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19
《夜讀心經》妙航
一九九七年夏曆三月三 半壁山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題目)
(乘大光明月亮船渡往九天、玉光天、宙心。經,乘。摩訶,大。般苦,光明。波羅,渡船、羅蔔船、月船。密,玉光天。多,九天。心,宙心。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大神咒。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大神咒心、大神宙心。大神,薄伽梵。大神宙心,薄伽梵宙心。薄伽梵,九天。薄伽梵宙心,九天宙心。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九天宙心經。九天宙心,大。經,乘。九天窗心經,大乘)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觀、大觀、如是觀。風地為觀,風在地上,地上有風。風,鳳。地上有鳳,立足於地,觀天之鳳。鳳居九天,行者坐地觀天鳳,坐地觀九天。大觀在上,大觀,三十六宮七十二殿。盥而不薦,有孚順若。盥而不薦,虔敬。有孚,虔誠至信。順若,低位觀。觀什麼?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行觀要如終始一。始終如一,定、深定、大定。
行觀的外部條件:臨。《易經序卦傳》曰,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臨,相應、接近、加持。故知,臨為大,為行觀之大,即相應為大、為上、為首要條件。
自,雙目上的眉心處。觀自,用眉心處行觀。
“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在……時,必須是在“那個”時刻。“那個”,菩薩行。行什麼?行深般若時,行至波羅時,行至密多時,方可……方可什麼?方可“照見”……
打坐,用眉心處行觀九天鳳,保持始終如一的虔誠心態以獲得相應。相應至極處,定。定到深處,大定。大定到深處,般若。般若是什麼?大光明!譬如千日,大放光明。
觀,風在地上,地上有風。風,景。觀九天之景。
在……時,在“菩薩行”時。何為菩薩行?凡意,大悲心是。隱意,與天魂相應至密處時。圖像語言是,色魂之太極圖、音魂之太極圖、天魂之太極圖相和合時。“在菩薩行時”,是女神功之第六層次。
在……時,在行深般若時。即,天目處呈現大光明時。
在……時,在行至波羅時。行至波羅,行,是指心態的趨向,即心態上已成波羅。波羅,渡、月亮船,表歸心似箭。即,在歸心似箭之時。
在……時,在行至密多時。心態上與密、與多相應時。即,全方位相應無分別心之時。此時已至第七層次。
只有在行觀至此時的時候,方可照……方可見……
臨,相近、相應。臨之太古意,相逼、相迫、兵臨城下、相逼甚急。《易》曰,“臨,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凶!”十日兵臨,本意為渡,元亨利貞。相逼過甚,則八月有凶!羅地與心月狐密令八月中秋大集結大相聚,以與天決一雌雄。左臂神弓,九日墜,一日歸)
照見五蘊皆空。
(只有在行觀至“那個” 的時候,方能、方可行照。用眉心處發射的大般若去穿透遍法界、遍時空,這個以從自己流出的大般若、大光明,方可行照。觀,是在相應態,被動型。照,主動型,自己做得了主。
觀字的起步點在女神功的第五層次。在……時的起步點,是第六七層次。照,第八層次。1-4層次是觀之前的準備,是鑿池。鑿池不待月,即無心行功。池成月自來,即功到自然成。月,波羅、渡、渡船)(待續)
(萬事皆空是走了偏道,不是中道,應是“空不空”。正是因為空不空、色不色,故而才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20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歐美科學最前沿,已經研究至《心經》的色空觀了。不用說《心經》原著出自何時,就是譯為漢文的時候也是一千三百年前的大唐時代。由此可知,歐美科學的最前沿,以《心經》譯成漢文的時間來計,相較於《心經》的第一段內容色空觀,其時間差距為1300年)
乙:人習慣於看實的一面,這大大限制了人的眼界。以至限制了人的意識界。“觀”就是立點於觀空的一面,觀虛的一面,通過行觀訓練漸漸的方可達到《心經》所說的”無眼界亦無意識界。宇宙,包括宇宙中的萬物,實性的東西極微極微,就是這極微少的實,內中又有無限的虛。而人類習慣於看實的一面,這種思維的局限性稱之為“無明”,當行觀至深般若時,方可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當認識到,觀到生命的永恆性時,便知“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甲:如此,不是以《微學》解《心經》,反是以《心經》解《微學》了。
乙:相互為解,方便則是。
古曰,天經地“易”。正是。
天經,指的是《心經》,出世法。
地易,指的是《易經》,入世法(顯易)。
而天地之間本一曲,此曲即《薄伽梵歌》。
甲:依《微學》的理論看,不存在時間,時間僅是人類的一場誤會,而時間是一種微觀的生理生物的心理空間。即,時間是特殊的空間。
乙:師說,這也符合《心經》的論述。時間為色,空間為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時與空,即色與空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時充滿了空,空無處都有時,二者無法分割,已成為一體,色空等同觀,即時空等同觀。
時間是質,空間是量,時間是內容,空間是形式,這是《修》學的觀點,但質與量,內容與形式又是不可分割而應一體同觀。
由此可知,一個人苦苦修煉積累的能量,將會被我執法執耗盡……這也就是《心經》裏講的“菩提薩捶”,即人法俱空。意思是不成就人法俱空不成菩薩。為什麼如此說呢?
經云: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成菩薩……
其中的“我相”即是我執;而“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法執。故知,有我執法執不成菩薩。
那麼,不成菩薩的含意又是什麼?即是,浮不起來,出不去三界……那麼為什麼浮不起來?就是“我”太重了……這個“我”又背著數不盡的法,故知,受制于法是走不出去的。
但是必須清楚,制約你的種種法,是因為你“法執”。是因為你“法執”,故而才受制於法。
比如“觀世音”,一時想不出用個什麼科學名詞或現代名詞來替代,因為有時一換個名詞替代極易造成認識標準上的混亂。若是非把狗叫做貓當然也不是不可以,因為名字都是個假施設,僅僅是個方便。
當年唐三藏大師譯《心經》時,開文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這句話一度引起了幾千年的混亂,直至現今。
以後諸大佛學家為了圓通這個說法,紛紛撰文解注曰:觀世音的另一個名字叫“觀自在”,只是唐三藏大師首次使用,不必不理解……於是眾修佛人、學佛人也就想當然了……
現在,學人已經明白了,為什麼唐三藏大師不使用“觀世音”三字,而使用“觀自在”三字。
觀世音也好觀自在也好,是個特定的行功方法……觀世音,就是觀時間的音流變化,循性逆流,直到那動靜二相皆空處……觀自在就是,以眉心行觀,直觀至“在菩薩行……的時候”。“觀音法門”與“觀自法門”’合稱為“一字法門”,亦稱為“萬法歸一”法門。
在應用“觀”之一字法門時,切記住六個字,這六個字可以和觀音六字大明咒等流,即:說時默,默時說。
乙:這個中點就是“顛倒夢想”,是故《心經》曰,要“遠離……”
顛倒夢想中的夢想二字,是表三界內的生與死的表現態。夢是指死態人,想是指活態人,三界內的人之生生死死,僅是夢與想的顛顛倒倒。所謂“夢想究竟”,其中究竟二字是表一種不變態、永恆態,是說三界內的活人幻想“想究競”,即長生不死,而死活人卻又夢幻“夢究竟”,即長眠不醒。《心經》曰,只有“遠離這種顛顛倒倒的三界內的生死態環境,才能擺脫那種虛假的夢想究竟。
如何才能擺脫呢?《心經》曰:要“涅槃三世”。這裏的三世是表三界內飄忽不定無常的三時,就是說要把這個“三時”給涅槃了,方可擺脫、遠離那種顛倒。
那麼,這個標點就點在“三世”與“諸佛”之間了,即,斷句從“三世諸佛”中斷開!且看,斷開之後是個什麼!!!
“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因此,“我才”……“故說”……故說二字是,正是因為上述的緣故,即遠離顛倒、涅槃三世的唯一辦法、唯一方法是“般若波羅密多”,因此,我才對你們眾生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即說咒”……既然我已經把這個秘密咒說給你們了,那麼,我再告訴你們,要獲得此秘密咒的唯一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麼呢?且看!
“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佛王開示,這個四揭諦就是當年釋佛入世時,對他的幾千名隨身弟子教習的“小乘法”,當時稱為“四聖諦”。
觀音曰:只有具足了四揭諦,方可成就四揭諦後面的“菩提薩婆訶”,即菩堤薩埵人法俱空。成就菩提薩埵之後……(心經三呼摩訶大神咒)
佛王開示,女神功法中的神女傳書,就是現今的四聖諦、四揭諦法!調靈行觀以後的內容,就是聖觀音的“菩提薩埵”法門。大神咒、秘密咒……就是我佛王親授的“玉女傳書”!!
大日宮主道……只是能得我“玉女傳書”的……天下又能有幾人?多是耐不得四聖諦的辛苦,耐不得行觀打坐的不動……
甲:現在我明白了……
乙:這麼快就成就了明白人?
甲:我現在不去理會你給我的這“當頭一暗棒”!我的意思是,不是說我現在已經是明白人了……
乙:可知何為“明白人”?只有成就玉女傳書,具足大神秘密咒者方可成就明白人!明白人,即明人、白人……明人是指具足了九陰九陽,眉心玄關處已獲大明,“白人”即“光人”是指成就了法身。成就法身從定量的角度看,就是具足九級能量!
甲:謝謝……我才剛說的明白,僅是從理上的明白,並不是從法上的明白。
乙:從理上的明白,稱為開悟、漸悟、頓悟……但是,若要從法上也明白,只有一條:實修實證!修行者就是在修中、行中,漸漸先把理搞明白,在理的導航下,才能開足馬力行駛你那條船去闖斷河……
甲:我簡直讓你這一頓亂棒打得喘不過氣來……
乙:第四、五篇中的大顛等眾先行者不是說了嗎?要一頓大棒打下去,令之大死一回,死之又死!
甲:我已經冰涼了……死透腔了……我是說……
乙:又活過來了……又能說了?
甲:你就只當是聽死人說話……我是說,方知,神女傳書傳的是小乘法門,就是當年釋佛一生幾十年親傳給親弟子的苦集滅道佛門四聖諦。而觀音觀之一宇法門,萬法歸一之法就是中乘法門以成就菩提薩埵。佛王大日如來親授的玉女傳書,即大神秘密咒乃大乘法門,成佛之法。小乘法門成就的是聖羅刹女和聖羅漢、聖天龍、眾天王,中乘法門成就的是眾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如今,這稀裏糊塗的《修行者》一書,總算是理出個法脈了。何不一開篇就先把法脈講明白?
乙:師說,又不是明白人,又怎麼能寫出明白書?明白人都在斷河那邊如如不動呢……
甲:只是……《心經》曰“無苦集滅道……”又是何解?
乙:整個《修行者》261集書,實際上就是講解一卷經,講解佛海中這文字最少的一卷經。因為真東西全在這一卷經之中,而其他諸經皆是此一卷經之文飾……故知,佛門的全部精華,均在這幾百個字的一卷經之中。正如大顛和尚說的,一卷經,文字最少,可最難解!殊不知那一卷經的每一個字都是重如泰山。方知,唐三藏之偉大!他在印度呆了十七年,回國後方能譯成這一卷經。難怪當他故去時,當朝聖上為之罷朝,泣不成聲……也真是難為了唐三藏,為中華留下了漢文一卷經。
甲:只是……誰也看不明白……又有何用?
乙:蠢貨!那經是能看明白的嗎?!
甲:好了,我又死了……講苦集滅道吧?
乙:《心經》中的“無苦集滅道……”有如下幾層意思……
1.苦集滅道是對四聖諦的文字描述,是名為苦集滅道。是以語言文字的方式對四揭諦法的描述。是個法,是個方法。
2.在成就了苦集滅道之後,修菩提薩捶時,還要修無這個法,即把苦集滅道修無,以成就法空。後來的佛門人犯了一個理解上的錯誤,把“無苦集滅道”這幾個字,理解為用不著修苦集滅道,而自我麻醉曰,乘直升飛機直修大乘法門。問題是你沒有錢買飛機票,只是躺在床上夢想著乘飛機……白日夢。修苦集滅道就是積累資糧,具足之後以它去換飛機票,你若要換飛機票,就得把資糧交出去……這個瞬間行為就叫“無苦集滅道”。《心經》在“無苦集滅道”……之後曰,“故菩提薩埵……”即以“苦集滅道”換乘了“菩提薩埵”。只是寫經時,不可能寫成像《修行者》這麼多廢話,那還能叫個經嗎?一卷經是經,《修行者》是經解,而修行人的一路修行就是解《心經》,解到哪個層次就得哪個層次,經對眾生平等。很簡單,解不出來也就修不出去。但只是從理上解出來也僅成就個紙上談兵,尚須從法上解,只是這個“法解”就僅僅兩個字,即“相應”。而這個相應二字在傳統說法上,就稱之為“念佛”!故知,念佛並不是口念,而是心念,心相應。但須知這佛是誰?誰是佛?佛就是“你”,“你”就是佛。這個“你”在你的心中,平日不可見,你說他就默,你默他就說……只待月圓花方好,月圓花開方現佛。是故,平素的修煉,就要按照第四、五篇中講的“叫佛一聲應一聲……”
但,大顛說的“叫佛一聲應一聲”,不是讓你用口去叫,它的密意是:叫字為相,是讓你修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