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Q新時代-C15參究中的聞思修那一個最重要?
可能會有不少的人會認為,只要是一個經常在做靜坐、持咒、研究經典之人,或是宗教裡的神職人員等,都一律認定那就是「修行人」。在我看來,「修行」這個名詞,在古代有可能是代表一種對真理之深入探討,及心靈上的參究。但處於現今這個時代裡,所謂「修行」這個名詞似乎已被社會化了。它有可能只是在重複的做一些儀式的練習,或宗教的唱誦、祈禱,及遵守各種戒條等;也有可能包括了各種做人處世的「德行」等等。因此,只要讓別人知道你是在「修行」,則身邊之人很少不會立即戴上一副特殊的眼鏡來看你,及注意你的一些行為、動作,是否符合他們心中所認定的修行人形象。因此,最普遍常聽到的則可能是:「修行人怎麼可以這樣、那樣?」、「修行人怎麼可以講這種話?」、甚或「修行人怎麼能夠吃那種東西?」。似乎「修行人」三個字代表的就是不食人間煙火,而且食衣住行皆得非常簡陋才可算數。
諸如以上種種,如果是站在宗教上的角度來看,該如何處理,以及以上論調的是與非,則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裡。但是,如果對一個只是單純想要從事對生命、心靈上探討的人,我則認為使用「參究」、或「參意」等字眼,似乎較為貼切一些。而這些人亦不需要對外宣稱自己是正在參究。因為以一個平常人的身份來做參究,將可減少一些由外而來的阻力。只要用平常心,於日常生活中,當個平常凡人,隨緣隨力行善、助人,一切隨簡、單純,不要急功著相,不裝模作樣,或神神鬼鬼。平時多觀察各種內心的起伏及外相的變化,多深入參究。如此一來,不管是來自內外的種種壓力、名相煩惱,及傳統包袱都會漸漸減少,這樣可省掉不少不必要之麻煩,我想這應該不難做到的,只要你是有心人的話。
當然,如果個人之環境許可,經濟亦沒有問題的話,若能專心一致的從事參究之修練則是最好。至於是要住在城市裡,或是僻靜之鄉間、山林,則都可以,視個人之因緣及需要、方便而定,不必要勉強。雖然僻靜處勝過喧鬧地,但也要視個人如何去經營。若能持靜,雖居於市中亦可修;但若心靜不下來,雖身處山中,仍是枉然。總之,一個真正的參究者,是絕對不會將自己弄得「趣境攀緣事如麻」的。
「參究」這個名詞,不知道誰是第一個使用者,但我覺得這個字義非常好。裡面有一種積極探討、挑戰,想參破那個疑惑之心,而不是故步自封,只想要在原處踏步,及拾古人牙慧而已。參究意謂著在聞思修上下功夫,尤其是著重於「思」上面。這也是釋迦佛在大般若涅槃經裡所告誡他的學生們,聞、思、修,這三種修法尤以「思」更為重要。思也是「靜慮」或「禪那」、「善護念」、「默觀」,在英文則稱為「Meditation」。雖然古人有言「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但若要獲得真正快樂、解脫,則坐下來好好的參究、觀照,更勝於行千里路哩!
「參究」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範圍,及各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派別、角色、信仰等。或許有人會說我以前也常談禪及教人靜坐,但是一個學禪之人,若無法絕相超宗,往內在心地上做功夫的話,則禪也只不過是一個名相、宗教用語而已。我們要知道很多今日的各種宗教名相,通常因已歷經百千年來的延用、統合,在本質上早已產生種種不同之變化、演變。故今日的參究者,在看書、讀論求法之際,不可不小心。應獨具慧眼,勿陷在書堆、人堆、傳統堆、流行堆裡鑽不出來。自古至今,參究只須質疑、觀察、降伏這個「心」即足矣!心也就是我所說的「語言精靈軟體」。由於對這個「心」的解釋,在經論裡已談論過很多,也已略顯複雜化。例如:「求心不可給心知」,「只這心心心是佛」等,曾經有不少人問過我,這些「心」的意思,或者問應該如何才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實這些皆是來自同一個本心,但是當這個「自我心」一出現,它就立刻破成四分五裂了。這包括「想」知道的期待、未來的心,和「已」知道的過去、現在的心。
你能打從內心深處真正的不想、不知道嗎?能不為世間的種種相而再度心生攀緣、顛倒嗎?能清清楚楚於諸法實相嗎?這種真正放下的如如,動上有不動,不動上有動之境界,唯有認真,及俱福德因緣的參究者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