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健康 修行與健康是兩個幾乎毫不相干的話題。
修行的目的並不是健康,然而身心不健康的人往往會誤入修行……現實使之絕望,抱著幻想和對生命的一線希望。
入了修行門儘管也是說幾句修行話,但其目的不是修行,僅僅是誤以為自己是在修行,實際上是把修行作為身心的避風港。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說宗教是弱者的天堂……
但是觀音說,苦海常作渡人舟。
從另一個角度看,人之所以步入修行……是機緣所致,是一種天然,是冥冥之中的巧安排,並不是你想修行或者是你不想修行。
或者是無路可走,拐來拐去只有修行;
或者是尋真誤入;
或者是一種心理上的負罪感;
或者是虛空的感召,死亡脈衝的驅使……
或者是以上的綜合。
很多人通過修行確實是康復了身心,並能夠有勇氣面對社會上的生存壓力。
但是林黛玉……步入空門卻是加速了她的死亡。
她無法承受名人心理上的壓力,以及巨大的社會壓力和巨大的宗教壓力,而成為社會政治和宗教的犧牲品。
對於來自社會政治上的輿論壓力,人們可以想到。
來自宗教的壓力是什麼?
是宗教思想的政治宣傳……
如果林黛玉不出家呢?
僅僅是謝絕社會,默默的在家修行……是不是就可以躲過或者是避免來自社會政治和宗教政治的鬥爭壓力呢?
出家不僅是使她不能清靜,反而掀起了軒然大波。故知,出家並不是修行可行的唯一之路。
修行的絕密是默、守。
修行大忌是說、攻。
林黛玉的出家,其所得不是默、守,其所獲是來自社會以及宗教的說、攻。
修行人的修行之路都是敗於不能默、守。
什麼人才能變默守為說攻呢?
釋迦牟尼……
因為他是引路人……
為什麼身心不健康的人一旦步入修行,身心就會漸漸康復呢?
看淡人生,把“我”字多少放下了一些。
切斷了很多的令人煩惱不安的社會關係和社會交往,獲得了相對的清靜。
精神需求漸漸大於物質需求,減輕了生活上的壓力。
不滿足的欲望減弱,知足感增強。
有了精神寄託,而這種精神寄託使之恢復和加強了身心自我康復、防護和自我調節的機能。
這就是宗教、氣功、修行……能使人身心康復的機理。2007-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