開口。這一先令對一般人是不多,但是他哥哥得多捶一百下鐵錘才賺得到,因此他非常珍惜這個機會。
  他去上課時把一張紙折成一半,把帽子放在膝蓋上,再把紙打開,用帽子當桌子寫字,左邊的紙是記上課的主題、關鍵字句,右邊紙寫的是當時在他腦中迅速一閃而過的反應和看法。下課後,他立刻回家,趁著記憶猶新,將筆記完整有次序的謄寫下來,因為他是用自己的語氣來寫,這個經過他轉換成他的句子出來的知識就很容易保持。
他後來成為化學家戴維(Hunphrey Davry)的研究助理,因為他拿了他上戴維四小時課所寫的三百八十四頁筆記去找戴維,戴維很驚訝一個人的筆記可以做得這麼出色,於是就收了他,讓他進了皇家學院,開始他研究生涯的第一步。所以作筆記實在很重要,它絕對不是老師說話的錄音帶,而是上課內容消化後的成果。
  一八一三年,戴維去法國講學,帶了法拉第一起去。但是因為法拉第學歷低,一路上被人輕視,尤其是戴維的新婚妻子把他當僕人看待,呼來喝去,直接罵他笨,久了,連戴維也對他冷淡。歐洲大陸的科學家發現他只有小學畢業,雖然他有很多研究成果,還是把他和馬伕放在一起,讓法拉第自尊心深受打擊,也更加深他要出人頭地的決心。
  法拉第在日記中寫道:「人生有苦難,有重擔,人性有邪惡,有欺凌,但是到後來這些都對我有益處,苦難竟是化了妝的祝福。人生在一連串不完美中,最後總是完美。」我把這一段話指給我的學生看,年輕時的打擊是化了妝的祝福,撐了過來,最後是完美。
一個人只要肯努力,非學院派出身的人也能有超過學院派人的成就,而且超越很多。沒有法拉第就沒有電磁學、電漿物理學,也就沒有現在我們所享用的文明與方便。我勉勵他「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法拉第做到了,你也做得到,有為者亦若是!」

【現在萬般疲勞,全因執著內外之別、你我之分】

【現在萬般疲勞,全因執著內外之別、你我之分】
天地一太極,人身一太極,太極本為一,因小成大小,因意成內外,若能去此心意,豈有內外之分、你我之別,天地既無盡,人身豈有盡,盡去諸般相。現在萬般疲勞,全因執著內外之別、你我之分,因有身軀,始有疲累;因有心意,始有苦痛。多年來禪悟的功夫,驀地變成具體的經驗。
當肉身至疲至倦時,唯一的方法,就是由有身變無身,而達至這境界的法門,就是把「心」這堵定內外的圍牆拿走,讓人這「太極」重歸於宇宙的「太極」,既無人身,何來困境?   

要把心拿開,先要守心,當守至心的盡極,物窮則變,始能進軍無心的境界。   
拋開一切凡念,將精神貫注靈台之間,任得魔龍遁地飛天,總之不存一念,不作一想。   
渾渾沌沌,無外無內,無人無我,沒有空間,沒有時間。   
盡去諸般相。   
靈神不斷提升,眾念化作一念,一念化作無念,虛虛靈靈,空而不空。肉身的苦痛雖然還存在,但似乎與他沒有半點關系。這亦是魔教中苦行的法門,修功者自殘體肢,直至意志完全駕馭肉體之上,以精神戰勝物質。  
時間似若停頓,沒有前一剎那,也沒有後一剎那,沒有逝者如斯,不舍畫夜的時間流動。
一闔一開,至陽赫赫,至陰肅肅,生機在息機之中,生氣在息氣之內。動者固不可自封,不動者亦不可自棄,彌久彌芳,大凡行功到無味時,滋味必從此出,天之為天,非陰極則陽不生,物窮則反,道窮則變,無路可入處,方有入。」

中國問題……

中國問題……
月湖女 發佈於:2008-01-20 17:53
[飄花評論]下面文章的作者在文字裏——表面是評論、抨擊那些只會歌功頌德的記者,實際上這位元作者的文章本身就是個歌功頌德。我們國家與朝鮮以及很多的國家都是一樣的,對新聞出版是嚴加管制的。中國的歷史自秦朝以來……都是施行文字管制,不允許有悖於政權統治的聲音的存在。幾千年來,不論是如何個改朝換代,對新聞的管制是始終不變的……
因此,對於中國而言,不是什麼制度的問題,不論是什麼制度——中國都會是這樣。哪怕是中國現在不是社會主義制度而是資本主義制度——依然會是這樣!!!
中國問題不是什麼制度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但是,在中國不論是換上什麼人,依然是如此……那就是說,中國問題既不是什麼制度的問題,又不是什麼人的問題了?
那麼中國問題的實質到底是什麼問題呢?
是文化……問題。
是文化決定了中國人的思想,思想決定了中國人的思與行,而制度僅僅是個外在的形式而已。

下面是原作者的原文……
[轉貼-原作者-天涯]要敢於曝光陰暗面,記者們聽到了嗎?
                 
  諸君平日裏看報紙新聞是否有這樣一種感覺,好像每份報紙上的內容如同一轍,多半看到的是給官員的讚揚聲,少見批判音,好似中國的官員個個都清廉無暇,而平日裏對小老百姓身上的缺點倒是每份報紙都裝的很正義凜然了!當然了,知情者不說,得益者微笑,社會形式看起來一片良好。小老百姓想說也無處說,誰敢四處傳謠大可定他一個無理取鬧,混淆視聽之罪!
  可能對諸君來說,已見怪不怪,但我們一定要清楚的認識到,這個世上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無暇的,如果媒體報紙單單只為官員唱讚歌,不監督他個人身上缺陷,只能是將官員培養成目空一切,時日一久便仗勢欺人,獨霸一方,到時給社會和國家造成很大的損失,當然,到時已悔之晚矣!
  這時可能有人會問曰:“閣下不要無理取鬧,專揭陰暗的一面,看不到陽光的一面,在今日盛世的中國,我們應該要學會唱讚歌,說和諧才是正路!”當然,一般來說,正是這樣的人思想多了,方才會形成今日紙媒這般的局面!這樣對個前程來說是一片美好,反之,還可能沒有好果子吃,這顯而易見的道理恐怕只有傻瓜才會去做!自然,吾輩鄉野村夫,天生愚笨,向來不喜歡昧著良心說話,至於這般美好的前程,恐怕也就無福消受了!不過人生百年,能把自己想說的說出來,也不枉來世走一遭了!
  現世中,吾輩常聽聞很多人對職業記者的拷問越來越多,有人說他們多半是地方官員的報喜鳥,家養的鸚鵡,他們的良知都丟哪去了。但吾輩始終相信,在記者的隊伍中還有很多有血性有良知的人,他們只不過是在現今體制的壓制下屈喘著,他們只不過按照規章制度辦事而已!如果在他們之中,誰敢唱反調,總是少不了一幫如狼似虎的人給他們穿小鞋不可。諸君想一想,在這種情況下,你不說幾句違背良心的話,知道下場會怎樣!
  如果說我們把一切罪責都推到記者的身上,顯然是很不公平的!要知有很多的時候,他們對現實社會也很無奈!
  不過近日,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先生在與新聞記者交流時說了:安徽是一個發展中的省份,工作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希望新聞記者進行客觀公正的輿論監督,要敢於曝光陰暗面,勇於鞭撻假惡醜,對於那些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要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
  雖然吾輩時常為現今的社會而感歎,發著眾多的牢騷,揭著陰暗的一面,但無非是希望大家都能生活在陽光之下,沐浴著美好的春天。但依現今看來,這些似乎顯得很渺茫,為此我們迷茫過,質問過,憤怒過,但結果都是一樣的。竟管所謂的正義在如今只變成一句空話,誰都可以高聲的喊一喊,但隨時可以將它遠遠丟棄!但總有那麼一小部分人,他們還是堅守著陣地,當然,對現今來說,發揚光大是很渺茫,所做的便是保留火種,不讓其熄滅,讓後人來繼承!
  要敢於曝光陰暗面,說出這句話是需要一些勇氣,在今日的中國,我們除了每天豎起耳光聽讚歌,聽官員之間相互吹捧之外,聽有醜陋行為忙著掩蓋事實真相,表現出來的都是一派和諧的氣氛!誰敢去揭某些幹著醜陋的行為,卻又許他人說三道四官員的傷疤,那定是不知趣,不知好歹的主了。對於王金山先生敢說這一句話,如果是心裏話,吾輩是表示十二的欣賞,向他致敬!放眼中國,敢說這句話的官員恐怕是很稀有的,但王金山主位省委書記說了,足可見他是一個有膽量的人。但對吾輩來說,希望這不只是官場逢場作戲的空話!這樣方才讓更多的記者敢於揭露現實社會某些人的醜陋行為!
  因為記者要揭露某些官員的醜陋行為,記者們與豺狼虎豹們作較量,是需要政府正義的力量做為後盾的,或則單身力薄,在他還沒揭露之前,可能已經有人不讓他開口說話了!要知某些人的霸道是無話可說的。
  要敢於曝光陰暗面,記者們是否聽清楚王金山先生的話了?要知你們代表的是時代的良心,是一個國家的視窗,人們平日裏都是從你們那裏獲得消息!他們對你的期盼,對你的愛戴,是非言語可表,相信你們是不會辜負他們!但願敢於曝光陰暗面這句話回應在中國的每個角落!不僅記者先生們如此,而中國小老百姓也該如此,因為我們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希望國家繁榮昌盛,就要曝光陰暗面,讓陽光普照在中華大地,人人享受燦爛陽光的沐浴!

【十二因緣在我的生活中】

【十二因緣在我的生活中】
一切眾生皆有無明,故起種種差別(雙味、分別心),而成種種煩惱。因有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上述是佛門的重要理論:十二因緣觀)流浪經劫皆由無明為始(佛門的一個重要修行法即是斷無明,則一切因緣滅)。
十二因緣在我的生活中,讓我感覺最親切、最常體會到的就是「觸」與「受」。觸是接觸,受是感受,如果在「受」的層次上沒有及時察覺,任憑愛、取、有⋯⋯一路發展下去,最後必然落入生老病死的輪迴,也就是所謂的「流轉門」。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就會及時踩住煞車,試圖回溯到「識」的層次。

◎不怕念起 只怕覺遲

  舉例來說,有一天我晚餐預備做些好菜,於是叮嚀兒子早點回來吃飯,兒子說他已與女朋友約好了,要在外面吃飯。這是我們彼此「觸」上了;我心中略有不悅,不是昨天才與女朋友約吃晚飯嗎?有必要天天黏在一起嗎?老媽的手藝就那麼不值一顧?於是「受」也有了,「不愛」也很明顯了,只差沒有讓他在母親與女友之間作一「取捨」了。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既然已經認清楚了,當然不會茫茫然地「流轉」下去。於是我和顏悅色地跟兒子說:「不妨事,給你留著回來當宵夜吃!」如此一來,不是皆大歡喜嗎?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思考模式,衍生出不同的行事作為,當別人的想法與我們相左,或做法令我們看不慣時,通常心中會有一動,這就是我所謂的「觸」上了。歷史經驗告訴我說,很多的「觸」都是微不足道的,但任憑情緒發洩或逞一時之快,卻有可能釀成大禍。於是我總設法在一秒鐘之內讓自己「不受」;或許嚴重一點的「觸」,要「受」了之後,甚至於「愛憎」、「取捨」了之後再拉回來,但至少我已清楚知道什麼是「流轉門」,就應該懂得迴避「流轉門」。久而久之,我發現自己變得有耐性多了,也願意聽些不同的意見,因為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上。

【人只是一頭完全受欲望驅策的卑劣生物】

【人只是一頭完全受欲望驅策的卑劣生物】
人類的言語,只代表他們的經驗,經驗外的事,便沒有言語去描述,所以你怎能要我用你們的言語,去描述你們經驗外的事,就像你向一個天生的盲人,描述什麼是顏色。”
人只是一頭完全受欲望驅策的卑劣生物:當人吃不飽時,他的欲望使他找尋食物;食物的問題解決了,他的欲望驅使他去爭取領土、爭取安全的環境;這問題解決了,他會去追求性的歡樂和滿足,追求個人的榮辱、權力和金錢。欲望是永無休止的,快樂只是剎那的發生,痛苦卻是無窮無盡。
整個物質文明,只是把人類放在一個和宇宙自然對立的位置,殺戮其他生物,只是為了要它們來作衣物和裝飾的所謂藝術品。科學愈進步,便愈是與精神和靈性疏離,和大自然的神秘力量疏離,沉淪於你們不知所謂的物質文明裏。你們鄙視原始人的無知,可是對於生與死、人類的本質、宇宙的本質,你們又知道了多少?那只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分別,就像在一個盲人的世界裏,一個盲人嘲笑其他的盲人‘看’不見東西。”
局外人”對人類文明的看法也跳出“人”的局限。現在科學的懷疑精神,試圖對每一事物都抱著懷疑的態度,他們的工具是證據和實驗。當有任何一件事物能在所有懷疑和驗證後仍能屹立不倒,那就是真理,可惜未找到真理前,所有信念分崩析,擺在前面的只是“沒有任何事物是肯定的。”科學所看到的只是一塊塊的磚頭、而不是磚頭建成的龐大堡壘。每個人只能盲目地相信“眼前的一切”,就像埋首沙堆內的鴕鳥,不能接受任何玄奇的可能性。有若一個四處找尋快樂的人,不知道快樂只能在深心內得到。
人類為了生存,首先要學曉運用武器去殺戮。這種行為經過了以萬計的年代,隨著人類進化,已變成了本能和遺傳的天性。我們以道德、宗教和文明對這種行為加以約束,但是人的情緒卻永遠是難以馴服的惡獸,一旦情緒戰勝了理性,人便打回原形,變成一隻禽獸。”    “人類不單只要殺戮其他生物,還要迫害殺戮自己的同類;人類愈文明進步,殺害同類的手法更有組織和緊密,還冠以堂而皇之的理由。枉我們自譽為萬物之靈……”
當人類凶獸的一面不受駕雙時,會做出些什麼事來。人之所以能成為地球主宰,全因為他的侵略性,所以隨之而來的是甚麼:就是戰爭、罪惡、暴行,那是我們的醜惡本性。”   

“我們的確是與禽獸有別,因為我們是生物中唯一不需要任何理由便虐待和殘害自己同類的生物。”
大多數人只要給他一個機會,也會變成像積克那樣的凶獸,在近代史上納粹猶太人的集體來族屠殺、日本對我們的南京大屠殺,那便是確鑿的證據,人類在愛國的旗幟遮掩裏,犯下彌天罪行。”   

“這些罪行每一天都在發生著,當法律的約束力量一旦鬆懈或崩潰下來,人便會變成禽獸;但無可否認人類也有尊貴的一面,這是當他們心中的凶獸被制服了的時候……”
“宇宙的龐大,是我們活在一粒宇宙中叫‘地球’的微塵上的人,所難以瞭解和想像的。”
“或者,我可以用一個模式來幫助各位……”他把手向兩邊伸開,然後慢慢向胸前合攏,道:“容易一點去體會宇宙的大小尺寸。”   “首先,我們照目前的比例,把整個太陽系縮小到它現在尺寸的‘一億分之一’,在這個比例下,我們所處的地球,只有四又二分之一寸直徑,像個西柚般大小,而喜馬拉雅山則只有千分之三寸高。”

“我們可愛的月亮,將會變成一又二分一寸直徑的小球,在離開地球十二又二分一尺的地方,以地球為中心繞圈子。” “在這個縮小的模型裏,太陽的直徑是四十六尺,離開地球一裏遠。而太陽系最外圍的行星‘冥王星’,和我們地球的距離是三十七裏……”   
“在這個模型裏,最接近我們的另一顆恒星,將會大約十六萬裏外……”   
“在目前來說,沒有一種速度,比光前進得更快,光每秒鐘的速度大約為三億米;以這樣的速度,還要四年多的時間,才有抵達那離開我們最接近的另一顆恒星——另一顆太陽,所以目前所為的太空旅行,只是癡人說夢。”   
“讓我舉個例子,以光的速度,每秒種可以繞地球走上七周半,那是人類任何最快的工具也遠遠及不上的速度。”   
:“我們這個宇宙之所以存在,或者說,之所以存在於我們人類的眼前,是因為分子組織成了物質,而物質之所以存在,是基於分子間不同的排列和運動,而變化出宇宙各種各樣的物質,由最堅硬的礦物,以至最沒質量的光,代表了分子不同的排列和運動的速度。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光是速度的極限,沒有一種分子能運動得比光更快,這種極限,亦成了我們宇宙的最上限。假設這種上限被打破,我們便能沖出我們這個宇宙,或者說沖出這個速度層次的限制,到達超越了這宇宙的層次,到達另一個宇宙裏。”  

“看到了光以外的東西。”  
“多元宇宙”,或者“異次元宇宙”、“平行宇宙”的觀念,這假設了我們這個現實宇宙之外,還共同存在了其他的宇宙,只不過從未有人像淩渡宇般以打破光速來推論出另外一些宇宙的存在。   
我們所以能以目視物,全因為對光的感應,假設我們能超越光速,豈不是可以看到光以外的世界,看到我們從未“看”到的東西。   
愛因斯坦認為沒有任何物質可以打破光速,換句話,我們將永遠被困在現實宇宙的囚籠裏,困在光的速度裏。假設真能提出打破光速的理論和方法,人類將可暢遊其他的宇宙,那種情形,想想也令人興奮。

【知而不評的習性】

【知而不評的習性】
我們有一種習性、一種不停歇的心理運作,它已經形成了習慣,使得我們不自覺地就要對很多人事物進行評估、判斷:看到人,就要評斷他是好人還是壞人?看到事件,就要評斷是不是有什麼陷阱……等等。

  當你在評斷時,你那天真的「好奇心」就會消失,你的「赤子之心」就會不見。因為邏輯思考使人像「法官」,那種精確的拿捏和管控,是拘束的、不自由的、給人壓力的。當大家在開會、談天時,如果都是評估來、評估去,整個氣氛就會很凝重,天真的好奇心不會生出來,因為怕被人評估為幼稚、無知。

  我們的社會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大家很在乎「懂不懂」、「知不知道」。如果一件事你早知道了、懂了,就神氣得很;如果別人知道而你不知道,就會像洩了氣的皮球,覺得矮人一截。這種情況好像成了我們集體的習慣。

  我覺得這真是很不必要,如果你知道卻做不到,那有什麼用?知道,有什麼高人一等的?如果你不知道,卻做得到,那才叫人佩服。

  「知道」,不代表「做到」。華德福教育就主張不看電視,因為電視這種訊息傳遞的方式是速食的。別人花了好多精神、心力去實踐才得到的東西,你在短短的時間內就看完,會錯以為自己也懂了;事實上,你只是知道了皮毛,要你做一定是做不出來的。如果能夠親身經歷、一步一腳印,真的把一件事做出來,走過每個實際演化的過程。之後再看電視節目,即使你看到的是浮光掠影的片段,也會瞭解那背後的努力和深度。這時,你就不會妄加評斷所有的事。

  嚴重的「評斷」就是「審判」,更進一步就是「定罪」,這和給人戴帽子、貼標籤是相通的;有時候,不好意思公開講,就在背後說長論短,這種情況更糟糕,因為這是「私刑」!以上都是「思惟的暴力」啊!是缺乏慈悲心的,而人們卻常常不自覺。

  這樣的習性如果沒有注意到、沒有檢討到,就是沒有在修行!我們修心,就是要修這種地方。我對這樣的事,是很警覺的,也會精細地自我省查,對人尤其更為謹慎。而當我遇到別人胡亂評斷我時,大部份情況,我會裝聾作啞不予理會,也懶得去說明。如果你喜歡到處評斷,而說自己是平等的,那是騙人的。

  針對這種文化現象,有什麼解決之道呢?我提出一個方法給大家:我們要做到「明白」,但沒有「評斷」;「瞭解」,但沒有「審判」。對別人的好、壞、惡習、錯誤的選擇……也都給與尊重,這樣才是真的平等心。

Relax
Awareness
Unjudge

【孤獨是生命的副產品】


【孤獨是生命的副產品】  
即管成千上百的人,面對同一的屠殺,一齊狂喊,一齊驚哭、憤怒、悲怨,但他們只能各自通過本身獨立的心靈,去體驗已發生或即將來臨的一切。   
一種空虛和令人窒息的孤獨。   
這種孤獨,在這一刻冰山地溶解下來,兩人的心靈像水乳般緊密混和,再分不出彼此。   
情侶通過觀賞、談話、交通、肉體的接觸,才能在某一剎那閃出愛的火花,隨後雲散煙消,了無痕跡。   
我們一再嘗試遠離孤獨的深淵,卻無可避免地一再重歸於失。   
孤獨是生命的本質。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孤寂隔離的宇宙。   
每一個人,都以自己有限的經驗,去測度他人的經驗和感受,引起“共鳴”。我們從未曾能真正去“經驗”別人的“經驗”,只能“體會”;只能“想像”;只能“相就”。     
人說他們彼此互相瞭解,可是那種瞭解有多大的極限?每一個人都是孤獨切斷地各自活在世上,無論怎樣欺騙自己,終極時,依然是寂立在自己的“孤島”內。   
每一個出生,每一個死亡,都是徹底地孤獨。   
情侶說他們因愛情而擁有了全世界,充其量亦只是孤獨地去擁有各自的“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