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瑞 奎師那 瑪哈曼陀羅 柴坦尼亞 奉愛瑜伽]簡介-3-[飄花編輯整理]
[宗教原理]續-這個宗教原理與革命原理是一樣的……先覺者只能在社會的底層找到有各種動機的追隨者,是因為這些追隨者有著一個共同的目的:改變自己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一旦取得了成功,革命和宗教一樣要面臨著同樣的難題:內部的人格素質、人品素質……亟待改善和提高。
因此,ISKCON不斷的要求加入者不帶任何個人動機,虔誠服務於神,且擺脫自身對所有物質的欲望。ISKCON 並不認為這是肯定無法達到的理想,相反,認為它有能力以一種極其生動的方式向其成員及潛在的成員展示,這其實是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於是,後者便接受了這個理想。它需要人們從行為、言語和思想上做到徹底、持續的純粹。
ISKCON 告訴人們,純粹奉愛於神、服務於神……雖然極為崇高,卻是可能達到的目標。ISKCON成功地吸收新員、並且得到他們的高度承諾,這都是因為聖帕布帕德在傳教時有著極大的信心。人們加入並且留下,是因為這一高層次的完美似乎是真實可期待的。
ISKCON能夠讓人們接受這一理想是值得追求,而且又可望成功,力量大部分來自于成功奉獻者的真實存在,也就是一位楷模,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這個人物――古茹(古魯-心靈導師)或阿查爾亞,不僅要樹立一個眾人可見的完美榜樣,同時也能夠給予眾人祝福,令他們獲得同樣的進步。因此,機構本身需要有看來已經實現這個理想的奉獻者。
這些……宗教與革命的道理是一樣的,也是要不斷的樹立標兵、先進、英雄、模範,以及政治上的宣傳和說教。
該運動早期的急速發展還造成了進一步的問題:新人們在物質生活和靈性上都不夠成熟,也缺乏訓練,卻得承擔起領導的地位和責任。例如,我(24歲的歐美人)在1971 年一月份搬進費城的奎師那大神廟宇,到十月份,他們就讓我做了廟長,十二至十五名奉獻者的生活和靈修都由我來照顧。雖然我從來沒有管理過任何人和事,而且還在艱難地維持自己靈修的規範原則,當時卻找不到別的人來承擔這個責任,現在回想起我所完成的那個工作,我後怕得發抖。但是,這就是當時ISKCON 的典型的、真實的……情況。
另一個問題來自當時兩代人之間的衝突:蔑視社會及其所有制度,這典型的反傳統文化烙印留在了ISKCON 的早期發展中,某些地方甚至在很長的時間裏保留著這樣的傾向。結果,奉獻者通常會不必要地敵視權威(包括自己的父母);當這些權威相應回敬時,問題便加劇了。
出現過類似這樣的情況,當反傳統文化的敵對情緒和奎師那意識哲學中的某些特定理論結合後,就惡化成充滿敵意的反律法主義。而當這些問題發揮到極致時,便造成了西佛吉尼亞的新溫達文社團的悲劇。
日本的歐姆真理教……製造的社會悲劇……道理是相同的。
然而,儘管早期的發展困難重重,這個運動還是成長並發展起來,並能夠提供特別繁多的靈修規範原則……各種各樣的清規戒律……給需要的人。
回顧過去或許可以說,聖帕布帕德本來可以暫停發展運動,直到恰當地訓練好他的奎師那運動的領導人……古茹、廟長……為止。我(歐美人)能肯定他是知道其中的風險的。但面對這拯救墮落靈魂的天賜良機……1960年代的信任危機,他不可能不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利用。他寧可相信積極結果是永恆的,而消極的因素則是短暫的。他作出的決定,儘管有著隨之而來的風險和缺點,但是使得 ISKCON 迅速擴展。
[靈性訓練] 對於早期(1966-1985年)的追隨者來說,聖帕布帕德似乎是給予了某種他們自己被從小灌輸的基督教中所沒有的東西――對神的直接靈性體驗,而不僅僅是教條或經文知識。奉愛瑜伽是一種靈性訓練,其目標是通過特意的培養而改變或‘淨化’人的意識,以使得神性能夠最終成為一種可直接感知的現實。
目標的系統性和結果的可體驗性,使它和現代物質科學有了一個共同特徵。實際上,聖帕布帕德將梵文詞‘vijnana’翻譯為‘科學’,稱其為‘覺悟自我的科學’。為實踐這門科學,人必須把自己當作逐步淨化意識的實驗物件,進行嚴格的規範修行,如每天在黎明之前起床,用最初的四、五個小時來進行奉愛的實踐(這被稱為‘早上的活動’)。在這段時間裏,有兩個小時要持念珠念頌,以完成每日念誦1,728 次哈瑞·奎師那曼陀羅的承諾。
另一個要求是嚴格遵守聖帕布帕德提出的‘為獲得解脫的四個規範’。
首先,不食魚、肉、蛋。對其最嚴格的理解是,奉獻者只食用供奉給奎師那而聖化過的食物……亦即只食用祭品。第二,不服用麻醉品,意味著連更輕微的麻醉品如茶和巧克力也要避免。第三,不賭博,不僅包括戒賭、戒投機,也理解為不參與浪費時間的娛樂活動,如體育運動、看電影、電視等。
最後是關於反對非法……性行為的訓令,這裏禁止的不僅是婚外,甚至還包括婚內……不是為了生育後代的性生活。
為了生育,可以一個月一次,在婦女可受孕時進行。後面的這個禁令,是為了讓人在一生的經歷中,儘量低程度的涉及性思維。
聖帕布帕德非常清楚地說明,自我覺悟和感觀享樂是互相排斥的,他拒絕在這方面有所妥協。他的追隨者有這樣的趨向,認為自己童年時代接受的教條似的基督宗教之所以了無生氣令人沮喪,是因為它們在制度上允許了感官享樂。因此對於許多人來說,ISKCON 的規範原則的嚴格性便成為這一運動的有效性的特徵,它不是受到排斥,反而成了一個吸引人的因素。
此外,強調恪守嚴格的奉獻修行,與桑克伊爾坦時具有超凡魅力的激情洋溢又緊密相聯。據說桑克伊爾坦是時代之宗法。這表明奉愛服務能夠通過感官和情感的豐富活動來獲得高度專注的意識――這就是巴克提瑜伽的基本原理。
桑克伊爾坦會產生強大的能量,這很容易調動起富有感染力的熱情和興奮感,再加上參與者的情感在嚴格遵守規範原則後具有了固定的導向,他們的感受更是極大的增強了。反過來,桑克伊爾坦和阿爾查納能夠調動人的情感和感官,令人自然而然地用遵守原則的行為取代了種種物質的活動,而不僅僅是乏味的停止活動。
因此這些年輕人不僅自己充滿信心,熱情高漲地遵守規範原則,而且將這些原則作為他們的行動標語――ISKCON這與眾不同的穩定特徵,使它不同於當時在東方出現的其他新興宗教比如中國氣功以及西方傳統的主流宗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呆板乏味的東方淨土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