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Q新時代-E13三十一個參究過程的盲點
參究者在參究的中途,有相當多的人會被一些不容易分辨的境界所著,而以為那就是其所探究的結果,或稱見到自性、覺性、實相。如果是對一個真心要參究者來說,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我列舉了一些例子如下,這些是很多參究者容易誤以為是結果的地方。
以過去悟道者的思想、境界,當成是自己的知見之類型。如: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人人是佛。
真如是佛性,或真如不是佛性。
世間法就是實相,全真全有就是自性。
前念與後念之間,或念頭之前,即是實相。
空就是自性,或色就是自性,或空即是色。
戒定慧就是自性,或淫怒癡就是自性。
山河大地即是自性,眼前庭樹、花、竹,及日常生活就是實相。
當下或直心,即是自性。
默言就是自性,想說就說、想做就做也是自性。
將宗教裡的天堂、淨土世界當成實相。
煩惱即菩提,即心即佛,佛法不離世間法。
一切如幻就是自性、實相。
以上這些言論有的會從某些人口裡、或書籍裡聽到、看到。其中有的出處甚至更早,且大有來頭,但那些都是別人的答案,非自己的東西。別人既然說的出來了,即離不開語言人類相與心的腦筋分別意識。而這些「相」大都來自於一些古代經論或今日書籍,及名人之演講。當參究者在某一個階段的「點」時,這些理論就會從腦筋浮現,成為參究者的另外一個「相」,容易令人產生執著。就像是從東邊再搬到西邊,只是轉個方向而已,其實並未離開過語言精靈的範圍。而認為那個就是實相的參究者,在面臨煩惱時,必然會再生起分別、比較或矛盾、追求、尋伺的心。這種「概括性」、「全面性」的名相言論,通常會從一般傳統宗教信徒口裡說出。但若是真正參究者絕不會人云亦云,或像鸚鵡學語。參究者應該反問自己,到底曾經用多大、多久的心力去體會出這些名相,而對這個心得具有信心嗎?能抵擋得住外來的境界嗎?能持續下去否?參究者亦應時常提醒自己,不要像平常人般的犯上口頭禪似的「任病」,將別人的名相任意吞入自己的心中,而不去加以檢視、消化。則這些名相終究只是腦筋「知識」而已,亦即所謂的「說食不飽」。所以這只是個知見的分別相或信仰而已。雖然如此,只要不執著,這些知見是沒好沒壞的,但仍然可以用來當參究的過程參考。
將身體的感官覺受或毛病當做自性、悟道的類型。如:
耳朵裡的尖銳聲音,或是見到光。
身體的輕安自在、空靈。
拙火的啟動,或感覺左右或中間之氣脈暢通。
感覺自己空掉了。
耳朵裡經常會聽到有人在講話。﹝病症﹞
眼睛能看到各種異像。﹝病症﹞
以上這些身體的自然感官覺受,因各人的體質而異。其中有些人曾經歷過,但也有部份的人卻執著在裡面,認為這些覺受即是覺性,而將其當成結果、答案。但當這種現象在後來又有產生變化時,不知參究者是否仍須另外再找一個不同的覺受來當結果呢?而這個又與煩惱、解脫及放下有何關連?若身體因病痛、老死,覺受沒有了時,豈不是得而復失?何況有些異常情形,嚴重者還會成為病症呢。但若不屬病症,只要不去執著前四項的境界的話,是沒好沒壞,仍可做為參究過程的參考。
將一些想像、幻象當成結果的類型。如:
將心中浮現出的各種偶像如:神、佛、菩薩等當成境界。
在靜中感覺有如水波蕩漾的意境或各種幻象出現。
其他各種幻想,或自我神格化等。﹝病症﹞
將一些過去古人所形容或說過的最高境界名稱,想像成一種模糊的相的目標。
看到天堂、西方極樂世界的景象。
與某位名師可以直接以心靈溝通,而不須透過言談。﹝病症﹞
其它因悟境不深,而起心動念或仍有妄念攀緣、信心不堅的典型。如:
還想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東方琉璃世界,或天堂、天界、人間、淨土等處所。
往生之時,仍需要別人助念。
對神、佛、菩薩,與上師等仍然有依賴感。
自認已經完全的了解一些古代經文、名相的意義。
自認已經完全的了解某些禪宗公案、話頭,並能解說及下評論。
偶爾仍想拾取某些有關靈修、道、密、禪、淨等書籍來看,以提升自己的境界,或藉以解除一些疑惑。
仍然還想找個有德望的名師,來替自己授個高級戒律,或階位。
以上這些現象皆和參究者過去的信仰,以及曾經聽說過或看過之書籍有關,有些甚至和其背景有很密切的關係。雖然有些名言是過去知名的悟道者所說,但是那些悟道者當初的意思和情形,和現今一些參究者知見分別的想像,及悟境深淺的差別,仍然是有一大段距離的。而且請試想,如果古人未曾留下這些東、西方世界、公案、話頭、如來藏、禪或真如佛性、明心見性、淨土、天堂等名相的話,我們豈不是變成沒公案、話頭可參,沒地方可去,亦沒對象可以依靠了呢?而當初最早發明這些名相或是還沒有公佈這些名相以前的覺者們,他們又是依據什麼而開悟的呢?他們又往那裡去呢?
例如古今皆有人說「以真如為體,以佛性為用」,但這只能當做方便說,千萬不能執著。如果說真如、佛性可當體用,則真如佛性即有相,有相即離不開生住異滅,或成住壞空,則「真如佛性」不過也是個名相而已。這非永恆、不生不滅,那麼求真如佛性又何用?所以參究者應小心,不要墮入見聞覺知、聲聞人典型。又例如有人說,有個佛性可見,這也是將「佛性」當成名相使用,如你有一個可以看得到的對象一樣。若說佛性可以看得到,則亦會有生滅無常,則佛性亦淪入輪迴了。這是另一種知見典型。其實古今覺者所談到的只是悟者能見佛性、實相,或會佛性、實相。見可包括聞見、看見、會見等,但是不管如何「見」,皆只是一個「交接點」、「相應點」而已,就像古人說的「動靜交接悟無生」。如在楞嚴經裡頭觀世音菩薩所敘述,其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之法門:「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而這個交接點,就是流亡所,此所的衍變特性,是由不生入不住,再入空、圓、滅,然後才能超脫而圓明。所以說,若真見到這個點﹝佛性、實相﹞,則知見必自然消融。若仍然起心動念,認為還有佛性可見,那還是著在相裡。以知見的腦筋去想像、分別、模仿古人的名相而已。仍然陷在語言精靈軟體系統的範圍內,還不能算獲得解脫、自由,因此真正的參究者不可不慎。
以下有個類似的故事可供大家參考:
以前有一個人,從小眼睛就看不見,因此他對色彩一點都沒有概念。有一天,他問一個朋友:「什麼是白色」?這個朋友很好心的告訴他:「白雲就是白色的」,但因盲者沒看過白雲,所以仍然搞不清楚什麼是白色。「沒關係,白雪的顏色就是白色」,他的朋友很熱心的再告訴他。但這個盲者也沒看過白雪,故依然不清楚,這個朋友很急切的想儘快的將白色的樣子形容給他的盲人朋友知道。這時剛好他看到有隻大白鵝在一旁,於是他很高興的告訴這個盲者朋友:「哎呀,我們旁邊有隻大白鵝就是白色的」,盲者往旁一摸,這隻鵝突然「哦!哦!」的叫出聲音來。盲者高興的對他的朋友說:「怎麼不早告訴我,原來“哦哦”就是白色喔!」。
從上面這個小故事裡,我們是否獲得什麼啟發呢?如果我們在參究時,不能仔細觀察、返照,我們可能會將一個個旁枝末節的「相」,當成結果來看待,就如故事裡的盲者一樣,將「哦哦」當成白色一般。不過參究者如果想堅持自己的看法,這也是個人的自由,沒有人能勉強得了誰的。但參究者之間若是因彼此間的見解理念不同,則不妨遠離之、淡交﹝道不同不相為謀﹞,或互相尊重即可。但若因而涉及人身攻擊﹝不論是對古、今之修行者﹞,那就太離譜了,且有失道人之風度。現在是民主時代,人人皆有其言論表達的自由。尤其是思想、宗教,更應獲得最大尊重,所以宗教信徒,或非參究者就請不必在意我的言論。但是對於真正有心的參究者,如果你認為我所說的有點道理,那就請你自己再深入思考、用心。尤其是對那些躲藏在最心底、腦海裡的精靈們,這些精靈們通常在夜晚、無人處,起心動念處,悄悄的出現,它們溜到樹端、枝旁,藏入草叢裡,仍舊在那裡忙碌的起舞著,所以真正的參究者不怕不悟,只怕悟境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