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

般若心經17

般若心經17
F:《心經》中的入門功法,觀行照渡,到此一步,已涉及到了“照”。通過觀與行去返照,待分別心照盡,平等心產生之時,方可漸漸“照見五蘊皆空”。若是分別心一大片,平等心皆無,何時又才能五蘊皆空?

A:上句的含意是,盡虛空並無法界,但明明是遍法界又存在,要懂得遍法界是盡虛空。此即是《心經》所講的色空同觀。在《心經》中,觀行照度之後,重點講的就是這個問題。原文就是色不異空,即遍法界不異盡虛空。空不異色,即盡虛空不異遍法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遍法界即是盡虛空,盡虛空即是遍法界。
B:這裏有個極重要的名詞解釋,《心經》中的色字,這個色是表法界。空字,是表虛空。色是指因能量的局限所受的時空阻障。空,是指具足相應能量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突破時空阻障。隱界是用“天”字來表時空層次。

A:師曰,正常人的觀是色觀,即色魂觀。練氣功出功能的觀是音色觀,此皆為世間法之觀。《心經》第一個字“觀”,是三魂觀,為大觀。《心經》曰,“觀自在菩薩”,首先就點明瞭,《心經》之觀是自在菩薩觀。這個自在菩薩就是天魂。《心經》中這一句的密意是,“觀”法門之觀,首要的是天魂之觀。沒有天魂介入的觀,不屬於“觀”法門,乃是音色之觀。而佛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之所言的這個音色之觀,是屬於邪觀之類。不能見如來一語,很多人理解為如來不會見這種人。師說,不是如來不見,而是行觀者不能見。為何不能見?因為用的是音色觀,觀的都是三界內各路仙幻化的圖像。是故佛曰,別費勁了,那種觀法是不能觀見如來的。記住,不是如來不見,而是你不能見,還差一魂。若要補齊這一魂,此即天人合一也。《易》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大觀在於上,大觀在上面。順應了,和合了則巽。巽為風,表周觀,意為方可觀的周全。《易》又曰,“觀天之神道……”又曰,“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這個“服”是安定的意思。《易經》對於“觀”有如下句,“童觀(色觀)小人道也”。“闚觀”(即邪觀、音觀),亦可醜也。那麼應如何觀呢?《易》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觀其生,志未平也。”

甲:今天是11月14日。古曰,萬物有靈。可僅僅是一句話,須得親證萬物有靈。如何親證?《修行者》一書提供了親證的方法,即通靈大觀,亦即《心經》中的第一個字,“觀”!
乙:如若證得萬物有靈了,你的生活將是一片色彩。你的天地將不再是周圍嘈嘈雜雜的社會人,而是整個宇宙中各時空層中的形形色色的生靈。他們與你形影相伴,卻又是若即若離。仿佛是鏡中花,水中月。

C:重圓需得破鏡,又是如何個破鏡?
D:唯一之法,《心經》中的“觀”字。通靈大觀是破鏡的唯一法門,此即萬法歸一,歸之於一觀。
E:觀之一字,古今的漢學家真是了不得!觀字拆開為又見,又見是何意?重圓也。
F:觀字的繁體字為觀,此字拆開為“相見歡”。歡字的繁體是歡。
G:如何是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如何是深院?鏡也。鏡如庭院深深深幾許。是故行觀要逆流而上,要觀到深處,比深處更深。《心經》中觀字之後是行字,此為行觀。行字之後是深字,即行觀要深。
I:初通靈行觀者,往往觀得很浮淺,不可能一下子就到深處。有學人說,我都觀到九天了,可稱之為深?
觀出九天並不表深,此深不是遠字,遠並不等於深。所謂深,就是在行觀中,要透過一層層的音能量形成的法障。因為很淺的法障,也能形成九天的圖像。在第四、五篇裏,大顛和尚舉了個例子,即要像剝芭蕉一樣,一層層地往下剝,如此才能一層層地深入。
A:練功是為了出鏡,修心是為了把鏡磨平,以免曲扭成“魔”像。鏡又亮又明又平靜,方可觀得深沉。是故,能否觀得深,全在於一個心字。以上即為破鏡法。今天有關功理功法方面的論題就研討到此,下面繼續研討川人的行觀記錄。
甲:如此看,鏡,界也。破鏡法即破界法也。只有破得遍法界,才可獲得盡虛空。此即目前無法盡虛空,或曰,目空一切遍法界。觀三聖中之聖虛,唯破得遍法界方可與聖虛和合。縱觀遍法界的生靈之所以受制于法,全在於目前有法。
乙:鏡,界也。鏡,境也。鏡界,即境界。俗曰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境界,即上層次,上境界。不斷地上層次,上境界的過程,稱之為漸悟,一旦破了境界,則稱之為頓悟。是故,頓悟寓於漸悟之中,漸悟是頓悟的過程。

本小姐曰,行觀一定要菩薩觀!《心經》曰,觀自在菩薩。你師在《夜讀心經》錄音中已破解了此句,你師曰,自在菩薩觀。《心經》中觀自在菩薩一句的隱意,就是自在菩薩觀,只有菩薩觀方是大觀。何為菩薩觀?就是如是觀。何為如是觀?就是心不動觀,心動則錯!

川:既是聖觀音的聖日,大家都聚去了半壁仙山,就請開示幾句吧?
曰:觀音法門在於心,心靜月明。心心相印,心不外向,靜水觀月,風平浪靜。月出西山,日出東海,滄海桑田,苦盡甜來。回歸故里,空歸明月。江山海濤任狂游,二月梅花幾度紅?紅塵凡海早回頭,浪子歸來即是岸,霞光明月迎眾生,切記,浪子回頭金不換,天上人間笑開顏。
G:這裏“天上人間”四字不是凡界通常理解的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而是專指天上的人間。
川:謝謝觀音開示,我給觀音行個萬福禮。只見觀音左手持瓶,右手微微抬起,略一起身受禮,又說,凡世間的苦也是一種磨煉,不經歷大的波折道心是不會堅的。只有當看破一切之時,也就無所求啦,心也就靜啦,這也是好事。
I:如何才能看破一切?無盡的坎坷磨難。歷經風風雨雨,所求卻無所得,終一天搖首出紅塵堪破了一切,心也就靜了。是故但凡有求則表還沒受夠,依然是個心不靜。

《心經》格外強調修深般若之時,這個時就是專指月在天心之時。所謂月在天心,月指羅地干布,天心系指雪山雪蓮,“在”之一字並不是指空間位置的在,而是指時間位置的在,即此時此刻月正在天心,沖白月道,破斷魂關。

C:一旦天魂出現並得以能量上的自主,你自己的天魂就是你師!故知,四海拜師求師那都是扯蛋,家珍須是從自己流出,此即“觀自在菩薩”這《心經》開示的首要的五個字。為什麼大觀要觀“自在菩薩”呢?因為這位自在菩薩就是具足能量的你自己的天魂。觀天魂,返照色魂,直把色魂照得五蘊皆空。天即空,天魂即空魂。要直照到色魂不異空魂,空魂不異色魂,成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真能完成這一步,則稱之為“菩提薩捶”。達摩號稱面壁九年行觀,練的就是這個。而《心經》中的色與空,講的就是天魂與色魂,而入手的方法是從觀音魂開始。
D:由此可知,聖觀音留下的觀音法門,佛王文殊與釋佛在楞嚴大會上最後敲定的觀音法門,其起步點的先決條件是天魂已啟動,並具有足夠的能量,如此,方才可能成就“觀自在菩薩”。若不是天魂坐空,則你所觀皆為依順色魂心態而變化的音魂。觀音魂,在木語上稱這為邪觀,不能見如來,但又須得從觀音魂入手。

E:若說開道,自然必從《大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開始。始到牢關,對《心經》的理解就又會更深。
大般若,即大光明月亮船。
波羅,即乘此船方可出界。
密多心,多即九天,密即宙心,即乘月船駛向九天和宙心。
經,即方法,手段,真言,密語,途徑……
《大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即,乘大光明月船出三界渡月海駛往九天宙心的方法。
這個出世之唯一法又是什麼呢?即《心經》的第一個字“觀”。
觀是個方法,是萬法歸一之法,那麼主體是誰?是誰使用這個方法方可得波?這就是第二個字“自”。即自觀方可得渡,佛不渡眾生,是眾生自渡。佛不是不渡,是無法可渡,但告訴你了得渡求渡的方法,即觀,但須是自觀自渡。
佛不渡眾生的根據,就出自這個“自”字,須是自己渡自己方可。但不要把“自”理解為我,自不是我,而是眼目上那只眼,是那目上一撇才是真你,那是心靈的窗。
觀音法門就是一個觀字,亦叫一字法門,其他一切功夫無非是讓你打開自己的心靈之窗,靈窗開了,方可以行觀,方可行此一字法門。所謂第五層次的通靈訓練,無非就是讓你適應一下靈窗開啟之後,不要大驚小怪。很多人過不去這一關就在於為窗外之景所迷,深陷景中不僅不可行觀,反而不可自拔。
《心經》中“觀自”兩字之後,是個長句,即,“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這是個極平常普通的語句,其句型結構就是“在……時”。比如,在吃飯時。在他睡覺時。在那位先生逛大街時。問題是唐三僧使用的這個最普通的句法,漢學家、語言學家、佛學家等等卻無論如何看不明白。吃虧就吃在有人給點上了標點符號。很多人不明白符為何會起作用?打上個符號,大佛學家們就為這符號所形成的法障所迷,此為障眼符。
《心經》中,“在……時”這一句,是講述“自觀”時的體驗,即自觀時你會明白什麼。這一句也是講自觀的深度,即自觀已成就深般若這個層次的時候,你才會有下文中所說的種種體會。
般若是光明,什麼是光明?日月之光和合的那個景,就叫光明。深般若這個深,就是日月相和合的程度。若按道家術語,就是坎離和合的程度。九陰功第六式彩雲追月,六,表陰陽六和合以成就日月合明,彩雲追月一式,雲從海底升,亦叫海上生明月。然後是開雲見日,抱日歸山,山是什麼?是艮,是土的延伸,是三才中的人才。歸山做什麼?日月在土中相和合。日表光,月表水,山表土,此即三才大會合,可知這又叫個什麼?“龍華三會”!華即花,即龍花三會。
雲為何從海底生?第四篇第三十一集《無位真人》中有一段:豈不見,石霜問石頭:舉念不停時如問?石頭曰:咄!雲是誰舉念?
這個咄宇,是笨蛋的意思。為何說,雲是誰舉念?
雲不用舉念,雲從海底生與舉不舉念無關。石霜是擔心在打坐時總是不斷地舉念,問石頭該怎麼辦?石頭點化他,告訴他,雲起時,與舉不舉念無關,放下心去打你的坐去吧。

E:《心經》中“在……時”,這個半截句裏,主語是“菩薩”,是說在“菩薩”這個主體,行至深般苦那個時候。這個菩薩就是自觀中已經昇華了的那個“自”。未昇華之前為自,昇華之時為菩薩,一收功,降華了,菩薩又成為自。從自昇華為菩薩時,叫入戲。從菩薩降回為自時叫出戲。入戲即入定,出戲即出定。
從自昇華至菩薩這個過程叫開花,或花開。昇華兩字的華字,即花,即升花。
甲:看來這唐三藏可是真了不得!
F:你以為唐三藏是白給的?就如同西遊記電視裏那般窩窩囊囊?當初唐三藏西行取一卷經,可知又是何人一路護送?
甲:孫猴子!
F:是羅地干布親自護此一卷經,不然那一路上的羅刹女早就把唐三僧給撕了。
E:《心經》中的這句“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其中沒有心字,其一是以密多兩字表日月大和合,是一種功態,而並不是真的去宙心,去波羅。其二是要無心行,無心觀方可。此時的心,即無心之心是指凡心,即不可執凡心去行大觀。
“觀自”是一個功態,即入定之前,“在菩薩行……時”又是一個功態,即已入定之時,此時的觀就不是觀自了,而是菩薩觀。在自觀功態時,所觀仍不成大觀,僅為平面直角觀。在菩薩觀時就已成就了三魂合觀《心經》中“時”字以後的文字論述,講的就是行菩薩大觀時之所見。見到了什麼?“照見五蘊皆空”。
這個照字,是菩薩觀時所發射出的光,使一切均成為光的海洋,那時之所見,色受想行識都已成空。這個“空”不表示沒有,這個空是一片光的海洋。不要把空理解為空寂,寂滅了,空不是寂滅,而是實的空,空中含著巨大的有。
《心經》中“舍利子”一句,是行觀進入了第三層,第一層是觀自,第二層是菩薩觀,第三層是三魂離體觀,這時從功態上叫大定。再下面經文中所述就是大定時所觀見的內容。
在舍利子一句之前,還有一句“度一切苦厄”。這個度字,可作“量度”來理解,在量度之後,又作“明白了”來理解。在“照見”之時,生生世世歷歷在目前,雖是在目前,五蘊已空不為所動,僅僅是鏡觀而已。由於生生世世歷歷在目,你方可度量體悟那一切苦厄之運程,同時也會明白了一切苦厄皆系於身。緊接下句就是“舍利子”,才會捨得離身而去,才會長歎一聲曰,走吧!
舍利子之後,雖是無身了,無色身了,但你會發現色身與空身並無區別,自我感覺良好。此即第四、五篇中大顛所說的,無手能行拳,無腳能行走,沒區別,而是更自由自在了。猶如從必然王國步入了自由王國。此即經中舍利子三字之後的文字,“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的含意,凡人誤以為色相是實相,空相是虛相。而當你功行至舍利于一步時,你會發現空相即實相,虛實本同相。而且不僅是色空同相,就是感受、思想、行為、見識等等,無人身與有人身並無區別。此即經文中的“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一句。
經文中接下又是舍利子三字,這是第四層高度了,比前一個舍利子又高一個梯度。第一個舍利於是色空同觀,發見了色空不二。而第二個舍利子是進一步行觀,又發見了諸法空。
經文是“舍利子是諸法空”。
經文接下講,“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相是空相,即光相,生命之光相,生命的本質,生命的原始,它是永恆的。也就是說,在這時,你會明白生命與時間本質相同,即同相,它是不生不滅的。

乙:嘴上是沒說,可心動了!
E:不知學人閱到此處心動沒有?師說,心動則錯。
F:那位氣功牛卻不檢點自己周圍的人心動沒動,反怪師是大天魔。心若動還想修觀音一字法門?那可是沒遠離顛倒,卻是夢想究意。
G:說到此處,那“一字觀”法門之後的“自”字可是大有說頭。法門是第一個字“觀”,第二個字“自”是講的入門入觀的方法,不是用眼目去觀,而是用雙眼上那一撇。目上一撇表眉,密意是以眉心去觀。
E:經文接下是“是故空中無色……”觀至這一步就是第六層次了。在第三層次是觀至色空不異,第四層次是諸法空,第五層次是相不生不滅,生命永恆。而這第六層次則是色雖是不異空,但空中無色,同時也無五蘊,無受想行識。
甲:為何空中又無色,無受想行識了?
E:因為五蘊皆空,自然這個空就是個空,而無色受想行識了。可知修到此步時又叫個什麼?
甲:法空人不空?
E:非也,而是人空法不空。修到此步是“人得一”。人得一為大,此一為日,大即摩訶,即虛空,光的海洋,溶入光的海洋。如若在此止步,這是佛門淨土宗、禪宗等等誤認為的最高境界,那就落入二邊見而走空道了。但凡僅修日不知修月者皆入此道。
在此境界時,正如經文所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說人空了。經文接下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何以故?因為得一而為大為摩訶了,無邊無際無界了。經文又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何以故?溶入了光的海洋。可問題在於這些宗門認為的最高境界其實並沒出三界,而僅是在三界內寂滅了,找不到自我的存在,卻誤以為涅槃了,出界了,去當佛去了。
經中的要點是“無智亦無得”。無智表消失了,散解了,無得表找不到自我的存在了。
甲:我看大顛他們都跑來聽經了……
F:又何止是大顛!大顛當年在這個智字和得字上沒解出來,而差點沒了。
E:第七層次是經文的“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錘”。寂滅了,成了人法俱空,無人無法了,溶入光的海洋而無智無得的永恆散解。生命並沒有消失,而是消散了。以大顛為代表的古代最高理論層次就到這一步。

甲:那就加點緊吧,經文的下面就要涉及“大神咒”了,記得一位港臺大佛學家,叫個什麼名一時想不起來了,大陸出版了不少他寫的解經書,十分的走紅。聽說還在港臺開設一個講經堂,專門給各路求學弟子講經說法。此位大佛學家解《心經》時寫道,根本就沒有大神咒,若非要有個大神咒的話,那就是“揭諦揭諦……”。
E:由此可見,這個大佛學家根本不懂《心經》,卻在那裏瞎說瞎解。看了一輩子《心經》卻找不到大神咒是哪幾個字,虧得《心經》還是文字最少的一卷經。只怕是……
F:只怕是種下了錯經的因,要世世當和尚去解經,去還錯經的果。
甲:師何故對解經一點也不在乎?
F:地獄是他們家開的,他又怕個什麼?
E:經文從“依般若波羅密多”句為第八層次。是說修到人法俱空這一層後,不可止步,而必須依據大神咒去找回自我的存在,可知到這步又叫個什麼?空不落空。
若不接修大神咒,而僅止於人法俱空,就心有掛礙,即心為牽掛而礙阻,而產生恐怖。這個心不是寂滅的色心,而是指天心,即天魂因牽掛寂滅的色心而產生恐怖。僅止于此步去行空道,充其量也僅是和色道一顛一倒,那是屬於夢想究竟而不得究竟。只有按大神咒接下去修,方可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和夢想究竟。
經文從“涅磐三世諸佛……”開始,步入觀的第九層次。
甲:如今方知,《心經》若是鬧不懂,那還修個什麼佛?那就不知拐到何處去了。
E:《心經》的第九層次是說,涅槃出世的諸佛,只要是修成佛,都是依據大神咒修出去的。依據大神咒“般若波羅密多”這種方法成就的正等正党,即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文最後論定,“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可獲日月雙明),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經文曰: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這句是說本一卷經之所以講此咒是因為此咒乃唯一成佛出界之法。這個咒法是什麼呢?即是開始講心經題目時說的乘月飛渡。
經文結尾曰,即說咒……
意思是既然已經把最高、最上乘的功法說給你們了……
經文曰,“曰:揭諦揭諦……”
意為,好自為之吧!
經文的最後,以三呼大神咒……摩訶般若波羅密多”結束全文。可不知眾佛學家不用說不懂此咒,就連著三呼大神咒,卻找不到大神咒在哪兒?真是出鬼了!
F:一般來說,若按佛門的傳統儀軌,誦念《心經》之後,在三呼大神咒之後,立即唱一段偈子,其詞如下……
上來現前清淨眾,諷誦楞嚴秘密咒,
回向三寶眾龍天,守護伽蘭諸聖眾。
三塗八難俱離苦,四恩三有盡霑恩,
國界安寧兵革銷,風調雨順民安樂。
大眾熏修希勝進,十地頓超無難事,
三門清淨絕非虞,眾等歸依增福慧。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鉗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為菩薩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唱完此揭子之後,就要繞大殿來個徐策跑城,邊走邊唱如下佛號……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五百聲或千聲)。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上面揭子中的第一段,是說,我們這些念《心經》的人都是清淨眾,不爭不鬥之徒,並日日誦了楞嚴咒以驅鬼神清理了門戶。
回向三寶眾龍天一句,是說稟告三寶眾龍天的天神,應對我們施以保護。
這三寶眾龍天在哪兒?就是以九天國防軍總部天龍殿為首以及其管轄下的天王天,均為眾龍天。九天除天龍殿之外的各天,即九宮之類,稱之為眾鳳天。
偈子的第二段是祀禱國安民順人無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天下太平無兵馬之災以有個修行的環境。
偈子的第三段是落實揭諦揭諦……那好自為之之句,即精進奮勇修行,超十地菩薩以修成佛。為何叫個“地菩薩”?即三界內的隱態仙神,七地以內出不去界,能量尚不足。
偈子的第四段是對西方三聖這個集團的總的讚美、歌頌。即,打打遛虛,到時候接引之光多給點。因為接引之光是“天緣”。讚美詞是很妙的,是說西方三聖呀,你們一片金光。長相又是絕美無以倫比。你們真是太偉太大了,你們的一根汗毛就如同五個須彌山那麼大,你們美麗的大眼睛,碧藍碧藍,澄清的如四大海洋那麼大,那麼動人。那西洋女王一聽,還能不高興。
A:西洋女王在空中哼了一聲,說,你小子用不著教那幫小孫子給我打遛虛,北洋一戰那筆帳還不算完!
B:師說,多叫幾聲奶奶,那關就過去了。
F:偈子的第五段,光中化佛菩薩和四十八願度眾生這三句,其暗意是,我們這些落地的昔日佛菩薩,當初可都是你們光化出來,帶著我們下來的。你們臨回天時曾許下大願要回手接渡我們,這事我們可是記得明明白白,你們可不能在上面看著不管。
甲:故知讚美是因為後面有求,先戴高帽子,然後好求之辦事。
A:女王曰,那點小心眼我們還能看不出來?又如何叫個正偏知?好話說的再多也是無用,須是按心經的九個層次一步步的修。
E:最後一句是“九品咸令登彼岸”。
登彼岸得渡要靠九品咸令,如何是九品咸令?即《心經》的九個層次。
偈子之後的繞殿唱佛號,第一聲是對西方三聖的總稱頌,可第二聲佛號為什麼要呼五百或一千聲?是為與天緣宮接關係,獲得天緣的接引之光。
第三聲佛號藥師佛,此號大多寺院不唱,唯玉林國師一派的眾僧尼呼此號,用意是對抗衰老延年益壽。
第四、五兩聲就是觀音和大勢至了。第六句的清淨大海,這個大海是指九天。大日宮所在地稱為毗盧性海,不叫清淨大海。
以上,《心經》全部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