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般若心經20

般若心經20
甲:《心經》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乙:師說《心經》多解,到哪一層次有哪一層次的解,解《心經》沒有頂峰之說。全在於聽者能領會的程度與說者能領悟並能表達出來的程度,還要根據聽者所能接受的程度因時施教。
你若問佛門僧尼及大居土,何為苦厄?均會一個個口若懸河……病苦、老苦、悲苦、痛苦、離苦、辛苦、求苦、求之而不得之苦、得而復失之苦……但師說,這種種苦皆不是《心經》所說之苦,皆為一時之苦而不是三世之苦。《心經》所說之苦,是指三世六道輪回之苦,而不是指一時一世之苦。《心經》所說之苦是四個字“顛倒夢想”,指出只有在行至深時,即修般若波羅密多大神秘密咒行到深處時,方能照見五蘊皆空,然後才能度一切……
這個“度一切”有兩解,其一是指你自己“自身”的一切,這個一切就是現在、過去、未來三世三時……其二的一切,是指眾生,即才能度化眾生。意思是說,在沒有修大神咒至深時,度化眾生是句空話。
一切苦,就是三世時顛倒夢想之苦,即三世時的生死死生之苦。意思是只有在具足大神咒成就時,方可超脫出三界六道輪回,了脫生死。
厄,是指運,命運,六道輪回的運程。
《心經》在寫法上,首先是觀字,即亮出了法門,第二是自字,告訴了方法。從“在”字至“度一切苦厄”是個大倒插筆,是說觀、自這種修法,可成就個什麼。然後,從“舍利子”開始,又重新細說觀之一字法門。下面繼續研討《微學》……還是“成年戰爭”。
成年戰爭,是說年年戰爭,……比如人說,成天打架,意為天天打架……
《微學》認為:自殺最多使心理和身體的運轉出現暫時的倒退,即:返回虛空。這種返回僅僅是相對于心理生物實體的結構活動而言。因此這種倒退是完全相對的,因為它立刻就被虛空吞沒,並再重新投入礦物、植物、動物、人……故知,沒有比自殺更無價值的了……
甲:也就是說,以自殺的法門去超脫,是度不了一切苦厄的,反而是增加一次苦厄的機會。
在《修行者》第四、第五篇裏面,有一句話叫做佛面猶如淨滿月。佛面猶如淨滿月,古代的先驅們他已經開示了,什麼叫花開現佛呢?這個佛就是這個月,就是這個滿月,就是秋月。
然後呢,道祖又講,花開見秋月以後,還要接著修一輪紅日,一輪紅日照月明。就是要把一輪紅日修出來,然後,還要完成用一輪紅日呢來反照。
這個“照”字,就是《心經》裏面的觀行照度的那個“照”。在這個照字的過程當中,完成日月合明。
道祖開示修行的第一步,所謂道門說的“閉關”啊,這個“關”他用的是個同音字。實際上道祖開示說這個閉關的“關”就是大觀的“觀”,從“觀”入手。這個“觀”以後,還要修大行。所謂大行,觀行照度裏面的大“行”。
這個照,在照這一步,實際上就是說已經修成了遍地花開見秋月,而且還要——花開現佛了、已經修完這個層次了——還要進一步修一輪紅日當空照。那麼當空“照”呢完成第三個字,觀行“照”這個字。
行功中,空中一位女菩薩背對著我說:雲度....同時顯示出一個“雲”字和一個“度”字。又說,五蘊皆空方為度,五蘊不空是鬼渡....若要菩薩行....就得有照....有照之后方可度一切苦厄。《心經》的度,是照見度....南無大德觀世音,南無大藏王菩薩,南無獅子香菩薩....
她一直是背對著我說話....我就用觀力把她轉過來,想看看她是誰?剛一轉過來,她卻笑著以一只手遮面....隨后消失....

乙:行觀至此,已涉及《心經》“觀行照度”四大功法的度法了....總的次第或程序看來是這樣的....
一、 瑜伽行....是起步,目的是成就心相應以成觀。
二、 月下行....即,在得月的基礎上進一步相應以成觀,即漸次進入《心經》的“觀”字。
三、 從巫山行至斷后行皆為在觀中解決法障和波動心的問題,目的是成就菩薩行。
故知觀字后面的行是分為兩大塊,第一行乃屬于瑜伽行側重在相應、心法....第二行是從初發菩提心開始而步入菩薩行....菩薩行的目的是照,在功法上就是將西天月與日和合,和合之后的明在(再)漸漸提煉為吉星,當吉星高照時,可謂之摩尼珠有成。從觀中發現,這顆吉星呈撲克中的方塊形,即菱形。菱形一般又稱為寶石形。
四、 照,又分為兩大塊,一塊是照,一塊是照見。即第一塊是照五蘊,第二塊是親見照五蘊皆空....只有在照見五蘊皆空之后,此時就算是行到了“度”字的門外....
五、 進入度字之后,大體又分為“得度”和“行度”。第一步是自身的得度,得度者又稱為得月人。第二步是行度,此屬助道行,即度己度人。
《心經》把修行排在觀之后,即先觀而后行。大觀具足之后,不行則已,若行則行深....
由此可知,如若不行深,那麼一切行則只能是象徵性的修行。故而在步入修行之前,先應觀個明白...
.只有在觀中方可漸次步入修行,故知,觀之前的一切努力稱為修煉。
女神功法以及《修》一書僅僅是幫助學人成觀,以及開列出一系列的在觀中可能出現的現象,其中包括隱象的變化以及行觀者可能存在的各種心理反應。一旦具足大觀,餘下的行、照、度自會有“人”教習,不用自己再去操心,只須順其自然則矣,如若那時你再自作聰明....班門弄斧....畫蛇添足。
難點在于成觀,而成觀唯相應二字。認真逐字閱讀《修行者》之必要,不僅僅是助你成就相應,更重要的是把握你去成就大觀而不是鬼道觀。
雖說鬼道觀也是多層次生靈作用于人之后所形成的反映,但其危險在于,一旦脫體之后,相應誰則歸往誰....亦即,觀誰歸誰....
因此,一些學人已步入行觀了,未步入者不必羨慕,已步入者切忌驕傲。因為一旦成觀,就表示你已經步入了危險的領域....把握分寸是極為重要的,否則極易為圖像語言所誤導。誤導的原因是:一、觀鬼道;二、波動心、法障等等引發的音魂虛幻;三、對圖像語言的錯誤理解。
從次第的角度看,一旦成就了大觀,就會引發菩提心,從初發菩提心開始,就算是正式步入了《心經》觀字后面的行,此即菩薩行深般若。
社會上乃至宗教界的不少人說他已發菩提心,要修行并渡人...
這種認識皆屬于不知深淺。
從佛門《心經》開示的理論講,不成就大觀,是根本不可能發菩提心,因為你還根本不知道菩提路是怎麼回事?僅僅是聽人說,或是看了一些宣傳品,就誤以為自己是修行者了....
古代,入佛門剃度往往在菩提樹下,比如六祖在廣東正式入佛門的剃度就是在菩提樹下。那麼,為什麼要在菩提樹下剃度?
初,釋佛收弟子皆令其在菩提樹下....這本身就是個圖像語言....剃度在當時是表示了斷紅塵步入修行之路....但是,若要步入行,必須在樹立起菩提心的前提之下....
釋佛的弟子有個極特殊的情況,是后人無法比的....即,釋佛的弟子在入門之前就已修瑜伽多年而成就了觀。之所以去釋佛那裏去當弟子,是因為觀明白了從而發了菩提心。故知,人門為釋佛弟子的,從入門開始就算是步入了行。
那麼,人們就可以理解釋佛為什麼一錘定音,指出末法時期以觀音起修方可獲圓通....即,以后的人就不能再像釋佛弟子那樣一入門就從行字開始,而必須先從觀字開始。
何為圓通?圓即圓滿,如中秋月....通字在《易經》《易傳》中孔子有詳解,即通達無礙....那麼,通達什麼?無礙什麼?即,通天徹地無山水之礙。
以上講的是有關修行的最基本的常識。
乙:寺院裏有歷代祖師一代代留下的規矩,一是晨鐘暮鼓,二是每日上大殿必誦《心經》....可知何故?就是廟裏人也是說不明白不知其味....
晨鐘表警世,敦促終日乾乾精進....暮鼓表回歸,以鼓催行....但歷代祖師一代代傳下的規矩是:鼓點必須按《心經》原文一字一錘,共擊三遍《心經》…其密意就是,回歸唯靠《心經》,此乃佛祖、佛王之一錘定的音。
歷代祖師代代傳下的規矩,那一字一擊鼓,必須要擊出風雨雷電之音韻....可知何故?

風表鳳,表沖天鳳,表回歸,表必須與鳳相應....雨表情,繫之以情方可切入相應....雷表上行斷魂,沖出斷魂,一鳴驚九天....電表閃,引申為霹靂,表徹地,表炸獄關....表破牢關....即雷與電表通天徹地行。
甲:其收功後做衛生拖地....暗想以後應該看看《心經》....卻是忽地顯出大日宮主的笑容,曰:有長進.....知道念《心經》了....又說,深閱“修行者”之後再唸《心經》,其味無窮盡....《修行者》給人以智慧,女神功給人以能量....

乙:師讀了一段《心經》……《心經》曰: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是七層次,那麼有所得,則表示在六層次以下……
上述那個圖像語言就是演示了什麼叫崑崙貫頂。在《心經》裡,把崑崙貫頂稱為”照”。故知,照也好,崑崙貫頂也好,對於凡俗的人而言,只有依靠相應。因為凡俗的人已經沒有那個巨大的能量形成崑崙,只有用相應去借助宇宙的力量。
誦《心經》表修佛修菩薩超凡入聖唯依《心經》行。
甲:如此,我明白了,《心經》的立點不是站在地球上講的經,而是站在月臺上講的經,是月臺之經。觀音站在月亮上說這個月亮經,我們凡人在地球上聽自然是摸不著投腦不知講的是什麼東與西?於是才有《修行者》,每兩萬個字解《心經》的一個字,這也叫萬字歸一。觀音說她那個叫一字法門,若如此《修》一書就叫萬字法門,而這萬字又正好是佛門的圖騰,是道門的太極圖……


真正能了脫生死輪回的修行方法,釋迦佛共總結出二十五種,詳細記載于楞嚴經裏。這二十五種了脫生死輪回的方法中,文殊菩薩與釋迦佛,認為最適合人類修行的法門就是觀音法門。那麼,什麼是觀音法門呢?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經中介紹了觀音法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更詳細的介紹了觀音法門。經文介紹: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即,觀音法門就是“深般若”法門。目前,國內成百上千座寺院,十幾萬和尚又有幾人諳知“深般若”法門呢?又有幾人能講解或是肯去講解“深般若”法門呢?
可以明確講給你:第一. 若不明了生命的本質,修哪一門也沒有用。如果你能從本叢集中真正明瞭生命的本質,最好再多讀幾遍"心經",好好體悟心經中的每一句話,從而加深對生命體本質的理解和認識,這樣你就基本上解決了修的理論問題,找到了修的航向。如果在理論上沒搞明白,把航行方向搞錯了,那是修不成的。第二,就是修的方法,目前,所有的修行、修煉的方法都可以,因為都是低層次的方法,在生命能量級上,充其量不過是三級,而大多是兩級或是兩點五級,三級以上的修行就較難了,是極難的。在前面一些集子中已詳細介紹過,要修到四級水平,一百萬人裏幾乎才能出一個人。修到四級水平,不是一世所能達到的,那要看你前數世、數百世,有沒有那個根基。

佛門中修心的最著名的經典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部經是記錄釋跡牟尼佛向其弟子——舍利子講述,觀世音菩薩是怎樣修心的,以及修心後的成果。
佛說:觀自在菩薩是修行“深般若”時,修成了無分別心,故而照見五蘊皆空,從而能度一切苦厄。佛向合利子講述,一旦修成無分別心,就會知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也是同樣的,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各宗門、各教派的真正的修行者,若真想修心,此“心經”不可不讀。你若有門派、教派之見,就說明你有分別心,那麼你的修行往往僅是處於低層次的、形式主義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有素者、無分別心者,是無宗教、門派之見的。觀世音菩薩就是無分別心、無宗教、門派之見。觀世音菩薩實際原已是佛,有人稱之為正法明如來佛,有人知道,觀世音菩薩就是阿彌陀佛。
中華天國中的第三代玉皇大帝——玄龍,就是觀音之子,也是伊斯蘭教中的真主之子,他同時也是西洋天主教中所說的上帝。因此,凡人間的宗派之見,純屬多餘。玄龍的啟蒙師父就是道門中的通天教主,而他的導引師父就是釋逸牟尼佛。
中華天國中的第一代玉皇大帝早已遠離天國,他是古佛,第二代玉皇大帝——天公,雖仍在天國,也是業已成佛位。第三代玉帝——玄龍之位稍低,卻也是九地菩薩位,也是身居佛位。這些已在“妙語”第一篇中論述過了。
讀音應該怎樣研讀“妙語”叢集呢?如果僅是想從中求功法,聽故事,那就意義不大了,而應逐句去體悟其中的“妙理”,方可悟出心德體會,方可開悟為自己導航。

修持者若急於求成,往往欲速則不達。不把原理吃透,往往一做,貌似神離,似是而非,到頭仍是一場空。
要修明月,修九陰昆侖神功,必先修心,否則明月是出不來的,故而要好好體悟“心經”。
習者要問,修明月爲什麽非要體悟心經?殊不知此月非彼月,月從心上升,不修心,心頭之月是升不上來的。
宇宙中二十八星宿與人道甚有關聯。其中每七星組成一星座:即青龍星座,白虎星座,朱雀星座,玄武星座。古有:行,左青龍而右白虎,前朱雀而後玄武之說,此說到底是什麽?它就是九天玄女的一個陣法,叫五行陣,是天人行軍布陣的一個陣法,也是五個天人爲一組對付天魔的一個作戰陣法,也叫青龍白虎陣。
組成青龍星座的七星中,其中一星稱爲“心月”,心月就是西王聖母的一個化名,或一個化身。在其與玄女所傳的九陰昆侖神功中,就是專修心月,故而修月必修心,否則月無形。
佛門弟子會問:我乃佛子,若修神門,似有移宗越門之嫌,如何是好?你若真是佛子,就應無分別心,佛祖在“心經”中早已講述:“萬法空相,萬法同宗”。再者,傳此功法的兩位天尊本是觀世音(即正法明如來佛即阿彌陀佛)的兒媳婦,你又是想去西天的人,何必有此分別心。

再如心經,從經文上首,可謂是經中最優美的經文,最好能通通背誦,誦心經是一種無比的藝術享受,從中可體味佛祖的悲心,觀音的成就,最後,經中告訴你一句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那麽,這句咒到底是什麽,它的含意是什麽?
很多人異口同聲會說:此咒是,揭蒂揭蒂,波羅揭蒂,波羅僧揭蒂,菩提莎婆訶。
但是,這句梵文真的是大明咒嗎?真的是無等等咒嗎?這句梵文的含意到底是什麽?
現在,我告訴你,這句不是大明咒,這幾句的含意是勉勵你好好修吧,抓緊修行吧!那麽真正的大明咒是什麽?
真正的大明咒只是一句: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它的含意是:我與宇宙同在。或是我與大日如來同在,若換成道門的語言就是:我與太極球同在。
有人會說,找遍經文也找不到這種解釋,那是哪位師父告訴你的?!我只能說:你雖找遍經文,但沒找到地方,另外,這句咒是本師告訴我的。

其中般苦波羅密又分為廣般若和深般若。在著名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經文第一句就告訴讀者,觀自在菩薩修行的是深般若,故而心經是修行者的上乘經典。

還是書歸正傳,看和尚念經修持。一0八響天鍾之後,是撞大鍾禮十方三世一切佛,唱頌(煉腹中音、丹田氣),隨後擊天鼓,以鼓點打出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並要擊出風、雨、雷、電之聲。

在古代,一些高僧證悟出其中的一些神秘,並用他們的語言描繪了出來,但是,這方面的東西經常是無法用言所喻的,例如唐朝一大和尚講述他的體悟:
一、心(讀者應知,佛門所說的“心”僅與心臟的心同字、同音但不同意)是眾生之本源,一切諸法同歸于心,萬法是心之異名。見色便見心,眾生只見色不見心,是因為識性(後天意識)昏暗,不覺不知。
若能窮究(坐禪),步步行行(從初禪至二禪、三禪、四禪……),念茲在茲(入勸入定),忽然親見,名日見性,此性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須是左顧右盼,回頭轉腦,瞻之在前,忽然在後……此性無形無相……
此心此性即是生命光音能量團,對個體生命而言,就是摩尼珠。“心是眾生之本源”一句,是說宇宙生命的起源,於宇宙心,由宙心飄流出來的生命光子就是生命之心,就是構成人身的真我。
會嗎?若得心空皆及第,凡聖(指凡人與天神、佛)原來共一家。
二、若信於此,但去靜坐,坐令極靜,舉心動念,有一無位真人.常在赤肉團上,出出入入、餘(指那大和尚)親見此菩薩,悠游自在,他與吾起坐皆相隨,同起復同倒,同歡同笑,同叫同鬧。
會麼?眼裏聞聲方始知。
從上述一、二中可知,古代人已證出生命的本源,但是又能用何種語言去描繪呢?用什麼語言才能說得情呢?下面繼續看對宇宙的描繪。
三、梵語“摩訶”,中文意為“大”、“平等”,或世間最大莫過於“虛空”。摩訶即虛空,即宇宙。
金剛經說:南西北方,四維(指三維空間,一維時間)上下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說:不可思量,世尊。
古人已證出,宇宙是無邊無際的大,儘管有地球、太陽、月亮,但相對於宇宙而言,宇宙仍是象什麼也沒有,它太大了,只呈現一片虛空。地球所在的太陽系、銀河系處於虛空之中,它的周圍都是虛空,地球的位置在虛空境(宇宙)的東方。古人只能用當時的語言來描繪宇宙的大和虛空性。如:
灌溪說:十方無壁落,四面亦無門,大道(指宇宙、虛空、摩訶)無邊際,虛空難度量。
雪峰說:仰望不見天,低頭不見地,誰知有一物,更過於此,太虛雖廣,不能包其體,日月雖明,不能喻其光。
這裏雪峰描述的是宙心,說它比虛空還要大,虛空都包含不了它,這是指宙心向外飄移的生命光子流,它能飄移出宇宙,而進入黑洞海洋(詳見四十七集、五十一集)。而這個明亮的光源宙心,日月雖明,也不可比喻它的光亮。
上述是古人注解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的幾段文字,古人注經是用體悟、證悟去注經,是修行到了那個層次之後,用證悟後的語言去注經,後人注經就不同了,沒有修行到那個地步,只能是字面上,咬文嚼字,越注越偏,讓人看不到佛的本來面貌了。

下面繼續研討古人的證悟,通過古人的證悟不僅可以知道他們到底證悟到了什麼,了知他們使用的方法,同時可以使現代人對經典的真義有所瞭解,從而指導修行。
這裏研討的是唐朝寶通和尚修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證悟。
唐僧奉詔西天取經,又奉詔譯注“般若最勝大經”六百卷,其中最簡要的是“心經”,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七字,其文最簡,其意最難曉,寶通和尚修行中,次第入頓,證悟了心經,故而寫文:大顛和尚注心經。
和尚說:會麼?海底金烏天上日,眼中童子面前人。
和尚的這句話,表示他已修成功了摩尼珠。寶通的生命能量級已修到五級半,具有了一定的神通,成就了五地菩薩位,在人世間已具有善知識的資格。
和尚說:大凡人無般若(智慧),不知修行,死時才會感知,有大苦惱,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捨不得苦,此時靈魂(真我)離開人體,有一種杳杳冥冥之感,只見前路黑暗(往負多維空間墮落),魂識紛飛,無家可歸,只得依草附木。饑渴苦惱,親戚不覩,莽莽蕩蕩受盡孤魂野鬼憂愁之苦。
有的墮入地獄,千死萬生。有的墮入畜生,久受困苦。
但有的凡人能悟出三惡道之苦,發大智慧,頓悟無生,見自本性(即修出了摩尼珠——本性),轉凡成聖,自知當作佛,是心是佛,生極樂國(此心系指摩尼珠,生命本體,宙心就是超級摩尼珠,故知心就是佛,佛就是心)。
和尚又說:說此難信之法,稀有之事,悟者方知。更參最後一句,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然,話雖如此說,佛門、道門,甚至氣功界的一些人多是零落人。正是,若非是零落,怎能入空門。
和尚說:迷者此岸,悟者彼岸(波羅)。但眾多凡人妄認人身為己,迷自本性,即在此岸,輪轉生死,出殼入殼,改頭換面,輾轉不覺。若頓悟無生,即到彼岸,生死永斷,寂然快樂,名曰極樂。
如何是極樂?和尚說:除是我家親弟子,誰人肯向裏頭行。
和尚很幽默,這句是反意話,即不知修行的人是無法進入極樂之門。
和尚說:經,徑也。是眾生修行之徑路,驀直便行,向萬里無寸草處去。切忌當頭,舉心動念,便墮泥犁。要識此經麼?五千四十八卷皆從此經出。
和尚打的是謎語:經,即徑,要修出去就得走這條路——從海底金烏沿中脈直沖上去,去會和天上日(宙心大光明,即佛)。萬里無寸草處,是指頭頂的天門穴,即梵天輪。何為無寸草?即和尚頭。切忌在沖到頭上過天門關這一瞬間,切勿動雜念,要一心不亂,否則會沖不上去而墮入地獄。
有些女巫有這方面的經驗,人死後,她手一摸死者頭頂,就知此人是否沖出去了,還是入了鬼道了。
和尚說:一僧問雲門:如何是學人一卷經?雲門答曰:舉起甚分明。雲門接著問僧:僧念什麼經?僧云:念維摩經。雲門說:我不問汝念維摩經,念的是什麼?
幾千年來,這對話中的玄機終是無人可解。
和尚接下說:若從這裏會得(和尚明白了,但他不直說出來,而是繼續用隱語講),出息不涉萬緣,入息不居陰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日

佛門經典五千四十八卷,最最要緊的是雲門所說的那一卷經,如果你讀遍了經文,偏偏不讀這一卷經,大概是去不了西天的。上幾集裏已經研討了,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物質享受的豐富,改變了修行的環境(使人精力分散,不易入靜),為了保障修行者有個修行的環境,為此,宗教相應產生了,宗教的產生是為了保障修行的環境,有一個相對與社會隔絕的客觀環境,除此之外,宗教沒有別的意義。如果宗教離開了修行也就失去了意義。同時,宗教也為不能專門從事修行的世人,提供一個瞬間修行的場所。例如,天主教信仰者每週一次的禮拜,佛門信徒初一、十五的上香拜佛等等。
但是不可忘記,修行是宗教存在的唯一意義,而修行者修行就要認真去念一卷經,那麼這一卷經是什麼經呢?
寶通和尚說;這一卷經,人人本有。從古至今,只是眾生不悟。
和尚接下說:此一卷經,流浪多劫。然而,忽然有人,一言下頓悟,方信、方知,此經不從外得,自知從己流出,聲聲不絕,默時說,說時默。何也,須親見此經始得。
和尚講完了,再問,不說了。不少讀者已能悟出這一卷經了。
經論、道藏文多字廣,浩如東海,但溺水三千,最最重要的是抓住那一卷經,那才是經中經,道中秘。
和尚所說的一卷經就是徑。具體就是從海底輪到梵天輪(天門)的那條通道(中脈),雲門答曰:舉起甚分明,意思是若將“真我”從此經(徑)中引上來,是一個明亮的光團(摩尼珠)。和尚又說:舉起它的辦法是,打坐入靜,呼吸(出息、入息)之間不要分神(涉萬緣),入息時要將氣沉到海底,不要只停留在胸部(膻中,陰界),要讓氣息在徑中常回轉(常轉如是經)。只有入靜、入定時(默時),它才運轉(說),即出來,不入靜時(說時),它是隱默的。
佛門稱生命靈體(真我)即摩尼珠為明點,它平素隱默在人體膻中穴的左側,由於生命能量體的能量低,明點呈靜止態且無光,只有通過打坐入靜,運用呼吸將天地間的微量生命光子能量吸收進來,使明點的能量提高,方能使之活化、上舉,顯現成摩尼珠。
位於膻中穴的明點,嚴格說應稱之為靈,稱大靈,或是佛、道所說的心。攝取的天地能量(光子流)(這裏指的不是現代物理學中所說的光子流,而是由宙心飄移出來的生命光子),一般是貯存在腹部的丹田,瑜伽學稱之為臍輪或聖居輪。吸收、攝取的生命能量,要在丹田純化、提煉,道門稱此為煉丹。丹為生命陽性體。
生命的陰性體貯藏在眉心輪,也稱月輪,位置在眉心高度的中脈上。煉丹中,要使月輪中的陰性體與丹田的陽性體和合,道門分別以水、火兩字來形容,在卦象上以離、坎來表示。和合成的能量將為靈體所吸收,而呈現出光團狀,此時即稱之為明點,它有時映現在天目前,即成為摩尼珠。
從上文可知,寶通和尚、雲門等都是修行有成的人。雲門也具有五級半的生命能量,屬於善知識。
寶通和尚又說:什麼是修行、打坐、入極靜?于十二時中念念不斷絕,常讀一卷經,叫佛一聲應一聲,本來面貌太分明,如果能這樣修行下去,則稱為返本還源。如何是源?水流原在海,月落不離天。
此和尚真是厲害得很,說起話來句句見真,沒有廢話。
和尚又說:廢話少說,但去靜坐,日夜反照,五蘊頓澈。絲毫不掛,貼體汗衫都脫卻,反求諸已,廓然無我,自然到家。古云:不是不歸家,家貧歸不得,幽谷深遠,無人能到。又云:去年窮未是窮,今年窮始是窮。去年窮無卓錐之地,今年窮,錐也無。若能如是,方知無舌人能解語,無手人能行拳。
和尚說的家是指宙心,生命體歸家必須一絲不掛(窮到極點),故說今年窮(到家了),產生了神通——無手人能行拳。
這裏的一絲不掛是雙關語,一是放下一切,一是打坐時一絲不掛。史前的修行者均是一絲不掛,現代瑜伽中,一些人修煉時也是一絲不掛,但如今,社會不太理解,儘管這樣,修煉時,身上要少戴東西,如手錶等,衣服要寬鬆,盡可能有如同一絲不掛的效果。但是僅去追求形式也沒有用,不入靜,什麼也沒有用。
有讀者問,宇是表示空間,宙是表示時間,宇宙心,是否應稱為宇心為易,為何稱為宙心呢?心是表示起點、起源,而此心並不表示宇的起點,不表示宇的起源,僅是表示宇的中點。但心是時間的起點,是時間的起源,心的特徵是生命體,一般生命是以時間表示,不以空間表示。比如,說人的生命(指表像生命)一百年,大象三十年,那棵古樹已活了一千五百年等等,而一般不說,此人生命一點八米,那棵樹活了二十米高,因此,以宙心來表示生命的起源。
有人發問,你是誰?你講的就是天經地義嗎?這是人類的誤區,人往往是這樣的,如果是權威人說的話,即使是假的、錯的,也相信,如果是無名小卒,說的是真的,人也會懷疑。有位權威的偉人說過,要通過實踐去檢驗,應該是那樣。至於一個人是誰無關緊要,八百萬年前他可能是一條多足烏魚,清朝時他也許就是乾隆皇。
還是聽寶通和尚解心經:般若即智慧,若是大智之人,知有生,便知有死,當自坐觀,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古云:學道先須且學貧,學貧貧後道方親,如此悟去,唯有一身空。會嗎?撤手到家人不識,更無一物獻尊堂。
若是出家人、修行人貪戀物質,那就不是修行了,成了守財奴,何以又能一絲不掛的修出去?
和尚講“波羅”:渡何須用工具,見性悟道亦復如是,若渡了過去,工具就無用了。在尚未見性悟道之時,須借用坐禪行道,看讀聖教,看話下語。一旦頓悟,從前多種方便之法門,有為之法,盡成了閑傢俱(沒有用了),留與後人看,目開之人(獲得了摩尼珠),渡河之者,來去自在,一悟永悟。此時得意忘言,作了一個物外閒人。會麼?及盡玄微妙,回程月下行。
和尚講“密多”:意為無極,又云究竟,喻指大虛,能包萬法,會源歸一。識得一,萬事畢。“時”,正見之時,一無可見。與虛空平等,共歸一時,玄之又玄。
以上是寶通和尚講心經中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苦波羅密多時。(此句的另一部分在上一集中)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