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21
在五十七、五十八兩集裏已經把寶通和尚講解心經的第一句研討完了。其中,第一句的前五個字又做何解呢?這五個字是“觀自在菩薩”。在經中用的是雙關語,其顯意可從字面上解,就是觀自在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現代注解心經的高僧大德或佛學者、大居士,均是從其顯意,即字面上去解,但佛經的文字往往含有密意,若不解開密意是看不出真諦的,也就搞不清佛經的真正價值。
佛經的真正價值是教給後人一套開悟、修行得道的方法,以使眾生能渡到彼岸,即沿天河而上回歸於一,即宙心。而並不在於它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
心經中的第一句前五個字,在第五十七集中已講了,但大多讀者並未悟出,現再就其密意研討之。
“觀”:是指修行者在打坐入靜時,至極靜入定時,會觀見一“無位真人”常在赤肉團上(指人身),出出入入。此處指的是“元神”、“大靈”即“真我”,即摩尼珠。
“心經”即心徑,此心即是指生命能量體、元神、大靈、摩尼珠、真我,故而可知心經為何稱為經中之經。它的每一句、每個字都是修行人大徹大悟、返本歸源、了脫生死的功法。
很多人都讀過心經,很多人都會背誦心經,和尚在寺裏每日早課必誦心經,寺院裏的每日淩晨和晚上必以心經去擊鼓點,古代祖師用心良苦,只是後人不悟。雖是在寺中這樣規定了,耐不得眾生念經時有口無心。
寶通和尚接下講心經第二句,“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世人以人身誤認是“我”,故而長劫輪回。若世人趁今天、今生你這個人身,去修行,常自反照(即止、觀修持法,或禪定修持法),就能照見五蘊淨盡,清淨本然。古人則云:蘊空法。此時,將頭臨白刃,猶如暫春風。(產生了神通)。
舍利弗見天女,問:何不變卻女身去?天女答:我十二年覓女身,了不可得,叫我變個什麼?
和尚說:前輩祖師修到這步田地,皆得蘊空之法。鏡清和尚住在寺院裏三年了,就連當地土地神都見不到他長得是什麼樣(即鏡清和尚已修成隱身了)。會麼?只見六龍爭戲舞,誰知丹鳳入雲霄。
和尚講第三句,“度一切苦厄”:若不得五蘊空,依墮落生死界,再受輪回苦。老子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有身皆是苦。
這裏的“度”,是指掌握蘊空法的人,就可以度過一切苦厄(指六道輪回,這裏主要是指天人以下的五道輪回,因為天人中的天尊均已掌握了蘊空法)。很多注經者,把“度”解釋為,觀音菩薩能渡人救苦,這不是經的本意。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子,著道德經時,已悟徹了,但一時未成就蘊空法,故而才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後人評注老子這句話時,誤解為老子是否有什麼人世間的災難。老子並非指此。
會麼?和尚說:舉頭鷂子過新羅。
和尚講下一句“舍利子”:此為雙關語,顯意是指釋佛門下的弟子舍利子,密意是:舍者離也。子即指房舍裏的主人。利是有利於的意思,人身如房舍,如客舍,主人(真我)暫住於內。房舍要壞了(死了),主人即離開,利子長存。藥山說: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要識這個麼?獨超三界外,更不戀娑婆。
和尚講“色不異空”:坐禪時,以心觀境,境上有空,見色便見空,心即是空。但眾生的體性只是能看眼前的這些,應物現形,長的就是長形,短的就是短形。而禪定到一定功夫時,方者方空,園者園空,黃者黃空,小者小空,大者大空,遠者遠空,近者近空(什麼都空了,色不異空)。(即是禪定時,靈體離開人身時,就會感知色不異空),反觀自己(靈體看自己)也是空相。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寶志公(即寶華山祖師)說:有相身中無相身。
會麼?和尚說:雨洗淡紅桃萼嫩,風搖淺碧柳絲輕。
和尚講“空不異色”:色與空實際上是一種,但凡人眼裏卻是兩般模樣。而諸菩薩、佛的智是平等的,無分別心,故而才知空不異色。反之,凡人智見不平等,有分別心,則是色就是色,空就是空。三世諸佛、菩薩亦是空,二十八祖、六代祖師也是空。四聖六凡也是空。上至諸佛下至螻蟻,各個本來總是空(同出一源)。只是因為眾生執著,不知是空。隨物流轉,不能歸一。只有通過修行,悟空身心平等,遍法界何更有二?
會麼?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和尚接下講解“色即是空”:眼是色不能見,只是真空能見。耳、鼻、舌、身亦復如是。腳是色不能行只是真空能行(這裏是說,人體不過是生命的載體。真正的主人——真空即心,即生命光音能量團,主宰著人身的感知),實際上,修行到家時,“真我”是無眼能看(天眼通),無耳能聞(天耳通),無腳能行(神足通)。那時(指修成以後)六根可遍身互換,神通妙用。古云:通身是,遍身是。會得色空不異(修成了),真空妙理。所以道:色可色非真色,空可空非真空,總歸大空畢竟空。自性空,本性空,空空不可得空。二十空門原不有,且道這裏,似個什麼?常憶江南三月裏,鷓鴣啼處百花新。
和尚講“空即是色”: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無二。只是不修行的世人,著相分別,隨聲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覺。會麼?亦無空,亦無色,布袋和尚逢拾得。
和尚講“受想行識”:因有眼故,便受其色;因有色故,便受其想;因有想故,便受其行;因有行故,便受其識;因有識故,便有六根;因有六根,便有六塵;因有六塵,便有六識;因有六識,共成十八界;因有十八界,便有四大五蘊,便起六十二見;即起六十二見,便有八萬四千差別相。故而隨聲逐色,流浪生死,終無止住(指人不能了脫生死,常住輪回之中)。
修行人若要生死斷、輪回息,但從一根照破,則可令四大五蘊淨盡,廓然無我,當下空寂,塵勞妄想一時頓息。人亦空,法亦空,二相本來同。
會麼?佛祖位中留不住,夜來依舊宿蘆花。
上篇中研討的四禪八定是漸悟法門。本篇從五十七集研討的是“一心禪”頓悟法門。若想頓悟,要從第一集起仔細看前面一——五十六集,均是為本篇(第五篇)打基礎的。
一心禪,在現代社會裏幾乎已絕跡,倒不是現代人比古人笨,只是環境變遷了,現代人所處的環境複雜了,人心不古了,故而一心禪絕跡了。現代社會的禪,均是次第禪,漸悟法門,如四禪八定。現代人修禪,還是要從四禪八定入手。若修一心禪,必須仔細念本叢集的一——五十六集,它可使你開殼、開竅,有所悟,在此基礎上,自五十七集則進入一心禪。
下面是寶通和尚講心經中的“亦復如是”一句:既無我故,萬法皆無,總歸於空,喚作萬法歸一(習氣功者常說萬法歸一,但不知什麼叫萬法歸一)。萬法歸一,即不落第二見,說到這裏,沒什麼可說的了,心行處滅,動念即乖(如果此時,即打坐入靜,修到此時,還想動念頭去說什麼,講什麼,則是畫蛇添足了),安排即錯(再行有為法就大錯特錯了)。修行者此時不得動著(即心不可動,身不可動),動則打三十棒!看你敢動(修到此時已成功了,若再動則前功盡棄)?!
會麼?和尚說:百舌未休枝上語,鳳凰哪肯共同棲?
枝上的百鳥還在動,鳳凰是不會來的。寶通和尚心軟了,弟子們修到此時不容易了,於是手持戒棒,看哪個敢動!親自為弟子把關……
和尚講“舍利子”(經文中出現的第二次):諸漏已盡(修到此時已成就了漏盡通——六神通中第六通),以歸寂滅。此時修行者若打算捨棄人身,出三界,天地不能拘,回超法界外,自在更無憂,名曰舍利子(此為三字的密意,經文到此是一段落,講的是從入靜至修成的經過,這也是寶通和尚修行的自我體驗和印證)。
有人問:打坐入靜時,元神出竅,寶通和尚為什麼稱之為無位真人?
無位真人是元神的隱語,元神、摩尼珠才是真我即真人。他原是自在菩薩,在天上有位(比如一地菩薩位或二地菩薩位),只因思凡,或下界渡人或犯戒、犯天條而下界輪回,有了人身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故稱無位。
另外,一心禪的頓悟並不是說通過某句話參禪一下子就修出去了,頓悟,就是一下子明白了,明白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了,但並不表示具有了六神通的功能,僅僅是開悟而已,但開悟了,就修的主動了,就易自覺去修了,開悟的下一步是悟道,悟道了,還要實修去證道,證道了,才是以後的得道,即獲得神通。
此外,龍蛇大丹法,即九陽昆侖神功第四式,就是為完成月輪中的陰性體與臍輪中的陽性體的和合,金字通天一式是為了攝取天地間的生命光子能量,潭中觀月一式是為了將靈體從心輪引到月輪,金丹大開一式是讓摩尼珠去衝開梵天輪,去完成化神還虛。
和尚講“是諸法空相”一句:心經從第一句“觀自在……”到前面這一句“舍利於”為止,一味談空,講的是從入靜到修成的全過程。如若還不明白,還有疑問,你什麼也不要再問了,我什麼也不講了,但去靜坐好了,只有通過靜坐,反照照見五蘊實無所有,自然入空。既得入空,其法亦空,人、法俱空,自然體去、歇去(此時,你就什麼也不要練了,任其無為無法的休歇去)。經云: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到這裏,自然放下,無佛可做,無生死可斷,無涅槃可證,園陀陀,光爍爍,無依無倚,此即等覺、妙覺之地。
若更有絲毫(有絲毫的動念,不是一心不亂),覺得是否還有什麼可證可修的,則隨生死界,永劫受沉輪。
會麼?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和尚接下講“不生不滅”一句:到上一句講到已修成真身了,所謂修成真身,就是通過打坐入定找到真我了,不需要再去修什麼、做什麼了,這句不生不滅是直言直說,全談的是理性(有生有滅,全談事相)。即眾生具足法身、虛空之體,亙古亙今,不曾生不曾滅(生命是永恆的),不變不移(真實的自我,生命永遠是一個生命光音能量團)。它無去無來,無舊無新,湛然常寂。四大五蘊(生命載體如人身、動物身等等),從他虛生虛沒(輪回生死,指的是生命載體有生有死),而於自己法身總無交涉(載體,比如人身死了、生了,並不影響法身——真我),和光塵不染,三界獨為尊,此是長劫虛空不壞之身(指生命能量體)。
經云: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會麼?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海水無痕。
這句經文講的是生命能量體(真我)的體性,第一,永恆性;第二,不染性,即生命載體只是承接它,不能沾染它,陽光、燈光、電光、塵灰可以穿過它,但不能與之相溶,這也是第三,虛空性;第四,靈性,即無所不知;第五,獨立性,它既可與宙心相溶充滿宇宙,又可飄移出而獨立存在;第六,依附性,可以依附在動物、植物、人身上,而成為其主宰。待載體損壞時,即可離去另尋載體。
和尚講下一句“不垢不淨”:此為生命能量體,佛門稱之為法身的屬性,即不染性,本自清淨,無濁無淨,壞不得,燒不得,染汙不得,如蓮花不著水,又如水中月。
要見麼?佛面猶如淨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
上句是隱語,佛面,即指你的真實生命體的樣子象十五的月亮,是個光音能量團(摩尼珠),而佛即是宙心,它明亮得像是由數千個太陽組成的,光芒四射。
這句詩文,表示寶通和尚已經悟道了生命的本質,併發見了宙心的存在。他是通過打坐入靜來證悟的。
和尚接下講“不增不減”一句:此也是生命能體的屬性,它是虛空之體,空劫之身,增不得,減不得,壞不得,在聖而不增,在凡而不減,如如不動,無欠無賒,贊不得,毀不得,體若虛空沒崖岸,上乘菩薩信無疑,中下聞之必生怪(最後兩句是說,我講的這些,只有上乘功夫的人才明白,中、下層次功夫的人必生疑)。
會麼?和尚說,喚作一物即不中(此即,你若是把生命能量體當作或看成是一個東西,那就錯了)。
和尚講“是故空中”:清淨本然,棒打虛空空不痛,典賣虛空不值錢。
會麼?和尚說:欲言言不及,山東河北好商量。
唐朝的寶通和尚講心經裏的“無色無受想行識”:
上句的是故——因此;空——虛空;中——體。因此虛空之體,安於色空,而不受色;安於聲空而不受聲……安於想空而不受想;安於行空而不受行;安於識空而不受識。六道四生,一切假名,都無所受。
清虛之理,畢竟無身,行如鳥道,坐若太虛,十二時中,佛眼覷不見,為甚覷不見:錦鱗在深處,白鷺不知蹤。
“無眼耳鼻舌身意”:
有此六根,才隨順眾生之說,即產生各種妄想妄念。諸佛慈悲,以幻滅幻,非幻不滅,不滅者是眾生本來具足法身。
法身即非法身,是名法身(所謂法身,並不是法身,只是給它起個名叫它法身,即佛門將生命光音能量體叫法身,也叫真我,也叫心,現代氣功學中叫它資訊體,或叫生命場等等)。
法身有名無形,它大時能充滿虛空,小時猶如針尖,作為善知識就是要引導眾生親見法身,若得親見,轉凡成聖。
僧問雲門:如何是清淨法身?雲門曰:花藥欄。僧又問:便憑麼去時如何?雲門曰:金毛獅子。
雪竇頌云:花藥欄莫顢頇,星在秤方不在盤,便憑麼太無端,金毛獅子大家看。
僧問大龍: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龍答曰: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簸。
祖師一一為眾生指出:若親見自己法身,萬劫不受輪回。
和尚說:要見法身麼?是何顏?剔起眉毛著眼看,擬議之間隔千山(意思是,你又搞錯了……)。
和尚又返回來講修持的方法,解“無色聲香味觸法”:
此六塵皆從一根上起,比如從眼根上起,修行者在修行時,但照一根,反照從何而起,若識起處,知根本生(此即止觀法,亦即禪定法),進爾反照根本身,非我有我身,既無十八界,頓然清淨(悟了)。
此時,觀身無身,觀法亦然,總歸空寂,這時修行者更去靜坐,觀過去所做,現在所作,多種聲色香味觸法安頓何在?既無所有,猶如昨夢,此時我心本空,罪福無主,何看是罪?何者是福?諦觀心是本來空,是則名為真仟悔。
二祖問達摩:乞師安心。達摩云:將心來!我為汝安,二祖云:覓心了不可得。達摩云:為汝安心竟。二祖,於此大悟,得無心之道。
三祖乞二祖懺罪,二祖云:將罪來!我與你懺,三祖云:覓罪了不可得,二祖云:懺罪已竟。三祖於此大悟……
會麼?對坐不相見,光影照驢面,靜坐絕織塵,虛空不通線。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意為,十八界皆是因執有眼界,而連累十八界,但去眼根,反究虛假,六根皆歸敗壞,總無真實。若修行者能常在定中,無有不定時,則無散無亂,孤明獨照,猶如秋月(天目前的性光就不會散亂,形成一個穩定的、猶如秋月樣的光團,孤明獨照,這就是摩尼珠,生命光音能量團、真我),園陀陀,光爍爍,普天匝地,照徹十方,山河大地不能隔礙,靈光獨耀……即如之佛。
和尚講“無無明”一句:一切眾生人人盡有無明,起差別心,百種煩惱,並常取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起十八界,心處六情,如鳥投網,出殼入殼,輾轉不覺,流浪經劫,皆因無明而起,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皆由無明為始,一切眾生,不識無明緣起,因被所累,曆劫受苦。
忽然自覺,無明起處,朝打三千,暮打八百,令其死中更死,萬緣俱息。
無無明,暗示有明,但佛門又以“有”字為錯,故不可說“有明”,只好說“無無明”,此句仍是隱語,暗示“有明”時.方為修成,何為有明,即天目前出現了摩尼珠,宛如秋月般的明亮。
僧問投子:大死的人,卻活時如何?
投子曰: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千百年來,人們不知這一問一答做何解釋,現代人更是難悟出這兩句的含意,此問答皆用的是隱語,僧是用隱語問,師(投子)是用隱語答,可就苦了後世人,如在雲霧中,把這兩句翻譯過來是:
僧問投子一個有關無明的問題,他說,他已經修到無無明瞭(大死的人),但是若又產生無明怎麼辦?(卻活時如何?)
其師投子說:不許夜行,即是不許無明復活(夜——無明),方法是必須把天目前的摩尼珠(投明)修出來,修出摩尼珠,無明便不能活。
和尚說:于此直截根源,掃除心地,不見有身,身盡無明盡。輪轉生死,一時頓脫。古云:無明實性即佛性,於此—一明得,轉無明作佛。
“亦無無明盡”。
有身即有無明,有無明,即成昏暗,不知不覺。若能轉六根,作六神通,凡夫即是聖人,若能不得,凡夫被物所轉,終日忙忙,無本無據。
若能轉得,修出摩尼珠,轉六根為六神通,雖終日忙忙,但是無妨,終日為,未嘗為,居塵不染塵,在欲而無欲,和尚說,還是去修吧,去靜坐反觀自己,若不見有身,無明亦無。
古云:無卓錐之地,喚作了事的人,喚作無心道人。
和尚又說:莫道無心雲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且道隔哪一重關?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
和尚這裏用的又是一句隱語,為何不直說呢?古人留下的東西是給用得著的人看的,雖是隱語,一旦你修到那步田地了,就會悟道,就會明白它說的是那回事,如若修不到那個地步,直說出來也沒有用。
古人所謂參出來了,並不是從句子裏、文字上參出來,那是參不出來的,若是能從文字、句子中參出來,就不叫玄機妙語了。古人的參,是修出來的,是靜坐修行、煉功,修出來的。今天若是不能從文字上悟出,不必去費腦筋,但去靜坐,把摩尼珠修出來,一個宛如秋月的明亮的光團呈現在你天目之前,那時,你就明白了,明明白白了,因為那時,你的眼目前,有一個又明又白的秋月,故說,目前明白。
在上一集,和尚是用隱語道了玄機,千百年來,修行者一直在設法解開這幾句,但是,修到那一步的人,參透了、明白了,也就過去了,無暇去說解了,未修到的人依然在迷霧中。
現將上一集中最後的幾句隱語解出,供修行者參考。
無心道人,是指已修成摩尼珠的人,謂之已得道了,故稱為道人,無心,意為透明,轉意為心明,心明者眼亮,目前出了秋月,摩尼珠。
但是這不算完,無心猶隔一重關,意為還要闖一道關,闖過這道關——白雲關,方可尋到谷口,方可歸巢——到家(宙心)。
何為白雲關?何為谷口?修到那一步時,你就會碰到,白雲關是一道極亮的光牆擋在你面前,使你被隔開,無法進入谷口,谷口即是三維時空與多維時空的連接點、進口、洞口,此谷口外有一道極亮的光牆,和尚稱之為白雲。意思是,雖是明白了,但仍未修出去,還要過白雲關。
在前面一些集子裏講的“金丹大開法”即九陽昆侖神功第二式,就是夜闖白雲關,功法是用金丹炸開光牆,通入谷口,又稱古洞口,但注意不要將洞口堵住,否則有去無回。
這段戲在前面也講過:玄龍夜間白雲關,九宮陣法來助戰,不料飛來金光軍,南天門外有渡船。
修行者一旦炸開了白雲關,就會碰到接引之光,至於能不能從古洞口回來,那就要看造化了。
和尚講解心經“乃至無老死”一句:修行人若得無明盡,便無老死之說(此句又作何解呢?有人認為無老死就是長生不老、不死,對嗎?修得無明盡,便了知了生命的本質,它並不是人身,而是生命光能團,即摩尼珠。即使人身老死了,生命依然如故,不存在老死之說,不可理解為人身長生不老、不死,那將誤入歧途了),故而生則從他生,死則從他死,病則從他病,老則從他老,於大徹底的人,自然全身放下,且道死了,燒了,向甚麼處去?且道:無影樹下,嘯月吟風,無縫塔前,安身立命。
諸佛修行,只到無身處,我身既無(燒了),生死何有!
經云: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菩薩,若是見性之人(修成摩尼珠),目前無法,亦無眾生,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佛不度眾生,一體同觀,萬法歸一。此即謂: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和尚解“亦無老死盡”:
學道之人、修行之人,如剝芭蕉,去一重又去一重,直到去盡,無下手處,方謂返本歸源(回歸宙心),到了空不空處,脫體全忘,不存蹤跡,不僅名字不可得,十二因緣,六度萬行,頭陀苦行,一時頓脫(全放下了,了脫了),此時如枯木,如死灰百不會的人。
古云: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緣無事可思量。此時,若更說生、說死、說因、說果、說心、說性,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心法雙忘,人法俱空,復是何物?木人半夜穿靴去,石女天明戴帽歸。
此處又是隱語:心法雙忘、人法俱空時,修行人到這一步是,是何物了呢?木人——意指成佛了,寺院裏佛像是木雕的,石女——成仙了,古神廟裏神像是石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