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般若心經12

般若心經12
下面看觀卦辭的第六句:下觀而化也。第七句:觀天之神道。第八句:而四時不忒。第九句:聖人以神道設教。第十句:而天下服矣。
在與九天接通關係的基礎上,打坐行第六句。何為下觀而化也?此即《心經》中,照見五蘊皆空。下觀,即照見;而化也,即五蘊皆空。行至這一步,為自觀。上觀天為大觀,下觀身為小觀。
第七句:觀天之神道。是在大觀小觀之後,在一個新的層次,新的起點處,再次上觀。這次上觀不是解決關係問題了,而是進一步體察天界的細情和變化規律。
第八句:而四時不忒。是雙關語,一是,要你細觀一下天界,天界並不是凡界想像的那麼呆板如泥塑,如木頭人。也是有戲的……什麼戲?且聽觀世音吟的一曲“快樂頌”:
雪花飄零,
歌舞昇平。
近近遠遠,
秋上心情。
春來,秋草回春。
冬近,百花飄零。
春又夏,冬又春,
造化弄人……
媽祖也有一曲吟四時的:
一朝夕陽下,
滿天星星點。
春雨下不停,
夏雷威震天。
秋風掃落葉,
冬雪滿枝情。
清風明月催不停,
歸去風雨總是晴。
故知,天道也是有情,何為天道情?春夏秋冬。
第二層意思是,天道雖是變化的、有情的,但是有規律的、有常的、如如不動的,不以人神的意志為轉移的。
俗曰:變化莫測謂之神。但這裏,是讓你進一步觀,神道變化並不是莫測的,而是有常的。同時進一步告訴你,之所以有常,是因為神力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是讓你明白,即使是在天上,相對於凡界來說,可謂是大自在,如去如來。但,這僅是相對而言,人法於天,天法于道,道法于自然。
第九句:聖人以神道設教。
通過層次的上升,觀力的高深,最終可了知何為神道。神道即天道。它法于道,法于自然。是故,人道就應該法於天,順承天,否則就會違背自然而自取毀滅。
觀到這個層次,就是個應用問題了。你已了知神道,那麼就要按神道去修行,只有達到了天道的標準,天界方可能接納你,而天道的標準是公平的:七級能量!一視同仁。
有學者問:既然一視同仁,為什麼還要接關係?
比如全國高考,你是不是可以自己去北京大學?大概不行,你必須在四川老家等待。等什麼?等接關係,什麼樣的關係?入學通知書。通知你分數不夠,現已被黑龍江農業大學招錄。並詳細告訴你,走的時間,校門開的時間,在某月某日至某日,什麼地方,有人接站,然後專車集中送進大學,並通知你封關的時間,過期則除名。又注明你被列入哪個戰團(某某系),哪個軍(某某專業),哪個戰隊(某某班),等等。
這就叫接上關係了。若不是如此,你過早修出身去,乘飛機去了北京大學,門衛要驗諜,即錄取通知書,你沒有,你說來一次不容易,若不收留下,實在是太絕人情……吾估計,北京大學大概不會收你,這時,你問:那怎麼辦?
有個名詞:冒失鬼。在隱態有不少這樣的冒失鬼,此即大顛和尚說的:多少歸鳥盡迷巢。
第十句:而天下服矣。通過如上九步行觀,不僅了知了人道的準則,又明瞭了天道的運行規律。對聖人,即從觀音至九天玄女這十妙所設的教誨就會更是心悅誠服了。
上述十句,就是對心經第一個字“觀”的解。
行觀的結果是什麼呢?《易經》也是明明白白告訴你,為的是不讓你後悔。
觀卦的內卦為山地剝,其最終結果,即後果,在最後一個爻裏講了:山地剝,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第一句,碩果不食。意為你將失去人間美好的一切。即,你將一無所有。
第二句,君子得輿。輿是車乘,即大乘小乘的乘,此乘表示是波羅,即升天的工具、條件、手段。君子是指大靈,“君子得輿”四字,意為乘龍而去。
第三句,小人剝廬。小人指後天意識,廬為舍,為房子,系指人身。剝,剝落了、分解了、死了。此四字意為,人身失去了。
觀為外卦,剝為觀的內卦,外卦表方法,內卦表結果,這是讀《易》破解《易》之密的法。
至於觀卦的錯卦,綜卦,又論述了其他更細膩的內容,學易者可自己去研究。一涉及到錯綜兩卦就更複雜了,此即古語:錯綜複雜的來歷。
* * * * * *

相對于女神功法而言,大觀是屬於九陰功第五個層次和第六個層次的內容。小觀則是屬於第七個層次的內容。返回第二次大觀,是屬於第八個層次的內容。觀的內卦,山地,是屬於第九層次的內容。
學者切記,觀的前提、基礎是零點調試。這個基本功打得越堅牢,以後就越快,越輕鬆。

大顛說:打坐時,觀身寂滅,性永不斷滅。如此悟去,於此頓悟:三世自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空不落空。
如何理解這空,空,空,空,空!
如果行觀時,觀至身寂滅而性長存。故知,四大五蘊皆空。三世,是指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中的各種變化,實際是四大五蘊的變化。但已觀至四大五蘊為空了,自然三世自空。
非識滅空。怎解?現在反解,何為“識滅空”?且看:
因為:坐觀時,已經知道四大五蘊皆空了。
又因為:三世中的一切變化均屬四大五蘊的變化。
由於:四大五蘊是空。
故知:三世為空!
這叫識滅空,而不是三世自空。修到這步,足見你四大五蘊並未修空,為什麼?
為什麼人一張嘴就知道,他修至哪個層次?是不是他心通?是不是天眼通?是不是法眼通?皆不是!且看:
如果,你已修至四大五蘊皆空。其中五蘊空為:色空、受空、想空、行空、識空。
那麼,既然識性已空,又哪里來得那許多因為所以,由於故知呢?你話中一有因為,一有所以,則表示識性未空!
若問和尚你色受想行識空沒空?
當然不能空!若空那還了得,若空,心中還能有大日如來嗎?若空,還能寫書傳功法嗎?
不是不想空,如來不讓空,若是讓空時,不行也不空。
又問:什麼叫不行也不空?
就是:不空也不行!真蠢!
再問:為何不空也不行?
不行能空嗎?
再四問:怎麼個“不行能空嗎”?
不修行,能空嗎!講心經不知講了幾遍了,“觀行照度”四字,行就是修行!
問:為何不能說得明白點?
這是教材,在訓練你獨自閱經文的能力。不然,佛經、《道德經》、《易經》,你能看懂嗎?也是訓練神修的能力。
比如,九宮常出上句,讓廣東幾個神修的學員對下句,為什麼?你一張嘴,就知道你修到哪一步了。這叫參禪,也叫話機,還叫句味。
若不反復閱讀教材,考試不合格,過不去斷魂關,一腳就踢回來了,一睜眼,是只貓。
故,非識滅空,而是三世自空。
為什麼非識滅空?因為識性自空。
大顛禪師怕你落入空宗,寂滅論。故又叮上一句:空不落空。
故知,佛家理論,並不是市俗偏見,一味地空、空、空,空個沒完。
為何空個沒完?
若落空了,就有完了。
問:鬼神是什麼?
是性在法界中表現的一種形態。是時間歸零產生的時間性的體現。故知,鬼神是一種時間現象,同理,仙佛也是一種時間現象,同理,人及萬物均屬一種時間現象。
如此,我們就把神秘的仙佛神鬼,從神秘的舞臺上請了下來。如此,我們就知道了,總導演是時間。
什麼是時間?是手錶,是鬧鐘,是倫敦的大鍾。
什麼叫知道不少了?
知,為知見。道為一,為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道是什麼?是時間!

在《夜讀心經》錄音裏,最後一段,我越聽越糊塗。我更糊塗了……和尚為什麼說,善哉,菩提薩婆訶?學者問。
聽法聽糊塗了,更糊塗了是什麼?法空。若初發心起修,至人法俱空,則為菩提薩婆訶。
末了又問一句,何為大明咒?又完了,法又不空了,又出來個咒!最後以善哉,善哉,菩提薩婆訶……結束。是說,好了,好了,不要再問了,不是已人空法空了嗎?還沒完沒了問個什麼?

對於經,律,論教法,要有兩點根本認識。
一、法界等流觀
即,法界——諸法實相,本不能以言語代替,只能藉語言相似相近的把它說出來。故知,教法是與法界平等流類的佛法。
即,佛法是宇宙天地的客觀存在,而教法,即佛經,是用言語文字對客觀存在的佛法的描述。體現教法的佛經,不是佛法,僅是名之為佛法。
讀者怎樣理解這個法界等流觀呢?比如一朵花,它是客觀存在,稱之為佛法。那麼,對花的一切文字語言描述所書成的經,為教法。如若把寫花,說花的語言文字,就叫花。但它不是花,是文字語言。但它所表達的又是花,故,把它名之為花。即把教法名之為佛法。此即是法界等流觀。
這個觀點很重要,在你修行修煉,閱讀各種功法、經文、經典時、都應持這種觀。
此觀,也是《心經》中第一個字觀,所應觀的內容。不然人法俱空。法空又如何空?用法界等流觀,一下子就可把文字法,語言法等等通通觀空。
沒有這種觀去深入經藏,掉進去就出不來。好容易爬出來,不是個誇誇大說大談、高談闊論者,就是個經呆子。
故知修佛為何要智信雙修,而不可行偏。

佛經的價值在於告訴人類,宇宙第一性的大法,它是客觀存在的,不以神的意志為轉移的。並指出生靈回歸的最高終的是宙心。
一卷經《心經》及《楞嚴經》是講解具體回歸的方法。

學者問:如何是“方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何是“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如何是“如虛空不異相”?
大概就是你不懂!三百萬居士,一千多女神功學員沒有一個提這個問題。
方知是什麼?誰能解答這個方知?
良久,無人作答。這樣如此簡單個問題,若是回答,顯得太掉價!
是誰方知了?是誰在什麼方面方知了?這個問題若不明了,後面的亂七八糟的相,就會一塌糊塗。
可以說,在座各位,無一人方知!不僅如此,閱讀本教材的人,或是閑看本教材的人,沒一個是方知者。那麼不讀本教材的人則是方知?是不知,不是方知!就連本和尚,也不敢說方知!只能偷著說,稍稍撬點縫。
沒有六級以上的能量,通通都談不上方知!
上述這段,是大顛注《心經》裏的話,可參閱第四、五兩篇。大顛注《心經》時,已是五級以上能量,尚不具足六級。他雖是注了,說了,他也不敢自稱為方知。不信,你只管去問他!就怕他不理你。
大顛雖是注了,講了,寫了,但他僅是知知,悟知,而不是方知。他僅是悟出了方知,但尚未親證方知。
什麼才是方知?是你真的通過坐觀,將本教材所講,一一親證了,才可謂方知。即,你能親證,生命本質是時間的變態,是時間的歸零時,那時,你才可稱之為方知!不然,後面那些相來相去,你不過是在耍嘴皮子。是你聰明,腦袋好使,能背得滾瓜爛熟,僅此而已。充其量也僅是個知知,還算不上悟知,離方知還有一段,十萬八千。
說到這兒,你應該明白這個方知是什麼?若不明白,就再看一遍。方知,講完了。
什麼是方知?
人空法空,人法俱空,到那空不空處去轉了一圈,又回來了。此時,你才方知!否則,你就不算方知。
若是閱本教材,聽講座,你能懂了,這叫知知。你通過觀,觀到一定深度時,恍然大悟,噢了一聲,大概是知道怎麼回事了,此為悟知。兜一圈回來了,此為方知。一看,什麼亂七八糟的,相來相去,如相聲的繞口令,此為不知。
我相。就是在坐各位的目前相。每個人都有個我,有我的感覺,有我的尊嚴,有我的東西,我的思想、感情,這個綜合,叫我相。
人相。這一大屋子活人。在一邊偷聽的隱態的不算。除了你的我相以外的各位,他們各自的綜合,再把這一個個獨立的綜合,再來個大綜合,稱之為人相。
眾生相。這就複雜了,人相僅是眾生相裏的一個分類,稱之為眾生裏的人類。貓、狗等等,是眾生相裏的動物類;大樹,小草等等,是眾生相裏的植物類;上述均為分類,這種很多很多的分類,構成一個大類,叫有情,有情這個大類裏,還包括鬼、神、仙、菩薩、佛、魔。
有佛學家提出異議,認為佛已超越了有情,若有情就不能叫佛!
大錯特錯。佛最有情,只是你覺不出來!聖觀音居佛位,十一級能量大佛,難道觀音無情?什麼無情?石頭無情。你說石頭無情,有個別有靈性的石頭還不願意聽!觀音是石頭嗎?石頭有大悲心嗎?觀音不僅有情,而且是大有情,大到你感覺不出來。
很多人不理解。現在從兩個角度講一下:俗曰:年青人的愛在嘴上,流行歌曲從嘴上一串串的往外冒。中年人的愛在行動上。老年人的愛在心裏,老年人的愛有時讓你感覺不出來,因為是潛藏在心裏,默默地,一言不語,坐在那兒一動不動。
一個人要出遠門走了。年青人忙說,走了呀,我真捨不得,我可想你了,同時眼淚就掉下來了,送到大門口,說一聲再見,趕快回屋接著看電視……中年人幫著拿包,一直送上船。老年人獨自坐在屋裏,默默無語。
從另一個角度看。你覺得科長挺關心你,有感情。廠長就不關心人,成天不知忙什麼。市長就更不行了,省長就更差勁了,總統就知道陪國賓。層次差距愈大,愈難感覺有情。
科長關心的是本科的十幾個人,廠長關心的是本廠的幾千人,市長關心的是本市的二百萬人,省長關心的是本省的三千萬人,總統關心的是本國十二億人。哪個更有情?哪個情更大?佛連蟲子都關心,連石頭都關心,能說是無情嗎?
不少讀者來信,說不理解《修行者》中所講述的天尊、仙佛,為什麼情比凡人還深?
在宇宙不同層次的時空裏,能量級愈高的時空層次,愈有情。僅僅是表現形式不一樣。
天有沒有情?春夏秋冬就是情。
在第十篇裏,媽祖唱道:
春雨下不停,
夏雷威鎮天。
秋風掃落葉,
冬雪滿枝情。
你道是天地無情似有情?
古詩曰。
東邊太陽西邊雨,
道是無晴似有情。
現代人也常常以天情形容人情。常說,這人一不高興,就象陰天。今天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開晴了。
就連麻將也有情,輸家總是摸八萬,因為輸家的臉象八萬。
不妨再細細讀第十篇的《仙魂曲》,字字句句都是情。
你們這些學佛的人,一個個轉世變貓變狗的都轉糊塗了,忘了自己過去當佛時是個什麼樣了,當初,你們一個個若是無情,能下來嗎?怎麼學佛越學越糊塗,念經愈念愈愚呢?
第一,佛經說,你們過去都是佛。
第二,你們說,佛無情!
第三,事實是你們這群佛下來了。若無情,心能動嗎?心不動能下來嗎?
這都用不著你們去親證,用最簡單的黑格爾的小邏輯就證明了。
至此,可知天地有情,佛菩薩仙神鬼魔和人一樣,都有情。可見本書所講亦是胡說八道,亦不是胡說八道。

佛與魔在能量上,比如都是九級以上能量。區別僅僅在於是否有大悲心。
可以這樣理解,天魔是佛的心理變態。天魔的心理創傷一旦治癒,具足了大悲心,放下屠刀,立即成佛。
何為佛魔不分?佛是具足大悲心的天魔。魔是心理變態的佛。
有學者提出,佛通達一切的,至高無上的,又如何會發生心理變態?
俗曰: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佛的一失在什麼上?在覺上。佛為大覺者,可失,也失在這個覺字上。
如果佛永遠是通達、萬元一失的。那麼,三界內這麼多眾生是從哪兒來的?一個個不都是從佛位上跑下來的嗎?就如提此問的你,你過去也是宙心佛,是通達無礙的。那麼,你這位佛,如何又一時糊塗,跑到這五濁惡世上瀟灑來呢?難道,佛還區別為聰明佛、糊塗佛嗎?
各位就問問自己,或相互問問。你是佛,我是佛,大家皆是佛,可跑下來做什麼來了?誰又能說個明白?你為什麼放著好端端的佛不做,卻要跑下來轉世輪回著玩?現在又要費那麼大勁往上修,又是何苦?
故知,佛也有一時糊塗之時。這個叫什麼?一失足成千古恨!
現在的問題是,佛糊塗這一現象卻具有普遍性!並不是一兩個佛糊塗了。大陸出家的僧尼十萬眾,過去都是佛。為什麼這十萬個佛都糊塗了?
全國三百萬居士,過去也是佛。為何這三百萬佛都糊塗了?全球五十億人過去都是佛,為何這五十億佛也糊塗了?
無數億的羊群、牛群、豬群、馬群、耗子群、雞群、鴨群、飛鳥群、江河湖海中的魚群、三界內的無數億萬鬼群、等等這些過去佛,為什麼都糊塗了?那時的通達、知偏正都哪兒去了?
從這個客觀現實的情況看,佛群有群體性的糊塗時。
如果有出家人或在家人反對這個論斷,那麼你先自問,你為什麼要下來?
在佛王開示裏,首先就是講的,佛群群體性糊塗的問題。佛王曰:
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眾生。
讀者可閱第八篇第七十集《坐觀古戰》。注解前面已述,故不再重複。
佛王的這段開示,有三個覺字,第一個覺是說宙心性海,有覺的本能,這個事不能怨誰怪誰。
第二個覺,是宙心大佛聖觀音,首先為覺所動。
第三個覺,是說,如今的眾生,之所以淪落,全在於動了覺,知覺了而有所動。
故知,何為大覺者?此乃動者也。不覺則不動,宙心大覺金仙,全在這個覺而動上。
另,從佛經上觀,從心經上觀。十方三世一切佛,都動過。但是又都依般若波羅密多法修回了佛位。現在明白了,不打不鬧了,如如不動了,說什麼也不下來了。沒有一番經歷,又哪里來得明白。不是過來人,又怎知過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