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18
乙:又是何故自古以來市俗佛教的最高成就僅是修到寂滅那一步卻修不成佛?
G:修佛成佛唯一之法是大神咒,可自古以來,佛學家們在《心經》這二百多個字裏,挨個相面也相不出大神咒,就連現代科學化的大佛學家都找不著大神咒在哪兒,只好以四揭諦讓學人當作是大神咒來念。找不到大神咒,自然就更是不知大神咒的念意和密意。既然連修佛之方法都全然不知,可見那又都是在修個什麼佛?比如,人想去北京,可北京在東南西北何處不知,乘什麼車往哪開也不知,卻只是一味的走呀走,就是一直走到九月九,也不過是在亂轉悠一氣。《心經》之所以為眾經的大總持,就在於這句大神咒。《楞嚴經》之所以號稱眾經之王,就在於論證了末法時期出界成佛之法,可行的唯觀音一字法門。倒不是說其他法門都是喂貓的貨,在世間法裏個個都是老虎。
甲:女神功法六層次以上內容何時開講?
I:已經開講了。七、八、九三個層次就是《心經》的全部內容,這最後一版的解《心經》就是把七、八、九三層的大框架講了。《心經》又把這三大層次細分為九個層次。第六層次不用講,由本尊師傳授,七以後的三層,師僅是先把《心經》理論開示了,實施自有本尊師。只是五層次以上極易出問題,一通靈則迷惑。一雙修則淫亂,一色空則找不回來而落入空道二邊見。是故學人還是勤修土修花架子為好,先別急著往上竄。
甲:我仍在想,何不一步到位步入觀音法門和文殊法門。
A:觀音文殊法門倒是早就擺在那兒呢,可世人連門也摸不著,僅是嘴上念個名詞,說是修觀音或文殊法門。觀音曰,她那法門是萬法歸一之法門,是一字法門,是修出三界的不二法門。這一字就是個觀。無觀又哪里談得上是觀音法門?世上種種法皆屬方便法門,諸如淨土、禪宗、律宗、密宗等等,皆是方便法門,通通是上士級別的,均不是準尉級的,更談不上是少尉、中尉……有了這個觀字,方勉強晉為準尉。也正是因為大量修者難以成觀,故而方有世上種種宗派,種種大法。
修者入觀前,皆屬方便。入觀後則按《心經》中的九個層次去行步成佛。但凡能入了觀,一般就已成就了五地菩薩。可是不要欣喜妄念,切記仍是個地字,而不是天。
文殊法門實際就是觀音法門中,《心經》中第九層次和第八層次的內容。觀音法門是將諸法歸一入手,到了文殊法門那步,再把這一反復去成萬、成億、再收為一。是把這一散解為億億,無限的億億而化為零,化為摩訶。再把這無限的億億收為密,收為一。無限的密無限的一又濃縮為零。一即太極,零即無極。
世上眾多方便法門不是不可修,擇一便可,但不要誤認為是各大宗師宣傳的那樣,他那法門是最高法,比觀音以及佛王都高超!其實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宗門的大宗師,都覺得他們比聖觀音、佛王文殊都高超,卻是依然在三界混,是個凡胎凡人而已。
18
般若心經18
《心經》曰,遠離顛倒夢想究竟。切莫將歲月磋砣。修行之路漫長,入得觀求得了通天的本領,就當引以為戒,應再接再勵以平靜心去獲得瑜伽智慧。日月合明總是春,山川再美也是虛設。
問:本小姐,我又該如何做呢?
曰:持印打坐夢瑜伽。
甲:通過才剛的研討,對於一體同觀又有了進一步的理悟。一體同觀的基礎是先成就三位一體,有了這個三位和合的一體,方可能有三位一體的同觀。再就是角色如何,是實踐者、研究者、探索者,自有自己的天魂定奪。另外,可否認為,進入女神功法第五層次通靈大觀之後,就可謂之為步入觀音法門。
E:嚴格來說並非如此,進入第五層次僅屬於邪觀、童觀的高級階段。第六層次是完成三位一體一體同觀而成就大觀。故知,《心經》中第一個字是指三位一體一體同觀之觀。如若觀音法門那麼好進門,天下就不會有那麼多宗,不會有那麼多方便法門了。既然釋佛與佛王早已論定了唯觀音法門可行,卻又出現後來如此之多的非觀音法門,就是因為觀音之門難得入而不得不另開“育紅班”、“學前班”,而增設了眾多法門,眾多的宗。以往學人花不少時間去研習各種方便法門,也不能單純認為是走彎路,因為也進不去觀音門。
師接觸的第一本經就是一卷經《心經》,立即用大毛筆沾黑墨寫在了室內的一面大牆上,沒事就看兩眼。當時雖是一竅不通,也看不明白,卻總是認為此經裏有東西。師獨居一處就自己一人,大白牆上寫黑字也沒人管沒人問。就是有人偶爾看見了,嘴上不說什麼,可心裏卻在暗想,此人發神經了……
俗曰,字怕上牆,這字一上牆,久而久之,師看出問題來了。
女神功法的第八層次大虛無,與《心經》九層次中的第八層次是印合的,此層次即是文殊法門之初,一而萬,萬而億……女神功法的第九層次與《心經》第九層次也是印合的,即大涅槃法、九陰飛天法。這也是文殊法門之終,億億本來都是一。
故知,平素人們所說之涅槃,這個涅槃,那個涅槃等等,僅僅是個“名片”。找不到大神咒在哪兒,解不出大神咒,道不出大神咒的行法是大日如來神光陣,那麼,所謂的涅槃又是個什麼涅槃?猶如50年代全國商店都賣一種食品叫“代藕粉”。人們都把代耦粉當作、視為藕粉食用。故知,不了知大日如來神光陣的涅槃,僅為代涅槃。將出世法演變為世間法的各種所謂出世間法法門,僅僅是為迎合大眾心理應運而生的,皆為代出世法。當年,釋佛親帶弟子都那麼費勁,怎麼以後就能變得越來越那麼容易!
行功初期,講究的是苦煉,行功的較高層次,講究的是瀟灑自在。《心經》曰“自在菩薩”,沒曰“苦煉菩薩”,自在與苦煉是以“觀”字為界,觀之前須是苦煉,入觀後須修自在。
G:修《修行者》,認真閱書才是。光爆至明月當空是苦煉功所成,無圖像是修心不足不成相應。從提的問題看,此位是一味行功而不認真修書,是故就是出了明月也是得在那裏等。
第四篇《瑜伽行》的第三十五集《夢斷魂關》中有一段文字曰,瑜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這裏的定字不是說打坐入定的定,瑜伽定,即無上瑜伽是心入定而不是非得要人身也去入定。這種無上瑜伽之定就是高度的心相應,心相應至極處,可謂之曰瑜伽定。處於瑜伽定中的那個狀態,稱之為無上瑜伽。
這段文字是講解《心經》的“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故知,無上瑜伽在《心經》中的起步點在“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第三十五集中這一段文字後面是,無散無亂,孤明獨照,猶同秋月。圓陀陀,光爍爍,普天匝地照徹十方,山河大地不能隔。靈光獨耀,回脫根塵,體露真常,心性無染。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I:當年眾弟子問佛,今後以誰為師?言中之意是請釋佛在他們之中指定一人為師以替代釋佛。佛曰以戒為師。那言外之意就是,你們均無資格為師。
釋佛這裏用的戒字,並不是指戒條。這個戒字的含意是,今後你們自己約束自己吧,自己為自己的師,也就是好自為之吧!這裏又含有一層更深的教義,自己又如何給自己當師呢?這就是《心經》中的第二個字“自”。即,每個人的師就在每個人的目前。
在這一點上,一些古僧大體上也悟出並不是以戒條為師。比如1-9篇中的“咫尺之間不見師顏”。這是明著告訴你了,師在咫只之間。又如第三十集《念什麼經》?夾山僧曰,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須是親見祖師意。夾山又往深一步說,目前無法,意在目前。
夾山也是明說了,要在目前尋師。
那麼何為祖師意?關鍵是這個意字。意,心上音。即目前是心之音魂成像,目前所展現的圖像,即是歷代祖師意。夾山曰,須是親見……由此可知觀香調靈之重要!以上就是佛曰,以戒為師的解。
甲:淨土宗所依據的主要經典,《觀無量壽經》中的觀,與《心經》中的觀可有區別?
G:觀音之觀為小觀,觀自之觀為中觀,觀無之觀為大觀。《易》曰,大觀在上。此大觀即是天緣宮。但是,《觀無量壽經》中的觀無,一定要自然成就,不可人為的去想,也不可因無觀而心急只是一味的念出聲。有聲之念在嗓子眼,無聲之念在心。比如,執白票的生手開車,總是不停地按喇叭,總是製造情況急刹車。而紅票高手就輕易不會讓喇叭響,也輕易不搞急刹車。全在於一個是心中無底,一個是心中有數。故知,所行所為,全在於那個心是如何?
高手行車,心、身、車三位一體,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猶如三魂和合默契。生手開車,心、身、車三分離,各執我所我見。而如何從生手成就為高手,不是嘴上的功夫,全在於修與煉。
自己練習開車,稱之為小乘,有了客票能開客車了,稱為大乘,故知修大乘不是嘴上的功夫,你得有那個本事。
當年釋佛斥責眾羅漢修小乘不修大乘,是因為弟子已具足開大客的本事了。後人理解為,應該是根本不會開車,一上手就開大客車,那樣才符合佛之所教。其錯在於忽略了釋佛當年說話的背景,不知釋佛那話是對誰說的。
甲:川人來電說,近日行觀卻是極少出圖像,總是一個大光團如如不動的呈現在哪兒,光團的背景是把椅子。
D:這本身就是圖像語言,那光團就是實相,就是法身。而以往呈現的各種人物相僅僅是一種語言的表達,是一種虛相,唯此無相之相方為真相。古曰,真相大白。故知,真相僅僅就是個“大白”。除大白之外的種種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為相對相,而大白是絕對相。《心經》曰,此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
甲:川人問道,如若修出三界,只落得個真相大白,那又如何去享受大自在天王的自在呢?如若是那樣,修出去可就真沒意思了。
E:有意思就是風波、坎坷、磨難後的喜悅,求之不得之所得。如若無風波無坎坷無磨難無所求,自然也就沒意思了。
生命本質,這個大白是順應不同的時空層次而依託不同的假外衣。三界外,大白處於有為時,就呈現種種相應相,如若處於無為時則呈現大白相。比如,大家都很普通,但忽而想有點為,熱鬧熱鬧,於是就合演一台戲,各穿各的戲裝,各進各的角色。戲演得極為精彩,悲歡離合多變曲折。玩夠了,戲已演完,卸去戲裝假外衣,依然是一群普通。在以前的篇集裏,仙尊們早就點明了這些,其曰,天上天下一台戲。故知,修行修煉就是入戲,在戲中去破除一個個法障。法障破盡了,也就沒戲了,也就出戲了。
行觀學者:《金剛經》對於隱界來講,是什麼呢?
妙師:《金剛經》啊,《金剛經》對隱界來說,也是成佛的……也是成佛的法啊。《金剛經》裏面……顯態的《金剛經》裏面最著名的四句話,就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四句話,就是《金剛經》裏面的全部精華。就這四句話。而這四句話,就是佛法。
行觀學者:剛才她說了,《金剛經》……
妙師:唉,她剛才說的《金剛經》啊。《金剛經》裏面,實際上佛王就講的四句話。就是這個:“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是佛王講《金剛經》的時候,就重點講的這四句。
行觀學者:空不空,苦不苦,苦集滅道,是什麼意思?
妙師:苦集滅道是吧。苦集滅道是釋迦佛在世的時候,建立原始佛教的時候,當時他帶著他那個一兩千弟子吧,釋迦佛就專門教他們苦集滅道,也叫四聖諦。
行觀學者:噢,她說,這個就是揭諦揭諦法,是吧?
妙師:唉,對,對,揭諦揭諦法,四揭諦法。
行觀學者:大日佛剛才就講了,這個就是揭諦揭諦法。
妙師:嗯,揭諦揭諦法,《心經》最後,揭諦揭諦,波羅僧揭諦。這個……四揭諦。
行觀學者:她剛才講,空不空,苦不苦。就是說,現世的人啊。修行啊,經過了很多很多磨難,好象心啊,淡漠、淡然啊,人心淡漠了。他就走向另一面了。走向修行的這一面。而修行的人呢,又總是有種種妄想。
妙師:就是說:他們不容易,就是相互向自己的反向走去……
行觀學者:這他有很多的反復啊,一會兒想成就……一會想成就佛吧,一會想高官厚祿……
妙師:就是生活中遇到坎坷、挫折呢,就想修煉、修行了。那麼修煉、修行稍微有一點點小成績,馬上呢,又產生了妄念。又想借此發個大財,享受榮華富貴,弄個高官當當最好,又走向了平凡。就是……總是反反復復,最後呢,空蹉跎。
行觀學者:她說:揭諦揭諦,波羅僧揭諦……怎麼講?
妙師: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行觀學者:她說了以後,想回味一下,都把它忘了。講了這幾句話以後,後面呢,好象用現在的語言啊,講了幾句。
妙師:她隨講,你就得隨說,要不然你一打楞,就記不住了。這個通靈行觀就是:講了頭號,不馬上記下來,或者說出來,她在講第二句的時候……
行觀學者:噢……噢,想起來了。
她說:笨。她講:笨……
她說:空不空,心要空。空不空,要心空,才能成就……
妙師:噢,四揭諦……
行觀學者:唉。才能成就苦集滅道。
妙師:唉,苦集滅道。苦集滅道也叫四聖諦。
這個四聖諦,就是觀音法門的主要經典,就是《心經》啊,《心經》的最後是這麼說的:“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那麼到這呢,《心經》的全文、它的全部的意思就已經完了。
已經講了這為什麼要講大神咒,也就是為什麼要說“般苦波羅密多咒”,因為它是無等等咒,是無上咒,是成佛的密咒。這已經完事了,但是在《心經》已經講完了全部意思之後,最後又說:“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最後三呼:“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摩訶般若波羅密多”。
那麼在全文已經講完了,為什麼最後還加那麼一個小批?這個小批呢,就是說,即說咒,既然說了這個般若波羅密多咒了,那麼還要“曰”,還要說什麼呢?還要說:“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最後三呼……三聲這個“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大神咒。那麼通過這個佛王呢,她實際上講了這一段。她說:這個四揭諦就是苦集滅道。
那麼這個小批呢,實際上就是展現了修行、修佛成佛的全部大程式。這是第一道程式,你要先修“四揭諦”。所謂“四揭諦”呢,就是小乘。那麼這個小乘修完以後,再修什麼呢?修“菩提薩婆訶”。這個“菩提薩婆訶”是什麼呢?就是所謂中乘。那麼現代的凡界,就是佛教、佛教界呢,把這個“菩堤薩婆訶”稱為大乘。
在佛王講呢,這個菩提薩婆訶屬於中乘。到了“摩訶般若波羅密多”這一步的時候,才可以稱之為大乘,才可以稱之為大乘。在修完了“摩訶般若波羅密多”之後,那麼才有一個呢,叫巨乘。這個巨乘實際上……
* * * * *
在修完了“摩訶般若波羅密多”之後,那麼才有一個呢,叫巨乘。這個巨乘實際上是什麼呢,就是進宙心了。就是進宙心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