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9日 星期日

[飄花評論]--宗教的轉軌與接軌30-[西藏苯教]

[飄花評論]--宗教的轉軌與接軌30-[西藏苯教]
苯教又稱“苯波教”,因教徒頭裹黑巾,故俗稱“黑教”,它是在佛教傳入西藏之前,流行於藏區的原始宗教。
苯教究竟起源于何時何地,已不可考。一說最早出現在象雄地區(今阿裏及其以西的部分地區),後來才傳入雅隆地區的。總之,它是當時普遍流行於青藏高原的一種原始“自然宗教”。它與中亞、西伯利亞和我國東北等地的薩滿教以及漢藏地區遠古時代流行過的巫教,有相似之處。
苯教的創始人叫“興饒彌沃”,意思是最高的巫師。苯教相信萬物有靈,“以崇拜天、地、日、月、星辰、雷霆、雪、雹、山川、陵谷、土石、草木、禽獸,乃至一切萬物等幽靈巫鬼,祈福禳災為事。”《新唐書‧吐蕃傳》中記載:古代西藏“重鬼右巫,事羱羝為大神”羱羝是一種高原羊,肉可食,皮可衣,毛可編織,又是運載工具。在以畜牧業為主的社會裏,一些與人們生活關系密切的動物被當著神靈來崇拜,是很自然的事情。苯教把宇宙分為三層境界。最高層是天神居住的地方,住著天神六兄弟和他們的眷屬,最大的天神是“什巴”,他是創世主。在藏族古代神話中,有關於什巴創世的傳說。
中層是人居住的地方。下層是神魔鬼怪凶煞居住的區域,如:掌管人的疾病的叫“龍神”,現在西藏還把痲瘋等嚴重傳染病稱為龍病;掌管自然災害的叫“念神”傳說念青唐古喇山就是一尊大念神,還有地神等等。它們同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能給人以禍福、災祥、凶吉,人們是千萬不敢觸犯它們的。
苯教還把世界視為由許多相聯繫的方格組合成的,天神、人、魔鬼各處于一定的方格之中。這種並列的方格觀念其實就是各個原始部落的獨立平等關係樸實的反映;當然,天神、人、魔鬼之間又存在著許多矛盾。為了解決這些矛盾,就要求產生一種能通“神鬼之路”的巫師,這種人被稱為“苯波”。
藏文有關歷史資料中提到的苯波很多,有天苯波(神苯波)、地苯波、苯欽(大苯波)等等,最大的苯波稱為“賢若普”。他們既能通神,經常經神的代言人的面目出現,同時又有役奴精靈魔怪的本領。最初的苯波是兼職的,並無多少特權,後來隨著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苯波才成為專門職業者,並通過宗教活動逐漸擁有財產,同部落首領一樣,變成了統治階層。他們還和部落首領一起,把宗教牢牢地控制在手中,拚命擴大宗教權力。於是,作為西藏古老的原始“自然宗教”的苯教,便逐步向著“人為宗教”轉化了。
天神在苯教中占重要地位,傳說吐蕃王朝的第一位王聶赤贊普就是天神之子,順著天梯降到人間的。聶赤贊普和他以後的6位贊普在完成人間的事業後,都順著這人天梯回到天上。第八位止貢贊普在和大臣羅昂比武時被殺,這個天梯就被割斷了,從此以後的贊普就再也不能上天了。止貢贊普是第一位把屍體留在人世間的吐蕃王朝的贊普,從此吐蕃王朝的贊普有了陵墓。
在苯教的經典和傳說中曾提出,地從裏到外有九層,而天也有九重。有關九重天的說法以後又發展為十三重。與西方基督教文化觀念相反,“十三”在苯教中被認為是一個吉祥的數字。
如同許多宗教發展過程一樣,苯教也經歷了由簡到繁,由淺至深的過程,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多苯時期:大約從一世聶赤贊普(約西元前四世紀)至第七代贊普賽赤贊普期間。此時的苯教只是上作祭祀天神、下作征服鬼怪,中作興旺人間的法術而已。有著明顯的原始巫術的特點,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也沒有出現較高層次的實踐法門。
二、恰苯時期:大約從西元前三世紀或二世紀至松贊干布贊時期(西元七世紀)這一階段是苯教的漫長歷史發展時期,同時又是苯教發生大變革的重要階段。三位著名的外域苯教師被邀請入藏,其中一人能騎於鼓上遊行虛空,還具有以鳥羽截鐵等法力;一人能以動物血等作占卜,以決斷禍福;一人能除魔鎮妖,精通各種超度亡靈之術。此時苯教結束了原始稚嫩的宗教形式,進入了擁有高超實踐法術的新時期。
三、居苯時期:大約包括松贊干布時期及藏傳佛教的“前弘期”和“後弘期”的整個過程,此時的苯教經歷了與佛教相互鬥爭,相互吸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許多佛教典籍被苯教引用而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早期的苯教巫師在社會上很有威望和地位,從婚喪娶嫁、農耕放牧,到交兵會盟、贊普的安葬建陵、新贊普的繼位主政,都由苯教巫師來決定。《新唐書‧吐蕃傳》記載,西藏早期社會大小無常,無君臣上下之分,是典型的原始社會。到了西元前四世紀左右,雅隆部落的首領(即後來被尊為西藏第一代贊普的人)聶赤贊普被擁為“六犛牛部”部落聯盟酋長時,階級分化開始出現。傳說聶赤贊普就是由苯教徒擁立的,這說明當時苯教已是一股強大的社會勢力。
藏文史書記載,自聶赤贊普至拉脫脫日年贊,凡二十七代,都以苯教護持國政。在這期間,苯教徒的權力大得驚人。他們能夠“作納祥求福,禱神乞藥,增益吉祥,興旺人財之事”;“作息災送病,護國奠基,祓除一切久暫違緣之事”;“作指惡善惡路,決是非疑,能得有漏神通”;“為生者除障,死者安葬,幼者驅鬼,上觀天相,下降地魔。”
他們不僅以人們的生產、生活的指導者和保護者的身份出現,干預和控制人事的各個方面,如出生、婚姻、疾病、喪葬、遷徙、出行、種獲、漁獵、放牧等,而且已成為社會上的一種政治力量,參與部落中政治軍事等大事的政策制定,諸如交兵、會盟、部落首領的安葬建陵、新首領的繼位等,都得通過他們或由他們親自出面來主持。
早在第八代贊普志貢贊普前,部落內就設有“敦那鈍”的職位,一般認為即系掌管政務的苯教巫師,所以又被稱為“孤苯”這些常在贊普左右身居高位的人物,不僅是統治階級的得力工具,實際上也已成為統治階級的重要成員。他們以“天神”的名義宣稱:贊普是天神的兒子,是受天神的委託來統治人間的。並捏造自聶赤贊普至塞赤贊普等最早的七代贊普,死後均“功畢返天”了,藉以神化贊普的權力,維護贊普的最高統治地位。
隨著苯教巫師權力的膨脹,贊普的權力逐步被削弱。左右國政的巫師照例都是大貴族的子弟世襲擔任。而巫師總是在關鍵問題上,假借神的意志支持貴族勢力,打擊王室。這些宗教當權者又多是些貪得無厭、野心勃勃的人物,為了擴展自身的權勢和利益,同贊普王室亦經常發生矛盾,這時他們便往往借助神的旨意,要脅、控制贊普及王室,甚至不惜採用謀殺手段加害贊普本人。相傳志貢贊普之所以被人謀殺致死,其背景便是當時吐蕃王室同苯教巫師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西元5世紀初,佛教傳入藏區。從松贊干布時期,佛教受到王室的扶植。
西元755年,赤松德贊即位後,提出讓佛教和苯教的代表人物互相辯論兩種宗教的優劣。當辯論結束時,早已明顯地傾向于佛教的赤松德贊宣佈,他認為佛教是有道理的,他自己是信奉佛教道理的;苯教是沒有道理的,緊接著,他把信奉苯教的人集中起來,給他們指出3條出路:一、改信佛教;二、放棄宗教職業,做吐蕃王朝的納稅百姓;三、如果不願意改教,又不願意當平民,就流放到邊地。苯教從此受到很大的壓制。
西元9世紀,朗達瑪即位贊普後實行禁佛運動,一度被壓制下去的苯教又開始復興。
但是苯教也感到自身的弱點,故向仿照佛教的方向演變。苯教最初沒有教主,在改革中發現佛教有教主釋迦牟尼,於是就創造了"興繞"這個傳說中的苯教教主;另外苯教還把佛教經典翻改成苯教經典。
但是,苯教也採取了一些和佛教相反的作法。如佛教對聖地是以順時針方向轉為功德,而苯教則以逆時針方向轉為功德,轉動經筒時也是如此。 
隨著佛教在藏區取得統治地位,苯教的勢力逐漸被削弱。現在,藏北地區仍有其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