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般若心經06

般若心經06
 正文“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此十八界,因執有眼界,而連累十八界,是諸惡業。但去眼根,反究虛假,六根皆歸敗壞,總無真實。靜觀四大,都無實義。唯虛空之體是長劫不壞之身,湛然常寂,亦無修證。
  瑜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無散無亂,孤明獨照,猶同秋月。  圓陀陀,光爍爍,普天匝地照徹十方,山河大地不能隔礙。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心性無染。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解注:一些人習功,天目前時而出光,如雲,還要修煉!出了亮光團,但不是無散無亂,還不行,再修再煉!如秋月,光不散不亂,則為小成,再修煉!(此時為四級能量)
  修到光極亮,圓陀陀、光爍爍,普照十方(各種彩像出現、天眼、法眼大開),靈光獨耀。此可謂有成(七級能量)。在人則為大神通,走,則出三界。
  修不出七級能量,過不去斷魂關,則出不去三界。今觀世間功法,唯九陰、九陽能成。
  但九陽功極為危險,一旦修成,若不會控制、掌握不走的火候猶如手持一巨大氫氣球,稍一散手,騰空而去,無影無蹤。在人世卻留下一具人身,呼之也不回。其歸家心切,如弦上箭。
  大顛和尚注心經,正文“無無明”。

  一切眾生皆有無明,故起種種差別(雙味、分別心),而成種種煩惱。因有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上述是佛門的重要理論:十二因緣觀)流浪經劫皆由無明為始(佛門的一個重要修行法即是斷無明,則一切因緣滅)。
  按上一集,斷了六根之後,修行至此時,會忽然親見無明降伏令死,令其死中更死,則萬緣俱息,諸漏已盡,永斷煩惱。根本既除,三毒自滅。
  若無明再起,於無明起處,朝打三千暮打八百,直教大死一回。末後再蘇,令其不敢欺君。
  一僧問投子:大死的人,卻活時如何?
  投云: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于此直截根源,掃除心地,不見有身,身盡無明盡,萬劫塵沙之罪一時頓消,輪轉生死一時頓脫。
  古云:刹那滅卻阿鼻業,了得萬法本來空。
  如何是本來空,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於此一一明得,轉無明作佛。
  《心經》至此,己由修中脈明點的功法,轉深為心法,即斷根滅無明。縱觀漢地佛門中的修行人,修行的起步是從斷根開始,即持戒斷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修一輩子也斷不了那根。根不斷,無明不滅,其錯在何處?!《心經》已講得明明白白,第一步應是通中脈出明星開悟,不從這裏下手、入門,必是無成!
  相比較而言,通中脈出明點較易,做做九陰功明點秋月就會朗朗當頭,但斷根滅無明是極艱難的。修行的突破口不應選在龜甲上,自古以來,能斷滅無明的人幾乎了了。若能斷得無明,那就是辟支佛位,能量級十一級。而沿中脈這條路走下去,可達七級能量,先保障出三界,此間再做長遠打算去斷滅無明。
  上文中僧言:大死的人。是指斷滅了無明的人應如何辦?
  投子說的話意為,趁無明尚未活時,趕緊走!去作佛。如若不走,身在凡世,無明又會復活。
  《心經》的前半部分講的是“蘊空法”,即修成人中仙,人中羅漢。《心經》的後半部分講的是“成佛法”即涅槃法。前為世間法,後為出世間法。世間法是功法,出世間法是心法。
  下面是《心經》正文:“亦無無明盡”。
  有身,即有無明。有無明即有三毒(貪嗔癡),因有三毒起三惡業。若能轉三毒為三德(舍善慧),轉六根為六神通,則是轉凡成聖。若轉不得,則凡夫為物所轉,終日忙忙無本可據。
  若能轉得,會萬物歸於自己,終日忙忙那事無妨。終日吃飯不曾咬破一粒米,終日著衣不掛一縷絲,終日為未曾為(參見第三篇《薄伽梵歌》中有為無為觀)。如此轉得,則混融魔界,居塵不染塵,在欲而無欲。身心一如,內外無餘,須是打成一片,與空劫齊。即在生死界中反觀自己,觀至不見有身,我身既無則無明亦無。
  經云: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只這佛之一字亦不可得。
  古云:無卓錐之地,喚作了事的人,喚作無心道人。
  莫道無心云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且道隔那一重關?
  會麼?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
  解注:上文中的一重關是指斷魂關。谷口是指亡靈谷的洞口,即斷魂關。此系九陽功中的一式龍丹大開法。行功時用九陰功煉出的摩尼珠,去釋放一個個龍蛇大丹去炸散迷雲濃霧,去炸關破關尋求洞口,這一關確實是一個重關,眾多飛鳥(系指準備回歸的靈,過不去此關,找不到洞口在雲霧中迷航。
  在行九陽功時,會出現雲霧,明亮的天網,明亮的黑白方格,猶如圍棋盤。若能沖過去,那就是斷魂關。九陽功的危險在於,你一旦沖過去了,是否還能回來?故,行功前要三思而後行,若能將成敗等同看,生死等同看,去與回等同看則行。否則緩行。返回去看看第三篇,薄伽梵的等同觀,細細體悟一下神的開示。
  正文“乃至無老死”。
  既得無明盡,便無老死。諸佛修行只到無身處。身既無,生死何有?佛不見身,是佛見。
  經云: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菩薩。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名菩薩。
  但凡是見性之人,目前無法,亦無眾生。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平等真法界,佛不渡眾生,一體同觀,萬法歸一,同是宙心魂。  修到這一步,生則從它生,死則從它死。若是到家的人,不見有生死,亦無生滅。
一切有為法如泡沫幻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 * * *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

上一集是唐朝大顛和尚注心經,已經注到正文的“乃至無老死”一句。

  古云: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在前面的某一集中用過此句,但那一句與這一句是不同的意思。全在“不見”二字上
  在以前集中的這個不見是“君不見”的意思。此一句的不見是“看不見”的意思,讀者可仔細玩味體悟。
  修行到此句這個不見時,即是如來大圓覺。且道死了燒了,向什麼處去?
  和尚曰:會麼?無影樹下,嘯月吟風。無縫塔前,安身立命!  解注:修到此就是大徹底的人,何謂大徹底?幽靈已過斷魂關,無影樹下如睡蓮。
  無影樹是指宙心,相傳那裏的樹是倒長,故無影。月是指歸去的靈——明月,摩尼珠。若如此,火一燒自然是一身舍利,凡間自會有人為你修塔立命,歲月香火不斷。朝拜之人絡繹不絕,而你卻如如不動。
  不過,不要怕!難得有人能修到這一步。你若不願去那裏,不堪寂寞,第三篇中已詳盡了黑月回歸法,仍可轉世為人。但一住胎那就什麼都忘了。
  下面是《心經》正文“亦無老死盡”。
  學道之人亦如剝芭蕉,去一重又去一重,直到去盡。至無下手處即是反本還原,得五蘊空,如未生相似,燒了一般。到空不空處,脫體全忘不存蹤跡。通身是手眼卻不立纖塵,名字不可得,十二因緣,六度萬緣,頭陀苦行一時頓脫,如枯木,如死灰百不會的人。
  古云: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緣無事可思量。
  若更說生說死說因說果說心說性: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方到無生死之地。
  人法俱忘,復是何物?
  只是個無形無相的生命靈光…
  和尚曰:會麼?木人半夜穿靴去,石女天明戴帽歸。
  解注:人法俱忘是何物?成佛菩薩,成仙得道了。木人、石女為寺廟中的神像。
  正文“無苦集滅道”。
  修成佛菩薩的人自然就無“苦集滅道”四諦。苦集滅道又稱佛門四諦,屬佛門小乘主修內容。釋佛在世時,主要是傳授此四諦修法,故身邊弟子成率極高,最後,一個個都修成羅漢身,出得三界。  但後來發現一個問題,但凡人一修到五級以上能量,絕不再肯管人世上的事,故稱四諦法為小乘。小乘與大乘的區別在於只渡己不渡人。大乘在於渡己渡人。
  苦集滅道的修法是斷集滅苦,修道證滅。其詳細已在太平天師寺佛學叢集中介紹了。
  這裏僅是從大乘的角度解注。夫大乘者學無為法,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在於閑處,收攝其心,端然不動,觀一切法,皆無所有。有身非覺體,無相乃明真。無迷無悟,無苦無樂,無集無滅,無道無德。修到這步,一超直入如來地。
  和尚曰:要見如來麼?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參見第三篇)
  正文“無智亦無得”。
  此句是修到此時,反照自身,常不可得。豈有得乎?亦無人亦無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一切聖賢如電拂。修到這步時如賊入空屋,得無所得,無得無失。
  若此時仍想有得有失,我能我會,我悟我達,我聰明我智慧,有道有德,儘是增上慢的人。我字不除,皆墮生死輪回。所謂不輪回,就是因為我不成我了,修到無我處了。
  若是真實的人,總不如此,自有出身之路。
  如何是出身之路?昨日有人從天臺來,卻過南嶽去。
  正文“以無所得故”。
  修行人到這裏,入圓頓之位。
  近觀眾生因何流浪,不能出期?只為不曾見性(不修中脈,出不來性光,故曰不見性),甚少智慧(不見性光、秋月、摩尼珠則為不開悟,曰無慧),不能廣知無量空義。胸次學解,誤卻本心。
  從門入者不是家珍。眾生被其乾慧,廣覽義理,蠱毒人心蘊在胸懷,成增上慢。
  即廣求經典,讀經論破萬卷,如蠱毒人心。此即從門入者,外求之法。但去打坐不求不問,此才謂家珍。即內求法。
  廣求者如不出門知天下事,明瞭之人方始知庵內人,不見庵外事。(庵即人身)
  講得經典頭頭是道,上慢不除則生陷地獄。若要超佛越祖,須是念念空寂,世間幻化,聲色不存,這方是了事、安樂清淨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