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01
大 顛和 尚 注 心 經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唐. 大顛禪師寶通述
解 序
夫心經者,未曾舉起已是分明,何須注解!然而世尊出世現種種相,說種種法,五事施化,五種立題,廣辟玄門,誘導群品,以接引初機,傳諸達道。于第五時說般若大經,唐三藏玄奘奉詔譯成,流於此土,盡六百卷,談空一味,顯法多門。於其數中,最勝最簡要者,五十四句,計二百六十字。其文大直,反成難曉。若能對己返照,窮究見聞,先取見性,次第入頓,後無凝滯,終到牢關。設或未然,且聽末後句。 大 顛 和 尚 注 心 經 〝摩訶〞
梵語。為大,又歹云平等。
世間最大莫過虛空。金剛經云:“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所以灌溪道:“十方無壁落,四面亦無門,大道無邊際,虛空難度量。”
雪峰道:“仰望不見天,低頭不見地,雖然恁麼廣大,誰知有一物,更過於此。且道是甚麼物?還識這個◎麼?太虛雖廣不能包其體,日月雖明,不能喻其光。”達摩云:“寬則遍法界,窄也不容針。”庵雖小含法界。放開大者無外,收來小者無內。藏山于澤,藏舟于壑,藏天下於天下。若從這?會得,萬象森羅,情與無情,皆同一體。方通道:滿目青山無寸草,極目綠水絕波瀾。光明洞耀,照徹十方,臂如千日,放大光明。古人道:“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盡大地是個法身王。”
經云:“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豈不見。”
雲門道:“一條柱杖子,化為龍,吞卻乾坤去了也。”山河大地從什麼處得來?若從這?,一一明得便了。芥子納於須彌。須彌納於芥子。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神通自在,出沒自由。或現大身,滿虛空界;或現小身,微中極微,細中極細。拋向諸人面前,打鼓普請看不見! 會麼?海底金烏天上日。眼中童子面前人。 〝般若〞
梵語。智慧。
愚癡之人,不見自性,造作粗惡,用事無智,生遭王法,死墮阿鼻。若能轉愚為智,用事聰明,具大福德,知因識果,令人恭敬,不受貧苦。若有人,反思從前,所做過惡,逐日忙忙,不覺不知,愚癡顛倒。忽然自醒,念念生死,末後何歸,有大苦惱。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捨不得苦。杳杳冥冥,前路暗黑,魂識紛飛,無家可歸。依草附木,饑渴苦惱,親戚不睹,莽莽蕩蕩。憂愁之苦,或在地獄,一日一夜,千死萬生。或墮畜生,久受困苦,無人救濟。長劫受苦,忽能自覺,晝夜反思。塵劫以來,前種種苦,但受無常。親近知識,發大智慧,見自本性,頓悟無生。反前愚癡,智慧福德,皆歸空寂。神通妙用,治生產業,治世語言,同歸般若。轉凡成聖,自知當作佛,是心是佛,生極樂國。念念慈,常談般若,濟諸貧苦,變大地作黃金,攪長江為酥酪。一切諸法,無非佛法,平等真法界,佛不渡眾生。方通道:無眾生可度;無三界可出;無涅磐可證,本來具足。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經行及坐臥,常在於其中,為人自肯,決定無疑。說此難信之法,稀有之事,悟者方知。
更參末後一句,始到牢關。如何是末後一句?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波羅〞梵語。到彼岸。
迷者此岸。悟者彼岸。經云:“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船。”若迷本性,三業昏暗,六根內盲,妄認四大六根為己。此是眾生顛倒,認賊為子,迷自本性。輪轉生死,即在此岸。出殼入殼,輾轉不覺。改頭換面,長劫受苦,無有休息。若一人反真歸源,窮理盡性,親見本來面目,頓悟無生,便登彼岸。一得永得,一悟永悟,更不復生,輪回永息,生死永斷,作一個物外閒人。任性逍遙,寂然快樂,名曰極樂。如何是極樂?除是我家親弟子,誰人肯向?頭行。
〝密多〞梵語。極則也。
密者,和也。多者,諸法也。密之一字,喻於太虛能包于萬法,萬法盡在太虛之內。眾生一性放開,亦能包於太虛,太虛亦能合於種性。太虛為體,萬法為用。太虛之中,森羅萬象,情與無情,總在太虛之內。眾生佛性,亦能包合於太虛。太虛之內,有八萬四千?河沙異類種性,俱不可說,盡在眾生一性之內。一性喻於密。密能均和,和合為一。一性為密,種性為多,故曰密多。
〝心〞 心者,是眾生之本源。一切諸法同歸於心。萬法是心之異名,分為八萬四千,廣則無窮無盡。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所以道:眾星皆拱北。無水不朝東。
又道:現前一心,本具千法,舉心動念,具大總持。從上祖師,以心傳心,以心印心。五千四十八卷,八萬四千法門,多種方便,皆從此個字流出。將須彌做筆,海水為墨,書這一個字,猶不能盡。人人盡有這一個字,所以不能自見 ,說亦不信,須是親見,方能信也。喚做一字法門,眾生不信是心是佛。佛有多種方便,指眾生見自本性,未能見者,須是一一分明指出。
教中道:“青青翠竹,儘是真知,須是親見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須是親見般若。”
夾山道:“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須是親見祖師意。 又道:“目前無法,意在目前。”
又道:“道在瓦礫,道在尿屎,道無乎不在。”
又云:“唯一緊密身。一切塵中現。”
又道:“見色便見心,眾生只見色,不見心。”為何不見?只為識性昏暗,六根內盲,不覺不知。若能窮究,步步行行念茲在茲,磕著磕著,忽然親見,名曰見性。此性,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須是左顧右盼,回頭轉腦。瞻之在前,忽然在後,處處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若能如是會,方得契如如。此性無形無相,於不見之上,親見。於親見之上,不見。離種種相,見自本性,是名妙道。 二祖問達摩:“乞師安心。”達摩云:“將心來,我為汝安。”二祖云:“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云:“為汝安心竟。”二祖於此大悟,得無心之道。
會麼?若得心空皆及第,凡聖原來共一家。
〝經〞經者,徑也。是眾生修行之徑路。
驀直便行,向萬里無寸草處去。切忌當頭,舉心動念,便墮泥犁。要識此經麼?五千四十八卷,皆從此經出。豈不見,僧問雲門:“如何是學人一卷經?”雲門答曰:“舉起甚分明。”又問:“僧念什麼經?”僧云:“念維摩經。”雲門云:“我不問你念維摩經!念的是什麼?”若從這?會得,出息不涉萬緣,入息不居陰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這一卷經,人人本有,亙古亙今,只為眾生不悟,所以信之不及。何也?此一卷經流浪多劫,迷背此經。忽然有人,一言下頓悟,方通道:此經不從外得,自知從己流出。聲聲不絕,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然雖如此是,不可依樣畫貓兒。何也?須親見此經始得。
〝觀自在菩薩〞
若信於此,但去靜坐。坐令極靜,舉心動念,有一無位真人,常在赤肉團上,出出入入。這裡親見此菩薩,悠游自在。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一剎那間,周遍沙界。十方遊歷遍,不見佛行蹤。不離當處常湛,覓即知君不可見。于不見中親見,於親見中不見。若從這?見得觀音菩薩,應物並隨形,何曾欠少。起坐鎮相隨,同起複同倒。同歡同笑,同叫同鬧。
會麼?眼?聞聲方始知。
〝行〞
行者,修行也。
欲行千里,一步為初,看這一步從何而起。若知起處,便知生死之根源。
古人道:“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豈不見,石霜問石頭:“舉念不停時如何?”頭:“咄!雲是誰舉念?”石霜於此大悟。但如此體究,念念不離於當處。凡舉心動念,語言,三昧,自觀從何而出。
古云:“何不自聞聞,方通道,從佛口生,從佛口出。”
古云:“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寶公云:“未了之人,聽一言。只如今,誰動口。”
經云:“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諦觀聲聲,從自己流出。念念不絕,十二時中,常讀是經。叫佛一聲應一聲,本來面目太分明。若能如是,喚作返本還源。如何是源?水流源在海,月落不離天。
〝深〞
深者,徹骨徹髓處也。
古云:“為道損之又損。”但去靜坐,日夜反照,照盡髑髏,五蘊頓徹,絲毫不掛,如父母未生相似,燒了一般,貼體汗衫都脫卻。反求諸己,廓然無我,自然到家。
古云:“不是不歸家,家貧歸不得,谷幽深遠無人能到。” 古云:“去年窮未是窮,今年窮始是窮。去年窮無卓錐之地,今年窮,錐也無。”若能如是,方知無舌人能解語,無手人能行拳。
〝般若〞
梵語。智慧。
大凡為人,須有智慧。若無智慧,只知事逐眼前過,不覺老從頭上來。不信此語,外道聰明,無智慧。若是大智之人,知有生,便知有死。當自坐觀,生從何來。死從何往。若有人,發此一念,便能親近知識,抉擇生死之法。若不如此,但信此語:世間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古云:“若一人。反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消殞。”若要明末後一著,但將龍牙頌仔細冷觀。學道先須且學貧,學貧貧後道方親,一朝體得成貧道,道用還如貧的人。如此悟去,世間將不去,唯有一空身。是大安樂。
會麼?撒手到家人不識,更無一物獻尊堂。
〝波羅〞
梵語。到彼岸。
迷者輪回轉,悟者輪回恝。若要到彼岸,須是自生智慧。譬如渡河人,河深難得渡,須用橋道、船車、木排、竹筏多種方便,佈置盛載。過此深河,前多種方便之物都無用處。見性悟道亦復如是。又譬如盲人求醫,路遠不能自行,須假人牽,兼手中有杖。無此二物,終不能到。既到醫師處,為他點開眼目,便見光明,其杖與牽人,都無用處。頓悟涅磐正路,亦復如是。未得見性悟道,須用作福,福至心靈。須假坐禪行道,看讀聖教,看話下語,一切頓悟。從前多種方便,有為之法,儘是閑傢俱,留與後人看。目開之人,渡河之者,來去自在,一過永遠,一悟永悟,更不復迷。得兔忘(上四下弟),得魚忘筌,得意忘言,做一個物外閒人。十二時中,諸聖鬼神,要見無由。一切聖賢覓蹤跡,皆不可得。此是已到岸者。故云波羅。
會麼?及盡玄微妙,回程月下行。
〝密多〞
梵語。無極。又云:究竟。
故密之一字,喻於太虛能包萬法。譬如眾藥,其味不同,用蜜勻和,同歸一味。諸佛性空,亦能充滿於法界,包含一切。異類種性,會源歸一。識得一,萬事畢。如何是一?吾道以一貫之。洞山道:“二十年要打成一片。”不能得到這?,方知佛法平等,無有高下,回歸一體,無佛可做,無眾生可度,一體同觀,故曰密多。 〝時〞時者,正見之時 正見之時,一無可見。亦無過去、未來、現在。與虛空平等。上無攀仰,下絕已躬,圓頓之位,皆不可得,玄之又玄,等無有二,共歸一時。
〝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者,色、受、想、行、識。此五蘊因執色身有我故,長劫輪回。若就今生人身,依此修行,常自返照,照見五蘊淨盡,清淨本然,淨裸裸赤灑灑,沒可把。四大五蘊,名字皆不可得。古人到此,名曰蘊空法。
西天 賓王問師於尊者曰:“在此作什亮?”尊者答曰:“在此蘊空。”王問:“得蘊空法否?”尊者答曰:“已得蘊空法。”王曰:“求師頭得否?”尊者答曰:“身非我有。豈況頭乎!”
僧問岑和尚:“二鼠侵藤。如何淘汰?”岑曰:“今時人。須是隱身去。”僧云:“如何隱身?”答曰:“道者還見奴家麼?” 肇法師云:“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
舍利佛見天女,問:“何不變卻女身去?”天女答曰:“我十二年覓女身,了不可得。教我變個什麼?”祖師到此田地,皆得蘊空之法。
鏡清和尚住院三年,本院土地,要見師顏不能得。
弘覺和尚住庵,天廚常送食。及再參洞山后歸庵,天神三日送飯到庵,不見庵主。庵主只在庵中,為甚未見?參!從上祖師皆得圓頓之法。這?一一透得荊棘過,萬象之中獨露身。為人自肯,乃方親到這田地,自然休歇,自然放下,如紅爐上一點雪。
良久云:會麼?只見六龍爭戲舞,誰知丹鳳入雲霄。
〝度一切苦厄〞
若不得五蘊空,依舊墮落生死界,既墮生死界,再受輪回苦。 老子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有身皆是苦。”
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若要無苦,直須反己自照,照盡髑髏本來清淨,須是親見本來面孔。要見本來面孔麼?今古應無墜,分明在目前。
會麼?舉頭鷂子過新羅。
〝舍利子〞
舍者,離也。利子者,舍中之主也。四大五蘊,身如客店,主人暫住。主人既離,屋舍倒壞,利子常存。
藥山道:“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又道;“大千俱壞,這個不壞。”還識這個麼?獨超三界外,更不戀娑婆。
〝色不異空〞
以心觀境,境上有空,見色便見空,心即是空。眾生法性只在目前。應物顯形,長者長形,短者短形,方者方空,圓者圓空,白者白空,黃者黃空,小者小空,大者大空,遠者遠空,近者近空。反觀自己,是色,色即是空,應現種種相。種種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寶公道:“有相身中無相身。”
會麼?雨洗淡紅桃萼嫩,風搖淺碧柳絲輕。
〝空不異色〞
色與空一種,凡夫見兩般。諸佛菩薩,常行平等智,不生分別相。三世諸佛菩薩亦是空,二十八祖六代祖師亦是空,四聖六凡亦是空。上至諸佛,下至螻,各各本來總是空。只為眾生執著,不知是空。迷己逐物,隨物流轉,不能歸一。機見不同,有色有空,墮落二見。若人於此,廓徹悟空,平等身心,內外無餘,不見空色,不被物轉,平等法界,何更有二。
會麼?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色即是空〞
眼是色不能見,只是真空能見。耳是色不能聞,只是真空能聞。鼻是色不能嗅,只是真空能嗅。舌是色不能說,只是真空能說。身是色不能覺觸,只是真空能覺觸。腳是色不能行,只是真空能行。手是色不能行拳,只是真空能行拳。無眼能見,無耳能聽,無鼻能嗅,無舌能談,無腳能行,無手能行拳。意根有名無形,分為八萬四千。見聞覺知,總歸六根,遍身互換,神通妙用。
古云:“通身是。遍身是,會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異,真空妙理。”所以道,色可色非真色,空可空非真空,總歸大空畢竟空。自性空,本性空,空空不可得空。二十空門原不有,且道到這?,似個什麼?常憶江南三月?,鷓鴣啼處百花新。
〝空即是色〞
諸佛菩薩,見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無二。有情無情,著相分別,見種種相,隨聲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覺。聖賢不見有色有空,內外無分別,常自寂滅相,光明動耀,遍周沙界。安色空二字,俱不可得。
會麼?亦無空,亦無色,布袋和尚逢拾得。
〝受想行識〞
因有眼故,便受其色。因有色故,便受其想。因有想故,便受其行。因有行故,便受其識。因有識故,便有六根。因有六根,便有六塵。因有六塵,便有六識。因有六識,共成十八界。因有十八界,便有四大五蘊。因有四大五蘊,便起六十二見,便起八萬四千差別相。隨聲逐色,流浪生死,終無止住。若要生死斷、輪回息,但從一根照破,令四大五蘊淨盡,廓然無我,當下空寂。直下承當空劫以前自己,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無所寂,唯見於空,空無所空,八萬四千。塵勞妄想,一時頓息。此時,人亦空,法亦空,二相本來同。 會麼?佛祖位中留不住,夜來依舊宿蘆花。
〝亦復如是〞
既無我故,萬法皆無,總歸於空,喚作萬法歸一,不落第二見。到這?,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動念即乖,安排即錯。文殊與淨名,對談不二。如何是不二?不得動著!動則三十棒。
會麼?百舌未休枝上語,鳳凰那肯共同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