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圖騰》
【飄花】這是一篇學院派的文化考古文章。特點是從現象到現象的邏輯推理。但是,文章的作者發現了一個事實:龍與蛙有關聯。
【飄】人類的起源與蛙有關聯……是東巴文化的核心。納西古族認為,人類的智慧和知識都是來自于水裏的【娃人】。如果龍文化與蛙文化有關聯,說明華夏古國和東巴古國同源於【女娃】。
下面是原作者的文章,我們在收錄時刪掉了一些形容詞和想像的(類似於猴變人)邏輯推理。該文章已經收錄在: 龍,既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也是中國文化的象徵。龍文化已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 作為屬龍人,我一直關注著中華龍圖案演繹進化的過程。在我國的十二生肖中,龍是唯一虛擬的物種。龍,為何讓我們的祖先崇敬,乃至頂禮膜拜,令人費解。不久前,我去甘肅臨洮縣馬家窯遺址實地考察,並同甘肅省馬家窯研究會會長王志安先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馬家窯博物館的展品中,我們驚喜地發現跨度近2500年的馬家窯蛙紋彩陶,它向人們揭示了蛙紋出現、變化,最終發展成雛形龍圖案的演繹過程,而整個演繹過程與先民避免和戰勝水患的願望有著直接的聯繫。馬家窯文化彩陶畫,可以證明中華龍的形成起源於蛙紋。這是我們在研究了眾多馬家窯彩陶畫之後得出的結論。 序曲:龍的起源眾說紛紜 “那遠古的初態,是誰傳告下來?天地還未成形,憑什麼來考證? 如何可以識得天地?禹用應龍,如何溝通江海?應龍怎樣以尾劃地?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經歷?日光無處不到,燭龍如何再照?” 愛國詩人屈原曾在《天問》中問了一連串問題,從自然到社會,從歷史到傳說,屈原大膽地提出了疑問,“龍”這個神物自然也在疑問之中。 龍,是先民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從開始的“模糊集合”到後來龍的形象的形成,有一個發展過程。 最早提出龍圖騰說的是文學家聞一多先生。聞一多在他的一篇專門談論龍鳳的文章中這樣說:“就最早的意義說,龍與鳳代表著我們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兩個單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為在‘鯀死,……化為黃龍,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鳥(即鳳),降而生商’兩個神話中,人們依稀看出,龍是原始夏人的圖騰,鳳是原始殷人的圖騰。因此把龍鳳當作我們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可說是再恰當沒有了。”
至於龍圖騰是怎樣形成的,聞一多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說:龍圖騰,“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併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龍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靈異、征瑞、兆禍和示威來概略。
學者們一直在研究龍的起源與本質,其主要觀點有:蛇、蟒蛇說;鱷說;蜥蜴說;魚說;馬、河馬說;豬說;牛、水牛說;蠶說;恐龍遺存說;人文動物說;生命符號說;樹神說;雷電說;雲神說;虹霓說;龍捲風說等。 關於龍的圖案,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顯示: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說是龍最早的雛形;遼寧阜新查海出土距今達8000年的石塊堆塑龍,及兩塊陶片上的龍紋,均為蛇形;內蒙古赤峰趙宜於設防溝出土的距今7000年左右的陶器龍紋,其頭似豬首,其身如盤蛇或卷雲;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約6400年的蚌塑龍紋,似鱷形、鹿形;甘肅甘穀西坪出土的距今5500年的彩陶瓶龍紋,像鯢;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距今5000年的彩陶盤龍紋,似蛇;浙江餘瑤山、反山出土的距今5000年的玉器龍首紋,是牛、鹿、豬等動物的部分形象的綜合。 各種龍起源之說,多為假說,沒有實物證據。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證據不夠系統,不少學者趨於多元綜合說,似乎亦多了一些假設,出土的器物和古老的圖案,到底是不是龍的真正起源,眾說紛紜,難以統一,用今人的眼光來判斷似是而非,只是略有點像龍的形狀。其實,我們無法對此作出明確判斷的原因,是那些出土器物和古老圖案都是孤零零的單個器物和圖案,根本無法看出龍形成和發展的演繹全過程。 而馬家窯彩陶畫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龍起源於蛙的過程。它證明從蛙紋到原始龍的“三部曲”在史前已經完成: 第一部曲,從蛙到蛙圖騰; 第二部曲,從蛙圖騰到“蛙神”的誕生;
第三部曲,從“蛙神”到飛天龍的出現。
龍在史前已經完成了從水中到天空的自然過渡。 第一部曲:從蛙到蛙圖騰 古老的岩畫、堆塑和陶器上所記載的龍,是古老民族遠古圖騰的重要佐證,儘管人們無法斷定龍的圖騰就源於此,但它卻給我們提供了廣闊的思維和想像空間。 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產生了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彩陶上畫有大量的水波紋,那是泛神論時期先民對水的歌頌和讚美。由於先民對浩大、洪猛的水無法駕馭,但又離不開它,自然而然地對水產生了敬畏、依戀和崇拜。由對水的崇拜,進而對在水中自由出沒的魚、蛙、蜥蜴同樣崇拜。這一時期是馬家窯文化中馬家窯類型的水崇拜時期。有一件馬家窯彩陶盆,距今5800年左右,滿彩畫法,盆底畫著一隻碩大的蛙,長著兩隻大眼睛,揮舞著四肢,筆劃具體而生動,線條流暢而遒勁,蛙的周圍畫著眾多的水波紋,讓蛙來抵抗滔滔巨浪,保護豐收的田野,這無疑是先民的美好願望,表明先民無比崇拜水中的蛙,遂努力將它變為圖騰化的藝術造型。
由此可見,先民對蛙的崇拜決非偶然。那時確實曾發生過非常大的洪水,西方民間有諾亞方舟從大洪水中救出世人的傳說,而我國也流傳著大水淹沒了世界,只留下女媧伏羲的傳說。 在馬家窯遺址所在地,至今還能看到當時洪水沖刷的痕跡,水患的嚴重程度超乎人們的想像。青蛙是兩棲動物,能在水中生,會在地裏長,出入自由。加上青蛙產卵量大,繁殖能力極強,這與先民企盼多多繁衍後代的理念又是一致的。“蛙”與“媧”同音,“蜥蜴”又同“伏羲”音相近,女媧補天和伏羲演繹八卦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
《說文》雲:“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 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更是深入人心。據傳在遠古人類全部被淹死,只留有伏羲、女媧兄妹兩人。但兄妹不能結婚,洪水過後人類不能繁衍,怎麼辦呢?忽然天地有一個聲音說:你們分別到兩座山頭上去,那裏有兩個磨盤,你倆分別去把兩個磨盤滾下山,看能否結合在一起,合在一起你們就結婚。於是他們把磨盤滾下山,結果磨盤合到了一起,於是,兄妹結婚,擔負起繁衍人類的重任。 在馬家窯半山彩陶(距今4500年左右)上出現了大量讚美歌頌田園的四圈紋,先民由對水的歌頌讚美,逐漸地轉變為對田地的讚美、嚮往和歌頌,進入了土地崇拜時期。先民把旋渦紋中的小圓圈逐步放大,畫成了井井有條的田地,越到後來圓圈越大,最後畫成了佈滿陶面的四個大圓圈,圓圈中畫滿了田地,說明當時已經有了初具規模的農業社會基本形態,農業已經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導產業。 第二部曲:從蛙圖騰到馭水蛙神 但是,農耕文明發展之後,靠天吃飯的先民依舊遭受著水患之苦,而且頻率越來越高。這時候的馬廠彩陶上,許多“蛙神”出現了。 馬家窯文化到了馬廠類型時期(距今3800年左右),彩陶上開始出現大量的“蛙神”紋。這種“蛙神”不是簡單地重複先民早期的蛙崇拜,而是將其進一步抽象、誇張、昇華,“蛙神”的雙肢功能更加強健有力。為了戰勝不斷面臨的水患,先民進一步 神化能夠自由出沒于水的青蛙,將它們粗壯結實的雙肢漸漸變成了四肢,使其成為有足夠力量戰勝洪水的神靈。你看,馬廠彩陶上畫著“蛙神”紋,同時又在兩側的對面,畫上表現田地的方格圓圈紋,寓意為美麗的田園已經受到“蛙神”的保護。 這些“蛙神”不同于馬家窯早期的具象蛙,也不是一種簡單圖騰的概念,而是能夠抵擋洪水、保護田園的神力無比的護佑神靈,是抽象化了的“蛙神”。為強化“蛙神”駕馭水的功能,“蛙神”多不畫頭,只畫腿部。先民以抽象的表達手法,突出青蛙伸屈有力的腿部,在這些神奇發達的腿上,腿關節處也長著腳爪,顯示了它超凡的能力。其中只有少數畫上了頭,而且是人頭的形狀,說明先民所畫的已經是人格化了的神靈。“蛙神”源於對蛙的崇拜,又超越了蛙的圖騰,是一種綜合創新的文化。 從馬家窯彩陶畫上的“蛙神”,我們可以進一步瞭解到,在馬廠類型這一時期,水患是對先民的最大威脅,要求制服水患是當時社會最迫切的呼聲。正是在這種社會環境和思潮的影響下,才孕育和造就了三皇五帝之後的治水英雄大禹。 第三部曲:從蛙神到飛天龍 “蛙神”以後,先民進一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不斷創造符合自己的精神寄託和象徵的形象:為了增強“蛙神”駕馭洪水的能力,給豎著的“蛙神”身上畫上了越來越多的腿,從三層到四層,最終發展到五層。整個發展過程的年代大約在距今4000年至3500年之間。 先民越崇拜蛙神,長得腿就越多,畫到五層時無法往上畫了,聰明的先民把原來豎畫的“蛙神”橫過來畫在盆底,這樣空間就大了,“蛙神”身上增添了許多強有力的腿、爪,淩空飛動,成為駕馭萬物、執掌乾坤的聖靈。於是,龍的雛形出現了,一件新事物誕生了。由豎立的轉變為橫式的,經過了艱難的發展歷程,不僅僅是形式的變化,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是一個劃時代的變革,也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飛躍,是從量 的積累到質的突變,它的意義與漢字從篆書演變到隸書過程極為相似。 史前龍的演繹過程十分清晰:從蛙圖騰到馭水蛙神,終而上天成為原始龍。這是中華龍原形產生的完整的鏈條,為中華龍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因此,我們說龍起源於蛙,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和史前發展的實證。從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可以看出,龍的原形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史前時代已經產生了。 馬家窯文化彩陶圖案可以證明中國龍起源於蛙紋。在距今3500年左右馬廠類型(圖11)的彩陶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長著10余對粗壯有力肢爪的淩空騰飛的動物,首尾相接,而且可以圍繞器物一周,而那些淩空揮動的腿和“蛙神”的強壯有力的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為龍源於蛙之說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原始龍形象產生于大禹治水前後,先民在強化了它駕馭水的功能的同時,也希望徹底擺脫水患的威脅,離開地面,飛上藍天,騰雲駕霧,呼風喚雨,掌握自己的命運。可以說,原始龍成為了先民美好願望的化身。 龍“喜水”,水聚流於地;龍“愛飛”,飛騰于雲天。“好飛”的龍,能在神秘、遼闊、至高無上的天空中翱翔,擔當著溝通天地的橋樑和信使的重任。人們造神、敬神的目的之一,是相信神能給自己帶來好處,能給人間帶來福祉和祥瑞。 綜上所述,馬家窯彩陶畫為我們提供了龍起源于蛙的有力證據,說明龍的起源並不是無中生有、憑空杜撰的。龍在史前已經完成了從水中到天空的演繹和過渡。史後吸收了十二生肖等精良動物的體態和體能精華集于一體,創造出成熟而神聖的中華龍。
中華龍的形成經過了多次“進化”和飛躍,由圖騰崇拜而神靈,再到帝王符瑞直至民族象徵。《易經》雲:“飛龍在天,大人造也。”龍已成為傳統文化中的哲學理念。馬家窯彩陶畫,向人們揭示了中華民族的龍文化是從蛙文化開始並不斷昇華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