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1日 星期二

飄評[參考資料]誤入蓬萊1

飄評[參考資料]誤入蓬萊1
[譯序(導讀)]今天,那些原本不可思、不可議、不可估量、超越時空,超越了人類思維的屬靈真諦,漸漸因為近年「物質界」的科學研究而逐步向人類揭示了端倪。
古人參悟天機,只能用充滿「形而上」意味的文字來記錄;可是今天現代科學非但沒有推翻這些自遠古文明一直承傳下來的探索和啟迪,反而令現代人多了—件工具,去闡釋和接近這些源自集體無意識界的屬靈知識。
歷史上,人類從來未曾像今天這樣擁有過如此多的知識,如此多的工具,更容易窺見真理的足跡。
原作者杜雷克醫生,用普通人也看得懂的語言,由傳統的古典科學現象開始,娓娓道來,漸漸談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最新的量子物理學裏玄妙甚至詭異的世界,及榮格(Carl Jung)心理學裏的「集體無意識」,最後引領讀者找到橫跨物質界與超物質界的共通點,領略兩者之間是如何互相「相容」─按照作者的說法,是找到了「介面」(interface)─從而領會悟道、入靜、瑜伽修行、天人合一及玄學為何物。
最重要的是,他提醒了我們,縱使世界看來灰暗,但已隱現一線曙光,正藉著「集體無意識」的管道慢慢擴展 ──人類文明的新貌指日可待。
其實,就正如經典所說,一切真理,早已蘊含在花草樹木、山川河嶽之中。只是人不能安靜下來,「如其所如」地觀照一切吧。
偉大的古老民族的某些傳統智慧,也給我們啟示了線索。古時中國人所說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印度人則說「梵我合一」、「瑜伽」、及後來對一脈相承的「自覺」(Self-Realisation 真我的覺醒)境界的描述正是也。瑜伽(yoga)這詞的梵文本義正正就是聯合、合一。
求真不易,求道更難。求道者是值得尊敬的。假如你正走上這條尋真的不歸路,恭喜您,因為您生於這個年代。即如錫呂‧瑪塔吉所言,我們已進化為人,已達到了進化過程中很高的階段,但還要作最後的突破,去獲得我們的「自覺」,這樣生命才能圓滿。
不過,古往今來這條路都是艱險而漫長的。我們不單要面對來自家庭、朋友、社會等等的阻力,也要面對種種舊觀念或各式各樣由錯誤假設匯聚而成的所謂理念、思想制約(conditionings)等。當然,亦有人會把這段旅程抹黑、或利用「偽科學」來迷惑群眾,另一方面卻有人把科學和科技變成了一種宗教般盲目信奉。而那些自稱什麼什麼「上師、大師」或神職人員的人,亦會用盡種種方法誘導求道者落入他們的框框:輕則墮入教條主義,重則誤墮靈幻或超意識的深淵,甚至賠上了生命。
那些乃勇敢無畏、且願望純淨的人,最終能把握機緣,看破幻相,如輕舟渡越幻化的海洋,到達應許之地。所謂機緣巧合(coincidence),所指的其實是冥冥之中巧妙的配合(coordinated incidence);所謂緣份,也是互動的。
看過本書有關「集體無意識」和「三脈七輪」的介紹,或許閣下能參透半點玄機吧。
譯這本書,正是要與同路人分享這些知識所帶來的喜悅。當然,當人能「明心見性」,與萬物合為一體,則一切外在的、思維層面的知識其實都不再重要了。三年前初讀這書原著時,有相逢恨晚之感。之後斷斷續續的把它譯成中文,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書非但總結了一堆譯者一直想向其他人論述的科學與屬靈觀點,也正好不謀而合地總結了本人多年來的心路歷程:從中、小學十多年的基督教文化薰陶到黯然離開教會,從十年前投身綠色運動,持素五年多,亦一度從事健康食品行業,到慢慢淡出,重拾教鞭。可謂吾道不孤。
五年多以來,靜坐冥想是我每天的功課,亦是追尋洗滌大都會塵垢的心靈歸宿。唯譯者欠缺生花妙筆,卻敢於回應這個緣份的呼喚。願廣大讀者也能分享這段旅途上伴我上路花朵的芬芳,並能最終抵達目的地。
由於東西方文化有別,這位跨文化傳意者就大膽加入了少許譯註及以第23章取代了原有的詞彙簡表;也加添了一些小標題以方便讀者。
感謝楚菊小姐協助翻譯了第19章「靈量知識的歷史源流」;亦要向因緣際會在港期間出手襄助,天津的周祖奭教授,香港的周文小姐......等幾位義務校訂的各方朋友道謝,還要向鄺明偉兄、余春宏兄和其他曾提出寶貴意見及義務打字的朋友致謝;當然還有內子的支持和忍耐;更要感謝原作者的鼓勵和授權。原來這書已有法、德、俄文的譯本了。願這本書能伴你上路。
譯者1999年夏‧香港

〈量子物理學〉甚麼是量子物理學?量子物理學是一套用來探索次原子世界(subatomic world)的數學工具。這個理論,用於預報誇克(quarks)、輕子(leptons)及其他基本粒子的活動是驚人地準確的;但它卻違反常識,在數學上它的各條方程式又意味著一些看來完全不可能的現像是存在的。
例如,在某種特定環境下,量子理論預計出一個物體在一個地方的轉變,會即時產生出另一個相關物體在另外某處的轉變即使兩者各處於宇宙的另一端。
多年以來,這種看來似是而非的吊詭概念(paradox)曾被人用不同方式表述過,但最為人熟悉的形式是有關光子(photons光的基本單元)的行為。當兩粒光子是由同一特定光源發射出來,被賦予某一特定極性(polarisation,此極性可被視為某種方向定位),量子理論就會認為該兩粒光子將永遠共有同一極向(orientation)。可是,假若某觀察員在光子已經在飛行時更改其中一粒的極性,又會如何?理論上,即使兩粒光子相距若干光年(光飛行一年的距離為一光年)之遙,這舉動會在瞬間立刻改變另一外一粒光子的極性。這個概念完全違反一般邏輯,也歪離了傳統(古典)物理學的各條定律。
這個「兩粒光子」的疑團本來一直只是一種推測而已。直至1964年,一位名叫貝爾(John Steward Bell)的愛爾蘭理論物理學家用簡單數學定理把它重新再陳述、演繹為止。另一位叫約翰·克羅沙(John Clauser)的年青物理學家發現貝爾的定理後,就意識到它可以打開用實驗來測試「兩粒光子」的難題的大門。

像愛因斯坦一樣,克羅沙擔心量子力學背後那看來乖謬的含意。克羅沙說:「當時我有機會設計出一個實驗,看看自然界會選擇量子力學還是我們所知的那種真實。」在實驗中,克羅沙找出了方法,可以反方向發射出光子,也可有選擇地改變它們的極性。結果是非常清楚:一粒光子極性的改變確實轉變了另一粒光子的極向。換言之,自然界選擇了量子力學,那顯示出那相關的兩粒光子縱然可被視為分開的個體,但仍然以某種玄秘方式保持相連。
物理學家辯稱,這個實驗證明瞭任何一個實驗也可能因為宇宙中另一地方所發生的事而受到影嚮,因而為我們有關物質真正本質的既定概念加添了全新的限制。
在量子科學裡觀察到的另一個古怪現像是:我們發現某些有關次原子級粒子的實驗結果,竟與實驗的觀察員本身有關。即是說,某些分子在受到觀察時,是不會分裂的。這看來十分希奇古怪當你觀察某物時,你竟會對它產生某種效應。不過,這正就是科學上剛剛發現的事實。這再進一步鞏固一個概念:宇宙萬物是以某種方式連繫和相關的,而宇宙的運作活像一整個大的有機體。
 
〈〝第一百隻猴子的現象〞〉很多實驗已經展示了集體無意識的理論。其中一系列有趣的科學觀察報告,來自日本幸島(Koshima)與鄰近列島上對一種猴子(學名Macaca fuscata)的行為的科研報告。那些島嶼各自被一大片海洋分隔開,因此每個島上的猴子沒有可能與另外一個島上面的猴子有任何肉體接觸。這些猴子本來都是靠撿拾從樹上掉到沙地上的果子來維生的。
牠們會拾起黏有沙泥的果子,連沙一起吃。有一次,研究員觀察到其中一隻猴子從水邊拾起果子後,不知怎的領會到把果子泡於水中去洗淨沙泥,會吃得更暢快。牠把清洗過的果子餵給子女,子女就開始模仿母親這種洗果子技術。附近的猴子又開始模仿這種先洗才吃的行為。在很短時間內,越來越多猴子承襲了這種行為模式。科學家們發現,到了這島上大約有一百隻猴子已經確立了這種進食行為時,突然間這島上「所有」同一品種的猴子都開始了這種行為。換言之,當這個品種的猴子的所有經驗都在集體無意識界之中漸漸集腋成裘時,一旦某一種集體經驗遞增到一個關鍵點時,它會引發一個反應,這反應又透過「副交感神經」滲透到同一物種中的每個成員中去。
「雖然這個確實數目﹝一百﹞可能因環境不同而有變異,但『第一百隻猴子現象』意味著即是少數人士得知一件新事,它會一直是這群人的意識資產。但當意識漸漸增加,會達到一個﹝關鍵﹞點,即使僅僅再多一個人能調校到[接受]這個新意識,一個能量場就會被加強,以致強大得令這意識可直達每一個人!」……「這現象顯示,當我們之中有足夠數量人士意識到某事情的話,我們所有人也會意識到它了。」摘自Ken Keyes, Jr. 所著‵The Hundredth Monkey (第一百隻猴子) ′Vision Books出版
另一個在英國完成的有趣而著名的實驗中,研究員先把一個英文填字遊戲刊登於倫敦的某大報章,量度了讀者的得分表現。
然後,同一個填字遊戲被刊登到翌日的曼徹斯特市報章上,讀者的成績再被量度。結果發現,在曼徹斯特做填字遊戲的人,成績遠遠優於之前一日在倫敦的人。類似的實驗又總是得出同樣的結果。手頭上還有很多文獻資料可提供更多例證。看來這些結果都一再增強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或說我們可以接通一個集體經驗庫提取資料的概念。
 
[12. 愛因斯坦的追尋與「實相」的虛幻]量子物理學告訴我們,真實世界(實相)是遠遠超乎了人的想像與直覺的。換句話說,我們理性的思維與常識並不足以明白真實世界(實相)的真正的本質。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提出了一個觀看宇宙間物理特性的新方向。牛頓學派的絕對時空限制已被拼棄。時間與空間被統一起來,變為「相對」,並形成一個彎曲和自我環抱的連續體(continuum)。由於物質的出現,這個連續體被扭曲而形成萬有引力。由此而產生了著名的EMC的方程式(e能量;m質量;c光速,光速即此體系內的不可思議的常數(constant),也是任何物體飛行時的可能達到的最高絕對速度的極限。)
〈愛因斯坦的兩難〉因此,在愛因斯坦著名的方程式裡面,一個「絕對」值(光速)竟出現在一個「相對」的宇宙之中,而它又形成了一種界限,包圍著我們所能知的事物。即使這理論已被很多實驗所證實,可是其結果卻顯得古怪詭秘。物體在飛行運動中收縮、時空彎曲、光被萬有引力扭彎等等。
發表相對論之後,愛因斯坦就窮其餘生嘗試找尋一個「統一場理論」。換句話說,他嘗試用一條方程式一籃子的連繫起物質世界的所有運作原理。
直至今天,科學家們仍在搜尋一個可以使量子論與相對論合成整體的門徑,因為照科學家所知,這些理論其實是互相矛盾的。對於人類科學的想像來說,一個矛盾不可能被建構在大自然當中,它必定只可以在我們的思維之中。即使愛因斯坦深深地對玄秘和靈性事物心有所屬,他仍然拒絕放棄用理性來解釋這一切,或要放棄傳統式的找尋某種理論的堅持;即是說,他認為人腦思維是能透析世界的。

愛因斯坦所面對的兩難之處,由下面他所說的話可以看得出來。他說他相信科學有可能用來表達一切事物,但他又自相矛盾地表示,當貝多芬的交嚮樂遭描繪成波譜壓力的物理變化時,就變得毫無意義了。當然,音樂的意義與效果將會因而不知所蹤。
〈混亂中秩序井然〉談到這裡,混沌論(Chaos Theory)似乎正來得合時,正好與上述的圖像美妙地配合起來。從本質上說,傳統物理學中「以物理定律為依歸,而局部區域內的擾攘紊亂相對地微不足道」的觀點,在混沌論裡卻正好相反。
在混沌論中,局部的擾攘紊亂可能最終壓倒全局。而且,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也無法說得出它們將會何時把我們全盤壓倒。
一個怪異而隱藏的秩序已經被混沌論揭露出來。假如我們把一堆簡單方程式的一大堆變易形式輸入電腦運算,就會有各種固定模式(式樣patterns)浮現出來。其中最有名的固定模式是「門德博樂集」(Mandelbrot Set)。只要把這個固定模式任何一部份放大之後,又會揭示出更多更為精妙的層次,這些層次各以不同形狀,天花亂墜般如一排排人型薑餅(gingerbread man)般旋渦式地一個扣一個,層層重覆,越來越複雜。
這些固定模式又看來好像是在向人類顯靈,以闡釋何謂無窮無盡;而這些人型薑餅的不同形狀又看來表示了一個現實中難以置信的充滿了創造力和活力的複雜性。
我希望已經把這三個理論(相對論、量子論和混沌論)充分地描述,能讓讀者領悟到:事之所以然,其實又並非盡是如是。世界其實要比我們用理智思維所能領悟的奇妙得多。
我們越是朝著這些「新」科學的途徑探索,我們身處的宇宙就越是顯得虛幻莫名。我感到此際我們必須重新看看一些東方概念,因為當我們探索「新」科學的玄奧時,這些課題就顯得越來越「切題」合用。我越是思索探究「新」科學中量子論、相對論和混沌論的意義時,這意義越是提醒我在腦海中那個叫「摩耶」(maya)的古老印度傳統概念。[飄花評論:這裏有個翻譯的問題,比如摩柯……摩柯的概念是無盡的虛空,亦即無極]
 
〈摩耶幻相與哥達爾定理〉「摩耶」是個頗為難於用簡單言詞來下定義的概念。我會想像摩耶為一個以「幻相」交織而成的多層網狀結構。越走進網的深處,幻相就變得越益複雜難解,糾纏不清。我認為,它可應用於對當今物質世界最新的科學探索。在「新」科學出現以前,我們一直只是搔著這個摩耶幻相的表面皮毛而已。當我們向它走得越深入,其乖謬荒誕的扭曲與轉動,彷彿把我們更加推遠離原先所已經領會到的一切。當我們面對這個幻相的巨網時,它帶領我們更接近人類意識的各個界限。我們更加覺察到要解釋「無限」,就不可能用「有限」的手段來達成。
……哥達爾定理。用簡單言語講,這定理指出要是身處某個特定處境,就不可能知道該處境的全部事情。換句話說,人必須處身事外,方能旁觀者清。當我們對某個特定處境的觀點漸漸擴闊時,就會知道在局外還有更深更闊的視野,更多的資料。在理性的世界中,我們是不可能達到那個最高視野的頂峰。
……
古時智者哲人、先賢大聖,向世人所講論的偉大穹蒼的靈性一面,是在他們超越了理性物質世界的局限之後才獲取其啟悟的。與哥達爾定理相似的是,古時求道者的修行是藉著深層次入靜打坐來獲取一個超越物質的視野,企圖以此獲取一個對物質界更全面的圖像。
換句話說,當我們身處所謂物質實相的幻象之中,就沒有可能用其內在方法和概念來完全明白它。藉著到達一個超越「物質幻相」局限的意識的更高層次,又或從上往下望,我們才可以擺脫那些有限的物質世界加諸我們身上的各種局限。對一個著重理性的科學人來說,這種講法可能不啻是科幻小說天馬行空的情節。但請記著筆者先前已說過,除非我們可以把事物聯繫到我們自己的意念和「五官」去,對我們來說它們仍然不是真實的。
此刻,筆者正想介紹下有關「統一場理論」的一點愚見。這就是愛因斯坦搜索枯腸卻仍然落空的那部分。愛因斯坦之所以無功而還,就是因為通往統一場的門徑其實已經超越了數學、試管和思維活動的層次。
思維僅可用來確認這理論的運作吧。雖然說理性思維可以觀察和確認其運作,但這理論不可能用理性思維來達到的。梵文中記載的〝Param Chaitanya〞或說無所不在的宇宙生命能量,正是愛因斯坦搜尋多時仍落空的「統一場」,它包含了所有井然有序的物質宇宙,兼且涵蓋了靈性領域或東方傳統中所稱的維羅陀(Virata宇宙大我)。
其傳播的基本單元(用簡單的言詞來講)正是所謂〝vibration〞(能量振波)[註¬]。人類終於來到了界乎物質與靈性修行之間的意識介面。要進入這介面其實不必花費精力或心機,它是自然而然,自然而生的(spontaneous and natural)。藉著中樞神經系統,我們可以感覺它,這是一種實現(actualization實踐),並非幻想中的甚麼理論或概念。……

[譯序(補筆 / 鳴謝)] 初稿於1999年完成至2001年首次試版內部傳閱至今,多番較訂,費了不少時間。之後一再耽誤。至03年春,承......再義務校正,指出若干選詞用字之瑕疵,並大加鼓勵催促,至為感激。之後譯者努力修改了不少內容,並尋覓有緣的出版商正式出版發行。
我們漸漸看到,在現代商業掛帥的社會中,雖然離開吃喝玩樂的正經書刊很難得到發行商和零售商青睞把它們上架,但一個奇妙的閱讀社群已形成。他們正默默期待一些不攀緣、不隨俗、不為商業利益而撰寫的資料。這本書就是為這群人而設的。正如本書第四章末段所言「當一個意念的合適時機來臨時,無人可以阻擋它前進」。最終得以面世,乃香港的明師出版社、澳洲
Knowledge of Reality Publishing香港霎哈嘉瑜伽中心各位「同道」助緣的成果,一併致意。譯者2004春
 
[7. 新派科學與古典科學過招]──天機一瞥——甚麼是古典〈傳統〉科學?長久以來,它被認定是通往完全真理的唯一途徑。人們相信外面有一個客觀世界,完全可讓我們去觀察,讓我們用理由來解釋。
現今,能夠顯出科學如何遠離原來的古典思維的例子,最震憾的莫如相對論(relativity)、量子論(quantum)和混沌論(chaos)。
在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裏,這些新理論所帶出來的,看來古怪莫名的結論與深遠意義,已令古典科學陷入了一片混亂。所有這些新理論都拼除了舊有的機械唯物論視野,而且把「科學的真理」的慨念也改變了。
這些新科學的最新發現,對宇宙整體的錯宗複雜結構與運作原理已顯出了徹底而根本不同的視野;它們也為玄學與靈性這兩種宇宙奧秘的顯現方式賦予了全新的意義。迄今現代人仍對玄學與靈性的範疇所知甚微,可說摸不著頭顱。對西方社會的大部分人來說,物質世界的幻相似乎是完全無法抵擋的。牛頓物理學上的方程式似乎是歷久不渝、可以信賴的常識。只有在極微細(量子論)和極大(相對論)的層面,這個幻相才會開始破解。
無論你的觀點怎樣,即使是最「死硬派」的古典派科學家也會同意,常識與理性分析對於瞭解這種新科學是毫無幫助的。不過,在這種新科學當中的很多線索,將可以帶領我們追尋更高層次的意義。
 
[8. 科學與心理學 ── 線索再現]〈集體無意識是無形資料庫〉或許,第一個科學地研究意識的更深層次的人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 1875-1961,又譯容格)。榮格假設每個民族的成員都分享著同一個更深層意識他稱之為「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註¬ ]。這包括了人類經過歷代發展而成,被稱為原型(或理想型 archetypes)的各種人類思想模式。
榮格認為,這些原型可以令群眾對某個處境作出與其祖先相似的反應。因為這個原因,容格相信這種集體無意識包含了一個引導人類的智慧。這就好像一個累集了所有人類歷代以來的經驗的大型資料集中庫,一種集體的祖先記憶。
容格研究過各種神話傳說後,堅信神靈及超自然力量的原型已是深深地植根在集體無意識當中。他相信宗教在人生之中,正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好讓大眾能在無意識的層面去舒發他們對信仰經驗的渴求。
再早一點,在1757至1827年的英國,有位詩人、藝術家兼先知,名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他光芒四射,不受成規所限,處處別豎一幟。他那些充滿象徵意義的畫和天馬行空的詩句並不易讀,因為他另創自己的神話傳說來表達自己的藝術威力和無窮的想像力。他聲稱畢生都曾看見異象。
布萊克認為,我們之所以有戰爭、不公義和不快樂,乃是因為我們的生命建基於錯誤的信念上。我們利用五官,只能知道實相的一小部份;可是,我們卻幾乎完全只關心那些藉五官而得出的所謂科學真理和機械唯物論價值觀。除非我們學懂信任我們的本能、能量與想像,否則我們將永不會明白那超越感官的浩瀚實相,也永不會達至完全掌握自己的生命。
對布萊克來說,這是所有個人、社會與宗教真理的基礎所在。他與弗拉克斯曼(Flaxman)、富塞利(Fuseli)及其他人一樣,是速成了法國大革命的最直言的異象家之一。
由榮格與布萊克身上我們找到更多有關甚麼是存在於肉身五官以外的線索。當我們開始明白每事每物是如何微妙地與同一個主宰源頭連繫時,我們的意識(awareness)又再一次擴展。動物界的本能行為與我們的副交感神經,或說自主神經系統,可以被看成有共通之處。
 
[9.進化 ── 邁向完美真我]就拿一個南瓜籽切開來看看。只不過是一片薄殼包著一堆綠色瓜子吧。可是,這小小的一粒物質,可以辨別出合適的季節、濕度,也可以自我組織起來成長為一棵南瓜植物,有花有葉,井然有序。它何來這麼大的能耐?當我們逐步探索在動植物界中的這種意識來源時,一個特定模式會開始慢慢呈現。本書內容,正是要試圖對這個模式逐步加深瞭解。

〈死物的意識與記憶〉近來另一個令建制動搖的科學發現,是觀察到物質未必要有生命也能夠有意識(參看Ruper Sheldrake有關〝Morphogenic fields〞﹝形態發生場﹞的研究)。看來要某個化學反應或過程要第一次發生,要比繼後的同一個反應或同一個過程需要較長時間。亦即是說,當一個過程或化學反應發生過之後,它似乎從經驗中有所學習,而這個所謂經驗就能讓往後的同一化學反應進展得更快。這現象,似乎正與榮格(Carl Jung)所首先提出的集體無意識概念不謀而合。
這種觀察報告,亦暗示了一個跨越所有物質的各種共通模式。即使是無生命的物質,諸如地殼這個化學成分極多元化的東西,其不同部份也與同一個共同源頭連繫著。
 
[10. 集體意識 ── 皈依宇宙大我]前面已指出過,瑞士的偉大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是首先鑽研集體無意識的科學家。我們將會看看集體無意識理論怎樣可以融合於自然界中的副交感神經或「自主神經系統」(例如心跳的自動調節)的理論。這種人類經驗的積累,可以被構思為一個紀錄了所有單個人士的每個行動與事件的龐大記憶。即如自然界依從著各種有規律的模式一樣,我們可以預計,假如人類真有集體無意識的話,那麼在動物界、植物界以至所有物質皆會有相似的運作機制模式。所以,顯然那些各式各樣本來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範籌,例如動物本能、病毒的迂迴行為及人類的複雜性格等等,皆來自集體無意識。這是否意味著,副交感神經的各種通道與機制,就是接通這個集體無意識的管道呢?
…… 筆者已經指出過,用人的腦袋思維,實際上是絕不能夠完全明白萬物存在的「實相」的﹝即那超越思維的真正現實面貌﹞。我們有能力去構思抽象概念,背後必定是有其原因的。它讓我們可以觸及各肉身感官以外的事物,找尋其意義。與此同時,我們也利用自身的感官去判別自己是否身處正途,還是誤入歧路。假如我們鑽進了對靈性昇進無益的事情,我們肯定會經歷可怕的後果;但假如途徑是正確,經驗自會把它顯明出來。要嘗試用簡單物理學語言來解答那位朋友的問題,我會說或許我們可以嘗試幻想在我們的物質界的三維空間之上再重疊另一維空間。這個第四維空間滲透和結合了宇宙中的每事每物。這個第四維空間的運作,雖然是重疊於我們的三維空間之上,但它似乎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定律。當我們探索有關量子物理學的各種現象時,我們會開始看見,物質界與這個四維空間漸漸呈現出一個「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