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8日 星期六

[飄花評論]--宗教的轉軌和接軌28-13

[飄花評論]--宗教的轉軌和接軌28-13
2、見 地
佛法修持最重要的是見,正見意義上的見,亦稱見地。藏密的見、修、行、果,見是第一位的。什麼叫見地?就是修持者對整個佛法的正確認識。這種正確的認識必須建立在對佛法的整個理論融匯貫通上,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苦修實證而得到的。因此,具有佛法正見的人,他對佛法的任何一個道理,眾生提出的任何一個問題,都能準確的知道和說出是在什麼樣的認識層次,屬於哪個方面的問題。沒有見地,就好像沒有眼睛。人沒有眼睛走路是很危險的。修煉的人如果沒有正見,沒有正眼法藏,也是很危險的,會走入邪路,修法不能成就。
因此,一個正規學法的人,首先要具備正見。這個正見,要從自己刻苦學習、廣學、多聞,多在老師那裏,在善知識那裏聽取教義,再加上用功修煉。你就會有智慧出來,當智慧一步一步地達到了一定的程度,理法融通的時候,就會有一個佛法的正見。
這種正見,不是說世穀法的一些道理懂了,如果你僅僅懂得世俗的一些道理,你不過是個大知識份子、大學問家。只有既深深懂得人世間的道理,又通曉法藏,就是說世俗諦和勝義諦兩大見地都清楚了,才能稱得上善知識、法師、金剛上師。所以大乘佛法中說,九地菩薩才稱得上法師。因為八地菩薩方為僧,無生法忍,才有能力斟酌眾生的情況,予以說法。

當然見有深淺、頓漸、偏圓之別。然而區別是否是正見,也有其標誌的。要證了道才會有真正的正見。真正的正見,要有得見的量,所以它不僅僅是由佛法的經典來的,它是很難得到的。一方面要求有相當深的聞思功夫,同時要有“明空”的決定相,要有相當的決定量,一旦有了見地,就有很多好處,首先,在修法上不會走錯路,佛法的思想認識提高了,無論什麼世間的哲學、新建立的理論都能辨別其是非。第二,修法的信心會倍增。第三,思想會敏捷,學起東西來會得心應手。[飄花評論:見什麼?1000多年前的六祖、石頭、大顛他們早就把見什麼說的明明白白了!就是要見明空……見不到明空,佛不在目前!]

對密宗修持者來說,從人天乘的見地開始建立,然後是羅漢乘的見地再是菩薩乘的見地,最後是佛乘(金剛乘)的見地。
[飄花評論:說得好!虛空空行母就是人天乘……但是,人不是虛空空行母。一般的巫婆神漢也是見不到虛空空行母,因為他們對應、相應到動物道、精怪道和鬼道上去了……因為此三道可以幫人搞錢。虛空空行母不管人道上的事]

就是說它是由淺到深,從偏到圓一步一步地, 很有次序地建立上去的。所謂人天乘的見地。就是要重因果、守五戒、止惡揚善。來世能繼續為人或天人。對密宗行者來說要從人天乘做起。但就佛法見地來說,人天乘還是不了義的。
羅漢乘即小乘的見地有兩個條件,一是無常和出離,二是人無我。一方面提倡戒律,注意無常心和出離心,另一方面要注意人無我。只要懂得了 這兩條就可以說得到小乘的正見了。
[飄花評論:羅漢乘……已經不行了!末法是飛天羅刹女當道,羅漢天早已經是羅刹天了。蓮花生他們出不去就是卡在了飛天羅刹女的腳下……過不去羅刹天!獅面金剛度母就是飛天大羅刹女!]

菩薩乘即大乘的見地要懂得人無我、法無我。就是在小乘“人無我”的基礎上,增加“法無我”,即唯識見。就是將所顯的各種業惑都歸於阿賴耶識。雖然業惑所滋生的物質佈滿世間,但是心不在矣,“覓心了不可得”,
[飄花評論:這句是祖師禪二祖和三祖說的話……他們也沒出去!也是卡在了飛天羅刹女的腳下……這回他們都長見識了:女人得罪不起!!!]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因為這些都是因為有心才有這些東西的,心沒有了,這些東西也就不存在了,或者說也不知道了,“人我”、“法我”兩空了。

但是僅僅阿賴耶識清淨,還不能說證得了佛法的最高見地。所以唯識見還是“不了義”,“不究竟”。
金剛乘(密乘)見,有代表性的是大手印見和大圓滿見。所謂大手印見就是法身見或稱俱生智見、俱生法身見。其相是明明朗朗、 清清淨淨,于一切時相續不斷。如果修持者能堅住此正見,將會直接證得法身。
所謂大圓滿見,就是明空無別的本淨見。是說一切法被視為本來清淨,本來無縛、無 解、無修無證;一切法自生、自顯、自證。到大圓滿見時,就是見到了一切事情本來清淨大圓滿。處處、時時、空間都是清淨大圓滿。所以大圓滿見是佛法的最高究竟見。
[飄花評論:六祖一脈的祖師禪傳至石頭、大顛……亦即第四代,他們都已經修至明空無別的本淨見了。第五代以後就不行了……但是六祖他們也是沒出去!也是卡在了飛天羅刹女的腳下……]
以上所說的幾種見地,是已經證悟了的高僧大德為了方便修持者將證悟的見地用比喻的方法,用文字加以表達,不過是比量罷了,真正的正見現量是需要修持者自己去實證,去體悟的。
·3、戒律
所謂“以戒為師”、“戒為無上菩提本”,就是說,必須法戒一體。沒有戒律,修法不可能成就。沒有戒律,可以說連“佛門”都沒有進。戒是修法的規則,也可以說 是修持者的眼睛。可見戒律對修持者來說,何等重要。

戒律對人天乘乃至對佛法的各乘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修持層次,有不同的戒律。對一個密法修持者來說,要從人天乘的戒律開始,行善的戒律,小乘的皈依戒,一直到菩薩戒、密宗皈依十戒、三味耶戒,一步一步的都要明白和護持。

我們得此十分 珍貴的暇滿人身,如果下一世仍然繼續受生為人,那必須受人天乘戒並能護持不犯,或偶有違犯,即能懺悔改正。人天乘戒就是通常說的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 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
要首先懂得和守好人天乘戒。人天乘還沒有脫離六道輪回。要解脫起碼要進入小乘修持。要進一步使自己的業得到改良,多做好事,不幹 壞事,就要出離守戒。對不同的修行人,有不同的戒律,如八關齋戒、沙彌戒或沙彌尼戒、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優婆塞戒或優婆夷戒等。

在修到菩薩乘時,要發菩提 心和守菩薩戒,其行為要利他和利己,二利都圓滿。菩薩戒聚積了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大門類的一切戒法,涵容了大、小乘的一切戒律,概括了慈、 悲、喜、舍、度一切眾生的宏願和精神。強調起心動念即是犯戒,所以較難守護。

金剛乘最主要的戒律是三味耶戒(即金剛戒,也稱十四條根本戒、十四條根本墮)14條根本戒中,犯任何一條如果不及時懺悔改正,必墮地獄無疑。
墮地獄是屬於下世報應,有的不等下世,現世就是爛嘴、爛舌等報應。同時,能授此戒並能守好者,其功德也無量。如果對三味耶戒的每一條的道理都弄明白了,並在思想、行為上,時時、處處遵守,那麼即使不修法也可獲得解脫成就。
因此授此戒,無論是授者還是被授者,都必須鄭重考慮。上師只給具備守戒條件的弟子授予此戒,只有受戒者能守住此戒,才能請求上師授予。受金剛戒的密宗修持者,要盡一切努力守好此戒, 守好金剛三味耶戒,等於守了一切戒律。

戒律有如成就道路上的路標,向你指出危險的信號和正確的前進方向。因此修行者如果沒有戒律,就會障礙百出,最後走到邪路上去。是不是受戒,戒律跟你就沒有關係了?也不是。你不受戒,犯了戒律的內容,後果也是一樣的,只不過是你不受戒,你不知道學佛的車子怎麼行駛,你沒有眼睛,你無知罷了。
可見要想修行成功,戒律是萬萬不可缺少的。但是,受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個授戒的機緣成熟是非常不容易的。修持者若不是真正發心皈依,懺罪積資,志趣解脫之路,生起出離心和厭離心,厭趣無常,就難以成熟受戒的機緣。
[飄花評論:這裏有幾個問題,首先是……當初的戒是在什麼機緣下緣起的?為什麼後來……戒律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為什麼戒律總是和地獄掛鈎?因為……如果是沒有了地獄……戒律就蒼白了,猶如沒有監獄……法律就蒼白了。可是……監獄是制定法律的人開設的,所以法律才能和監獄掛鈎。那麼,地獄是不是制定戒律的人開設的呢?如果不是……戒律就沒有用?你讓他下地獄……開設地獄的人不收!如果地獄就是制定戒律的人開設的……戒律的威力就大了!但是……難道就是為了威嚴戒律而開設地獄嗎?如果說……天堂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開設的,那麼地獄到底是誰開設的呢?]

·4、壇 城
壇 城又稱壇場。梵文稱為曼荼羅、曼陀羅等。是用於供奉佛、菩薩的場所。密乘是果位乘,特別重視曼陀羅。密宗認為曼陀羅是本尊加持三味(開示之意)之相,修持者供奉禮贊曼陀羅(壇城)將會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力,掃除煩惱障礙。密宗修持者的壇城是為了供養和觀想之用。
唐密、東密或密乘下三乘把曼陀羅分為四種。通過四種曼陀羅和念誦真言的形式,稱為四曼為相,也是修行的道場。四曼是指用形式來區分的四大類曼陀羅。一是大曼陀羅。此為總集諸佛菩薩的形象的壇城,以圖畫表現壇城的全景和諸佛菩薩的形象和位置。因為是曼陀羅的總體,是我們眼中所見的諸佛菩薩的世界,因其廣大稱之為“大”,大有“五大”的意思,用青、 黃、赤、白、黑五色表示地水火風空五大,表示聚集之義。二是三味曼陀羅。描繪象徵諸佛菩薩所持的標幟,刀、劍、杵、蓮(寶珠)等形象,表示六大普遍,有情 與無情,平等而成。也就是表示本尊誓願的器杖和手印,以特殊之相表示宇宙萬物之相。三是法曼陀羅(也稱種子曼陀羅),是描繪諸佛菩薩的種子真言和一切經典 之文字和義理的曼陀羅。以本尊名稱之梵文首字表示佛菩薩的種子,每一個梵音種子都象徵密宗佛菩薩的威力。四是羯磨曼陀羅。羯磨是梵語“業”的意思,表示作 業、動作、鑄造形象,更包含宇宙運轉和人類行為。一般都以雕塑、鑄造等的立體造像表示本尊的威儀事業,一切動作、行、臥、坐、住,形象具體直觀。上述四曼陀羅一切法相,亦即包括一切宇宙現象,故名相大。四曼又分諸尊佛菩薩全聚一處的“都會曼陀羅”、部分諸尊菩薩的“部會曼陀羅”,以一尊佛菩薩為中心的“別 尊曼陀羅”三種。如果修持者將本尊曼陀羅觀想在自己的心目中時,稱做身壇城或內壇城。

無上瑜伽的密宗修持者還應明白,除上述已提及的外壇城內壇城外,還有 密壇城、勝義壇城。因此,趨入後的修持者,其身、口、意三門就不再為凡夫之下劣所局境,而應在三種曼陀羅上努力。因為所謂佛淨土終歸以淨心為因為體。所以 《維摩經.佛國品》雲:“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飄花評論:一切都僅僅是個形式,但是對於大多修持人來說,只有佛的內容……大概是不行?因為對於人類而言,任何的內容都是要依託某種相應的形式來體現的。雖說是佛在心中……可是……覓心卻是了不可得?你找不到心在哪兒?所以一般人就要有個依託的形式。曼陀羅是一種形式,淨土的香堂也是一種形式,家裏有尊觀音、有個小香爐……也是個形式,寺廟的大雄寶殿也是個形式。上述的種種形式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毫無分別!因為佛佛一條心,佛佛萬千一。如果強調必須是某種特殊的形式……只能說是不懂佛法?]

·5、供 養
供養是密宗修持者最不可缺少的一項事業。供養的目的是為證得佛位而積聚福德和智慧二資糧。目的是利他,而不是自利。通過供養去掉“欲心”,拔掉“欲根”,離欲可以成“金剛”,無堅不摧。
無欲可以靜心、平心、明境,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總之,通過供養積聚資糧是成就的前提條件,沒有福德智慧不可能成就。供養的目的雖然是利他,是為成就,但通過供養不僅可以增進福德,而且也能延年益壽。
供養的內容和形式有實物供、意想供、手印供、護摩供(火供)、壇城供以及法供養等。以供養方式看有外供、內供、意供、密供、勝義供。
所謂外供就是以稻米、珠寶、香燈、鮮花、藥品、宮殿、房子等實物用壇城或火供的形式供養上師、諸佛菩薩、護法、空行。

所謂內供,就是把自身觀成諸佛菩薩或本尊,進行供養。吃飯之時,觀上師諸佛本尊在自己舌間、喉間或心輪,所有飲食精味,請他們先嘗。
所謂密供、此供養伴隨著五佛眷屬的空行母三處聖地和二十四壇城,使諸佛皆歡喜。
所謂勝義供養,是以智慧、平靜、禪定等來自於三摩地的種種善根為供品的供養。

供養時,所供物品須盡自己的能力,取極精者而設供養,不要把自己不要的東西去供養。供養的物品必須是自己所有,不可將向他處無理追求索取的東西來供養。密法有一個極妙的供養,就是用意供。觀想供養的物品可以不限於己有的,可觀想將所陳精品,化為甘露;珠寶視如雲海,奇妙殊勝,于同一時,經一切佛土,經無量劫,供養上師、本尊、空行、護法、聖眾和一切佛菩薩,如此供養能生起無量無邊廣大功德。

再觀想以此功德,回向一切眾生,令其脫離一切苦海,得究竟涅pan。複以此回向功德再如是修供,再以此功德反復回向眾生,如是輾轉回向輾轉增上,令諸福慧,亦輾轉增長廣大。

在供養時,對所供養之境,要生起六種意樂。一是無上功德田,二是無上大恩田,三是一切有情中的尊者,四是猶如優曇妙華極難值遇,五是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六是一切世出世間都得到圓滿。能起如是意樂者,供養功德無量廣大。
[飄花評論:不論是何種供養……通通的都是個形式。有心于佛菩薩……就是最殊勝的供養!佛菩薩要的不是金錢和大米,佛菩薩也不是吃貨、貪貨!佛菩薩要的是……你的心裏有她們,要的是你的想……想著她們,惦記著她們。可知佛菩薩怕什麼?就怕你上高香、擺大供!為什麼?因為……那不是想,不是心,是什麼呢?求……求什麼?你說說那些上高香的人求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