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2日 星期二

【知而不評的習性】

【知而不評的習性】
我們有一種習性、一種不停歇的心理運作,它已經形成了習慣,使得我們不自覺地就要對很多人事物進行評估、判斷:看到人,就要評斷他是好人還是壞人?看到事件,就要評斷是不是有什麼陷阱……等等。

  當你在評斷時,你那天真的「好奇心」就會消失,你的「赤子之心」就會不見。因為邏輯思考使人像「法官」,那種精確的拿捏和管控,是拘束的、不自由的、給人壓力的。當大家在開會、談天時,如果都是評估來、評估去,整個氣氛就會很凝重,天真的好奇心不會生出來,因為怕被人評估為幼稚、無知。

  我們的社會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大家很在乎「懂不懂」、「知不知道」。如果一件事你早知道了、懂了,就神氣得很;如果別人知道而你不知道,就會像洩了氣的皮球,覺得矮人一截。這種情況好像成了我們集體的習慣。

  我覺得這真是很不必要,如果你知道卻做不到,那有什麼用?知道,有什麼高人一等的?如果你不知道,卻做得到,那才叫人佩服。

  「知道」,不代表「做到」。華德福教育就主張不看電視,因為電視這種訊息傳遞的方式是速食的。別人花了好多精神、心力去實踐才得到的東西,你在短短的時間內就看完,會錯以為自己也懂了;事實上,你只是知道了皮毛,要你做一定是做不出來的。如果能夠親身經歷、一步一腳印,真的把一件事做出來,走過每個實際演化的過程。之後再看電視節目,即使你看到的是浮光掠影的片段,也會瞭解那背後的努力和深度。這時,你就不會妄加評斷所有的事。

  嚴重的「評斷」就是「審判」,更進一步就是「定罪」,這和給人戴帽子、貼標籤是相通的;有時候,不好意思公開講,就在背後說長論短,這種情況更糟糕,因為這是「私刑」!以上都是「思惟的暴力」啊!是缺乏慈悲心的,而人們卻常常不自覺。

  這樣的習性如果沒有注意到、沒有檢討到,就是沒有在修行!我們修心,就是要修這種地方。我對這樣的事,是很警覺的,也會精細地自我省查,對人尤其更為謹慎。而當我遇到別人胡亂評斷我時,大部份情況,我會裝聾作啞不予理會,也懶得去說明。如果你喜歡到處評斷,而說自己是平等的,那是騙人的。

  針對這種文化現象,有什麼解決之道呢?我提出一個方法給大家:我們要做到「明白」,但沒有「評斷」;「瞭解」,但沒有「審判」。對別人的好、壞、惡習、錯誤的選擇……也都給與尊重,這樣才是真的平等心。

Relax
Awareness
Unju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