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1日 星期一

《信仰什麼》6~10

《信仰什麼》6
金花:才剛我又放了個小貼,貼在那篇給我們的信的樓上,內容如下:
憂國憂民的個人奮鬥的非暴力主義者……縱觀歷史,一切暴力行為都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獲得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不論宣傳的多麼理想多麼美妙。但是中國……是個傳統的暴力社會,中國的歷史就是暴力的歷史……首先是官府對民施以暴力。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就是暴力文化……一切統治者都是也僅僅是依靠暴力來維持自己的統治。
青風:世界上的一切政權都是採用暴力奪取、依靠暴力維持統治。如果沒有暴力……不僅僅是……就沒有了人類社會,而且也就沒有了人類!這並不是說我主張暴力、宣傳暴力……我在感情上厭惡暴力!在這裏……我們僅僅是研究、探討。
金花:探討什麼?中國人的出路?人類的出路?人類從生下來的那一天,就在謀求相對的出路和絕對的死路。人類的科學思想……就是在謀求那個相對的出路;人類的宗教思想……是在謀求那個絕對的死路。
《信仰什麼》7
金花:孔子是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
青風:孔子是有神論者。孔子最有名的一句話:敬鬼神而遠之……已經明白的表示他是一個有神論者。首先是敬,其次是遠之。孔子不僅堅信鬼神的存在,而且提出一定要敬鬼神。尊敬的本身就已經拉開了距離……產生了遠之。

青風:是的,這種零距離的做法拉近了總統與平民百姓的距離,由於距離的拉近,才能獲得民眾的信任。我感興趣的並不是美國總統的平易近人的做法,而是……他的動機?
金花: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在觀察美國總統……是不是和中國人一樣?一切做法僅僅是一種手段?猶如劉備摔孩子!這裏有個民主素質和封建素質的問題。如果你敢給我們地方上的領導提意見……他能把你抓進監獄!他就是再平易近人……也是偽裝的!只有真正的誠心誠意的甘為民眾公僕的領導,才能不是偽裝而是真正平易近人的去傾聽民眾的心聲……只怕是……打著燈籠無處尋。他的另一面就不會是……三陪女花天酒地了。
《信仰什麼》8
金花:這裏有個問題,靠誰去維持政權的穩定?是靠貪官還是靠人民?
青風:理論和現實的國情是有距離的……目前中國的國情還是不敢靠人民。靠的是槍!靠的是員警和軍隊。中國人的國民素質是無法去和美國人相比的。中國只能是靠人民去奪取政權,還不能靠人民來保證政權。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才能做到靠人民保證政權而不是靠軍隊和員警。
金花:這個……我知道,瑞士、瑞典、比利時、丹麥、挪威……以及澳大利亞、美國、以色列等等。這些國家的人民手中有槍!一個國家的政權之所以敢讓人民的手裏有槍,是因為這個政權是人民的政權!人民會用自己手中的槍去保衛自己的政權。中國不行……中國人的手裏如果都有槍,遍地都是土匪!
青風:這就是偉大的中國人和歐美人的差距……中國與歐美的最大的差距並不是軍事、經濟、科學……上的差距,而是人的差距。
《信仰什麼》9
金花:才剛我看了上面的一篇報導,關於西北地方【基督教實際神邪教】的問題。這種報導很容易導致當局的過激行為。過激行為的產生是因為精神上的脆弱,而造成心理上的恐懼。當局最害怕的就是失去政權,一些政治流氓就是利用當局的這種恐懼心理,片面的誇大事實,甚至製造事端……造成當局在判斷上的失誤。其目的無非就是為了轉移民眾對反腐敗問題的關注。地方上對這種事情的誇大,一方面可以保住自己的官位,因為反貪反腐敗必須給保住地方政權讓路。一方面可以以此增加財政撥款和特殊經費。最後就是抓幾個老百姓往監獄裏一關,就算是向上面交差了!上面也就放心了,可以高枕無憂了。一好遮百醜,貪官腐敗官的烏紗帽也就保住了……這也就是冤假錯案大量存在的原因。
青風:中國是禮儀之邦,所謂的禮儀之邦就是最看重臉面。什麼是臉面?就是錯了也不許說錯!你若是說了,輕則戴個帽子,重則抓進監獄。這就是冤假錯案大量積存的原因。
金花:應該說是根本原因……
青風:不能說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立黨為公,還是立黨為私?
《信仰什麼》10
金花:如何解析那篇報導西北邪教實際神的文章呢?
青風:首先,是誰把西北農村的實際神組織定為邪教?是法院定的還是什麼人定的?這個問題很複雜……地方上巴不得出個什麼邪教組織,這樣就會有一大串人升官發財!另外,在中國農村巫婆是個非常普遍的事,村村有巫婆……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社會上的一些黑暗勢力就會利用農村的巫婆現象加以神化,並以此蠱惑人心,目的很簡單……錢!地方上的官員,再加上政治流氓的報導,就可以把那些個半死不死的農村老弱病殘……說成是要奪取政權!實際上,只要去一個班的武警,不用帶槍……就可以把那些農村的老弱病殘全部打趴在地。中國有數百萬全副武裝的員警和軍隊……一群農村的病的快死的老頭老太……奪取政權?上面就能相信?
金花:實際上地方辦案的官員自己也不相信!可是他們的這種報導的動機又是什麼呢?政治目的和經濟目的又是什麼呢?

《信仰什麼?》1~5

《信仰什麼》1
金花:有一次我聽一個回族女人把漢族人叫作大教人?
我一直搞不清什麼是大教?
這個大教……是不是指的佛道儒這三教呢?
以前不是說漢族人都是三教九流的嗎?
青風:三教九流……不是漢族人的信仰,漢族人沒有信仰。
漢族人是個沒有信仰的雜交民族。
那個三教九流……講的是漢族人所從事的27種行業,其中三教行業居首。
在漢族人的意識裏,佛道儒三教是和擦皮鞋、當掌櫃、做妓女、當員警……一樣,都是謀生吃飯的行業。
區別僅僅是……佛道儒屬於上九流,妓女、員警之類屬於下九流。
《信仰什麼》2
金花:誰管理宗教?
青風:佛不管佛教,老子不管道教,孔子不管儒教,聖母不管天主,耶穌不管基督,上帝不管人類……
可是人呢?什麼都管。
管天管地……
金花:還管拉屎放屁!
青風:就是再神聖的事物……也都是由凡人來管。
金花:所以宗教並不神聖!
青風:宗教並不神聖,是宗教的信仰神聖。佛教是世俗人的宗教,但是佛教信仰的佛……神聖。
金花:基督教、天主教也不神聖。
是聖母瑪利亞神聖!
我信仰聖母瑪利亞,信仰聖觀世音,信仰克裏希娜大黑天,信仰西王聖母,信仰雅典娜,信仰大日如來,信仰真主,信仰一切神靈……
可是我不信仰宗教,因為宗教給我的印象很惡劣。
我信仰的是自由。想不想聽我說說?
《信仰什麼》3
青風:你說說看,為什麼你對宗教的印象那麼惡劣?
金花:佛教……
為什麼要把白娘子關進監獄?
你說說看為什麼?
我看那個法海……也就是佛主可憐他……要不然他早就下地獄了!
那個白娘子……是觀音讓她下界渡許仙的。那個許仙是玄武下界轉世。
哪個菩薩轉世都迷……更何況玄武啦?
觀音讓普賢菩薩下界渡玄武,可是菩薩轉世也是一樣的迷呀?普賢菩薩轉世為峨嵋蛇仙…… 引出來一段白娘子的風韻事。
青風:你為什麼對道教的印象不好呢?
金花:道教就會那可憐的一點法術,到處去殺鬼!
那鬼已經死了,你為什麼還要去殺它呀?
我看天下的道士真是愚蠢到家了!
那個死鬼若是再死……不還是死鬼嗎?
鬼是死不了的,只有死不了的鬼,沒有死不了的人。
青風:天主教呢?
金花:政權是殺人的,宗教不是政權,宗教僅僅是對神的信仰。
為什麼要設立宗教審判所屠殺女巫呢?
《信仰什麼》4同1
金花:有一次我聽一個回族女人把漢族人叫作大教人?我一直搞不清什麼是大教?這個大教……是不是指的佛道儒這三教呢?以前不是說漢族人都是三教九流的嗎?
青風:三教九流……不是漢族人的信仰,漢族人沒有信仰。漢族人是個沒有信仰的雜交民族。那個三教九流……講的是漢族人所從事的27種行業,其中三教行業居首。在漢族人的意識裏,佛道儒三教是和擦皮鞋、當掌櫃、做妓女、當員警……一樣,都是謀生吃飯的行業。區別僅僅是……佛道儒屬於上九流,妓女、員警之類屬於下九流。
《信仰什麼》5
金花:才剛我看了頂上的那篇關於西北農村信仰流失於邪教的報導,我還在樓上加了個正文八經的小批:……當人類在心靈上找不到出路的時候,就會尋求某種信仰。官場的腐敗使民眾失去了對官方宣傳的信託,就拿上面報導中的那些大談危機的官員……他們的另一面是什麼?三陪女花天酒地……又如何讓民眾去信仰那些官員呢?可以說……一切所謂的邪教現象,都是官場腐敗的反映!大樑不正底粱歪……表面上看,那些報導中的官員十分焦慮,我看呀,純屬是皇上不急太監急——假裝!而且那是小題大做,幹擾中國的主流方向。如果中國當局把力度放在了那個領域,就會猶如陷入泥潭、潑婦纏腿……中國只要牢牢的抓住主流方向,那些東西會自生自滅。
青風:中國的主流方向很簡單,就是兩點:1、發展經濟。2、治理腐敗。只要這兩個問題解決了,中國的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金花:發展經濟容易,僅僅是個時間的問題。中國問題的最大的難點是治理腐敗。當年康熙皇上對眾官員說,為官哪有不貪的,不然當官幹什麼?就拿你們當中所謂的清官來說,若是朝廷認真查辦起來,又哪有一個是不該殺的!
青風:康熙皇的觀點是……貪汙腐敗是為官的小節問題。忠於朝廷是為官的大節!他的觀點是對的,首先是政權的穩定。如果政權沒了……那不就一切都沒了嗎?所以,一切政權在治理腐敗和反貪上都有一個基本原則:不能涉及和影響到政權的穩定。康熙皇的觀點是,只要不影響我當皇上,你們怎麼腐敗怎麼貪汙都行。
金花:孔子的說教……就是為這種觀點服務的。

《人類的迷茫》

《人類的迷茫》

金花:人類是孤獨的。
貓可以找到它存在的意義,但是人找不到?
貓可以找到貓之外的人,但是人找不到人之外的那個誰?
青風:人類之外的那個誰……就是虛空。
也許人類的存在僅僅是對虛空有意義?

虛空為什麼需要人類呢?
虛空給人類的僅僅是空虛,人類給虛空的是什麼?

金花:是信仰。
虛空需要的是人類的信仰。
人的信仰是一種能量,也許虛空需要這種能量……
被信仰者需要的是信仰者提供的能量。
如果信仰者不提供這種能量,被信仰者就會枯竭……不論是宗教信仰還是政治信仰都是如此!
所以宗教和政治在屬性上是一致的,它們都要像兜售廣告一樣去推銷自己的信仰。

青風:人類社會有商品市場和非商品市場,信仰市場屬於非商品市場。所謂的個人信仰自由,就是可以自由的在信仰市場裏選購信仰。
金花:從某種意義上說,信仰是商品。
那麼……人是信仰的工具呢?
還是信仰是人的工具呢?

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般若心經24

般若心經24
下面介紹六字真言的讀法和含義,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唵的讀法,o—m,o拉長音,臨結尾時,一合唇輕聲m。在藏密中又把o-分解為阿哦,按音節分
一般人習慣念法,音調偏低,往往是胸腔共鳴。也有的人煉到腹腔共鳴,實際上最後要煉到頭腔共鳴,因為蓮花要在頭部開,摩尼珠要在天目(頭部出現),天門也要在頭部開。
藏密認為,六字真言是佛法之總持,而一個“唵”字,是宇宙能量加持之總持。一個唵字,即表示人天合一,人佛合一,人與宇宙合一。發此音時,即光明具足,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漏盡意解,不可思議……
嘛呢兩字,在第三篇摩尼功法中已講過,即是摩尼珠,藏密稱摩尼珠為佛寶。修行就在於要把摩尼珠修出來。
叭咪即蓮花,即為蓮花開時,摩尼珠即出現,而怎麼方可使蓮花開呢?必須清淨,必須有清淨之心,而嘛呢叭咪四音,表示金剛般若、大智慧。吽字,即波羅密,即大成就。後五字合起來即是金剛般若波羅密多。
唵字是宇宙的基本音流,也表示宙心之白光,全色光,原始光,吽表黑光,故唵字也暗含宇宙、虛空之意,即“摩訶”。故而六字真言也即是心經中所說的大明咒、大神咒、無等等咒——“摩訶般若波羅密多”。
佛門的人往往解釋不清,為什麼心經中的咒稱之為大明咒,而六字真言也稱之為大明咒呢?其本質原因就如上述所言,讀法不同,本意一樣,六字大明咒是大明咒的初始,而七字大明咒是大明咒的結果。
往往密宗的人持誦六字大明咒,神門的人(指天神,一般持七字大明咒)。
當初,觀音將六字大明咒傳普賢(即白娘),普賢傳釋迦佛,釋迦佛傳眾生,而釋迦佛又將六字大明咒的變體即七字大明咒傳玄龍。
至於觀音的六字大明咒從何而來,說法不一,其中一種說法是:當初寶意、寶生兩人在大日如來佛即金毛獅子佛前發大願,要把順天河飄流走落入六道中的生命光音能量團即眾生,全部渡回宙心,但下界渡來渡去,只見世間眾生生者無量,愚癡墮落,而造諸惡業者,亦復無量,輪回不已,終不能絕,於是觀音生大憂悲,曰:眾生之苦,與生俱來,度豈能盡!昔年之誓,是徒自苦,而于眾生,亦無有益,無益之行,何必堅持?
觀音語音剛落,忽然頭部裂開千片,猶如千葉蓮花,腦中出一佛,自謂是阿彌陀佛,告訴觀音,誓心不可退轉,要堅定不移去渡眾生,十方三世佛、菩薩都會來幫你的,然後傳之六字大明咒。
故而藏密認為,阿彌陀佛與觀音是一個人,阿佛在觀音的腦中,世間的觀音像,其頭上有一佛,世間的大勢至像長像與觀音一樣,世人無法分辯,區別在於大勢至頭上是一寶瓶。
另一種說法是:阿彌陀佛是大日如來佛的化身,在觀音心退轉時,附在觀音頭上,令其不退,堅持渡化眾生,並令十方三世佛皆來助觀音。因為,只有大日如來方有權調令十方三世佛。而世人以為是否又出來一位阿彌陀佛,其實觀音頭裂千葉成千葉蓮花狀,已是大日如來的表像了。
從上述可知,六字大明咒是文殊,即大日如來所傳,第二是阿佛與觀音是同一個人,念阿佛就是念觀音,念觀音就是念阿佛。
那麼,世人為什麼都念阿佛、佛門僧人見面第一句話是阿彌陀佛呢?
大日如來佛又為什麼化生出個阿佛一現,並附在觀音身上呢?
文殊大智慧,見觀音菩薩力單,面世人又是十分的勢利,看人時要先看官位的高低,故化成阿彌之名,抬高一下觀音的身份,以利觀音行渡之事。
但修密的人都知道,所謂念佛,就是念觀音,而並不是念別的什麼佛。釋佛傳教,對大眾講要念西方有個阿彌陀佛,若說成,去念菩薩吧,世人會認為官太小,但釋佛的密傳弟子均知,阿佛即是觀音,僅是變換一種說法而已。
大日如來佛令釋佛為總教主,觀音為總壇主,行普渡之事,觀音因地設教,在東方委託三清為教主教化東方人,但以後,道門人如小乘,只顧自行修煉成仙而不廣渡眾生,於是觀音化身為達摩佛,西來東土傳大乘。
世間對觀音的道場齊說不一,佛經說在南印度普陀珞伽山,中國則說在寧波定海的普陀山,藏人說是在拉薩的布達拉宮。
觀音的真正道場在蓮花池的西洋宮,人世間的普陀僅是行官,拉薩的布達拉宮,是觀音歸佛前在人世的總都,即布達拉宮地面下的秘洞及秘密通道,那裏曾是觀音的故居。
有一種淨土密修法,即入靜打坐念佛,但念的不是阿彌陀佛,而是念六字真言,一心不亂的念下去,行此淨土密修的人,對外談修行之法,就是“念佛”,但實際是念六字大明咒。因為唵字就表示皈依宙心十方三世一切佛,並表示承接上天的加持。筆者估計,著名的清海無上師在傳授弟子時,就是應用此法,此法簡捷,直指人心。但內地顯宗不太接受這種方法,而是偏向兩個極端,一是禪宗,偏於繁,一是淨土,隨便念幾句阿彌陀佛,又偏于簡,而漢地的密宗也是偏於繁,四禪八定是相當相當繁的,應用的名詞也多,律宗中常常是議論如法不如法,也是糾纏在文字上,相比之下,六字大明咒的修持方法就顯得簡捷明快,單刀直入,直指人心。但人往往有個習慣,認為太簡單的東西可信度不夠,打火機要比鑽術取火簡單的多。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第六篇 皈依佛門
第八十二集 回天之力
佛門中的學者常研究如此一些問題,比如,觀音與釋佛誰先成佛?在大悲咒的經文中,釋佛說,觀音原是古佛,釋佛曾在觀音門下修行,以後釋佛成佛後,觀音又在釋佛門下為弟子,這種現象人類很難接受,因為在人道裏,一日為師,終生為師、為父,如何能昨日之師,拜弟子為師呢?這屬亂倫,猶如昨日之父今日稱兒子為爹一樣。
但天道與人道不同,能者為師,即生命能量高者為師,天界以為這是正常的,若能者為徒反認為是不正常,是錯誤的,而且天界沒有亂倫之說。產生這種道上的區別,其原因在於時空不同,世人僅是活一世,而天人的記憶是無盡無窮世,在前一百世,此為師,一百世後,彼又為師了,前一世此為父,此一世也許為妻。
這種現象在人世上也是普遍存在的,僅僅是世人不知覺而已。比如,今人的兒子說不定是你上幾世的爺爺,而你今世的爺爺也許就是你上幾世的孫子,很難說。筆者曾遇到一對修行的道友,其有一世在天界是母子,而現世是夫妻,這種現象很正常。
至於誰先成佛,要看指的是哪一世,先後對時間來說,僅是相對的,就絕對而言,無所謂先,無所謂後。比如,三界眾生,天人、魔、人、畜牲、鬼、獄,當初都是佛,無先無後,但一旦飄流出宙心,順天河而下,那就難說了,就得按生命能量去劃分了,從人至天十二個等級的能量差,人往下又是十二個等級的負能量差。比如人為零,畜為負一級,鬼為負二級,獄為負三級至負十二級。
人死後為鬼(這是絕大多數人的去處),鬼有四個去處:1.能量下降入獄;2.能量上升為畜;3.能量上升為人;4.能量上升為鬼仙。
畜死後絕大多數為精、怪,一般是三個去處:1.能量上升為畜;2.為人;3.為動物仙,又稱地仙(修的時間要長,少說也要五百年以上)。
故而佛經說三界眾生都有佛性,是指原始生命之光的本性,僅是能量低了,回歸不上去了。若下決心修出摩尼珠來,那可是佛寶。那時,你就有回天之力了,那時,你就可以閱盡銀河風浪了。
有的修行者說,他沒煉六字大明咒,只是煉的“唵、啊,吽”三字真言。這也可以,此三字真言是宇宙之音的總持,是普賢菩薩的密咒。普賢又叫妙密,大勢至又叫妙生,碧霞元君又叫妙雲,七仙叫妙霞,九天玄女也叫妙蓮,西王聖母叫妙聖,珠王也叫妙珠,觀音叫妙善,前文已提及了,大日如來的小名叫什麼?無人知曉,她叫妙文,文在中國古語意為箭,為射出的光,青娘叫妙青。
此十姐妹按大排行即是:善生文珠,霞雲聖,密青蓮。這十個字,實際上是絕密的密咒。若持此咒觀想身坐青蓮,遍體霞雲,大日如來猶如一輪巨大的明日在天目前,在天門上空。此咒是九陽昆侖神功第六式的內容。
寫至七十四集時,本想擱筆休息,但不行,又筆書至七十七集,準備停筆了,但觀音渡人心切,非鬧著要寫下去不可,故又從七十八集一氣寫至八十二集。
十字大神秘咒的含意是:打坐入靜修行的人心要善,善則生起發光的明珠(摩尼珠),能量(宇宙的生命能量)會猶如七彩霞雲,從密部(海輪)處進入人體上升(聖),此時會有青蓮相托,上有大日如來觀照。如此,十大娘娘會予以加持。
從第一集至此八十二集,說來說去,最要緊的就是這十字大神咒,九宮中九位娘娘,九九八十一,上加一大日,正值八十二。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什麼都有個定數。
有段文字講得很生動。文中寫道:“華嚴經曰: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唵字如摩訶,就是表虛空,常念唵字入靜,易使自心溶於虛空。
其文又說:“若我們的身心和思想觀念,無掛無牽,一片明淨,就會體認到聖凡的差別。”下面一段說得好:“在生命的原動力上,佛、菩薩是乘願現世,不動本來,自己作得了主,而凡夫則是受業力牽纏,或升或沉,自己作不得主。”這段文字正可借用一下,何謂生命原動力?即生命光音能量體所含的宇宙能量,佛、菩薩為八級至十二級的能量,故來去自由、自在。凡人能量僅為零至四級,故而升、沉做不得主,只好聽天由命,或淪為鬼,或淪為牲畜。若是希望具有回天之力,只有一種辦法,一條途徑——修行。
有讀者提出,在第五篇第五十八集“一卷經”中仍有不少看不懂、難理解的地方,是否再解釋幾句。
若要看懂說的內容,最好的辦法是將心語的第一集至一0八集套起來看,因為筆者在書語時是隨機性的,並不是事先有個寫作計畫,因此內容常是交叉進行,這是因為寫前並不知後,寫後又不知前之故,若有用心人,可將此一0八集的內容整理、歸納,在條理上就會更清楚了,再者,這是一次性的手稿,是一次成的東西,只是一種“手記”,是僅供修行者參考助悟的文字。
這裏,將一卷經一集需要再進一步詳解的語句說一說。
此一卷經是雙關語,一是指“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是指該經的密意,經為徑,徑即道,通道、大道之意。
在第五十六集,唐朝大和尚解注心經的心字,和尚說:“若得心空皆及第,凡聖原來共一家。”此句的意思是,當你打坐入定到第四禪時(釋佛注解說,第四禪時,已修到心不動處),你就算是修得差不多了(皆及第),這時,你會發現,三界眾生,無論是凡人、畜牲、鬼、神、仙、魔、佛、菩薩等等,均同出一源——宙心(共一家)。
“心經”兩字的密意為:生命能量體(真我)之必由之路。用氣功語言解釋就是,生命能量必須在中脈這條通徑上昇華。這個觀點、論點就是對一切尋求解脫的修行者的總的指導方針,即是一切法門的煉功指南。
原來在寫這幾集時,當時認為讀者大多是修煉有成的人,故盡可能不寫得太白了,太白就無味了。
五十六集,是大和尚注解心經第一句的前五個字“觀自在菩薩”,這五個字在顯意裏很多高僧大德都有解釋,是說觀音菩薩。那麼,為什麼經文不直寫“觀世音菩薩”,在此非要寫“觀自在菩薩”呢?大德們解釋,是翻譯的問題,是“西遊記”裏那位唐三藏譯經時,譯成了觀自在菩薩。
是嗎?唐三藏就那麼簡單嗎?唐三藏譯的經文,多是顯意、密意兩種解釋,修不到那個層次的人看顯意,修到那個次第的人看密意,各取所需,唐三藏譯經時,其已修行到六級能量,其滅度時入六地菩薩位,故而對他譯的經文,可不能僅從字意上去推敲。
那大和尚解注“心經”時,已修至五級半能量,故而能悟出唐三藏譯經的密意。
這五個字的密意是:你若相信(相信什麼?讀者又糊塗了。相信上文,即凡聖原來共一家,宙心是家,原來都是佛),但去靜坐好了,打坐到極靜時,即入大定時,你舉心動念(舉心是什麼意思?即是將心——靈、真我、元神,沿徑——中脈上升(舉),動念是什麼意思?即此時,你“觀”),你會發現有一無位真人——即自在菩薩,從你的肉身出出人人。
此觀字是指你入定時之觀。入定時,觀什麼?觀“真我”——自在菩薩(因為你原來就是佛、菩薩),即現你的元神出殼。
故而心經第一句的前五個字“觀自在菩薩”,顯意是指觀世音,密意是指你修行的法門,定中觀“我”。
大和尚說:會麼?眼裏聞聲方始知。
和尚用的是隱語,也是氣功(如果那時有氣功的話)行話。眼——天目,聞——見,聲——音——光,即只有當你天目裏出光團時,同時伴隨海潮音出現,即摩尼珠修成時,你才會知道,如果沒到這一步時,說了,你也不知。
修行者若真想弄懂此中玄機,在讀此文時,手邊放一本“心經”,對照心經的字字句句體味,去體味,就是麻煩一點,同時也要打開第五十六集至六十六集,與本集對照去細讀,“心經”是一套大乘功法,內含經中密。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第六篇 皈依佛門
第八十三集 教外別傳
第五十六集,大和尚引了一段大德雪峰的話,雪峰言此話時已修到六級能量,滅度後入六地菩薩位。他說:“且道,是什麼物?還識這個◎麼?”
這裏雪峰畫的是什麼?其大圈是表示宇宙——虛空,小圈是表示富心,即大日如來佛,或是說三界眾生原來之家。雪峰的意思是,修行者,你還認得你的家,即你的本源,即你從何處來嗎?
象這種能解經中密的大和尚是極少見的,多見的經注本,都是從顯到顯,只是在文字的表意上做做文章,也只有那種五級能量以上的高僧大德才可解得經中密。
在這一段裏,寶通和尚又引用了達摩祖師的一段話:“寬則遍法界,窄也不容針,庵雖小含法界,放開大者無外,收來小者無內,藏山于澤,藏舟于壑,藏天下於天下,若從這裏會得,萬象森羅,情與無情,皆同一體。方通道:滿目青山無寸樹,極目綠水無波瀾,光明洞耀,照徹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明。”
達摩祖師西來東土,被奉為禪宗之高祖(初祖),其在當時的能量為七級,即羅漢級。已具有了大神通,達摩西來純是為了濟波眾生。如今很多佛門禪宗寺院多有達摩祖師的塑像,每日香火不斷。
但是卻無人用心去體悟達摩傳的法,說的話,那麼,上段達摩說的是什麼意思?讀者已經讀了八十二集了,應該有悟性了。
有讀者說:不如不講這些,直接講功法,第一節怎麼做,第二節怎麼做。
這裏有兩點不是:其一,直接講功法,比劃比劃,但內在的神韻你打不出來,這樣,僅能起個鍛煉身體的作用,昇華不上去;第二,直接講功法是屬於中、小學水平,你上不去層次,這裏是按大學、大學研究生級講授,是介紹方法,以便你能找到自己的路標,然後,你能沿自己特定的路標去修,這樣你才能上層次、昇華。
達摩的前五句,是講人的“真我”,即生命光音能量體的屬性。即當你一旦修成,你的生命體能脫離軀殼時,若大,能充滿宇宙(即生命體的光音屬性,光音再小,一旦展開可充滿遍虛空),有的讀者仍不太理解,自己一個小小的生命能量體,如何能充滿虛空呢?這裏只有用比喻法來說明宇宙虛空比如一間園形的大房子,你的生命體猶如生日蛋糕上的一支小蠟燈,燈火雖小,但光充滿大房,如果把電燈打開,只見電燈光充滿大房,不見你的小燈光充滿大房,實際上,你的小燈光仍是充滿大房,只是在電燈光的對比下顯現不出來而已,比如這支電燈泡是二十五瓦,如果你再打開一支二千瓦的電燈,不僅你的小燭燈光顯不出來了,二十五瓦的電燈光也顯不出來了,但顯不出來,不等於不是充滿大房。
只是能量級上的差別,你的燭光,比如是五級能量,二十五瓦電燈是六級能量,二千瓦大電燈是七級能量,僅是光音的強弱之別,這就是生命光音能量體的屬性,與佛、菩薩的屬性一樣。比如九地菩薩的能量是二百萬瓦的大燈,那大房間猶如一片光的海洋,你,小燭光就找不到自己了,溶進了光的海洋。
上述是大的屬性,小的屬性更好理解,光音可以收縮成無限小,多小的容器都可以將光音容下,達摩的前五句講的是屬性,可大、可小,變化無窮。
六、七、八三句講的是功法,九、十、十一、十二句講的是三界眾生,有情眾生,無情眾生皆同源,同源於宙心,十三至十八句講的是宙心。
這十八句話若意譯過來(上文是直譯)即是:修行者若修成,其會發現,生命體(真你)大則無邊際,小則如針尖,無形無相,無時間,無空間。如何讓生命體沖出軀殼呢?你必須入靜,靜到你的心(天下)能包容宇宙(天下),能寬容世間的一切(此時方能斷煩惱),心寬大到無限,如如不動,此時,使用你密部的性能量(精化氣,氣化神),向上一沖(神化虛),一舉而成。到了那時,你飄游在宇宙天河之中,你會發現,條條生命之河同出一源,那時你會看到宙心,光明洞耀,照徹十方,就象數千個太陽,大放光明。
從上述可以看出,古人對宇宙生命本質已瞭若指掌,但世間凡夫未修到那個地步,就是講出來,也體味不到。
從這裏可以看出生命本質的另一種屬性,即重疊性,不知讀者解不解。
寶通大和尚怕後人仍是不解宇宙生命的本質,又引了一段古人的話:“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盡大地是個法王身。”此句筆者先不解,留讀者自悟。
寶通大和尚說:經云:“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豈不見。”這句也易懂,留讀者自悟,都講白了,就無味了。
雲門大和尚說:“一條柱杖子,化為龍,吞卻乾坤去了也。山河大地,從什麼處得來,若從這裏,一明得便了,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神通自在,出沒自由,或現大身滿虛空界,或現小身,微小極微,細中極細,拋向諸人面前,打鼓譜請看不見。”雲門講的也是人的生命體的屬性,讀者自去體味。
在五十七集,和尚說:“會麼?海底金烏天上日,眼中童子面前人。”有讀者希望講講此句。
這句話是和尚用隱語講的一套功法,在五十七集裏,筆者已經點了一下,此功法即密宗摩尼功法:海底——海底穴、海輪,金烏——生命能量,金烏要沿中脈上沖,直沖天門——梵天穴,梵輪、天輪,沖出天輪,沖進大日——宙心。古人畫太陽時,太陽裏邊有個金烏(飛鳥),後人只以為,古人愚昧,認為太陽裏有只鳥,實際是現代人愚昧,這個畫是功法,也是對生命本質的描述。這個畫表示,宇宙生命來源於宙心——大日,生命如飛鳥一樣飄流出來了,落到了地上形成生命的軀體。為什麼用金烏表示生命呢?即說:生命體的屬性是能在天空(宇宙)中飄浮的(能飛)。
另外,還有兩層含意:其一是,烏即玄鳥,即人的祖先,東方人,生命體的來源,皆是玄鳥從宙心帶出來的,玄鳥即九天玄女。
其二是,告訴後人,生命體若想回家,就要回歸大日,到宙心裏去,又表示,你從何處來。
另外還有一層隱意,烏即巫,即靈,生命體,古人稱之為靈子。
和尚說的第二句,也是摩尼功法:眼——天目,童子——摩尼珠,面前人是句隱語,譯過來就是:天目前出現的光團,才是軀體的真正主人——“真我”。
五十七集,和尚說: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此句是雙關語。表意是:人在世上歷盡蒼桑,零落之後才悟出個空字。密意是:人的生命體,即人只是在臨終之時,表面的你與真你結合時,你那時才會知道空中(宇宙)的事。和尚說,何必要等到那時(臨終一零落),才知空呢?
和尚又說:佛不渡眾生。
凡人不解,認為佛就是濟渡眾生的,眾生就是等佛來渡的。
和尚又說:平等真法界,方通道,無眾生可渡。
怎麼理解呢?因為眾生的本性就是佛,佛又如何去渡佛呢?既然眾生都是佛,自然就無眾生可渡。和尚這裏講的是生命體的本質,眾生的心(指生命體)本來就是佛(即原本就生在佛地——宙心)。
五十七集,和尚說:如何是極樂?除是我家親弟子,誰人肯向裏頭行。
此句是雙關語,又含隱語。一部分已在五十七集提了一下。此句的另一層意思是,什麼是極樂?回家就是極樂。譬如一人在外飄流數十年,正是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臨終時,他認為什麼是極樂?回家!正是風雪夜歸人。
在五十六集,寶通和尚解心經之心字,這段講的最囉嗦,也最費解,只是過去的大和尚實在討厭,話不明說,你說他保守,但他確實講出來了,你說他不保守,讓你聽不懂。真不明白,那時的古人,為什麼要用隱語講經說法呢?害得筆者還得替他們做善後,真是一看他這段就頭痛,不知從何處下筆好,說不清,道不明,要把隱語解出,不知要費多少字,而且多少字也難盡其意。
這裏,簡單地解幾句。心,有兩個含意,一是指宙心,萬法皆從心出,宙心就是佛,是這個心在充當佛這個角色。和尚說:從上祖師,以心印心,以心傳心。這個心是指個體生命之心。古代祖師傳法,是用心心相印法,即以心傳心。並不是說,祖師對誰都可用此法,被傳者必須已經把心修出來了,發見了“真我”,祖師是用自己的“真我”。去傳授弟子的“真我”,你的“真我”若沒修出來,祖師用這種方法傳你,你也收不到。就如釋佛拈花,就是用心傳,即教外別傳,也只有一個弟子收到了。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第六篇 皈依佛門
第八十四集 但見如來
上一集提到教外別傳,何謂教外別傳,大概讀者已經明白了。
教,是教學、教授的意思,教是顯法。比如一師有十名弟子,師講
課,謂之教,此為顯法,但古代祖師在正常教學之外,用心法去傳授,此屬密傳,弟子中修到那個層次了,就得到了,沒修到那個層次就得不到。
古代祖師為什麼用這種方法傳授呢?這是和釋迦佛學的。眾弟子中,從外表外相看,很難判斷出誰有成、無成,誰能把真東西繼承下來傳下去,故而採取這種密傳法。這也是對弟子一視同仁的方法,無偏無向。
但是對於沒修到那個層次的弟子,在達不到那個層次之前,就永遠得不到真傳。
如今一些氣功大師也想採用這種方法傳弟子,但遇到兩個麻煩:一是,其自身的功力即能量級不夠,傳不出去,或傳得十分微弱,對方接不到;二是弟子有成者極難遇到。故而達不到釋佛那種功力,達不到祖師那種功力,就不要採用教外別傳之法,徒費心力,不如明傳。
真正能夠搞教外別傳的,其身身能量級,最少要有五級半方可。
古來心傳疑案,眾所周知的是:二祖問達摩:乞師安心。達摩云:將心來,我為汝安。二祖去:覓心了不可得。達摩云:為汝安心竟。二祖於此大悟,得無心之道。
是那麼簡單嗎?一個覓心不可得,一個為汝安心竟。是靠嘴說的嗎?後人一直是以為鬥禪機,鬥出來的,其實不然。
二祖問達摩時,其已自知能修出心來了,即摩尼珠,此時方敢去向達摩要求授法。乞師安心一句,就是告訴達摩,可以心傳心了。達摩說,將心來,意為,你既然修出心來了,就把它放過來。用的也是隱語。二祖說:覓心了不可得。後人均以為二祖找不到心了,或是認為二祖已把心修得沒有了。實際上,二祖的這句話,關鍵是個逗點,但古代沒有標點符號,中國的標點符號是從英國學的。是近代的事情。故而讀古文斷句是極重要的,斷錯句了,也就把意思滿擰了。
過去,一個皇上讓大臣書“涼洲詞”上來。此大臣明知皇上是在找他的毛病,一旦找出,不僅是丟面子的事,弄不好會掉頭,故而有言:伴君如伴虎。
大臣心慌意亂,急忙書寫,奏了上去。皇上一看,笑了,詞中少寫一個字,那涼洲詞原文是: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但大臣少寫一個“間”字。
古人書寫是不用標點的,皇上十分客氣的說,請誦給大家聽聽。大臣接過來剛要誦,猛發現少一字。這是欺君之罪,欲加之罪的話,說斬就斬。
保命要緊,大臣急中生智,就利用了古代無標點,救了一命,他誦道: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
二祖是說;覓心了,不可得。斷句在了字後面。而後人研究這段佛門公案時,斷句是在了的前面,即:覓心,了不可得。意思就滿擰了。誤以為二祖找不到心了。二祖是說,覓心了,覓是找的意思,另有一個意思是“爪”——手,抓見的意思。是牢牢地抓到了,見到了,而且抓住了。覓心了,意思是已經抓見到心了,此心是指生命本體——摩尼珠。
不可得。三字是說:二祖已掌握了心的屬性,大無邊無際,充滿虛空,而不可得。此三字又是隱語,暗示心已傳過去了。故而達摩即刻以教外別傳法,心傳心,心印心。曰:為汝安心竟。
此句有兩解:一是真的以心法傳授密法了;二是什麼也沒傳,因為無須傳了,達摩已知二祖修成了,故而讓他當了二祖。
後面的兩句,是後人寫的:于此大悟,得無心之道。
上述千年古謎,如今已全點破了,世人不要以為二祖是傻子,找不到心了,實際二祖很聰明,他找達摩的意思是表示,他可以充任二祖。
二祖問達摩:乞師安心。
二祖的這句用的是雙關語,加隱語。後人以為,二祖是讓達摩給安個心,這是顯意,顯出了二祖大智若愚。二祖的密意是:“我要接任為二祖,能不能讓我安下這個心來。”關鍵是那個“問”字,問什麼?問達摩同意不同意讓他接任二祖。
達摩云:將心來,我為汝安。此答也是雙關語加隱悟,意思是你若是修到了,我就讓你安心。最後達摩說;為汝安心竟。此句也是雙關語、隱語,意思是說,我同意了,定你為二祖。下面是二祖於此大悟,此句也是隱語,大悟,意思是明白了,明白什麼了?達摩同意了。
寶通和尚解道:會麼?若得心空皆及第,凡聖元來是一家。
和尚用的是雙關語,一部分已在以前講過了,另一層意思是:二祖修到層次了,故而能及第了,即中榜了。第二句是隱語,二祖修出來了,知道你達摩原來是佛,我二祖原來也是佛,沒什麼兩樣,故而可以接替達摩為祖師了。
和尚在原來兩字上,用的是元來,而不是原來。讀者想必是應該知道為什麼用元字,而不用原字,這是兩個意思。在此不解了。
和尚說:然雖如是,不可依樣畫貓,何也,須親見此經始得。
和尚說:道理雖是如此,但修行者不可照虎畫貓。此句又是雙關語,即,你沒有成虎樣,卻照虎畫個貓,以貓充虎去充大象。第二層意思是不要象貓那樣順竿爬。必須是,你把中脈修通了,你才開始真的能得到了。此段可參閱五十八集。
對照五十八集,看心經正文第一句的第六個字“行”。此行就是修行。其顯意是,觀世音在“修行”,修行什麼?在修行“深般若”的時候。“行”的密解是,修行者在打坐入靜時,這行的第一步是從何處起?和尚說:若知起處,便知生死之根源。古人道: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水窮處是哪里?是源頭,是心。坐看(打坐靜觀),雲起時是雙關
語,其一是指觀念的生起處,即眼觀鼻,鼻觀心;其二是,靜極時,雲從海底升起。雲在此處暗指精氣,雲在第一層意裏,是指心念。
上述就是修行時,第一步的起處,修行的最後一步即終處是哪里呢?和尚說了:水流元在海,月落不離天。這就是終處。這個“海”即宙心,月,指摩尼珠,暗指你的生命本體,它的落處,即它的歸宿是哪兒呢?天(這裏暗指宙心)。最後,和尚說:若能如是,這就稱為,反本還源。
心經正文的第七個它“深”,參見第五十八集。
深,即深處,此深處即是澈骨澈髓處,即修行者在打坐入靜時,日夜反照,照盡髑髏,五蘊頓澈。這是密意。深字的顯意是“深般若”,不是廣般若。參閱五十八集。
和尚說:人若“波羅”,即到了彼岸時,一切鬼神、聖賢(佛、菩薩)就都覓不到了,人若“未波羅”,即在此岸時,又是鬼神。又是佛、菩薩。
此話怎講?人在此岸,屬性迷,但見有形有相,故而又是鬼又是神,人若到了彼岸,性空了,慧了,就會發現,什麼也沒有了,一切皆是虛幻,生命、一切、佛、菩薩,不過是個光音能量團。正如金剛經中所言:釋佛對須菩提說,可不可以,以三十二相見如來?是不可以的(三十二相,即信佛的人,認為佛、菩薩可以變化三十二種形相,如各種佛像、塑像中的樣子等等)。釋佛說:為何不能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呢?因為三十二相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凡人(此岸之人),只見非相,不見真相,到了彼岸,修出去的人,就見不到非相了。非相即假相。釋佛說,修出去的人(即到彼岸者),此人將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為什麼呢?因為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為什麼呢?到彼岸者,已成佛、菩薩,而離一切諸相,則名為佛。不取于相,方如如不動,方如如來。正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閃)電,應作如是觀。
釋佛又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怎麼講?!宇宙生命的本來面貌,只是一個如如不動的光音能量團。

本叢集偏重於佛門,主要是因為佛門對功夫封閉的太緊,真正的功夫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世人只知念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而不知其實為修行的密法。而佛門於此,代代又都是教外別傳,故而知者極微,甚至連很多佛門高僧大德也不知“心經”之密。故而將“心經”的摩尼功法合盤托出以濟波眾生,這也是觀世音菩薩的旨意。非讓筆者當和尚,然後托出“心經”密法。

而今世之人,言靜者多,知靜者少,殊不知靜之根源在於看空俗境,參禪靜坐,玄機自明。
這裏又引進一個術語——玄機,何為玄機?玄機是一種現象,是修煉過程中人體產生的一種天目前出現光的現象,稱之為玄機,有光則明。
在“般著波羅密多心經”中,密字即表示無極,表示如如不動的大虛。密為蜜,眾藥以蜜勻和成中藥九,同歸一味,“多”為異類種性,萬物“密多”,即以蜜勻和之,使萬物萬法同歸於一,識得一,萬事畢。
洞山和尚說:二十年要打成一片,如此,方知佛法平等,無高下,會歸一體,無佛可做,無眾生可渡,一體同觀,故曰“密多”。
古代祖師識得一,照見五蘊皆空,得蘊空法。寶通和尚說:會麼?只見六龍爭戲舞,誰知丹鳳入雲霄。此處,和尚所言之六龍是指眼、耳、鼻、舌、身、意,丹鳳是指天目之摩尼珠,指元神。

四、哪些經文是必讀的?
心經、大悲咒,前面加上開經偈,後面加個回向偈就可以了。心經是經中之經,是八千五百卷經文的總持,號稱一卷經,心經是佛經的精華,它包含了全部佛法。心經的經文最短,文字最簡,但寓意最深。

所謂在性功上下功夫,是指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打通精氣神一步到位轉化為光的通道。  第二,儲備足夠的能量。  第三,訓練和掌握一次性光化的技術。  上述第一步所指的運行通道,在《心經》中有解注,即中道行,亦即通中脈七輪。周天運行在這裏不起作用。周天運行僅是初級氣功的精化氣階段。本叢集將要介紹的九陰昆侖神功即是開通中脈的神功。它的效果就是一顆明亮的摩尼珠掛在天目前。  第二步是打坐入定,積蓄能量。  第三步是點火發射摩尼珠的技術。本叢集將介紹的九陽昆侖神功就是訓練如何掌握光化的火候之技術。那是一系列的光爆現象。  在整個修煉過程中,人體相當於一個核反應爐。九陽功的作用就是一次次的進行細胞核爆訓練,在修此功時,打坐,但核爆的衝擊波可以把你的整個身體掀到數米之外。類似空中核爆試驗,首先天目前出現明亮的光團,光團爆開成一片光的海洋。巨大的聲音——海潮音自下而上湧了上來,衝擊浪、衝擊波使你震盪,整個身體猶如一個打足了氣的輪胎,甚至你覺得身體,頭馬上就要爆炸,同時伴隨一種你自己覺得自己馬上就要死了的感覺。  若火候控制不好,就會真的死去。九陽功是極為危險的,它是只煉但不用,只在走時用。  膽小的人,身體不好的,怕死的人最好不要練九陽功,打打九陰功煉出了摩尼珠就可以了。按理說,九陽功是專為出家人涅槃時用的。  九陽功共九式,已傳出去五式。九陰功共九式,業已全部傳出。有些習練者在短期內都打出了光團,有的已出現了衝擊波。  九陰功、九陽功均屬於摩尼功法,原理是氣入中脈出摩尼珠。然後再利用無數次光爆的作用,炸開梵天網和黑白陰陽方格,為日後大靈飛升開闢通天之路。(結束)

般若心經23

般若心經23
本集續講寶通和尚注心經。心經乃眾經之總持,別號“一卷經”。經文字句最少,但分顯意與密意,無成者看顯意,有成者修密意。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一句:此句是三世諸佛之母,從此流出十方諸佛(諸佛之母,即大日如來,流出的天河遍及十方)。
此句前再加兩字“摩河”,即是大日如來,即是太極,即九宮娘娘之總和,即是生命能量之源——宙心。若再加兩字“南無”,即成“南無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此即是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即是宇宙間威力最大的咒,翻譯過來即是:我與宇宙同在,我與大日如來同在,我與太極同在,我與九宮同在。若在靜坐時持此咒,將會慢慢溶入虛空之中。
下面是和尚繼續講注:依此句修行,果行圓滿成等正覺,離此外修行,雖經多劫,又守勤苦(如蓮花大師),有希望成道(但大多不成道),但屬小乘之法(含外道)。若能修成,也會墮在聲聞,緣覺辟支佛。
有為之法,終不能成就一切聖果。若依(皈依)般若波羅密多法,則可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即非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讀者在讀閱佛門經典是常遇到這種句型,但不理解這種句型的含意,因此也就看不懂佛經。現在研討一下這種句型,比如,這個是桌子,即非是桌於,是名桌子,何解?何講?
第一句告訴你,這個是桌子;但是思想若僵化、持著,就錯了,於是告訴你,即非是桌子;看你不懂,糊塗了,於是告訴你第三句,是名桌子,即這個東西的名字,按人們的習慣是叫它桌子。那為什麼說:即非是桌子,僅僅是名叫桌子呢?因為它也叫木頭,那麼叫它木頭桌子不可以嗎?它也叫松木桌子,那麼叫它松木桌子不可以嗎?它叫紅松木桌了,叫它紅松木桌子不可以嗎?它叫東北紅松木桌子,那麼叫它東北紅松木桌子不可以嗎?它叫東北產的紅松,是佳木斯林場,是南京木材廠批發,南京家俱廠製造的桌子。故而要說明白是很費勁的,經典就用上述句型來簡化一下,若不懂這種句型,就被繞糊塗了,而不解經中真諦。
和尚接下講:修行的極點就是這個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果位稱為無上正真,唯此是真實的,第二個都是非真的。這就是園頓上乘。
若外別修行(即所謂教外別傳),過此法者,無有是處。這個才是真正的教外別傳,當時佛祖拈花,迦葉微笑(教外別傳)。佛祖吩咐迦葉:此法親見自性,方乃傳授,否則千聖不傳,必須自悟自信,不容授記園頓之位。必須是修行者獨孤標法,參善知識,恣師指示,有緣自行契悟園頓。若硬教則沒人領情。
若有思心傳授,均是外道法。有分付,有傳授,有得有失,有教有授,儘是外道邪見。
三世諸佛,六代祖師,自修自證,我宗無語句,亦無一法與人。若有一法授記,不名釋迦,明白此理,若被人教壞,則急須吐卻。
大凡為人,須從自己流出無家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上根之人一聞千悟,具大總持。中、下之機,則聞多不信,還會說,這都是讓人難以相信的法門,是世上稀有之事……
會麼?月下樹無影,日午打三更。
“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句:此是梵語,阿——無;褥多羅——上;三藐——正;三菩提——真。此名無上正真。又言“成等正覺”。
此四個字須是親見,光聽說沒有用,光會說也沒有用。見道方修道,佛經五千四十八卷,就是說此四個字。三世諸佛、一切賢聖,皆依此四個字,修證盡歸聖果。三世諸佛初發心,求證此四個字,各得果位,園成等覺、妙覺。
末代眾生若依此修行,即皈依般若波羅密多,行三藐三菩提法,驀然頓悟,親見無上正真,自知當作佛。
要見無上正真麼?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一句:過去諸佛慈悲眾生,行百種智慧方便,隨機利物。泥龕塑像,黃卷赤軸。使用一切語言,說因說果,但都是以假名字引導于有情(眾生),天堂地獄,諸佛位次,三賢十聖,緣覺聲聞,四聖六凡,次第接引等等等等。都是由淺入深的教化、引導。
若能忽然自悟,見自本性(見到了自己的摩尼珠),再修下去則超過諸佛位,一超直入如來地(宙心),園頓之位(位於宙心),不立名字(無名可立)(因溶於宙心,園頓了,無名可立了)。
若不見性(摩尼珠),向外馳求,終不成就(言,必須修出摩尼珠來)。
悟,有年有月有日有時,因什麼事,發明(激發了明亮的摩尼珠)此事,學道先須有悟由。
若不如是,離文字外,行住坐臥,只能是火急自究。
一旦頓悟,要與悟者同修同學,同悟同證,同契同道,諸上善人同歸一處。若自學解,就人馳求,各執外道邪見,生死各路,隨業受極,不可共語。
豈不見,須菩提從塵點劫前就開始修行(塵點劫前,是指天河中,有形有相的星球,如地球、太陽,未產生之前),直至釋迦會下,于金剛經中請問四句偈,摹然頓悟。自歎:前所得慧眼,未曾聞此經。三世諸佛皆從此經流出。
如何是此經?西瞿耶尼,北郁單越。
此經即是一卷經,經——徑,三世諸佛都是從此徑中流出去的摩尼珠。寶通和尚用的是隱語,若此時不點破,再過千年,也是如此。如今點破此事,若能成就一批佛、菩薩,則是佛法的中興。
“是大神咒”一句:此咒亦是眾生具足心咒,亦是眾生心一地法門(此言,眾生都可持此咒,這是眾生最上乘的法門,心一地意為入定。和尚又是用隱語,不得不再行點破)。
得此法門,有大神通,拘邪立正(即使原來修的是邪的,也就正過來了),一毫端上現寶王刹(生命光子可以無限的小),一微塵裏轉大法輪,信手拈來,亦能殺人,亦能活人,此神咒舉心動念,外道魂驚,反真歸源,魔宮震動。如來秘密神咒。要識此咒嗎?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
和尚又在說隱語,現點一下:此咒易念,但難持。若要持住此咒,和尚說了,去運水及搬柴,何為運水及搬柴?不許問!若連這個也悟不出來,還是去修氣功高級班去吧。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五日
第五篇 法輪常轉
第六十七集 嘴念無成
前不久,筆者有幸在九華山接觸各地來的不少僧人,其中有些年紀雖輕,但講起話來頭頭是道,句句似比佛祖還要高明,以前還曾接觸過一些習氣功者,講起話來也是似精通佛、道及氣功原理。
但是再一問實修的情況,親自證悟到哪一步了,或是說修到什麼地步了,煉到什麼程度了,卻又沒有,為此,再看明代蓮池大師所講:
如今的出家人,才敏者則攻訓沽(注解考據),如儒生致力研究典藉(學者型),又上之(才智高者)則另碎地拾撿古代祖師、大德應機說教的機鋒話語,來展示自己的才學、層次。如此捕風捉影而據為已見,為明眼者笑,這是末法時期之弊極。
上文中,蓮池大師提到“為明眼者笑”。何為明眼者?眼前有明之人,明即日、月,即光亮如日、如月的摩尼珠。修行者重要的是從祖師機鋒或典藉中開悟,而不是僅僅只會背說那幾句話,即使要說,要用自己所能理解的、自己的見道去說,這樣于己於人均利。
比如,過去聽人作報告,通篇都是偉人的語錄,實在不如把聽報告的時間,還給聽眾去看原著,作報告的人若是能用自己的見道、自己的語言去講,那才有實際作用和意義。
古代祖師、大德的機鋒話語,是應當時之機,單刀直入而言,瞬間今人開悟,千百年後,你若再用。往往會猶如刻舟求劍了。此一時,彼一時,時空變了,“機”也變了,當年之機是應當年之時空,學者應會其意,而不是應其語。

下面繼續講寶通和尚注心經“是大明咒”一句:
修到此,發現心光,心——性;心光亦是天目前的摩尼珠。此咒照天照地(和尚用的是隱語),即摩尼珠要修得十分明亮,它將使你看到天(天上)、看到地(負多維空間),此咒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光明洞耀,普照十方,包含法界(此咒即是摩尼珠,也是宙心——大日如來)。
大光明藏過於日月(宙心的光亮超過日、月),無處不照(宙心散發的生命之光充滿宇宙),故曰:大明咒。
要識此咒麼?鑿池不待月,池成月自來(此句是和尚的隱語,前面幾集中已多有解釋、點破,此句較明,故不解。
“是無上咒”一句:此咒最上,是諸咒之王,更無過者。此咒第一,將別於其他神咒。若過於此咒,終不能及。一切萬法均不出於此心咒。要見此咒麼?杖林山下竹根鞭。
此句隱語,古今多有不解,均不知和尚說的是什麼,今予以點破:杖林是指人的骨頭架,竹根鞭是指脊柱。此意是:修行者若要修持此無上咒,必須通過打坐,將脊柱根部的“性能量團”激發出來,調到頭部的月輪,方可見到大明咒。根部的性能量團,在印度古瑜伽裏稱之為昆達利尼蛇,國內也稱之為靈蛇,藏密中的拙火功的原理就是這個,在本集中介紹的昆侖九陽神功中的一式“龍蛇大丹法”,即是專為此來。
此功法的原理在七千年前的印度古瑜伽中已有闡述,我國史前先祖先尊也了知此法,即,構成人體的生命能量在人身上是以性功能體現的,人若想回升,只有將其從根部調上來,形成摩尼珠光團。
佛祖也深知此密,因出家人的終極目標是修出去,故制根本大戒“不淫”,以保障修行成功,而並不是從人道的觀點制定的此戒。天人認為,人類之所以進化緩慢,在於人口過多,此意並不是說人多而影響進化,其暗指是由於造成人多的原因。
很多習氣功者,多少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往往因此造成家庭悲劇,這是天道與人道的矛盾之處,修持者應明瞭此事,如無法處理,就等下世再說,明世復明世,明世何其多。
“是無等等咒”一句:此咒無邊際,不可比,不可比。若將諸咒(暗指其他法門、功法等),並比此咒,終不可得。此咒世間稀有,說此難信之咒,須是親見此咒(必須修到那一步,才會真的相信),為人自肯(必須是肯去那樣修行),不可說,不可說(實在是無法說,實在是難以說出口),要見此咒麼?麻三斤,兩腳駱駝藏北斗。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六日
第五篇 法輪常轉
第六十八集 天道與人道
上集末後一句,和尚說:不可說,不可說(怎麼辦呢?),最後點了一句隱語,即修大明咒的隱語:麻三經,兩腳駱駝藏北斗。
此段隱語是兩層意思,千百年來無人去解。
第一,大明咒不是用嘴去念的,而是身體力行去修的,千百年來人們只以為咒是用嘴去念的,而不知咒是修出來的。
第二,指出如何修出大明咒,即1.要麻三斤,不是讓你去買三斤麻,麻三斤的隱意是去靜坐。2.兩腳駱駝是指打坐的姿勢,雙盤蓮花座或至上座。3.藏北斗是指不能淫。
寶通和尚很有風趣,是有成之人,說出話來也都是放得下的,令人佩服(和尚直說:不敢當,不敢當,這點隱密全被你小子點破了)。
“能除一切苦”一句:釋佛慈悲眾生,墮在娑婆流浪經劫,受苦無窮(曾為蟲,為魚類,為孤,為蛇,為畜等等),只為救度眾生同歸極樂。
世尊自歎曰:吾過去劫中,曾作白大身(白骨),積骨如須彌(意指多次輪回轉世,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但眾生貪著五欲,無有出期。
若真的有人(指修行人)諦信達摩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摩尼珠)成佛,念茲在茲(打坐),忽然見性,自知當作佛,且道末後向什麼處去?會麼?處處逢歸路,時時復故鄉,古今成現事,何必待思量。
此段是說,一旦修成大明(只是明點,西天月還不算到家),則永無輪回,除去一切苦,直待彌勒下生,你也可隨機利物,應現種種相去,度化眾生。一旦修成大明,你即宇宙,宇宙即你,也就無所謂歸路了,而是每時每刻都在宇宙之中,時間對你也不存在了,古也好,今也罷都同時在你面前展現。
“真實不虛”一句:一切諸佛說此神咒,真實不虛,不異語,不妄語,證實相、無人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指宇宙之虛空相,虛妄是指凡人所見之實相),為此,無相之相是真實之相,大千俱壞(指凡人所見之實相),此相不壞(生命是永恆的),壞與不壞主元在(人身壞了,但生命本體——真我仍在),欲識庵中不死人(和尚用隱語,庵指人身),豈離而今這皮袋,皮袋定壞,此主不壞。
古云:骸骨俱潰散,一物鎮長靈。
經云:我有無假寶珠,系在衣裏(衣指身體),日夜推究(指打坐,不斷地將其從尾椎推上來),忽然而見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然雖如是,見道易(將摩尼珠修出來易),守道難(保持住它是很難的),要見此珠麼?朝看雲片片,暮聽水潺潺。
和尚的這句隱語不好解,說的是氣話:修行人呀!朝三暮四,早晨下決心去修,想把片片雲撥開,修出摩尼珠,晚上卻又放性,將其放跑了,此謂見道易,守道難。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一句:此句是對全經文的總結,即同歸一心之法。古云:迷者呼為情識(僅是表面上念念經,只解顯意,不解密意),死後受輪回,悟者為秘密神咒,得無生法。
如來有密語,迦葉有密藏,悟此神咒,若人專心受持(修行),功行圓滿。若常持此咒,鬼神遠離,諸天寂聽(指天人),常歡喜,要見此咒麼?不在外,不在內,不在中間與內外,且道在什麼處?上大人,丘乙己,諦聽諦聽。
“即說咒日”一句:重舉四揭諦,擁護持經人,不離其側,四揭蒂順念逆念,世間一切,所求無不果遂。會麼?雨過莓苔潤,春來草自生。
“揭蒂揭蒂”一句:揭蒂者,人空;又揭蒂者,法空。人法俱空,二空全忘,故曰:揭蒂揭蒂。會麼?不勞懸石鏡,天曉自分明。
“波羅揭蒂”一句:到空無所空,生死永斷,同到彼岸,永不受生,故曰:波羅揭蒂,會麼?月上中峰頂,還應過別山。
月上中峰頂,和尚是密指,眉心處出現了摩尼珠,但是還有一關,即別山。
“波羅僧揭諦”一句:此是諸佛清淨境界(即指宙心),反本其源,歸根得旨,故曰:波羅僧揭蒂。
會麼?自從泥牛鬥入海,直至如今不見蹤。
和尚隱語,即一旦歸入宙心,則如泥牛入海。
“菩提薩婆訶”一句:菩提是初,薩婆訶是未。
修行人若想成就佛道,首先要發菩提心,勇猛修行、日夜為道,行頭陀行,漸漸修行,會忽然悟道(頓悟,此即,頓從漸中來),達本性空,即是菩提,了無所了,得無所得,故曰:薩婆訶。
到此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部解完,和尚說:看讀至此,驀然頓悟。涕淚悲泣,若能如此,當何以報佛恩。應該把這些,廣開印施,續佛壽命,這是最大的功德。
功德是做了,讀者若仍不醒悟,不遇知音者(即能解文中隱語的人),徒勞話歲寒(我注解的這些就算是徒勞了)。
更有末後一句,未敢分咐:“ ”!鴛鴦繡出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
寶通和尚注心經,到此全部解完,只是這最後一句,實在是關鍵的關鍵,寶通和尚也實在是不敢說,不敢說,筆者有心將此最後一關一語點破,但又確實怕是造孽,倒不是不敢說,只是擔心一旦點破,不知會死多少人。不過這最後一步已含在1-68集之中,讀者細讀,自會領悟。讀者若是非要尋死,那就不是寶通和尚和筆者的事了。
寶通和尚注心經,通篇講的是天道,沒有一句是人道,出家人之所以出家,就是為修行天道,若是修行人道,出家本身就不對,應該去做個好丈夫,好妻子,好長官,好部下,應該有社會責任,而不應不勞而獲,要人供養。社會供養你,就是要你修好天道,將來返回來濟渡眾生。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六日

今人若習這種雙修法門純屬下道,不會有良好結果,望習功者有自知之明,習功者大可不必去追求什麼上好的功法,只有一法是最根本的,你是否能安下心去靜坐,好好體味一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此為真正的無為大法。

所謂觀音法門有兩種修持方法:一種是顯修法;一種是密修法。在楞嚴經裏介紹的是顯修法,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仲介紹的是密修法。
顯修法就是一心念佛聖號,例如“南無阿彌陀佛”或是“南無觀世音菩薩”。念佛時不要用腦子去念,要用心去念,同時用耳去傾聽念佛的心聲。一口氣、一口氣的去念,不能過急氣喘,也不可過慢易走神。這樣日日心念,一年、兩年、八年、十年……不定會在哪一天,突然“入流”,接上了宇宙生命光音洪流,這就是入門了。念到心無雜念、清淨了,達到了初定的地步,以後還要繼續念下去……
這種顯修法,對於體弱、年齡大,六、七十歲以上的人較爲合適,對身體較好,年齡不算太老的人,難度就較大了,因爲易動,不易平心靜氣去念佛,對於體弱年老者,思靜少動,就以靜來入門,修顯法,反之,則以動來入門修密法。
九陰昆侖神功是以動入門的神功密法,也可以說是大羅刹王太子羅地干布的密修方法,是觀音法門的動功入門。

在以前的集子中曾提到,佛門稱觀世音為無緣大悲,意為觀音渡眾生無緣也渡。這種說法並不貼切,佛教的理論最講究因緣,萬事都得有個因緣,無因緣也就無以成三千大千世界。在上兩集中,可以看出,觀音也並非是無緣大悲,而是有緣大悲,她是第一個飄落到地球上來,建立最早的遍佈全球的大羅刹帝國,在他生下羅地干布之後即刻滅度而去,大羅刹帝國的王太子太小,無力統領,其他天人乘虛而入,分割了地球的領地,直至大羅刹帝國全部崩潰瓦解為止。由此可以看出觀音與全地球的人類都是有緣份的。
在拉丁美洲的原始部族裏,發現他們世世代代從祖先傳下的咒語,結果竟是觀音的六字大明咒。至今,就連佛教人士也無法解釋這個謎,在現代社會裏,尚存的原始部族,仍保留著古大羅刹帝國的風貌。
故而就此而言,觀音法門具有全球性,不論是何教派,何宗門都可修習。人們盡可保留自己的習慣性修法,以觀音法門去輔助你入門或是提高,因為觀音法門與地球人具有最大的親和性,觀音渡眾生之心最廣大最深沉,就連佛陀還聲明三不渡,或說三不能:第一,因緣未到不能渡;第二,無緣之人不能渡;三,不信之人不能渡。而觀音是時節到與未到,無時無刻都在渡,與眾生均有緣,均要渡,信要渡,不信,則設法讓你信也要渡。
因此,觀音法門是萬全之法。上集中提到,入門的方法有二:一是靜心念佛,用心去念,用耳去靜聽;二是修光,用天目去修出性光,即密宗的中脈、明點修持法,這兩種方法在前面一些集子中均已簡略介紹了。
實際上,第一種方法是修音、修宇宙之音,第二種方法是修光,修宇宙之光,其實質就是修宇宙生命光音能量團。佛門顯宗提倡以修音入手,密宗、禪宗則是從修光入手,古代佛門又有一種提倡淨禪雙修,即從音、光同時入手。
如何念佛號,古代祖師念的佛號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念時不出聲,放在心裏默念,以鼻呼吸,一個呼吸念一句,每個呼吸要均勻、深沉,最少控制在一分半鍾,即九十秒,這樣使氣能沉入丹田,如今人們念佛是在喉嚨眼裏念,氣浮在上面,
沒有沉在心下,那沒有用。
古代祖師念佛時強調兩點:一是用心去念,不要用喉部,也不要用腦去念;二是配合呼吸,要深沉,氣沉丹田。梁武帝時期著名的大和尚寶志公,明確指出,呼吸要控制在每十五分鐘十口氣,念十聲佛號。
修光就比較複雜了,要有功夫,入靜打坐是基本功,但現代人有兩大阻障:第一,腿功過不了關,一坐就疼,何從入靜;第二是腿功關過了,但妄想太多,無法入靜,故而所習的各門功法再好,就此兩點克服不了,是難以修出光來。當年玄龍(羅地干布)年少時習觀音修光,就是靜不下來,觀音也沒辦法,九天玄女傳他九陰昆侖神功,以動入靜門,迅速出光。當時有九光相助,西洋聖母的紅光、西洋女王——西姆的藍光,西王聖母的黃光,珠王的綠光,白娘的白光,青娘的青光,七仙的橙色霞光,碧霞元君的黑紫光,九天玄女的紫黑光。
地球萬物均是上述九宮的業造,如今九宮合和一心,均幫觀音渡眾生。習功者在修光時,可能會得到不盡相同的光。
就筆者體驗是,首先見到暗紅色光,瞬間呈現金黃色光,時而出現藍光、綠光、青光、紫光,最常現的是白光。
見到什麼光,你就會得到什麼官的加持,只要修到了,光自然會來。
佛門的四禪八定是屬小乘功法,是靠苦修一步一步硬修上去的,能修成的人可謂是了不起的人。道門功法,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屬小乘功法,也是靠苦修行一步一步硬修上去的。神門功法講究先接天緣,然後在九宮關照下修持,來得較快較猛,但體質弱的人往往承受不了。
比較不費力的是觀音法門裏的修音法,即念佛號,但要有常性,要念一輩子佛號,進展較慢。密宗修光法修起來也是不容易的,而且也是囉嗦得很,一般在家人是很難入其門,所知也僅僅是皮皮毛毛的一點東西。
對於成千萬的氣功修煉者來說,可以在本門氣功的基礎上,加修音法(對於體弱多病者)或是加修光法(對於無病者),習九陰功、九陽功。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般若心經22

般若心經22
和尚解“無苦集滅道”一句:
小乘之人,日夜精進,六度萬行,心外求法。出三界,免輪回。入無有是處。
這裏講的是修煉小乘的人,雖是心外求法,但依然能出三界,了生死,這裏說的小乘,除佛小乘之外,也泛指外道有成者,所謂外道,即指佛門以外的各宗門。
諸佛為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不以小乘之法濟度于眾生,大乘之者,學無為法,端坐念實相(這裏講的是大乘法門即大乘功法),眾罪加霜露,慧日能消除,在於閑處(入靜,打坐),收攝其心,端然不動,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然後反觀四大(地水火風),有身非覺體,無相乃明真,自知空寂,若修行者了知空寂了(四大皆空),頓脫淨盡,無功之功,長劫不壞,如如不動,常寂湛然。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定慧力莊嚴,無迷無悟,無苦無樂(此時已到四禪定),無集無滅,無道無德,無慧無失,本來無一物,明鏡亦非台,修行者再往前修,修證即“不無”(無中生有),直入如來地。
要見如來麼?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和尚解“無智亦無得”一句:
修到此時,要反照自己,常不可得,亦無人亦無佛,不是心,不是佛,一切聖賢如電拂(是什麼?只是一個冷光團,生命光音能量團)。修到這裏,如賊入空屋,得無所得,此時修行者方離種種見,自性清淨(只見生命不過是一個冷光團,園陀陀,明爍爍)。修者悟了無無法,無得無失,無進無修。
燃燈古佛無一法受記,苦修行者胸中有絲毫有得有失,我能我會,我悟我達,我聰明我智慧,有道有德,此即落人“增上慢人”。“我”不除,皆墮生死。若是真正的修行者,總不會如此(持我),自有出身之路。
如何是出身之路?昨日有人從天臺來,卻過南嶽去……
和尚解“以無所得故”一句:
修行人到這裏,入園頓之位,眾生因何流浪,不能出期(出不去三界),只為不曾見性(摩尼珠),不能廣知無量空義(宙心)。
從門入者(修行人,有宗門之見,派別之分),不是家珍,眾生被其乾慧(指後天意識),廣覽義理(廣閱經書、道藏、功法等等),猶如蠱毒入心,蘊在胸懷,成“增上慢”(即修不上去的修行者)。
古云:才有纖毫即是塵,從門入者,如一翳在眼,遍界空生翳,若不銷,則不出門知天下事。翳若銷盡(無門之見),始知庵內人,不見庵外事(此句仔細悟悟能懂,故不解),若持著人我(你是什麼宗,我是什麼門,有我之見),我慢不除(偏見,自高自大,門派之見),便生輕易。
修行人,講得維陀經典者(自認會講經說法),上慢不除,生陷地獄。
雲光法師,講得天花亂墜,貪嗔不改,墮落堰(沒修出去,轉世為水牛),若要修出去,甚至超佛越祖,須是念念空寂。
世間幻化,一切客塵,太虛之體,聲色不存,是了事,安樂清淨道人。
要見清淨道人麼?因我得禮你,衲僧眼見鬼,朗州山,灃州水。

有人問及:在前幾集中解心經時,引用了一句詩: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是否是說大部分修行人初入空門均是因為零落以後?
此問有一定的道理,人零落之後,往往易悟出空來,正在興頭上時是難以悟空的,俗話說“財色迷世間”,哪有功夫去悟空呢?但也並非都是零落之後才悟空,也有是通過其他因素悟了空。
此句詩是後晉江南(即五代後晉南唐)金陵清涼院大法眼文益禪師的手筆,當時李後主召文益法師入內宮,時值牡丹盛開,李後主請文益作詩詠花,於是文益法師頌詠出:
擁毫對芳叢,繇來回不同。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豔異隨朝露,馨香逐晚風。何需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但李後主並未因此悟空,而是相反去極時行樂,直到被俘亡國,才歎道: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下面還是寶通和尚解心經“菩提薩埵”一句。
了得人空名曰菩提,了得法空,名曰薩埵,人法俱空名曰妙覺。
四果小乘,著相修行,精進苦行,修無漏,斷塵沙惑,果行圓滿,得四果阿羅漢位。此時如若麂獨跳,神通依然狹劣,墮在聲聞辟支佛,不能接物利生,若不見性,萬劫不能成佛。(前面集子中曾講過,天國中第一代天皇即修成辟支佛遁去,無蹤無跡,第二代天皇則修成佛位,第三代天皇即未來皇玄龍大帝,已修至九地菩薩位,也已入了佛位。)
若要入園頓之位,須是見性,若得見性,反掌之間轉凡成聖,自然機緣悟佛三昧,無師智,自然智,多種方便,尚能度諸迷悟同到彼岸,更不受生,入園覺無礙法門。
如何是無礙法門?此去西天十萬餘。
本已入了園頓法門,但只這一問,又墮下十萬餘……不知讀者是否悟出。
和尚解“依般若波羅密多故”:此句中大部已在標題中講了(見五十七集)。古云: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般若,般若通透,有大神通。三世諸佛被大和尚一口吞盡了也。
會麼?破鏡不重照,落花難上技。
“心無掛礙”一句:修行到此,清淨本然,如來與一切眾生,平等性空。古云:心同虛空界,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持,無是無非法.外清淨,內清淨,內外清淨,外空,內空,內外空,當體即空,天地未有,先有此空。有物始成,先天地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太始太空,太徽太極。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五目不見其蹤,二聽絕聞其響。
六祖云:我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無人識得,若親見一回,超過佛祖。
會麼:三歲孩兒抱花鼓,八十老翁滾繡球。
“無掛礙”一句:虛妄境界,東去無窮,西去無極,清淨之體無去無來,無變無異,故曰如來。(充滿宇宙的虛空即是如來),要見如來麼?
南有天臺,北有五台。
和尚解經中“故”一句:故之一字,圓滿極則,不可說。說亦不得,因說不得,故曰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無有恐怖”一句,悟得性空,東西不辨,南北不分,不受明暗之所拘,獨行獨步,不以萬法為侶,長劫如然,喚作自在。大覺金仙格外超佛越祖,要見此人麼?白頭童子智猶長,半夜三更渡渺茫,任運往來無間斷,不須 子與浮平。
今考大覺金仙,並非是一個人,而是九宮娘娘九位聯手和合成的九宮陣法,宛若一人,稱之為大覺金仙,天上天下無敵,即是九色光疊加交和的光音能量團,聚則為一,分則為九。
“遠離顛倒夢想”一句:若要遠離,先斷貪欲,及除愛渴,愛為根本,愛生貪,貪則顛倒夢想。
佛門的這個觀點,與當今世界的一種提法是不同的。近些年來,世界提出“多一點愛心”。仇恨會導致戰爭,那麼,愛心是否會帶來和平?愛心同樣會導致戰爭。在天神中,西洋女王西姆被稱為是復仇女神,又稱之為戰爭女神,東洋女王九天玄女被稱之為美神、愛神,又稱之為正義女神,而戰爭往往就發生在仇或愛上。無愛無恨,無怨無仇方與世無爭,成就清淨世界。
和尚接下講道:修行者先取自性,愛欲自除,古云:心行處滅,無言無說,絕思絕慮,實無所得,得無所得,其道常存,朝聞道夕死可矣,死了,燒了,無饑無渴,無寒無熱,無起無倒,無睡無眠,無六根無九竅,無四百四病,無八萬四千蟲,永無顛倒夢想,若不如此悟去,于清淨界中,才一念閻浮,早過八千年。死死生生,轉轉不覺,睡長夢而不醒,萬劫顛倒而無止,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夢中說夢,終無了期。
若有人打得澈,透得過,永免顛倒,夢幻頓斷,且道向什麼處去?千聖覓他蹤不見,全身隱在太虛中。
“究竟涅槃”一句:究竟,竟——盡,窮盡之法,全身放下,知見無見,即是涅槃。修行開悟之人,實無我相,本無菩提及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古云:若悟無人我,逍遙出六塵。如何是涅槃?咫尺之間,不睹師顏。
“三世諸佛”一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三千佛,更有窮劫佛,太多了,不可說,但去靜坐吧,這才是最最要緊的。靜坐時,觀過去、現在、未來,皆同一體,如虛空不異相(以前是側重觀空間,現在仔細觀觀時間,時間並不是流失的,它共存於一體,生命能量體可以在時間上前後飄移)。
時間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觀身寂滅,永不斷滅……若人於此頓悟,則迢迢空劫,盡在如今(時間的重現性),於光動地,人法俱忘。不見有過去、現在、未來(歷歷均在目前,過去、現在、未來的同時性),究竟到窮無窮地,究竟到盡無盡地,即是空。
空我無我,我我尚不可得,空色亦無,三世自空。非識滅空(注意,不是識了),識性自空,前際(時間)後際空,故中際亦空,空不落空。
要見三世諸佛麼?鎮州蘿蔔猶自可,青州布衫更愁人。

般若心經21

般若心經21
在五十七、五十八兩集裏已經把寶通和尚講解心經的第一句研討完了。其中,第一句的前五個字又做何解呢?這五個字是“觀自在菩薩”。在經中用的是雙關語,其顯意可從字面上解,就是觀自在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現代注解心經的高僧大德或佛學者、大居士,均是從其顯意,即字面上去解,但佛經的文字往往含有密意,若不解開密意是看不出真諦的,也就搞不清佛經的真正價值。
佛經的真正價值是教給後人一套開悟、修行得道的方法,以使眾生能渡到彼岸,即沿天河而上回歸於一,即宙心。而並不在於它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
心經中的第一句前五個字,在第五十七集中已講了,但大多讀者並未悟出,現再就其密意研討之。
“觀”:是指修行者在打坐入靜時,至極靜入定時,會觀見一“無位真人”常在赤肉團上(指人身),出出入入。此處指的是“元神”、“大靈”即“真我”,即摩尼珠。
“心經”即心徑,此心即是指生命能量體、元神、大靈、摩尼珠、真我,故而可知心經為何稱為經中之經。它的每一句、每個字都是修行人大徹大悟、返本歸源、了脫生死的功法。
很多人都讀過心經,很多人都會背誦心經,和尚在寺裏每日早課必誦心經,寺院裏的每日淩晨和晚上必以心經去擊鼓點,古代祖師用心良苦,只是後人不悟。雖是在寺中這樣規定了,耐不得眾生念經時有口無心。
寶通和尚接下講心經第二句,“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世人以人身誤認是“我”,故而長劫輪回。若世人趁今天、今生你這個人身,去修行,常自反照(即止、觀修持法,或禪定修持法),就能照見五蘊淨盡,清淨本然。古人則云:蘊空法。此時,將頭臨白刃,猶如暫春風。(產生了神通)。
舍利弗見天女,問:何不變卻女身去?天女答:我十二年覓女身,了不可得,叫我變個什麼?
和尚說:前輩祖師修到這步田地,皆得蘊空之法。鏡清和尚住在寺院裏三年了,就連當地土地神都見不到他長得是什麼樣(即鏡清和尚已修成隱身了)。會麼?只見六龍爭戲舞,誰知丹鳳入雲霄。
和尚講第三句,“度一切苦厄”:若不得五蘊空,依墮落生死界,再受輪回苦。老子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有身皆是苦。
這裏的“度”,是指掌握蘊空法的人,就可以度過一切苦厄(指六道輪回,這裏主要是指天人以下的五道輪回,因為天人中的天尊均已掌握了蘊空法)。很多注經者,把“度”解釋為,觀音菩薩能渡人救苦,這不是經的本意。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子,著道德經時,已悟徹了,但一時未成就蘊空法,故而才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後人評注老子這句話時,誤解為老子是否有什麼人世間的災難。老子並非指此。
會麼?和尚說:舉頭鷂子過新羅。
和尚講下一句“舍利子”:此為雙關語,顯意是指釋佛門下的弟子舍利子,密意是:舍者離也。子即指房舍裏的主人。利是有利於的意思,人身如房舍,如客舍,主人(真我)暫住於內。房舍要壞了(死了),主人即離開,利子長存。藥山說: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要識這個麼?獨超三界外,更不戀娑婆。
和尚講“色不異空”:坐禪時,以心觀境,境上有空,見色便見空,心即是空。但眾生的體性只是能看眼前的這些,應物現形,長的就是長形,短的就是短形。而禪定到一定功夫時,方者方空,園者園空,黃者黃空,小者小空,大者大空,遠者遠空,近者近空(什麼都空了,色不異空)。(即是禪定時,靈體離開人身時,就會感知色不異空),反觀自己(靈體看自己)也是空相。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寶志公(即寶華山祖師)說:有相身中無相身。
會麼?和尚說:雨洗淡紅桃萼嫩,風搖淺碧柳絲輕。
和尚講“空不異色”:色與空實際上是一種,但凡人眼裏卻是兩般模樣。而諸菩薩、佛的智是平等的,無分別心,故而才知空不異色。反之,凡人智見不平等,有分別心,則是色就是色,空就是空。三世諸佛、菩薩亦是空,二十八祖、六代祖師也是空。四聖六凡也是空。上至諸佛下至螻蟻,各個本來總是空(同出一源)。只是因為眾生執著,不知是空。隨物流轉,不能歸一。只有通過修行,悟空身心平等,遍法界何更有二?
會麼?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和尚接下講解“色即是空”:眼是色不能見,只是真空能見。耳、鼻、舌、身亦復如是。腳是色不能行只是真空能行(這裏是說,人體不過是生命的載體。真正的主人——真空即心,即生命光音能量團,主宰著人身的感知),實際上,修行到家時,“真我”是無眼能看(天眼通),無耳能聞(天耳通),無腳能行(神足通)。那時(指修成以後)六根可遍身互換,神通妙用。古云:通身是,遍身是。會得色空不異(修成了),真空妙理。所以道:色可色非真色,空可空非真空,總歸大空畢竟空。自性空,本性空,空空不可得空。二十空門原不有,且道這裏,似個什麼?常憶江南三月裏,鷓鴣啼處百花新。
和尚講“空即是色”: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無二。只是不修行的世人,著相分別,隨聲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覺。會麼?亦無空,亦無色,布袋和尚逢拾得。
和尚講“受想行識”:因有眼故,便受其色;因有色故,便受其想;因有想故,便受其行;因有行故,便受其識;因有識故,便有六根;因有六根,便有六塵;因有六塵,便有六識;因有六識,共成十八界;因有十八界,便有四大五蘊,便起六十二見;即起六十二見,便有八萬四千差別相。故而隨聲逐色,流浪生死,終無止住(指人不能了脫生死,常住輪回之中)。
修行人若要生死斷、輪回息,但從一根照破,則可令四大五蘊淨盡,廓然無我,當下空寂,塵勞妄想一時頓息。人亦空,法亦空,二相本來同。
會麼?佛祖位中留不住,夜來依舊宿蘆花。
上篇中研討的四禪八定是漸悟法門。本篇從五十七集研討的是“一心禪”頓悟法門。若想頓悟,要從第一集起仔細看前面一——五十六集,均是為本篇(第五篇)打基礎的。

一心禪,在現代社會裏幾乎已絕跡,倒不是現代人比古人笨,只是環境變遷了,現代人所處的環境複雜了,人心不古了,故而一心禪絕跡了。現代社會的禪,均是次第禪,漸悟法門,如四禪八定。現代人修禪,還是要從四禪八定入手。若修一心禪,必須仔細念本叢集的一——五十六集,它可使你開殼、開竅,有所悟,在此基礎上,自五十七集則進入一心禪。
下面是寶通和尚講心經中的“亦復如是”一句:既無我故,萬法皆無,總歸於空,喚作萬法歸一(習氣功者常說萬法歸一,但不知什麼叫萬法歸一)。萬法歸一,即不落第二見,說到這裏,沒什麼可說的了,心行處滅,動念即乖(如果此時,即打坐入靜,修到此時,還想動念頭去說什麼,講什麼,則是畫蛇添足了),安排即錯(再行有為法就大錯特錯了)。修行者此時不得動著(即心不可動,身不可動),動則打三十棒!看你敢動(修到此時已成功了,若再動則前功盡棄)?!
會麼?和尚說:百舌未休枝上語,鳳凰哪肯共同棲?
枝上的百鳥還在動,鳳凰是不會來的。寶通和尚心軟了,弟子們修到此時不容易了,於是手持戒棒,看哪個敢動!親自為弟子把關……
和尚講“舍利子”(經文中出現的第二次):諸漏已盡(修到此時已成就了漏盡通——六神通中第六通),以歸寂滅。此時修行者若打算捨棄人身,出三界,天地不能拘,回超法界外,自在更無憂,名曰舍利子(此為三字的密意,經文到此是一段落,講的是從入靜至修成的經過,這也是寶通和尚修行的自我體驗和印證)。
有人問:打坐入靜時,元神出竅,寶通和尚為什麼稱之為無位真人?
無位真人是元神的隱語,元神、摩尼珠才是真我即真人。他原是自在菩薩,在天上有位(比如一地菩薩位或二地菩薩位),只因思凡,或下界渡人或犯戒、犯天條而下界輪回,有了人身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故稱無位。
另外,一心禪的頓悟並不是說通過某句話參禪一下子就修出去了,頓悟,就是一下子明白了,明白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了,但並不表示具有了六神通的功能,僅僅是開悟而已,但開悟了,就修的主動了,就易自覺去修了,開悟的下一步是悟道,悟道了,還要實修去證道,證道了,才是以後的得道,即獲得神通。
此外,龍蛇大丹法,即九陽昆侖神功第四式,就是為完成月輪中的陰性體與臍輪中的陽性體的和合,金字通天一式是為了攝取天地間的生命光子能量,潭中觀月一式是為了將靈體從心輪引到月輪,金丹大開一式是讓摩尼珠去衝開梵天輪,去完成化神還虛。
和尚講“是諸法空相”一句:心經從第一句“觀自在……”到前面這一句“舍利於”為止,一味談空,講的是從入靜到修成的全過程。如若還不明白,還有疑問,你什麼也不要再問了,我什麼也不講了,但去靜坐好了,只有通過靜坐,反照照見五蘊實無所有,自然入空。既得入空,其法亦空,人、法俱空,自然體去、歇去(此時,你就什麼也不要練了,任其無為無法的休歇去)。經云: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到這裏,自然放下,無佛可做,無生死可斷,無涅槃可證,園陀陀,光爍爍,無依無倚,此即等覺、妙覺之地。
若更有絲毫(有絲毫的動念,不是一心不亂),覺得是否還有什麼可證可修的,則隨生死界,永劫受沉輪。
會麼?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和尚接下講“不生不滅”一句:到上一句講到已修成真身了,所謂修成真身,就是通過打坐入定找到真我了,不需要再去修什麼、做什麼了,這句不生不滅是直言直說,全談的是理性(有生有滅,全談事相)。即眾生具足法身、虛空之體,亙古亙今,不曾生不曾滅(生命是永恆的),不變不移(真實的自我,生命永遠是一個生命光音能量團)。它無去無來,無舊無新,湛然常寂。四大五蘊(生命載體如人身、動物身等等),從他虛生虛沒(輪回生死,指的是生命載體有生有死),而於自己法身總無交涉(載體,比如人身死了、生了,並不影響法身——真我),和光塵不染,三界獨為尊,此是長劫虛空不壞之身(指生命能量體)。
經云: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會麼?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海水無痕。
這句經文講的是生命能量體(真我)的體性,第一,永恆性;第二,不染性,即生命載體只是承接它,不能沾染它,陽光、燈光、電光、塵灰可以穿過它,但不能與之相溶,這也是第三,虛空性;第四,靈性,即無所不知;第五,獨立性,它既可與宙心相溶充滿宇宙,又可飄移出而獨立存在;第六,依附性,可以依附在動物、植物、人身上,而成為其主宰。待載體損壞時,即可離去另尋載體。
和尚講下一句“不垢不淨”:此為生命能量體,佛門稱之為法身的屬性,即不染性,本自清淨,無濁無淨,壞不得,燒不得,染汙不得,如蓮花不著水,又如水中月。
要見麼?佛面猶如淨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
上句是隱語,佛面,即指你的真實生命體的樣子象十五的月亮,是個光音能量團(摩尼珠),而佛即是宙心,它明亮得像是由數千個太陽組成的,光芒四射。
這句詩文,表示寶通和尚已經悟道了生命的本質,併發見了宙心的存在。他是通過打坐入靜來證悟的。
和尚接下講“不增不減”一句:此也是生命能體的屬性,它是虛空之體,空劫之身,增不得,減不得,壞不得,在聖而不增,在凡而不減,如如不動,無欠無賒,贊不得,毀不得,體若虛空沒崖岸,上乘菩薩信無疑,中下聞之必生怪(最後兩句是說,我講的這些,只有上乘功夫的人才明白,中、下層次功夫的人必生疑)。
會麼?和尚說,喚作一物即不中(此即,你若是把生命能量體當作或看成是一個東西,那就錯了)。
和尚講“是故空中”:清淨本然,棒打虛空空不痛,典賣虛空不值錢。
會麼?和尚說:欲言言不及,山東河北好商量。

唐朝的寶通和尚講心經裏的“無色無受想行識”:
上句的是故——因此;空——虛空;中——體。因此虛空之體,安於色空,而不受色;安於聲空而不受聲……安於想空而不受想;安於行空而不受行;安於識空而不受識。六道四生,一切假名,都無所受。
清虛之理,畢竟無身,行如鳥道,坐若太虛,十二時中,佛眼覷不見,為甚覷不見:錦鱗在深處,白鷺不知蹤。
“無眼耳鼻舌身意”:
有此六根,才隨順眾生之說,即產生各種妄想妄念。諸佛慈悲,以幻滅幻,非幻不滅,不滅者是眾生本來具足法身。
法身即非法身,是名法身(所謂法身,並不是法身,只是給它起個名叫它法身,即佛門將生命光音能量體叫法身,也叫真我,也叫心,現代氣功學中叫它資訊體,或叫生命場等等)。
法身有名無形,它大時能充滿虛空,小時猶如針尖,作為善知識就是要引導眾生親見法身,若得親見,轉凡成聖。
僧問雲門:如何是清淨法身?雲門曰:花藥欄。僧又問:便憑麼去時如何?雲門曰:金毛獅子。
雪竇頌云:花藥欄莫顢頇,星在秤方不在盤,便憑麼太無端,金毛獅子大家看。
僧問大龍: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龍答曰: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簸。
祖師一一為眾生指出:若親見自己法身,萬劫不受輪回。
和尚說:要見法身麼?是何顏?剔起眉毛著眼看,擬議之間隔千山(意思是,你又搞錯了……)。
和尚又返回來講修持的方法,解“無色聲香味觸法”:
此六塵皆從一根上起,比如從眼根上起,修行者在修行時,但照一根,反照從何而起,若識起處,知根本生(此即止觀法,亦即禪定法),進爾反照根本身,非我有我身,既無十八界,頓然清淨(悟了)。
此時,觀身無身,觀法亦然,總歸空寂,這時修行者更去靜坐,觀過去所做,現在所作,多種聲色香味觸法安頓何在?既無所有,猶如昨夢,此時我心本空,罪福無主,何看是罪?何者是福?諦觀心是本來空,是則名為真仟悔。
二祖問達摩:乞師安心。達摩云:將心來!我為汝安,二祖云:覓心了不可得。達摩云:為汝安心竟。二祖,於此大悟,得無心之道。
三祖乞二祖懺罪,二祖云:將罪來!我與你懺,三祖云:覓罪了不可得,二祖云:懺罪已竟。三祖於此大悟……
會麼?對坐不相見,光影照驢面,靜坐絕織塵,虛空不通線。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意為,十八界皆是因執有眼界,而連累十八界,但去眼根,反究虛假,六根皆歸敗壞,總無真實。若修行者能常在定中,無有不定時,則無散無亂,孤明獨照,猶如秋月(天目前的性光就不會散亂,形成一個穩定的、猶如秋月樣的光團,孤明獨照,這就是摩尼珠,生命光音能量團、真我),園陀陀,光爍爍,普天匝地,照徹十方,山河大地不能隔礙,靈光獨耀……即如之佛。
和尚講“無無明”一句:一切眾生人人盡有無明,起差別心,百種煩惱,並常取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起十八界,心處六情,如鳥投網,出殼入殼,輾轉不覺,流浪經劫,皆因無明而起,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皆由無明為始,一切眾生,不識無明緣起,因被所累,曆劫受苦。
忽然自覺,無明起處,朝打三千,暮打八百,令其死中更死,萬緣俱息。
無無明,暗示有明,但佛門又以“有”字為錯,故不可說“有明”,只好說“無無明”,此句仍是隱語,暗示“有明”時.方為修成,何為有明,即天目前出現了摩尼珠,宛如秋月般的明亮。
僧問投子:大死的人,卻活時如何?
投子曰: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千百年來,人們不知這一問一答做何解釋,現代人更是難悟出這兩句的含意,此問答皆用的是隱語,僧是用隱語問,師(投子)是用隱語答,可就苦了後世人,如在雲霧中,把這兩句翻譯過來是:
僧問投子一個有關無明的問題,他說,他已經修到無無明瞭(大死的人),但是若又產生無明怎麼辦?(卻活時如何?)
其師投子說:不許夜行,即是不許無明復活(夜——無明),方法是必須把天目前的摩尼珠(投明)修出來,修出摩尼珠,無明便不能活。
和尚說:于此直截根源,掃除心地,不見有身,身盡無明盡。輪轉生死,一時頓脫。古云:無明實性即佛性,於此—一明得,轉無明作佛。
“亦無無明盡”。
有身即有無明,有無明,即成昏暗,不知不覺。若能轉六根,作六神通,凡夫即是聖人,若能不得,凡夫被物所轉,終日忙忙,無本無據。
若能轉得,修出摩尼珠,轉六根為六神通,雖終日忙忙,但是無妨,終日為,未嘗為,居塵不染塵,在欲而無欲,和尚說,還是去修吧,去靜坐反觀自己,若不見有身,無明亦無。
古云:無卓錐之地,喚作了事的人,喚作無心道人。
和尚又說:莫道無心雲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且道隔哪一重關?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
和尚這裏用的又是一句隱語,為何不直說呢?古人留下的東西是給用得著的人看的,雖是隱語,一旦你修到那步田地了,就會悟道,就會明白它說的是那回事,如若修不到那個地步,直說出來也沒有用。
古人所謂參出來了,並不是從句子裏、文字上參出來,那是參不出來的,若是能從文字、句子中參出來,就不叫玄機妙語了。古人的參,是修出來的,是靜坐修行、煉功,修出來的。今天若是不能從文字上悟出,不必去費腦筋,但去靜坐,把摩尼珠修出來,一個宛如秋月的明亮的光團呈現在你天目之前,那時,你就明白了,明明白白了,因為那時,你的眼目前,有一個又明又白的秋月,故說,目前明白。

在上一集,和尚是用隱語道了玄機,千百年來,修行者一直在設法解開這幾句,但是,修到那一步的人,參透了、明白了,也就過去了,無暇去說解了,未修到的人依然在迷霧中。
現將上一集中最後的幾句隱語解出,供修行者參考。
無心道人,是指已修成摩尼珠的人,謂之已得道了,故稱為道人,無心,意為透明,轉意為心明,心明者眼亮,目前出了秋月,摩尼珠。
但是這不算完,無心猶隔一重關,意為還要闖一道關,闖過這道關——白雲關,方可尋到谷口,方可歸巢——到家(宙心)。
何為白雲關?何為谷口?修到那一步時,你就會碰到,白雲關是一道極亮的光牆擋在你面前,使你被隔開,無法進入谷口,谷口即是三維時空與多維時空的連接點、進口、洞口,此谷口外有一道極亮的光牆,和尚稱之為白雲。意思是,雖是明白了,但仍未修出去,還要過白雲關。
在前面一些集子裏講的“金丹大開法”即九陽昆侖神功第二式,就是夜闖白雲關,功法是用金丹炸開光牆,通入谷口,又稱古洞口,但注意不要將洞口堵住,否則有去無回。
這段戲在前面也講過:玄龍夜間白雲關,九宮陣法來助戰,不料飛來金光軍,南天門外有渡船。
修行者一旦炸開了白雲關,就會碰到接引之光,至於能不能從古洞口回來,那就要看造化了。
和尚講解心經“乃至無老死”一句:修行人若得無明盡,便無老死之說(此句又作何解呢?有人認為無老死就是長生不老、不死,對嗎?修得無明盡,便了知了生命的本質,它並不是人身,而是生命光能團,即摩尼珠。即使人身老死了,生命依然如故,不存在老死之說,不可理解為人身長生不老、不死,那將誤入歧途了),故而生則從他生,死則從他死,病則從他病,老則從他老,於大徹底的人,自然全身放下,且道死了,燒了,向甚麼處去?且道:無影樹下,嘯月吟風,無縫塔前,安身立命。
諸佛修行,只到無身處,我身既無(燒了),生死何有!
經云: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菩薩,若是見性之人(修成摩尼珠),目前無法,亦無眾生,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佛不度眾生,一體同觀,萬法歸一。此即謂: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和尚解“亦無老死盡”:
學道之人、修行之人,如剝芭蕉,去一重又去一重,直到去盡,無下手處,方謂返本歸源(回歸宙心),到了空不空處,脫體全忘,不存蹤跡,不僅名字不可得,十二因緣,六度萬行,頭陀苦行,一時頓脫(全放下了,了脫了),此時如枯木,如死灰百不會的人。
古云: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緣無事可思量。此時,若更說生、說死、說因、說果、說心、說性,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心法雙忘,人法俱空,復是何物?木人半夜穿靴去,石女天明戴帽歸。
此處又是隱語:心法雙忘、人法俱空時,修行人到這一步是,是何物了呢?木人——意指成佛了,寺院裏佛像是木雕的,石女——成仙了,古神廟裏神像是石刻的。

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般若心經20

般若心經20
甲:《心經》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乙:師說《心經》多解,到哪一層次有哪一層次的解,解《心經》沒有頂峰之說。全在於聽者能領會的程度與說者能領悟並能表達出來的程度,還要根據聽者所能接受的程度因時施教。
你若問佛門僧尼及大居土,何為苦厄?均會一個個口若懸河……病苦、老苦、悲苦、痛苦、離苦、辛苦、求苦、求之而不得之苦、得而復失之苦……但師說,這種種苦皆不是《心經》所說之苦,皆為一時之苦而不是三世之苦。《心經》所說之苦,是指三世六道輪回之苦,而不是指一時一世之苦。《心經》所說之苦是四個字“顛倒夢想”,指出只有在行至深時,即修般若波羅密多大神秘密咒行到深處時,方能照見五蘊皆空,然後才能度一切……
這個“度一切”有兩解,其一是指你自己“自身”的一切,這個一切就是現在、過去、未來三世三時……其二的一切,是指眾生,即才能度化眾生。意思是說,在沒有修大神咒至深時,度化眾生是句空話。
一切苦,就是三世時顛倒夢想之苦,即三世時的生死死生之苦。意思是只有在具足大神咒成就時,方可超脫出三界六道輪回,了脫生死。
厄,是指運,命運,六道輪回的運程。
《心經》在寫法上,首先是觀字,即亮出了法門,第二是自字,告訴了方法。從“在”字至“度一切苦厄”是個大倒插筆,是說觀、自這種修法,可成就個什麼。然後,從“舍利子”開始,又重新細說觀之一字法門。下面繼續研討《微學》……還是“成年戰爭”。
成年戰爭,是說年年戰爭,……比如人說,成天打架,意為天天打架……
《微學》認為:自殺最多使心理和身體的運轉出現暫時的倒退,即:返回虛空。這種返回僅僅是相對于心理生物實體的結構活動而言。因此這種倒退是完全相對的,因為它立刻就被虛空吞沒,並再重新投入礦物、植物、動物、人……故知,沒有比自殺更無價值的了……
甲:也就是說,以自殺的法門去超脫,是度不了一切苦厄的,反而是增加一次苦厄的機會。
在《修行者》第四、第五篇裏面,有一句話叫做佛面猶如淨滿月。佛面猶如淨滿月,古代的先驅們他已經開示了,什麼叫花開現佛呢?這個佛就是這個月,就是這個滿月,就是秋月。
然後呢,道祖又講,花開見秋月以後,還要接著修一輪紅日,一輪紅日照月明。就是要把一輪紅日修出來,然後,還要完成用一輪紅日呢來反照。
這個“照”字,就是《心經》裏面的觀行照度的那個“照”。在這個照字的過程當中,完成日月合明。
道祖開示修行的第一步,所謂道門說的“閉關”啊,這個“關”他用的是個同音字。實際上道祖開示說這個閉關的“關”就是大觀的“觀”,從“觀”入手。這個“觀”以後,還要修大行。所謂大行,觀行照度裏面的大“行”。
這個照,在照這一步,實際上就是說已經修成了遍地花開見秋月,而且還要——花開現佛了、已經修完這個層次了——還要進一步修一輪紅日當空照。那麼當空“照”呢完成第三個字,觀行“照”這個字。
行功中,空中一位女菩薩背對著我說:雲度....同時顯示出一個“雲”字和一個“度”字。又說,五蘊皆空方為度,五蘊不空是鬼渡....若要菩薩行....就得有照....有照之后方可度一切苦厄。《心經》的度,是照見度....南無大德觀世音,南無大藏王菩薩,南無獅子香菩薩....
她一直是背對著我說話....我就用觀力把她轉過來,想看看她是誰?剛一轉過來,她卻笑著以一只手遮面....隨后消失....

乙:行觀至此,已涉及《心經》“觀行照度”四大功法的度法了....總的次第或程序看來是這樣的....
一、 瑜伽行....是起步,目的是成就心相應以成觀。
二、 月下行....即,在得月的基礎上進一步相應以成觀,即漸次進入《心經》的“觀”字。
三、 從巫山行至斷后行皆為在觀中解決法障和波動心的問題,目的是成就菩薩行。
故知觀字后面的行是分為兩大塊,第一行乃屬于瑜伽行側重在相應、心法....第二行是從初發菩提心開始而步入菩薩行....菩薩行的目的是照,在功法上就是將西天月與日和合,和合之后的明在(再)漸漸提煉為吉星,當吉星高照時,可謂之摩尼珠有成。從觀中發現,這顆吉星呈撲克中的方塊形,即菱形。菱形一般又稱為寶石形。
四、 照,又分為兩大塊,一塊是照,一塊是照見。即第一塊是照五蘊,第二塊是親見照五蘊皆空....只有在照見五蘊皆空之后,此時就算是行到了“度”字的門外....
五、 進入度字之后,大體又分為“得度”和“行度”。第一步是自身的得度,得度者又稱為得月人。第二步是行度,此屬助道行,即度己度人。
《心經》把修行排在觀之后,即先觀而后行。大觀具足之后,不行則已,若行則行深....
由此可知,如若不行深,那麼一切行則只能是象徵性的修行。故而在步入修行之前,先應觀個明白...
.只有在觀中方可漸次步入修行,故知,觀之前的一切努力稱為修煉。
女神功法以及《修》一書僅僅是幫助學人成觀,以及開列出一系列的在觀中可能出現的現象,其中包括隱象的變化以及行觀者可能存在的各種心理反應。一旦具足大觀,餘下的行、照、度自會有“人”教習,不用自己再去操心,只須順其自然則矣,如若那時你再自作聰明....班門弄斧....畫蛇添足。
難點在于成觀,而成觀唯相應二字。認真逐字閱讀《修行者》之必要,不僅僅是助你成就相應,更重要的是把握你去成就大觀而不是鬼道觀。
雖說鬼道觀也是多層次生靈作用于人之后所形成的反映,但其危險在于,一旦脫體之后,相應誰則歸往誰....亦即,觀誰歸誰....
因此,一些學人已步入行觀了,未步入者不必羨慕,已步入者切忌驕傲。因為一旦成觀,就表示你已經步入了危險的領域....把握分寸是極為重要的,否則極易為圖像語言所誤導。誤導的原因是:一、觀鬼道;二、波動心、法障等等引發的音魂虛幻;三、對圖像語言的錯誤理解。
從次第的角度看,一旦成就了大觀,就會引發菩提心,從初發菩提心開始,就算是正式步入了《心經》觀字后面的行,此即菩薩行深般若。
社會上乃至宗教界的不少人說他已發菩提心,要修行并渡人...
這種認識皆屬于不知深淺。
從佛門《心經》開示的理論講,不成就大觀,是根本不可能發菩提心,因為你還根本不知道菩提路是怎麼回事?僅僅是聽人說,或是看了一些宣傳品,就誤以為自己是修行者了....
古代,入佛門剃度往往在菩提樹下,比如六祖在廣東正式入佛門的剃度就是在菩提樹下。那麼,為什麼要在菩提樹下剃度?
初,釋佛收弟子皆令其在菩提樹下....這本身就是個圖像語言....剃度在當時是表示了斷紅塵步入修行之路....但是,若要步入行,必須在樹立起菩提心的前提之下....
釋佛的弟子有個極特殊的情況,是后人無法比的....即,釋佛的弟子在入門之前就已修瑜伽多年而成就了觀。之所以去釋佛那裏去當弟子,是因為觀明白了從而發了菩提心。故知,人門為釋佛弟子的,從入門開始就算是步入了行。
那麼,人們就可以理解釋佛為什麼一錘定音,指出末法時期以觀音起修方可獲圓通....即,以后的人就不能再像釋佛弟子那樣一入門就從行字開始,而必須先從觀字開始。
何為圓通?圓即圓滿,如中秋月....通字在《易經》《易傳》中孔子有詳解,即通達無礙....那麼,通達什麼?無礙什麼?即,通天徹地無山水之礙。
以上講的是有關修行的最基本的常識。
乙:寺院裏有歷代祖師一代代留下的規矩,一是晨鐘暮鼓,二是每日上大殿必誦《心經》....可知何故?就是廟裏人也是說不明白不知其味....
晨鐘表警世,敦促終日乾乾精進....暮鼓表回歸,以鼓催行....但歷代祖師一代代傳下的規矩是:鼓點必須按《心經》原文一字一錘,共擊三遍《心經》…其密意就是,回歸唯靠《心經》,此乃佛祖、佛王之一錘定的音。
歷代祖師代代傳下的規矩,那一字一擊鼓,必須要擊出風雨雷電之音韻....可知何故?

風表鳳,表沖天鳳,表回歸,表必須與鳳相應....雨表情,繫之以情方可切入相應....雷表上行斷魂,沖出斷魂,一鳴驚九天....電表閃,引申為霹靂,表徹地,表炸獄關....表破牢關....即雷與電表通天徹地行。
甲:其收功後做衛生拖地....暗想以後應該看看《心經》....卻是忽地顯出大日宮主的笑容,曰:有長進.....知道念《心經》了....又說,深閱“修行者”之後再唸《心經》,其味無窮盡....《修行者》給人以智慧,女神功給人以能量....

乙:師讀了一段《心經》……《心經》曰: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是七層次,那麼有所得,則表示在六層次以下……
上述那個圖像語言就是演示了什麼叫崑崙貫頂。在《心經》裡,把崑崙貫頂稱為”照”。故知,照也好,崑崙貫頂也好,對於凡俗的人而言,只有依靠相應。因為凡俗的人已經沒有那個巨大的能量形成崑崙,只有用相應去借助宇宙的力量。
誦《心經》表修佛修菩薩超凡入聖唯依《心經》行。
甲:如此,我明白了,《心經》的立點不是站在地球上講的經,而是站在月臺上講的經,是月臺之經。觀音站在月亮上說這個月亮經,我們凡人在地球上聽自然是摸不著投腦不知講的是什麼東與西?於是才有《修行者》,每兩萬個字解《心經》的一個字,這也叫萬字歸一。觀音說她那個叫一字法門,若如此《修》一書就叫萬字法門,而這萬字又正好是佛門的圖騰,是道門的太極圖……


真正能了脫生死輪回的修行方法,釋迦佛共總結出二十五種,詳細記載于楞嚴經裏。這二十五種了脫生死輪回的方法中,文殊菩薩與釋迦佛,認為最適合人類修行的法門就是觀音法門。那麼,什麼是觀音法門呢?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經中介紹了觀音法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更詳細的介紹了觀音法門。經文介紹: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即,觀音法門就是“深般若”法門。目前,國內成百上千座寺院,十幾萬和尚又有幾人諳知“深般若”法門呢?又有幾人能講解或是肯去講解“深般若”法門呢?
可以明確講給你:第一. 若不明了生命的本質,修哪一門也沒有用。如果你能從本叢集中真正明瞭生命的本質,最好再多讀幾遍"心經",好好體悟心經中的每一句話,從而加深對生命體本質的理解和認識,這樣你就基本上解決了修的理論問題,找到了修的航向。如果在理論上沒搞明白,把航行方向搞錯了,那是修不成的。第二,就是修的方法,目前,所有的修行、修煉的方法都可以,因為都是低層次的方法,在生命能量級上,充其量不過是三級,而大多是兩級或是兩點五級,三級以上的修行就較難了,是極難的。在前面一些集子中已詳細介紹過,要修到四級水平,一百萬人裏幾乎才能出一個人。修到四級水平,不是一世所能達到的,那要看你前數世、數百世,有沒有那個根基。

佛門中修心的最著名的經典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部經是記錄釋跡牟尼佛向其弟子——舍利子講述,觀世音菩薩是怎樣修心的,以及修心後的成果。
佛說:觀自在菩薩是修行“深般若”時,修成了無分別心,故而照見五蘊皆空,從而能度一切苦厄。佛向合利子講述,一旦修成無分別心,就會知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也是同樣的,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各宗門、各教派的真正的修行者,若真想修心,此“心經”不可不讀。你若有門派、教派之見,就說明你有分別心,那麼你的修行往往僅是處於低層次的、形式主義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有素者、無分別心者,是無宗教、門派之見的。觀世音菩薩就是無分別心、無宗教、門派之見。觀世音菩薩實際原已是佛,有人稱之為正法明如來佛,有人知道,觀世音菩薩就是阿彌陀佛。
中華天國中的第三代玉皇大帝——玄龍,就是觀音之子,也是伊斯蘭教中的真主之子,他同時也是西洋天主教中所說的上帝。因此,凡人間的宗派之見,純屬多餘。玄龍的啟蒙師父就是道門中的通天教主,而他的導引師父就是釋逸牟尼佛。
中華天國中的第一代玉皇大帝早已遠離天國,他是古佛,第二代玉皇大帝——天公,雖仍在天國,也是業已成佛位。第三代玉帝——玄龍之位稍低,卻也是九地菩薩位,也是身居佛位。這些已在“妙語”第一篇中論述過了。
讀音應該怎樣研讀“妙語”叢集呢?如果僅是想從中求功法,聽故事,那就意義不大了,而應逐句去體悟其中的“妙理”,方可悟出心德體會,方可開悟為自己導航。

修持者若急於求成,往往欲速則不達。不把原理吃透,往往一做,貌似神離,似是而非,到頭仍是一場空。
要修明月,修九陰昆侖神功,必先修心,否則明月是出不來的,故而要好好體悟“心經”。
習者要問,修明月爲什麽非要體悟心經?殊不知此月非彼月,月從心上升,不修心,心頭之月是升不上來的。
宇宙中二十八星宿與人道甚有關聯。其中每七星組成一星座:即青龍星座,白虎星座,朱雀星座,玄武星座。古有:行,左青龍而右白虎,前朱雀而後玄武之說,此說到底是什麽?它就是九天玄女的一個陣法,叫五行陣,是天人行軍布陣的一個陣法,也是五個天人爲一組對付天魔的一個作戰陣法,也叫青龍白虎陣。
組成青龍星座的七星中,其中一星稱爲“心月”,心月就是西王聖母的一個化名,或一個化身。在其與玄女所傳的九陰昆侖神功中,就是專修心月,故而修月必修心,否則月無形。
佛門弟子會問:我乃佛子,若修神門,似有移宗越門之嫌,如何是好?你若真是佛子,就應無分別心,佛祖在“心經”中早已講述:“萬法空相,萬法同宗”。再者,傳此功法的兩位天尊本是觀世音(即正法明如來佛即阿彌陀佛)的兒媳婦,你又是想去西天的人,何必有此分別心。

再如心經,從經文上首,可謂是經中最優美的經文,最好能通通背誦,誦心經是一種無比的藝術享受,從中可體味佛祖的悲心,觀音的成就,最後,經中告訴你一句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那麽,這句咒到底是什麽,它的含意是什麽?
很多人異口同聲會說:此咒是,揭蒂揭蒂,波羅揭蒂,波羅僧揭蒂,菩提莎婆訶。
但是,這句梵文真的是大明咒嗎?真的是無等等咒嗎?這句梵文的含意到底是什麽?
現在,我告訴你,這句不是大明咒,這幾句的含意是勉勵你好好修吧,抓緊修行吧!那麽真正的大明咒是什麽?
真正的大明咒只是一句: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它的含意是:我與宇宙同在。或是我與大日如來同在,若換成道門的語言就是:我與太極球同在。
有人會說,找遍經文也找不到這種解釋,那是哪位師父告訴你的?!我只能說:你雖找遍經文,但沒找到地方,另外,這句咒是本師告訴我的。

其中般苦波羅密又分為廣般若和深般若。在著名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經文第一句就告訴讀者,觀自在菩薩修行的是深般若,故而心經是修行者的上乘經典。

還是書歸正傳,看和尚念經修持。一0八響天鍾之後,是撞大鍾禮十方三世一切佛,唱頌(煉腹中音、丹田氣),隨後擊天鼓,以鼓點打出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並要擊出風、雨、雷、電之聲。

在古代,一些高僧證悟出其中的一些神秘,並用他們的語言描繪了出來,但是,這方面的東西經常是無法用言所喻的,例如唐朝一大和尚講述他的體悟:
一、心(讀者應知,佛門所說的“心”僅與心臟的心同字、同音但不同意)是眾生之本源,一切諸法同歸于心,萬法是心之異名。見色便見心,眾生只見色不見心,是因為識性(後天意識)昏暗,不覺不知。
若能窮究(坐禪),步步行行(從初禪至二禪、三禪、四禪……),念茲在茲(入勸入定),忽然親見,名日見性,此性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須是左顧右盼,回頭轉腦,瞻之在前,忽然在後……此性無形無相……
此心此性即是生命光音能量團,對個體生命而言,就是摩尼珠。“心是眾生之本源”一句,是說宇宙生命的起源,於宇宙心,由宙心飄流出來的生命光子就是生命之心,就是構成人身的真我。
會嗎?若得心空皆及第,凡聖(指凡人與天神、佛)原來共一家。
二、若信於此,但去靜坐,坐令極靜,舉心動念,有一無位真人.常在赤肉團上,出出入入、餘(指那大和尚)親見此菩薩,悠游自在,他與吾起坐皆相隨,同起復同倒,同歡同笑,同叫同鬧。
會麼?眼裏聞聲方始知。
從上述一、二中可知,古代人已證出生命的本源,但是又能用何種語言去描繪呢?用什麼語言才能說得情呢?下面繼續看對宇宙的描繪。
三、梵語“摩訶”,中文意為“大”、“平等”,或世間最大莫過於“虛空”。摩訶即虛空,即宇宙。
金剛經說:南西北方,四維(指三維空間,一維時間)上下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說:不可思量,世尊。
古人已證出,宇宙是無邊無際的大,儘管有地球、太陽、月亮,但相對於宇宙而言,宇宙仍是象什麼也沒有,它太大了,只呈現一片虛空。地球所在的太陽系、銀河系處於虛空之中,它的周圍都是虛空,地球的位置在虛空境(宇宙)的東方。古人只能用當時的語言來描繪宇宙的大和虛空性。如:
灌溪說:十方無壁落,四面亦無門,大道(指宇宙、虛空、摩訶)無邊際,虛空難度量。
雪峰說:仰望不見天,低頭不見地,誰知有一物,更過於此,太虛雖廣,不能包其體,日月雖明,不能喻其光。
這裏雪峰描述的是宙心,說它比虛空還要大,虛空都包含不了它,這是指宙心向外飄移的生命光子流,它能飄移出宇宙,而進入黑洞海洋(詳見四十七集、五十一集)。而這個明亮的光源宙心,日月雖明,也不可比喻它的光亮。
上述是古人注解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的幾段文字,古人注經是用體悟、證悟去注經,是修行到了那個層次之後,用證悟後的語言去注經,後人注經就不同了,沒有修行到那個地步,只能是字面上,咬文嚼字,越注越偏,讓人看不到佛的本來面貌了。

下面繼續研討古人的證悟,通過古人的證悟不僅可以知道他們到底證悟到了什麼,了知他們使用的方法,同時可以使現代人對經典的真義有所瞭解,從而指導修行。
這裏研討的是唐朝寶通和尚修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證悟。
唐僧奉詔西天取經,又奉詔譯注“般若最勝大經”六百卷,其中最簡要的是“心經”,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七字,其文最簡,其意最難曉,寶通和尚修行中,次第入頓,證悟了心經,故而寫文:大顛和尚注心經。
和尚說:會麼?海底金烏天上日,眼中童子面前人。
和尚的這句話,表示他已修成功了摩尼珠。寶通的生命能量級已修到五級半,具有了一定的神通,成就了五地菩薩位,在人世間已具有善知識的資格。
和尚說:大凡人無般若(智慧),不知修行,死時才會感知,有大苦惱,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捨不得苦,此時靈魂(真我)離開人體,有一種杳杳冥冥之感,只見前路黑暗(往負多維空間墮落),魂識紛飛,無家可歸,只得依草附木。饑渴苦惱,親戚不覩,莽莽蕩蕩受盡孤魂野鬼憂愁之苦。
有的墮入地獄,千死萬生。有的墮入畜生,久受困苦。
但有的凡人能悟出三惡道之苦,發大智慧,頓悟無生,見自本性(即修出了摩尼珠——本性),轉凡成聖,自知當作佛,是心是佛,生極樂國(此心系指摩尼珠,生命本體,宙心就是超級摩尼珠,故知心就是佛,佛就是心)。
和尚又說:說此難信之法,稀有之事,悟者方知。更參最後一句,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然,話雖如此說,佛門、道門,甚至氣功界的一些人多是零落人。正是,若非是零落,怎能入空門。
和尚說:迷者此岸,悟者彼岸(波羅)。但眾多凡人妄認人身為己,迷自本性,即在此岸,輪轉生死,出殼入殼,改頭換面,輾轉不覺。若頓悟無生,即到彼岸,生死永斷,寂然快樂,名曰極樂。
如何是極樂?和尚說:除是我家親弟子,誰人肯向裏頭行。
和尚很幽默,這句是反意話,即不知修行的人是無法進入極樂之門。
和尚說:經,徑也。是眾生修行之徑路,驀直便行,向萬里無寸草處去。切忌當頭,舉心動念,便墮泥犁。要識此經麼?五千四十八卷皆從此經出。
和尚打的是謎語:經,即徑,要修出去就得走這條路——從海底金烏沿中脈直沖上去,去會和天上日(宙心大光明,即佛)。萬里無寸草處,是指頭頂的天門穴,即梵天輪。何為無寸草?即和尚頭。切忌在沖到頭上過天門關這一瞬間,切勿動雜念,要一心不亂,否則會沖不上去而墮入地獄。
有些女巫有這方面的經驗,人死後,她手一摸死者頭頂,就知此人是否沖出去了,還是入了鬼道了。
和尚說:一僧問雲門:如何是學人一卷經?雲門答曰:舉起甚分明。雲門接著問僧:僧念什麼經?僧云:念維摩經。雲門說:我不問汝念維摩經,念的是什麼?
幾千年來,這對話中的玄機終是無人可解。
和尚接下說:若從這裏會得(和尚明白了,但他不直說出來,而是繼續用隱語講),出息不涉萬緣,入息不居陰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日

佛門經典五千四十八卷,最最要緊的是雲門所說的那一卷經,如果你讀遍了經文,偏偏不讀這一卷經,大概是去不了西天的。上幾集裏已經研討了,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物質享受的豐富,改變了修行的環境(使人精力分散,不易入靜),為了保障修行者有個修行的環境,為此,宗教相應產生了,宗教的產生是為了保障修行的環境,有一個相對與社會隔絕的客觀環境,除此之外,宗教沒有別的意義。如果宗教離開了修行也就失去了意義。同時,宗教也為不能專門從事修行的世人,提供一個瞬間修行的場所。例如,天主教信仰者每週一次的禮拜,佛門信徒初一、十五的上香拜佛等等。
但是不可忘記,修行是宗教存在的唯一意義,而修行者修行就要認真去念一卷經,那麼這一卷經是什麼經呢?
寶通和尚說;這一卷經,人人本有。從古至今,只是眾生不悟。
和尚接下說:此一卷經,流浪多劫。然而,忽然有人,一言下頓悟,方信、方知,此經不從外得,自知從己流出,聲聲不絕,默時說,說時默。何也,須親見此經始得。
和尚講完了,再問,不說了。不少讀者已能悟出這一卷經了。
經論、道藏文多字廣,浩如東海,但溺水三千,最最重要的是抓住那一卷經,那才是經中經,道中秘。
和尚所說的一卷經就是徑。具體就是從海底輪到梵天輪(天門)的那條通道(中脈),雲門答曰:舉起甚分明,意思是若將“真我”從此經(徑)中引上來,是一個明亮的光團(摩尼珠)。和尚又說:舉起它的辦法是,打坐入靜,呼吸(出息、入息)之間不要分神(涉萬緣),入息時要將氣沉到海底,不要只停留在胸部(膻中,陰界),要讓氣息在徑中常回轉(常轉如是經)。只有入靜、入定時(默時),它才運轉(說),即出來,不入靜時(說時),它是隱默的。
佛門稱生命靈體(真我)即摩尼珠為明點,它平素隱默在人體膻中穴的左側,由於生命能量體的能量低,明點呈靜止態且無光,只有通過打坐入靜,運用呼吸將天地間的微量生命光子能量吸收進來,使明點的能量提高,方能使之活化、上舉,顯現成摩尼珠。
位於膻中穴的明點,嚴格說應稱之為靈,稱大靈,或是佛、道所說的心。攝取的天地能量(光子流)(這裏指的不是現代物理學中所說的光子流,而是由宙心飄移出來的生命光子),一般是貯存在腹部的丹田,瑜伽學稱之為臍輪或聖居輪。吸收、攝取的生命能量,要在丹田純化、提煉,道門稱此為煉丹。丹為生命陽性體。
生命的陰性體貯藏在眉心輪,也稱月輪,位置在眉心高度的中脈上。煉丹中,要使月輪中的陰性體與丹田的陽性體和合,道門分別以水、火兩字來形容,在卦象上以離、坎來表示。和合成的能量將為靈體所吸收,而呈現出光團狀,此時即稱之為明點,它有時映現在天目前,即成為摩尼珠。
從上文可知,寶通和尚、雲門等都是修行有成的人。雲門也具有五級半的生命能量,屬於善知識。
寶通和尚又說:什麼是修行、打坐、入極靜?于十二時中念念不斷絕,常讀一卷經,叫佛一聲應一聲,本來面貌太分明,如果能這樣修行下去,則稱為返本還源。如何是源?水流原在海,月落不離天。
此和尚真是厲害得很,說起話來句句見真,沒有廢話。
和尚又說:廢話少說,但去靜坐,日夜反照,五蘊頓澈。絲毫不掛,貼體汗衫都脫卻,反求諸已,廓然無我,自然到家。古云:不是不歸家,家貧歸不得,幽谷深遠,無人能到。又云:去年窮未是窮,今年窮始是窮。去年窮無卓錐之地,今年窮,錐也無。若能如是,方知無舌人能解語,無手人能行拳。
和尚說的家是指宙心,生命體歸家必須一絲不掛(窮到極點),故說今年窮(到家了),產生了神通——無手人能行拳。
這裏的一絲不掛是雙關語,一是放下一切,一是打坐時一絲不掛。史前的修行者均是一絲不掛,現代瑜伽中,一些人修煉時也是一絲不掛,但如今,社會不太理解,儘管這樣,修煉時,身上要少戴東西,如手錶等,衣服要寬鬆,盡可能有如同一絲不掛的效果。但是僅去追求形式也沒有用,不入靜,什麼也沒有用。
有讀者問,宇是表示空間,宙是表示時間,宇宙心,是否應稱為宇心為易,為何稱為宙心呢?心是表示起點、起源,而此心並不表示宇的起點,不表示宇的起源,僅是表示宇的中點。但心是時間的起點,是時間的起源,心的特徵是生命體,一般生命是以時間表示,不以空間表示。比如,說人的生命(指表像生命)一百年,大象三十年,那棵古樹已活了一千五百年等等,而一般不說,此人生命一點八米,那棵樹活了二十米高,因此,以宙心來表示生命的起源。
有人發問,你是誰?你講的就是天經地義嗎?這是人類的誤區,人往往是這樣的,如果是權威人說的話,即使是假的、錯的,也相信,如果是無名小卒,說的是真的,人也會懷疑。有位權威的偉人說過,要通過實踐去檢驗,應該是那樣。至於一個人是誰無關緊要,八百萬年前他可能是一條多足烏魚,清朝時他也許就是乾隆皇。
還是聽寶通和尚解心經:般若即智慧,若是大智之人,知有生,便知有死,當自坐觀,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古云:學道先須且學貧,學貧貧後道方親,如此悟去,唯有一身空。會嗎?撤手到家人不識,更無一物獻尊堂。
若是出家人、修行人貪戀物質,那就不是修行了,成了守財奴,何以又能一絲不掛的修出去?
和尚講“波羅”:渡何須用工具,見性悟道亦復如是,若渡了過去,工具就無用了。在尚未見性悟道之時,須借用坐禪行道,看讀聖教,看話下語。一旦頓悟,從前多種方便之法門,有為之法,盡成了閑傢俱(沒有用了),留與後人看,目開之人(獲得了摩尼珠),渡河之者,來去自在,一悟永悟。此時得意忘言,作了一個物外閒人。會麼?及盡玄微妙,回程月下行。
和尚講“密多”:意為無極,又云究竟,喻指大虛,能包萬法,會源歸一。識得一,萬事畢。“時”,正見之時,一無可見。與虛空平等,共歸一時,玄之又玄。
以上是寶通和尚講心經中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苦波羅密多時。(此句的另一部分在上一集中)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三日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般若心經19夜讀心經

般若心經19
《夜讀心經》妙航
一九九七年夏曆三月三 半壁山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題目)
(乘大光明月亮船渡往九天、玉光天、宙心。經,乘。摩訶,大。般苦,光明。波羅,渡船、羅蔔船、月船。密,玉光天。多,九天。心,宙心。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大神咒。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大神咒心、大神宙心。大神,薄伽梵。大神宙心,薄伽梵宙心。薄伽梵,九天。薄伽梵宙心,九天宙心。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九天宙心經。九天宙心,大。經,乘。九天窗心經,大乘)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觀、大觀、如是觀。風地為觀,風在地上,地上有風。風,鳳。地上有鳳,立足於地,觀天之鳳。鳳居九天,行者坐地觀天鳳,坐地觀九天。大觀在上,大觀,三十六宮七十二殿。盥而不薦,有孚順若。盥而不薦,虔敬。有孚,虔誠至信。順若,低位觀。觀什麼?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行觀要如終始一。始終如一,定、深定、大定。
行觀的外部條件:臨。《易經序卦傳》曰,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臨,相應、接近、加持。故知,臨為大,為行觀之大,即相應為大、為上、為首要條件。
自,雙目上的眉心處。觀自,用眉心處行觀。
“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在……時,必須是在“那個”時刻。“那個”,菩薩行。行什麼?行深般若時,行至波羅時,行至密多時,方可……方可什麼?方可“照見”……
打坐,用眉心處行觀九天鳳,保持始終如一的虔誠心態以獲得相應。相應至極處,定。定到深處,大定。大定到深處,般若。般若是什麼?大光明!譬如千日,大放光明。
觀,風在地上,地上有風。風,景。觀九天之景。
在……時,在“菩薩行”時。何為菩薩行?凡意,大悲心是。隱意,與天魂相應至密處時。圖像語言是,色魂之太極圖、音魂之太極圖、天魂之太極圖相和合時。“在菩薩行時”,是女神功之第六層次。
在……時,在行深般若時。即,天目處呈現大光明時。
在……時,在行至波羅時。行至波羅,行,是指心態的趨向,即心態上已成波羅。波羅,渡、月亮船,表歸心似箭。即,在歸心似箭之時。
在……時,在行至密多時。心態上與密、與多相應時。即,全方位相應無分別心之時。此時已至第七層次。
只有在行觀至此時的時候,方可照……方可見……
臨,相近、相應。臨之太古意,相逼、相迫、兵臨城下、相逼甚急。《易》曰,“臨,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凶!”十日兵臨,本意為渡,元亨利貞。相逼過甚,則八月有凶!羅地與心月狐密令八月中秋大集結大相聚,以與天決一雌雄。左臂神弓,九日墜,一日歸)
照見五蘊皆空。
(只有在行觀至“那個” 的時候,方能、方可行照。用眉心處發射的大般若去穿透遍法界、遍時空,這個以從自己流出的大般若、大光明,方可行照。觀,是在相應態,被動型。照,主動型,自己做得了主。
觀字的起步點在女神功的第五層次。在……時的起步點,是第六七層次。照,第八層次。1-4層次是觀之前的準備,是鑿池。鑿池不待月,即無心行功。池成月自來,即功到自然成。月,波羅、渡、渡船)(待續)

(萬事皆空是走了偏道,不是中道,應是“空不空”。正是因為空不空、色不色,故而才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20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歐美科學最前沿,已經研究至《心經》的色空觀了。不用說《心經》原著出自何時,就是譯為漢文的時候也是一千三百年前的大唐時代。由此可知,歐美科學的最前沿,以《心經》譯成漢文的時間來計,相較於《心經》的第一段內容色空觀,其時間差距為1300年)

乙:人習慣於看實的一面,這大大限制了人的眼界。以至限制了人的意識界。“觀”就是立點於觀空的一面,觀虛的一面,通過行觀訓練漸漸的方可達到《心經》所說的”無眼界亦無意識界。宇宙,包括宇宙中的萬物,實性的東西極微極微,就是這極微少的實,內中又有無限的虛。而人類習慣於看實的一面,這種思維的局限性稱之為“無明”,當行觀至深般若時,方可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當認識到,觀到生命的永恆性時,便知“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甲:如此,不是以《微學》解《心經》,反是以《心經》解《微學》了。
乙:相互為解,方便則是。
古曰,天經地“易”。正是。
天經,指的是《心經》,出世法。
地易,指的是《易經》,入世法(顯易)。
而天地之間本一曲,此曲即《薄伽梵歌》。
甲:依《微學》的理論看,不存在時間,時間僅是人類的一場誤會,而時間是一種微觀的生理生物的心理空間。即,時間是特殊的空間。
乙:師說,這也符合《心經》的論述。時間為色,空間為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時與空,即色與空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時充滿了空,空無處都有時,二者無法分割,已成為一體,色空等同觀,即時空等同觀。
時間是質,空間是量,時間是內容,空間是形式,這是《修》學的觀點,但質與量,內容與形式又是不可分割而應一體同觀。
由此可知,一個人苦苦修煉積累的能量,將會被我執法執耗盡……這也就是《心經》裏講的“菩提薩捶”,即人法俱空。意思是不成就人法俱空不成菩薩。為什麼如此說呢?
經云: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成菩薩……
其中的“我相”即是我執;而“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法執。故知,有我執法執不成菩薩。
那麼,不成菩薩的含意又是什麼?即是,浮不起來,出不去三界……那麼為什麼浮不起來?就是“我”太重了……這個“我”又背著數不盡的法,故知,受制于法是走不出去的。
但是必須清楚,制約你的種種法,是因為你“法執”。是因為你“法執”,故而才受制於法。
比如“觀世音”,一時想不出用個什麼科學名詞或現代名詞來替代,因為有時一換個名詞替代極易造成認識標準上的混亂。若是非把狗叫做貓當然也不是不可以,因為名字都是個假施設,僅僅是個方便。
當年唐三藏大師譯《心經》時,開文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這句話一度引起了幾千年的混亂,直至現今。
以後諸大佛學家為了圓通這個說法,紛紛撰文解注曰:觀世音的另一個名字叫“觀自在”,只是唐三藏大師首次使用,不必不理解……於是眾修佛人、學佛人也就想當然了……
現在,學人已經明白了,為什麼唐三藏大師不使用“觀世音”三字,而使用“觀自在”三字。
觀世音也好觀自在也好,是個特定的行功方法……觀世音,就是觀時間的音流變化,循性逆流,直到那動靜二相皆空處……觀自在就是,以眉心行觀,直觀至“在菩薩行……的時候”。“觀音法門”與“觀自法門”’合稱為“一字法門”,亦稱為“萬法歸一”法門。
在應用“觀”之一字法門時,切記住六個字,這六個字可以和觀音六字大明咒等流,即:說時默,默時說。

乙:這個中點就是“顛倒夢想”,是故《心經》曰,要“遠離……”
顛倒夢想中的夢想二字,是表三界內的生與死的表現態。夢是指死態人,想是指活態人,三界內的人之生生死死,僅是夢與想的顛顛倒倒。所謂“夢想究竟”,其中究竟二字是表一種不變態、永恆態,是說三界內的活人幻想“想究競”,即長生不死,而死活人卻又夢幻“夢究竟”,即長眠不醒。《心經》曰,只有“遠離這種顛顛倒倒的三界內的生死態環境,才能擺脫那種虛假的夢想究竟。
如何才能擺脫呢?《心經》曰:要“涅槃三世”。這裏的三世是表三界內飄忽不定無常的三時,就是說要把這個“三時”給涅槃了,方可擺脫、遠離那種顛倒。
那麼,這個標點就點在“三世”與“諸佛”之間了,即,斷句從“三世諸佛”中斷開!且看,斷開之後是個什麼!!!
“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因此,“我才”……“故說”……故說二字是,正是因為上述的緣故,即遠離顛倒、涅槃三世的唯一辦法、唯一方法是“般若波羅密多”,因此,我才對你們眾生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即說咒”……既然我已經把這個秘密咒說給你們了,那麼,我再告訴你們,要獲得此秘密咒的唯一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麼呢?且看!
“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佛王開示,這個四揭諦就是當年釋佛入世時,對他的幾千名隨身弟子教習的“小乘法”,當時稱為“四聖諦”。
觀音曰:只有具足了四揭諦,方可成就四揭諦後面的“菩提薩婆訶”,即菩堤薩埵人法俱空。成就菩提薩埵之後……(心經三呼摩訶大神咒)
佛王開示,女神功法中的神女傳書,就是現今的四聖諦、四揭諦法!調靈行觀以後的內容,就是聖觀音的“菩提薩埵”法門。大神咒、秘密咒……就是我佛王親授的“玉女傳書”!!
大日宮主道……只是能得我“玉女傳書”的……天下又能有幾人?多是耐不得四聖諦的辛苦,耐不得行觀打坐的不動……
甲:現在我明白了……
乙:這麼快就成就了明白人?
甲:我現在不去理會你給我的這“當頭一暗棒”!我的意思是,不是說我現在已經是明白人了……
乙:可知何為“明白人”?只有成就玉女傳書,具足大神秘密咒者方可成就明白人!明白人,即明人、白人……明人是指具足了九陰九陽,眉心玄關處已獲大明,“白人”即“光人”是指成就了法身。成就法身從定量的角度看,就是具足九級能量!
甲:謝謝……我才剛說的明白,僅是從理上的明白,並不是從法上的明白。
乙:從理上的明白,稱為開悟、漸悟、頓悟……但是,若要從法上也明白,只有一條:實修實證!修行者就是在修中、行中,漸漸先把理搞明白,在理的導航下,才能開足馬力行駛你那條船去闖斷河……
甲:我簡直讓你這一頓亂棒打得喘不過氣來……
乙:第四、五篇中的大顛等眾先行者不是說了嗎?要一頓大棒打下去,令之大死一回,死之又死!
甲:我已經冰涼了……死透腔了……我是說……
乙:又活過來了……又能說了?
甲:你就只當是聽死人說話……我是說,方知,神女傳書傳的是小乘法門,就是當年釋佛一生幾十年親傳給親弟子的苦集滅道佛門四聖諦。而觀音觀之一宇法門,萬法歸一之法就是中乘法門以成就菩提薩埵。佛王大日如來親授的玉女傳書,即大神秘密咒乃大乘法門,成佛之法。小乘法門成就的是聖羅刹女和聖羅漢、聖天龍、眾天王,中乘法門成就的是眾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如今,這稀裏糊塗的《修行者》一書,總算是理出個法脈了。何不一開篇就先把法脈講明白?
乙:師說,又不是明白人,又怎麼能寫出明白書?明白人都在斷河那邊如如不動呢……
甲:只是……《心經》曰“無苦集滅道……”又是何解?
乙:整個《修行者》261集書,實際上就是講解一卷經,講解佛海中這文字最少的一卷經。因為真東西全在這一卷經之中,而其他諸經皆是此一卷經之文飾……故知,佛門的全部精華,均在這幾百個字的一卷經之中。正如大顛和尚說的,一卷經,文字最少,可最難解!殊不知那一卷經的每一個字都是重如泰山。方知,唐三藏之偉大!他在印度呆了十七年,回國後方能譯成這一卷經。難怪當他故去時,當朝聖上為之罷朝,泣不成聲……也真是難為了唐三藏,為中華留下了漢文一卷經。
甲:只是……誰也看不明白……又有何用?
乙:蠢貨!那經是能看明白的嗎?!
甲:好了,我又死了……講苦集滅道吧?
乙:《心經》中的“無苦集滅道……”有如下幾層意思……
1.苦集滅道是對四聖諦的文字描述,是名為苦集滅道。是以語言文字的方式對四揭諦法的描述。是個法,是個方法。
2.在成就了苦集滅道之後,修菩提薩捶時,還要修無這個法,即把苦集滅道修無,以成就法空。後來的佛門人犯了一個理解上的錯誤,把“無苦集滅道”這幾個字,理解為用不著修苦集滅道,而自我麻醉曰,乘直升飛機直修大乘法門。問題是你沒有錢買飛機票,只是躺在床上夢想著乘飛機……白日夢。修苦集滅道就是積累資糧,具足之後以它去換飛機票,你若要換飛機票,就得把資糧交出去……這個瞬間行為就叫“無苦集滅道”。《心經》在“無苦集滅道”……之後曰,“故菩提薩埵……”即以“苦集滅道”換乘了“菩提薩埵”。只是寫經時,不可能寫成像《修行者》這麼多廢話,那還能叫個經嗎?一卷經是經,《修行者》是經解,而修行人的一路修行就是解《心經》,解到哪個層次就得哪個層次,經對眾生平等。很簡單,解不出來也就修不出去。但只是從理上解出來也僅成就個紙上談兵,尚須從法上解,只是這個“法解”就僅僅兩個字,即“相應”。而這個相應二字在傳統說法上,就稱之為“念佛”!故知,念佛並不是口念,而是心念,心相應。但須知這佛是誰?誰是佛?佛就是“你”,“你”就是佛。這個“你”在你的心中,平日不可見,你說他就默,你默他就說……只待月圓花方好,月圓花開方現佛。是故,平素的修煉,就要按照第四、五篇中講的“叫佛一聲應一聲……”
但,大顛說的“叫佛一聲應一聲”,不是讓你用口去叫,它的密意是:叫字為相,是讓你修相應。

般若心經18

般若心經18
乙:又是何故自古以來市俗佛教的最高成就僅是修到寂滅那一步卻修不成佛?
G:修佛成佛唯一之法是大神咒,可自古以來,佛學家們在《心經》這二百多個字裏,挨個相面也相不出大神咒,就連現代科學化的大佛學家都找不著大神咒在哪兒,只好以四揭諦讓學人當作是大神咒來念。找不到大神咒,自然就更是不知大神咒的念意和密意。既然連修佛之方法都全然不知,可見那又都是在修個什麼佛?比如,人想去北京,可北京在東南西北何處不知,乘什麼車往哪開也不知,卻只是一味的走呀走,就是一直走到九月九,也不過是在亂轉悠一氣。《心經》之所以為眾經的大總持,就在於這句大神咒。《楞嚴經》之所以號稱眾經之王,就在於論證了末法時期出界成佛之法,可行的唯觀音一字法門。倒不是說其他法門都是喂貓的貨,在世間法裏個個都是老虎。
甲:女神功法六層次以上內容何時開講?
I:已經開講了。七、八、九三個層次就是《心經》的全部內容,這最後一版的解《心經》就是把七、八、九三層的大框架講了。《心經》又把這三大層次細分為九個層次。第六層次不用講,由本尊師傳授,七以後的三層,師僅是先把《心經》理論開示了,實施自有本尊師。只是五層次以上極易出問題,一通靈則迷惑。一雙修則淫亂,一色空則找不回來而落入空道二邊見。是故學人還是勤修土修花架子為好,先別急著往上竄。

甲:我仍在想,何不一步到位步入觀音法門和文殊法門。
A:觀音文殊法門倒是早就擺在那兒呢,可世人連門也摸不著,僅是嘴上念個名詞,說是修觀音或文殊法門。觀音曰,她那法門是萬法歸一之法門,是一字法門,是修出三界的不二法門。這一字就是個觀。無觀又哪里談得上是觀音法門?世上種種法皆屬方便法門,諸如淨土、禪宗、律宗、密宗等等,皆是方便法門,通通是上士級別的,均不是準尉級的,更談不上是少尉、中尉……有了這個觀字,方勉強晉為準尉。也正是因為大量修者難以成觀,故而方有世上種種宗派,種種大法。
修者入觀前,皆屬方便。入觀後則按《心經》中的九個層次去行步成佛。但凡能入了觀,一般就已成就了五地菩薩。可是不要欣喜妄念,切記仍是個地字,而不是天。
文殊法門實際就是觀音法門中,《心經》中第九層次和第八層次的內容。觀音法門是將諸法歸一入手,到了文殊法門那步,再把這一反復去成萬、成億、再收為一。是把這一散解為億億,無限的億億而化為零,化為摩訶。再把這無限的億億收為密,收為一。無限的密無限的一又濃縮為零。一即太極,零即無極。
世上眾多方便法門不是不可修,擇一便可,但不要誤認為是各大宗師宣傳的那樣,他那法門是最高法,比觀音以及佛王都高超!其實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宗門的大宗師,都覺得他們比聖觀音、佛王文殊都高超,卻是依然在三界混,是個凡胎凡人而已。

18
般若心經18
《心經》曰,遠離顛倒夢想究竟。切莫將歲月磋砣。修行之路漫長,入得觀求得了通天的本領,就當引以為戒,應再接再勵以平靜心去獲得瑜伽智慧。日月合明總是春,山川再美也是虛設。
問:本小姐,我又該如何做呢?
曰:持印打坐夢瑜伽。
甲:通過才剛的研討,對於一體同觀又有了進一步的理悟。一體同觀的基礎是先成就三位一體,有了這個三位和合的一體,方可能有三位一體的同觀。再就是角色如何,是實踐者、研究者、探索者,自有自己的天魂定奪。另外,可否認為,進入女神功法第五層次通靈大觀之後,就可謂之為步入觀音法門。
E:嚴格來說並非如此,進入第五層次僅屬於邪觀、童觀的高級階段。第六層次是完成三位一體一體同觀而成就大觀。故知,《心經》中第一個字是指三位一體一體同觀之觀。如若觀音法門那麼好進門,天下就不會有那麼多宗,不會有那麼多方便法門了。既然釋佛與佛王早已論定了唯觀音法門可行,卻又出現後來如此之多的非觀音法門,就是因為觀音之門難得入而不得不另開“育紅班”、“學前班”,而增設了眾多法門,眾多的宗。以往學人花不少時間去研習各種方便法門,也不能單純認為是走彎路,因為也進不去觀音門。
師接觸的第一本經就是一卷經《心經》,立即用大毛筆沾黑墨寫在了室內的一面大牆上,沒事就看兩眼。當時雖是一竅不通,也看不明白,卻總是認為此經裏有東西。師獨居一處就自己一人,大白牆上寫黑字也沒人管沒人問。就是有人偶爾看見了,嘴上不說什麼,可心裏卻在暗想,此人發神經了……
俗曰,字怕上牆,這字一上牆,久而久之,師看出問題來了。
女神功法的第八層次大虛無,與《心經》九層次中的第八層次是印合的,此層次即是文殊法門之初,一而萬,萬而億……女神功法的第九層次與《心經》第九層次也是印合的,即大涅槃法、九陰飛天法。這也是文殊法門之終,億億本來都是一。
故知,平素人們所說之涅槃,這個涅槃,那個涅槃等等,僅僅是個“名片”。找不到大神咒在哪兒,解不出大神咒,道不出大神咒的行法是大日如來神光陣,那麼,所謂的涅槃又是個什麼涅槃?猶如50年代全國商店都賣一種食品叫“代藕粉”。人們都把代耦粉當作、視為藕粉食用。故知,不了知大日如來神光陣的涅槃,僅為代涅槃。將出世法演變為世間法的各種所謂出世間法法門,僅僅是為迎合大眾心理應運而生的,皆為代出世法。當年,釋佛親帶弟子都那麼費勁,怎麼以後就能變得越來越那麼容易!


行功初期,講究的是苦煉,行功的較高層次,講究的是瀟灑自在。《心經》曰“自在菩薩”,沒曰“苦煉菩薩”,自在與苦煉是以“觀”字為界,觀之前須是苦煉,入觀後須修自在。


G:修《修行者》,認真閱書才是。光爆至明月當空是苦煉功所成,無圖像是修心不足不成相應。從提的問題看,此位是一味行功而不認真修書,是故就是出了明月也是得在那裏等。
第四篇《瑜伽行》的第三十五集《夢斷魂關》中有一段文字曰,瑜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這裏的定字不是說打坐入定的定,瑜伽定,即無上瑜伽是心入定而不是非得要人身也去入定。這種無上瑜伽之定就是高度的心相應,心相應至極處,可謂之曰瑜伽定。處於瑜伽定中的那個狀態,稱之為無上瑜伽。
這段文字是講解《心經》的“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故知,無上瑜伽在《心經》中的起步點在“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第三十五集中這一段文字後面是,無散無亂,孤明獨照,猶同秋月。圓陀陀,光爍爍,普天匝地照徹十方,山河大地不能隔。靈光獨耀,回脫根塵,體露真常,心性無染。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I:當年眾弟子問佛,今後以誰為師?言中之意是請釋佛在他們之中指定一人為師以替代釋佛。佛曰以戒為師。那言外之意就是,你們均無資格為師。
釋佛這裏用的戒字,並不是指戒條。這個戒字的含意是,今後你們自己約束自己吧,自己為自己的師,也就是好自為之吧!這裏又含有一層更深的教義,自己又如何給自己當師呢?這就是《心經》中的第二個字“自”。即,每個人的師就在每個人的目前。
在這一點上,一些古僧大體上也悟出並不是以戒條為師。比如1-9篇中的“咫尺之間不見師顏”。這是明著告訴你了,師在咫只之間。又如第三十集《念什麼經》?夾山僧曰,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須是親見祖師意。夾山又往深一步說,目前無法,意在目前。
夾山也是明說了,要在目前尋師。
那麼何為祖師意?關鍵是這個意字。意,心上音。即目前是心之音魂成像,目前所展現的圖像,即是歷代祖師意。夾山曰,須是親見……由此可知觀香調靈之重要!以上就是佛曰,以戒為師的解。

甲:淨土宗所依據的主要經典,《觀無量壽經》中的觀,與《心經》中的觀可有區別?
G:觀音之觀為小觀,觀自之觀為中觀,觀無之觀為大觀。《易》曰,大觀在上。此大觀即是天緣宮。但是,《觀無量壽經》中的觀無,一定要自然成就,不可人為的去想,也不可因無觀而心急只是一味的念出聲。有聲之念在嗓子眼,無聲之念在心。比如,執白票的生手開車,總是不停地按喇叭,總是製造情況急刹車。而紅票高手就輕易不會讓喇叭響,也輕易不搞急刹車。全在於一個是心中無底,一個是心中有數。故知,所行所為,全在於那個心是如何?
高手行車,心、身、車三位一體,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猶如三魂和合默契。生手開車,心、身、車三分離,各執我所我見。而如何從生手成就為高手,不是嘴上的功夫,全在於修與煉。
自己練習開車,稱之為小乘,有了客票能開客車了,稱為大乘,故知修大乘不是嘴上的功夫,你得有那個本事。
當年釋佛斥責眾羅漢修小乘不修大乘,是因為弟子已具足開大客的本事了。後人理解為,應該是根本不會開車,一上手就開大客車,那樣才符合佛之所教。其錯在於忽略了釋佛當年說話的背景,不知釋佛那話是對誰說的。
甲:川人來電說,近日行觀卻是極少出圖像,總是一個大光團如如不動的呈現在哪兒,光團的背景是把椅子。
D:這本身就是圖像語言,那光團就是實相,就是法身。而以往呈現的各種人物相僅僅是一種語言的表達,是一種虛相,唯此無相之相方為真相。古曰,真相大白。故知,真相僅僅就是個“大白”。除大白之外的種種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為相對相,而大白是絕對相。《心經》曰,此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
甲:川人問道,如若修出三界,只落得個真相大白,那又如何去享受大自在天王的自在呢?如若是那樣,修出去可就真沒意思了。
E:有意思就是風波、坎坷、磨難後的喜悅,求之不得之所得。如若無風波無坎坷無磨難無所求,自然也就沒意思了。
生命本質,這個大白是順應不同的時空層次而依託不同的假外衣。三界外,大白處於有為時,就呈現種種相應相,如若處於無為時則呈現大白相。比如,大家都很普通,但忽而想有點為,熱鬧熱鬧,於是就合演一台戲,各穿各的戲裝,各進各的角色。戲演得極為精彩,悲歡離合多變曲折。玩夠了,戲已演完,卸去戲裝假外衣,依然是一群普通。在以前的篇集裏,仙尊們早就點明了這些,其曰,天上天下一台戲。故知,修行修煉就是入戲,在戲中去破除一個個法障。法障破盡了,也就沒戲了,也就出戲了。
行觀學者:《金剛經》對於隱界來講,是什麼呢?
妙師:《金剛經》啊,《金剛經》對隱界來說,也是成佛的……也是成佛的法啊。《金剛經》裏面……顯態的《金剛經》裏面最著名的四句話,就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四句話,就是《金剛經》裏面的全部精華。就這四句話。而這四句話,就是佛法。
行觀學者:剛才她說了,《金剛經》……
妙師:唉,她剛才說的《金剛經》啊。《金剛經》裏面,實際上佛王就講的四句話。就是這個:“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是佛王講《金剛經》的時候,就重點講的這四句。
行觀學者:空不空,苦不苦,苦集滅道,是什麼意思?
妙師:苦集滅道是吧。苦集滅道是釋迦佛在世的時候,建立原始佛教的時候,當時他帶著他那個一兩千弟子吧,釋迦佛就專門教他們苦集滅道,也叫四聖諦。
行觀學者:噢,她說,這個就是揭諦揭諦法,是吧?
妙師:唉,對,對,揭諦揭諦法,四揭諦法。
行觀學者:大日佛剛才就講了,這個就是揭諦揭諦法。
妙師:嗯,揭諦揭諦法,《心經》最後,揭諦揭諦,波羅僧揭諦。這個……四揭諦。
行觀學者:她剛才講,空不空,苦不苦。就是說,現世的人啊。修行啊,經過了很多很多磨難,好象心啊,淡漠、淡然啊,人心淡漠了。他就走向另一面了。走向修行的這一面。而修行的人呢,又總是有種種妄想。
妙師:就是說:他們不容易,就是相互向自己的反向走去……
行觀學者:這他有很多的反復啊,一會兒想成就……一會想成就佛吧,一會想高官厚祿……
妙師:就是生活中遇到坎坷、挫折呢,就想修煉、修行了。那麼修煉、修行稍微有一點點小成績,馬上呢,又產生了妄念。又想借此發個大財,享受榮華富貴,弄個高官當當最好,又走向了平凡。就是……總是反反復復,最後呢,空蹉跎。
行觀學者:她說:揭諦揭諦,波羅僧揭諦……怎麼講?
妙師: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行觀學者:她說了以後,想回味一下,都把它忘了。講了這幾句話以後,後面呢,好象用現在的語言啊,講了幾句。
妙師:她隨講,你就得隨說,要不然你一打楞,就記不住了。這個通靈行觀就是:講了頭號,不馬上記下來,或者說出來,她在講第二句的時候……
行觀學者:噢……噢,想起來了。
她說:笨。她講:笨……
她說:空不空,心要空。空不空,要心空,才能成就……
妙師:噢,四揭諦……
行觀學者:唉。才能成就苦集滅道。
妙師:唉,苦集滅道。苦集滅道也叫四聖諦。
這個四聖諦,就是觀音法門的主要經典,就是《心經》啊,《心經》的最後是這麼說的:“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那麼到這呢,《心經》的全文、它的全部的意思就已經完了。
已經講了這為什麼要講大神咒,也就是為什麼要說“般苦波羅密多咒”,因為它是無等等咒,是無上咒,是成佛的密咒。這已經完事了,但是在《心經》已經講完了全部意思之後,最後又說:“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最後三呼:“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摩訶般若波羅密多”。
那麼在全文已經講完了,為什麼最後還加那麼一個小批?這個小批呢,就是說,即說咒,既然說了這個般若波羅密多咒了,那麼還要“曰”,還要說什麼呢?還要說:“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最後三呼……三聲這個“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大神咒。那麼通過這個佛王呢,她實際上講了這一段。她說:這個四揭諦就是苦集滅道。
那麼這個小批呢,實際上就是展現了修行、修佛成佛的全部大程式。這是第一道程式,你要先修“四揭諦”。所謂“四揭諦”呢,就是小乘。那麼這個小乘修完以後,再修什麼呢?修“菩提薩婆訶”。這個“菩提薩婆訶”是什麼呢?就是所謂中乘。那麼現代的凡界,就是佛教、佛教界呢,把這個“菩堤薩婆訶”稱為大乘。
在佛王講呢,這個菩提薩婆訶屬於中乘。到了“摩訶般若波羅密多”這一步的時候,才可以稱之為大乘,才可以稱之為大乘。在修完了“摩訶般若波羅密多”之後,那麼才有一個呢,叫巨乘。這個巨乘實際上……
* * * * *
在修完了“摩訶般若波羅密多”之後,那麼才有一個呢,叫巨乘。這個巨乘實際上是什麼呢,就是進宙心了。就是進宙心的問題了。

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

般若心經17

般若心經17
F:《心經》中的入門功法,觀行照渡,到此一步,已涉及到了“照”。通過觀與行去返照,待分別心照盡,平等心產生之時,方可漸漸“照見五蘊皆空”。若是分別心一大片,平等心皆無,何時又才能五蘊皆空?

A:上句的含意是,盡虛空並無法界,但明明是遍法界又存在,要懂得遍法界是盡虛空。此即是《心經》所講的色空同觀。在《心經》中,觀行照度之後,重點講的就是這個問題。原文就是色不異空,即遍法界不異盡虛空。空不異色,即盡虛空不異遍法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遍法界即是盡虛空,盡虛空即是遍法界。
B:這裏有個極重要的名詞解釋,《心經》中的色字,這個色是表法界。空字,是表虛空。色是指因能量的局限所受的時空阻障。空,是指具足相應能量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突破時空阻障。隱界是用“天”字來表時空層次。

A:師曰,正常人的觀是色觀,即色魂觀。練氣功出功能的觀是音色觀,此皆為世間法之觀。《心經》第一個字“觀”,是三魂觀,為大觀。《心經》曰,“觀自在菩薩”,首先就點明瞭,《心經》之觀是自在菩薩觀。這個自在菩薩就是天魂。《心經》中這一句的密意是,“觀”法門之觀,首要的是天魂之觀。沒有天魂介入的觀,不屬於“觀”法門,乃是音色之觀。而佛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之所言的這個音色之觀,是屬於邪觀之類。不能見如來一語,很多人理解為如來不會見這種人。師說,不是如來不見,而是行觀者不能見。為何不能見?因為用的是音色觀,觀的都是三界內各路仙幻化的圖像。是故佛曰,別費勁了,那種觀法是不能觀見如來的。記住,不是如來不見,而是你不能見,還差一魂。若要補齊這一魂,此即天人合一也。《易》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大觀在於上,大觀在上面。順應了,和合了則巽。巽為風,表周觀,意為方可觀的周全。《易》又曰,“觀天之神道……”又曰,“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這個“服”是安定的意思。《易經》對於“觀”有如下句,“童觀(色觀)小人道也”。“闚觀”(即邪觀、音觀),亦可醜也。那麼應如何觀呢?《易》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觀其生,志未平也。”

甲:今天是11月14日。古曰,萬物有靈。可僅僅是一句話,須得親證萬物有靈。如何親證?《修行者》一書提供了親證的方法,即通靈大觀,亦即《心經》中的第一個字,“觀”!
乙:如若證得萬物有靈了,你的生活將是一片色彩。你的天地將不再是周圍嘈嘈雜雜的社會人,而是整個宇宙中各時空層中的形形色色的生靈。他們與你形影相伴,卻又是若即若離。仿佛是鏡中花,水中月。

C:重圓需得破鏡,又是如何個破鏡?
D:唯一之法,《心經》中的“觀”字。通靈大觀是破鏡的唯一法門,此即萬法歸一,歸之於一觀。
E:觀之一字,古今的漢學家真是了不得!觀字拆開為又見,又見是何意?重圓也。
F:觀字的繁體字為觀,此字拆開為“相見歡”。歡字的繁體是歡。
G:如何是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如何是深院?鏡也。鏡如庭院深深深幾許。是故行觀要逆流而上,要觀到深處,比深處更深。《心經》中觀字之後是行字,此為行觀。行字之後是深字,即行觀要深。
I:初通靈行觀者,往往觀得很浮淺,不可能一下子就到深處。有學人說,我都觀到九天了,可稱之為深?
觀出九天並不表深,此深不是遠字,遠並不等於深。所謂深,就是在行觀中,要透過一層層的音能量形成的法障。因為很淺的法障,也能形成九天的圖像。在第四、五篇裏,大顛和尚舉了個例子,即要像剝芭蕉一樣,一層層地往下剝,如此才能一層層地深入。
A:練功是為了出鏡,修心是為了把鏡磨平,以免曲扭成“魔”像。鏡又亮又明又平靜,方可觀得深沉。是故,能否觀得深,全在於一個心字。以上即為破鏡法。今天有關功理功法方面的論題就研討到此,下面繼續研討川人的行觀記錄。
甲:如此看,鏡,界也。破鏡法即破界法也。只有破得遍法界,才可獲得盡虛空。此即目前無法盡虛空,或曰,目空一切遍法界。觀三聖中之聖虛,唯破得遍法界方可與聖虛和合。縱觀遍法界的生靈之所以受制于法,全在於目前有法。
乙:鏡,界也。鏡,境也。鏡界,即境界。俗曰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境界,即上層次,上境界。不斷地上層次,上境界的過程,稱之為漸悟,一旦破了境界,則稱之為頓悟。是故,頓悟寓於漸悟之中,漸悟是頓悟的過程。

本小姐曰,行觀一定要菩薩觀!《心經》曰,觀自在菩薩。你師在《夜讀心經》錄音中已破解了此句,你師曰,自在菩薩觀。《心經》中觀自在菩薩一句的隱意,就是自在菩薩觀,只有菩薩觀方是大觀。何為菩薩觀?就是如是觀。何為如是觀?就是心不動觀,心動則錯!

川:既是聖觀音的聖日,大家都聚去了半壁仙山,就請開示幾句吧?
曰:觀音法門在於心,心靜月明。心心相印,心不外向,靜水觀月,風平浪靜。月出西山,日出東海,滄海桑田,苦盡甜來。回歸故里,空歸明月。江山海濤任狂游,二月梅花幾度紅?紅塵凡海早回頭,浪子歸來即是岸,霞光明月迎眾生,切記,浪子回頭金不換,天上人間笑開顏。
G:這裏“天上人間”四字不是凡界通常理解的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而是專指天上的人間。
川:謝謝觀音開示,我給觀音行個萬福禮。只見觀音左手持瓶,右手微微抬起,略一起身受禮,又說,凡世間的苦也是一種磨煉,不經歷大的波折道心是不會堅的。只有當看破一切之時,也就無所求啦,心也就靜啦,這也是好事。
I:如何才能看破一切?無盡的坎坷磨難。歷經風風雨雨,所求卻無所得,終一天搖首出紅塵堪破了一切,心也就靜了。是故但凡有求則表還沒受夠,依然是個心不靜。

《心經》格外強調修深般若之時,這個時就是專指月在天心之時。所謂月在天心,月指羅地干布,天心系指雪山雪蓮,“在”之一字並不是指空間位置的在,而是指時間位置的在,即此時此刻月正在天心,沖白月道,破斷魂關。

C:一旦天魂出現並得以能量上的自主,你自己的天魂就是你師!故知,四海拜師求師那都是扯蛋,家珍須是從自己流出,此即“觀自在菩薩”這《心經》開示的首要的五個字。為什麼大觀要觀“自在菩薩”呢?因為這位自在菩薩就是具足能量的你自己的天魂。觀天魂,返照色魂,直把色魂照得五蘊皆空。天即空,天魂即空魂。要直照到色魂不異空魂,空魂不異色魂,成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真能完成這一步,則稱之為“菩提薩捶”。達摩號稱面壁九年行觀,練的就是這個。而《心經》中的色與空,講的就是天魂與色魂,而入手的方法是從觀音魂開始。
D:由此可知,聖觀音留下的觀音法門,佛王文殊與釋佛在楞嚴大會上最後敲定的觀音法門,其起步點的先決條件是天魂已啟動,並具有足夠的能量,如此,方才可能成就“觀自在菩薩”。若不是天魂坐空,則你所觀皆為依順色魂心態而變化的音魂。觀音魂,在木語上稱這為邪觀,不能見如來,但又須得從觀音魂入手。

E:若說開道,自然必從《大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開始。始到牢關,對《心經》的理解就又會更深。
大般若,即大光明月亮船。
波羅,即乘此船方可出界。
密多心,多即九天,密即宙心,即乘月船駛向九天和宙心。
經,即方法,手段,真言,密語,途徑……
《大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即,乘大光明月船出三界渡月海駛往九天宙心的方法。
這個出世之唯一法又是什麼呢?即《心經》的第一個字“觀”。
觀是個方法,是萬法歸一之法,那麼主體是誰?是誰使用這個方法方可得波?這就是第二個字“自”。即自觀方可得渡,佛不渡眾生,是眾生自渡。佛不是不渡,是無法可渡,但告訴你了得渡求渡的方法,即觀,但須是自觀自渡。
佛不渡眾生的根據,就出自這個“自”字,須是自己渡自己方可。但不要把“自”理解為我,自不是我,而是眼目上那只眼,是那目上一撇才是真你,那是心靈的窗。
觀音法門就是一個觀字,亦叫一字法門,其他一切功夫無非是讓你打開自己的心靈之窗,靈窗開了,方可以行觀,方可行此一字法門。所謂第五層次的通靈訓練,無非就是讓你適應一下靈窗開啟之後,不要大驚小怪。很多人過不去這一關就在於為窗外之景所迷,深陷景中不僅不可行觀,反而不可自拔。
《心經》中“觀自”兩字之後,是個長句,即,“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這是個極平常普通的語句,其句型結構就是“在……時”。比如,在吃飯時。在他睡覺時。在那位先生逛大街時。問題是唐三僧使用的這個最普通的句法,漢學家、語言學家、佛學家等等卻無論如何看不明白。吃虧就吃在有人給點上了標點符號。很多人不明白符為何會起作用?打上個符號,大佛學家們就為這符號所形成的法障所迷,此為障眼符。
《心經》中,“在……時”這一句,是講述“自觀”時的體驗,即自觀時你會明白什麼。這一句也是講自觀的深度,即自觀已成就深般若這個層次的時候,你才會有下文中所說的種種體會。
般若是光明,什麼是光明?日月之光和合的那個景,就叫光明。深般若這個深,就是日月相和合的程度。若按道家術語,就是坎離和合的程度。九陰功第六式彩雲追月,六,表陰陽六和合以成就日月合明,彩雲追月一式,雲從海底升,亦叫海上生明月。然後是開雲見日,抱日歸山,山是什麼?是艮,是土的延伸,是三才中的人才。歸山做什麼?日月在土中相和合。日表光,月表水,山表土,此即三才大會合,可知這又叫個什麼?“龍華三會”!華即花,即龍花三會。
雲為何從海底生?第四篇第三十一集《無位真人》中有一段:豈不見,石霜問石頭:舉念不停時如問?石頭曰:咄!雲是誰舉念?
這個咄宇,是笨蛋的意思。為何說,雲是誰舉念?
雲不用舉念,雲從海底生與舉不舉念無關。石霜是擔心在打坐時總是不斷地舉念,問石頭該怎麼辦?石頭點化他,告訴他,雲起時,與舉不舉念無關,放下心去打你的坐去吧。

E:《心經》中“在……時”,這個半截句裏,主語是“菩薩”,是說在“菩薩”這個主體,行至深般苦那個時候。這個菩薩就是自觀中已經昇華了的那個“自”。未昇華之前為自,昇華之時為菩薩,一收功,降華了,菩薩又成為自。從自昇華為菩薩時,叫入戲。從菩薩降回為自時叫出戲。入戲即入定,出戲即出定。
從自昇華至菩薩這個過程叫開花,或花開。昇華兩字的華字,即花,即升花。
甲:看來這唐三藏可是真了不得!
F:你以為唐三藏是白給的?就如同西遊記電視裏那般窩窩囊囊?當初唐三藏西行取一卷經,可知又是何人一路護送?
甲:孫猴子!
F:是羅地干布親自護此一卷經,不然那一路上的羅刹女早就把唐三僧給撕了。
E:《心經》中的這句“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其中沒有心字,其一是以密多兩字表日月大和合,是一種功態,而並不是真的去宙心,去波羅。其二是要無心行,無心觀方可。此時的心,即無心之心是指凡心,即不可執凡心去行大觀。
“觀自”是一個功態,即入定之前,“在菩薩行……時”又是一個功態,即已入定之時,此時的觀就不是觀自了,而是菩薩觀。在自觀功態時,所觀仍不成大觀,僅為平面直角觀。在菩薩觀時就已成就了三魂合觀《心經》中“時”字以後的文字論述,講的就是行菩薩大觀時之所見。見到了什麼?“照見五蘊皆空”。
這個照字,是菩薩觀時所發射出的光,使一切均成為光的海洋,那時之所見,色受想行識都已成空。這個“空”不表示沒有,這個空是一片光的海洋。不要把空理解為空寂,寂滅了,空不是寂滅,而是實的空,空中含著巨大的有。
《心經》中“舍利子”一句,是行觀進入了第三層,第一層是觀自,第二層是菩薩觀,第三層是三魂離體觀,這時從功態上叫大定。再下面經文中所述就是大定時所觀見的內容。
在舍利子一句之前,還有一句“度一切苦厄”。這個度字,可作“量度”來理解,在量度之後,又作“明白了”來理解。在“照見”之時,生生世世歷歷在目前,雖是在目前,五蘊已空不為所動,僅僅是鏡觀而已。由於生生世世歷歷在目,你方可度量體悟那一切苦厄之運程,同時也會明白了一切苦厄皆系於身。緊接下句就是“舍利子”,才會捨得離身而去,才會長歎一聲曰,走吧!
舍利子之後,雖是無身了,無色身了,但你會發現色身與空身並無區別,自我感覺良好。此即第四、五篇中大顛所說的,無手能行拳,無腳能行走,沒區別,而是更自由自在了。猶如從必然王國步入了自由王國。此即經中舍利子三字之後的文字,“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的含意,凡人誤以為色相是實相,空相是虛相。而當你功行至舍利于一步時,你會發現空相即實相,虛實本同相。而且不僅是色空同相,就是感受、思想、行為、見識等等,無人身與有人身並無區別。此即經文中的“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一句。
經文中接下又是舍利子三字,這是第四層高度了,比前一個舍利子又高一個梯度。第一個舍利於是色空同觀,發見了色空不二。而第二個舍利子是進一步行觀,又發見了諸法空。
經文是“舍利子是諸法空”。
經文接下講,“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相是空相,即光相,生命之光相,生命的本質,生命的原始,它是永恆的。也就是說,在這時,你會明白生命與時間本質相同,即同相,它是不生不滅的。

乙:嘴上是沒說,可心動了!
E:不知學人閱到此處心動沒有?師說,心動則錯。
F:那位氣功牛卻不檢點自己周圍的人心動沒動,反怪師是大天魔。心若動還想修觀音一字法門?那可是沒遠離顛倒,卻是夢想究意。
G:說到此處,那“一字觀”法門之後的“自”字可是大有說頭。法門是第一個字“觀”,第二個字“自”是講的入門入觀的方法,不是用眼目去觀,而是用雙眼上那一撇。目上一撇表眉,密意是以眉心去觀。
E:經文接下是“是故空中無色……”觀至這一步就是第六層次了。在第三層次是觀至色空不異,第四層次是諸法空,第五層次是相不生不滅,生命永恆。而這第六層次則是色雖是不異空,但空中無色,同時也無五蘊,無受想行識。
甲:為何空中又無色,無受想行識了?
E:因為五蘊皆空,自然這個空就是個空,而無色受想行識了。可知修到此步時又叫個什麼?
甲:法空人不空?
E:非也,而是人空法不空。修到此步是“人得一”。人得一為大,此一為日,大即摩訶,即虛空,光的海洋,溶入光的海洋。如若在此止步,這是佛門淨土宗、禪宗等等誤認為的最高境界,那就落入二邊見而走空道了。但凡僅修日不知修月者皆入此道。
在此境界時,正如經文所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說人空了。經文接下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何以故?因為得一而為大為摩訶了,無邊無際無界了。經文又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何以故?溶入了光的海洋。可問題在於這些宗門認為的最高境界其實並沒出三界,而僅是在三界內寂滅了,找不到自我的存在,卻誤以為涅槃了,出界了,去當佛去了。
經中的要點是“無智亦無得”。無智表消失了,散解了,無得表找不到自我的存在了。
甲:我看大顛他們都跑來聽經了……
F:又何止是大顛!大顛當年在這個智字和得字上沒解出來,而差點沒了。
E:第七層次是經文的“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錘”。寂滅了,成了人法俱空,無人無法了,溶入光的海洋而無智無得的永恆散解。生命並沒有消失,而是消散了。以大顛為代表的古代最高理論層次就到這一步。

甲:那就加點緊吧,經文的下面就要涉及“大神咒”了,記得一位港臺大佛學家,叫個什麼名一時想不起來了,大陸出版了不少他寫的解經書,十分的走紅。聽說還在港臺開設一個講經堂,專門給各路求學弟子講經說法。此位大佛學家解《心經》時寫道,根本就沒有大神咒,若非要有個大神咒的話,那就是“揭諦揭諦……”。
E:由此可見,這個大佛學家根本不懂《心經》,卻在那裏瞎說瞎解。看了一輩子《心經》卻找不到大神咒是哪幾個字,虧得《心經》還是文字最少的一卷經。只怕是……
F:只怕是種下了錯經的因,要世世當和尚去解經,去還錯經的果。
甲:師何故對解經一點也不在乎?
F:地獄是他們家開的,他又怕個什麼?
E:經文從“依般若波羅密多”句為第八層次。是說修到人法俱空這一層後,不可止步,而必須依據大神咒去找回自我的存在,可知到這步又叫個什麼?空不落空。
若不接修大神咒,而僅止於人法俱空,就心有掛礙,即心為牽掛而礙阻,而產生恐怖。這個心不是寂滅的色心,而是指天心,即天魂因牽掛寂滅的色心而產生恐怖。僅止于此步去行空道,充其量也僅是和色道一顛一倒,那是屬於夢想究竟而不得究竟。只有按大神咒接下去修,方可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和夢想究竟。
經文從“涅磐三世諸佛……”開始,步入觀的第九層次。
甲:如今方知,《心經》若是鬧不懂,那還修個什麼佛?那就不知拐到何處去了。
E:《心經》的第九層次是說,涅槃出世的諸佛,只要是修成佛,都是依據大神咒修出去的。依據大神咒“般若波羅密多”這種方法成就的正等正党,即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文最後論定,“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可獲日月雙明),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經文曰: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這句是說本一卷經之所以講此咒是因為此咒乃唯一成佛出界之法。這個咒法是什麼呢?即是開始講心經題目時說的乘月飛渡。
經文結尾曰,即說咒……
意思是既然已經把最高、最上乘的功法說給你們了……
經文曰,“曰:揭諦揭諦……”
意為,好自為之吧!
經文的最後,以三呼大神咒……摩訶般若波羅密多”結束全文。可不知眾佛學家不用說不懂此咒,就連著三呼大神咒,卻找不到大神咒在哪兒?真是出鬼了!
F:一般來說,若按佛門的傳統儀軌,誦念《心經》之後,在三呼大神咒之後,立即唱一段偈子,其詞如下……
上來現前清淨眾,諷誦楞嚴秘密咒,
回向三寶眾龍天,守護伽蘭諸聖眾。
三塗八難俱離苦,四恩三有盡霑恩,
國界安寧兵革銷,風調雨順民安樂。
大眾熏修希勝進,十地頓超無難事,
三門清淨絕非虞,眾等歸依增福慧。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鉗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為菩薩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唱完此揭子之後,就要繞大殿來個徐策跑城,邊走邊唱如下佛號……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五百聲或千聲)。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上面揭子中的第一段,是說,我們這些念《心經》的人都是清淨眾,不爭不鬥之徒,並日日誦了楞嚴咒以驅鬼神清理了門戶。
回向三寶眾龍天一句,是說稟告三寶眾龍天的天神,應對我們施以保護。
這三寶眾龍天在哪兒?就是以九天國防軍總部天龍殿為首以及其管轄下的天王天,均為眾龍天。九天除天龍殿之外的各天,即九宮之類,稱之為眾鳳天。
偈子的第二段是祀禱國安民順人無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天下太平無兵馬之災以有個修行的環境。
偈子的第三段是落實揭諦揭諦……那好自為之之句,即精進奮勇修行,超十地菩薩以修成佛。為何叫個“地菩薩”?即三界內的隱態仙神,七地以內出不去界,能量尚不足。
偈子的第四段是對西方三聖這個集團的總的讚美、歌頌。即,打打遛虛,到時候接引之光多給點。因為接引之光是“天緣”。讚美詞是很妙的,是說西方三聖呀,你們一片金光。長相又是絕美無以倫比。你們真是太偉太大了,你們的一根汗毛就如同五個須彌山那麼大,你們美麗的大眼睛,碧藍碧藍,澄清的如四大海洋那麼大,那麼動人。那西洋女王一聽,還能不高興。
A:西洋女王在空中哼了一聲,說,你小子用不著教那幫小孫子給我打遛虛,北洋一戰那筆帳還不算完!
B:師說,多叫幾聲奶奶,那關就過去了。
F:偈子的第五段,光中化佛菩薩和四十八願度眾生這三句,其暗意是,我們這些落地的昔日佛菩薩,當初可都是你們光化出來,帶著我們下來的。你們臨回天時曾許下大願要回手接渡我們,這事我們可是記得明明白白,你們可不能在上面看著不管。
甲:故知讚美是因為後面有求,先戴高帽子,然後好求之辦事。
A:女王曰,那點小心眼我們還能看不出來?又如何叫個正偏知?好話說的再多也是無用,須是按心經的九個層次一步步的修。
E:最後一句是“九品咸令登彼岸”。
登彼岸得渡要靠九品咸令,如何是九品咸令?即《心經》的九個層次。
偈子之後的繞殿唱佛號,第一聲是對西方三聖的總稱頌,可第二聲佛號為什麼要呼五百或一千聲?是為與天緣宮接關係,獲得天緣的接引之光。
第三聲佛號藥師佛,此號大多寺院不唱,唯玉林國師一派的眾僧尼呼此號,用意是對抗衰老延年益壽。
第四、五兩聲就是觀音和大勢至了。第六句的清淨大海,這個大海是指九天。大日宮所在地稱為毗盧性海,不叫清淨大海。
以上,《心經》全部解完。

般若心經16

般若心經16
學者甲:第32集裏,但去靜坐,日夜反照……自然到家。此句何解?
學者I:學人在這句上多有誤。比如,浙江梅娟女士學玄字功,為道損之又損。把自己關在屋裏不出,結果雙腿病壞,耳朵出膿住了醫院。是不是人人都有資格“但去靜坐”?
先要搞清,靜坐幹什麼?是行觀反照。只有天目明瞭才能行觀反照。天目什麼也沒有,那靜坐又幹什麼?只能是舉心動念,胡思亂想,搞不好還會走火入魔。

學者甲:在第32集打成一片裏,為何說行的要深,深到徹骨徹髓處?
學者E:這是觀音法門中脈功的修法,即摩尼功法。通過兩個渠道可以完成《心經》上的“深”字。
學者F:還是應該先把次第講明,不然學人又糊塗了。
學者E:《心經》中,“心觀自在菩薩行”。這第一句講的是“外觀”法。在以前的篇集中,研討的重點就是這一句。此步完成之後,第二步是“深般若波羅密多”。這是《心經》的第二句正文。
“般若”在這裏表生命之光,表能夠顯現光明的生命之光。“波羅”,是說,要進行這樣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密多”。在這裏,密是動詞,“多”是賓語。即,把多打成一片,這個現象稱之為密。把多打成一而成密的這個過程叫波羅。
這句話的意思是,把人體性能量集中在中脈七輪,通過一損二損,損之又損的損下益上,把性能量密集至月輪。從而使生命之光呈現“般若”光明態。
那麼,這個過程在何處完成?在深處,在徹骨徹髓處。
人體的中樞,就是腦的延長部分,支撐人體的脊柱。脊柱是人體的最深處,是腦的最深處,它包含七輪。脊柱的最深處就是髓,這個髓的通道就是中脈隧道,即人的時間隧道。生命的全部神秘,都在這條隧道裏。
學者甲:為何有人認為中脈是無形的,它在人體的正中線,是從天門至海底的垂直線?
學者F:那是行功感覺上的錯覺。
學者甲: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錯覺呢?
學者F:產生錯覺的原因也是正常的。
打坐行功時,在《心經》第二句的功中,其區別於第一句的“外觀”,而成為“內觀”。
外觀的方法是“摩訶法”,內觀的方法是“密多”法。密多法的原理是,觀香調靈至零點位後,出現後天意識的無限小,使後天意識所感知的後天的我,濃縮為一點回歸大靈。這個狀態就叫“靈點”。這時,人的意識已收縮在中脈隧道之內,人的一切感知也僅是隧道內的感知。
後天意識的回縮,也有個層次和深度的不同。淺層次時,只覺得天目前呈現明亮的西天月。這個西天月實際是隧道的圓形洞。
為什麼大多練功人,西天月在功後不久就會消失?是因為後天意識又從中脈隧道分離了出來。這就叫“說時默”。而在行功中,你的後天意識得以抑制,濃縮為一點而回歸隧道,故而你才能看見西天月。這就叫“默時說”。
人的西天月的亮度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能量的大小。一般具足2.1級時,就足夠亮了。但絕大多數人在2.1級時不亮,那是因為第二個原因造成的,即焦點,焦距的問題。亦即,調零度不夠,後天意識進不去隧道。若是能量在3.5-4級,即使第二原因的條件差一些,也會在天目處呈現圓月。如果第二原因解決的好,則西天月隨時伴映呈現。
學者G:人們常說的進入功態。什麼叫進入功態?就是第二意識,即後來意識的歸零,或是接近於零。顯意識的天平擺針的擺幅,無限的趨於靜態。
學者I:練功有動功,靜功之分。這種劃分是表面的,膚淺的。在修煉上的靜功,並不是指像個呆子那樣打坐不動。那是身靜不是心靜。心飄來飄去,就是把人捆在那裏,也不算是靜功。故知,打坐也是動功,心在動。
身行動功,但心已專注趨於不走神了。外表是行動功,實際是練靜功。故知,真正的靜功和動功,不是以外表劃分的,而是以心劃分。
學者A:不少老氣功說,他已進入高層次了,只練靜功,不練低層次的動功。這是因為根本不懂什麼叫靜?什麼叫動?根本不知修煉修的是什麼?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故,修煉的實質是修心而不是修身。修心叫性功,修身叫命功。
學者B:這裏還有兩個問題。
學者C:還是先講一下中脈的位置錯覺。
學者D:人的意識特徵就是唯我獨尊。人也只能立足於自身。人的意識本能的體現自我中心感。意識進入中脈隧道,它的自我感覺就是身體的正中線。
學者E:B小姐提示的第一個問題是天目成像的性質。第二個問題是天目視野角。
學者F:天目呈現西天月後,下一個問題就是天目成像。成像的方法就是相應。你相應到哪個層次,就會出現哪個層次的圖像。相應到鬼道,圖像就是鬼打架。相應到魔道,就是魔纏身。“相應”猶如調頻調幅,猶如自動尋台的電視機的掃描。故知,並不是鬼擾人,並不是魔侵人。而是人去找鬼、找魔。你不調到它那個層次,你又怎會遇到它,你又怎會收到它們的節目?
學者I:圖像就在天目西天月光圈裏呈現。這表示你的天目視野角是管狀的,你的後天意識歸零還有很大的差距。如果後天意識完全歸零,完全進入隧道,意識在隧道裏的感覺就是一片大光明,前後左右上下一片光明。此時的天目視野角是360度球形,可以收到全方位全息立體“電影”。此時就是“左顧右盼,回頭轉腦,瞻之在前,忽然在後。”這句話的隱意就是,出現了全方位全息360度立體視角。
在第30集裏,“處處逢渠”。渠是指中脈。即,若想成就全息全方位視角,你必須是處處逢渠。
如何是處處逢渠?隱意是,後天意識歸零,全部進入中脈隧道渠之中,人在渠裏,自然是處處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這是指看問題的兩個角度。渠,中脈,本在我身中,即渠今正是我。但我又在渠中,即我今不是渠。
渠今正是我,是後天意識未全進入渠之前的感覺。我今不是渠,是指後天意識歸靈入渠後的感覺。
學者A:《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是觀一“菩薩”在肉身上出出進進。這是後天之心在觀先天之心。第二句,“行深般若……”是指後天意識,進入隧道歸靈,二心合一。即音魂與色魂合一。
後天意識運行的是音魂能量。先天大靈的成分是色魂。通過行功,光化,色魂向光能量轉化而呈現隧道或天目的大光明。
學者甲:為何是千年一回?
學者B:密解《心經》,千年開示一回。說早了沒用了,晚了又誤時了。必須是爾時。此“時”即是《心經》中的“時”字。

甲:至此,行觀已有觀香、觀神女像、觀法印、觀書、面壁觀這五觀。這五觀可有區別?
E:相同之處在於觀,細微之別在“香神印書壁”略有不同。觀香側重在調零,觀神女側重在瑜伽,觀法印側重在宙心大觀,觀書側重在上層次,面壁側重在窮究見聞。
甲:觀到何時算是個頭?
E:直觀至“照見五蘊皆空”。可知這又叫個什麼?此乃蘊空大法。此為觀音法門之最高層次。
甲:最高層次不是成佛大法嗎?蘊空大法才僅僅是菩提薩埵,人法俱空?
E:《心經》的主講,就是如何通中脈後,行觀成就蘊空大法。主講完了,又提示,在蘊空大法成就之後,若要修成佛大法,則必須依般若波羅密多大神咒修行。但如何依?具體方法未講,僅是講了個大原則。而具體成佛大法則是屬於文殊法門。即大日如來神光陣法。
在《修行者》教材中,在後段內容裏,把觀音法門與文殊法門合併一起講了。是故,在觀中已含有大日如來神光陣法的內容。如果學人願意自己去區分,就儘管去分好了。

修行如行船,江面就是二裏寬,也不是隨便走的。而是沿航標燈走主航道,這叫山青水綠中道行。中道行的概念並不是走不偏不倚距兩岸等寬的中心線,而是指主航道。但凡知道中道兩字的人,往往理解為既不偏左也不偏右。中間並不等於中道。
行船為什麼要走主航道?因為主航道上水較深。《心經》第六、七兩字是“行深”,在第四、五篇中對此二字有解,即,修行要行深處,不要走淺處。出三界的渡船是大船,只有行深處方可得渡。一般的世間法修煉是走小船,不遠航,故可以不沿主航道行。
甲:說到第四篇,大顛曰,他的修法是五步行:一、窮究見聞,二、先取見性……研討到如今,可否有深解?
C:一中的見聞,實際上不是指世間物質性的世界,社會等等。這個見聞是指達摩佛面壁九年從事的那種見聞,即通靈大觀之所聞。由此可知,真正修行的第一步,起步,是通靈大觀。在此以前的一切,都是一種方便,準備,都是外來的,非為從自己流出。
窮究二字怎解?
D:窮究就是倒計數!
甲:可否再明白點?
E:世間法在時序上是正計數,沿時間流順行。出世間法在時序上是倒計數,循時間流逆行,在通靈大觀中,逆行追回五千年前,上萬年前的一段段往事。追到頭了,4、3、2、1是個一。最後窮究,是個零。追到零時,就到宙心邊上了。再追,就是如何從邊進入零心。這種大觀就叫循性逆流。這屬觀音法門裏的內容了。
何為“先取見性”?
這裏大顛說的見性,並不是一般修家所說的華光、西天月等等。這個見性是專指天魂。其含意是,第二步完成天人合一。先取二字,表示首先要取得“天人合一”。否則不會出現第三步。有人說,過去一位大法師、大宗師說,他沒天人合一就已頓悟了。就像吉林那位修肉身成仙後又改學法輪功的婦女,去唐山地區傳功說的,她的中脈比筷子粗!唐山眾學人立即畢恭畢敬。若再來個人說,他的中脈有下水道那麼粗了,難道就要恭敬得叩大頭?那不都是她或他自己的嘴在吹氣嗎?就像不少城市裏一些人讓農村來的一些人用假銀元、假金元寶、假金磚換人民幣騙錢一樣。不少聰明的城裏人都上了大當。是個貪字。
第三步次第入頓。
入頓,是頓悟的意思。次第二字是說,在頓悟之前,在大觀中一次次的開悟、漸悟。
另,窮究二字,窮究到極處是個什麼?
F:此乃稱為“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何為意?
G:意乃心上音。故知,大觀中之圖像,皆為音能量的成就。這個音能量,若心中有求,則是那顆求心釋放的。如若心中無求,則是宇宙生靈釋放的。因此,聖觀音強調,要於心無求,方可行觀。但修行人做不到。
I:因此就要如鏡觀,心不為圖像所動。因為極有可能混雜著你自己音魂的成像。正是如此,一定要個人觀個人的,只可交流,不可左右。相互間僅為參考,不可為依據。
A:目前,師說不少地方,不少學人的行觀都存在這種問題,但無法避免。因此求心太切。人在貪中不知貪,而認為貪的有理,合理。否則太虧。人在迷中不知所迷,反信以為真,而不能自拔。
B:從交流的信件上看,一些人的通靈觀,音魂成像的因素很大,是故應多看教材,少搞花樣。否則會步入張香玉大師之路。要冷靜一下,好好讀書!!!

A:剛才本小姐說,決定性的是修心,這在理論上是正確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認為修心為主,行觀為輔。但心又如何修?通過行觀修平靜心,如是心。行 觀就是照鏡子,直照人心。古代何為一心禪直指人心?後人誤為鬥話鋒。這是從唐代高僧石頭、石霜、藥山等等開始的,把直指人心搞偏了,使後人以為是鬥話鋒,結果把修心變成了修嘴,漸漸成了口頭禪。直指人心原是指行觀。《心經》的第一個字“觀”,就是鏡。《心經》幾大步驟,觀行照度四字,行就是行觀。照,就是直指人心,從觀中對照自己的波動心。觀時心一動,就算錯。不論是往好動、壞動、歪動、邪動等等,一動則錯。只有心不動了,才能輪上第四個字“度”。度有兩層意思,一是自心得度,二是對一切苦厄等同觀,無分別心。只有完成了觀行照度四步,才輪到“舍利子”即走人。從古至今,入得門的修行者,入不得門的更不用算數,往往都卡在觀這個字上。一觀心就動,心一動就偏。
甲:為何心一動就偏?
B:此話又是老生常談。心一動就有音能量釋放,圖像就會不“純真”,那還能不偏?
甲:那位川人行觀中,可一直是心動?
C:是在師控制下,其自己的音能量形不成像,被沖碎了幹擾不了。可一般學人行觀,就一定要提防自己的音魂摻進去湊戲。
D:就圖像的性質而言,剔除掉自己音魂成像幾乎是不可能的。唯一之法就是心不動。因為目前圖像的性質本身就是由音能量組成的,故而剔除另一些音能量,實際是做不到的。天尊佛菩薩所顯的圖像,都是由音能量組成。直指人心的法門之所以稱為“觀音法門”,原因就在於手段是行觀,觀的是音。圖像變化就是一種音流在流動。除此,對觀音法門的一切說教、解釋,都是人為後天自己發揮的。觀音法門說難,是難在世人不知觀音法門的實質是什麼?若說易,觀音法門就是行觀音流能量的變化,訓練等同觀從而達到修心不動的目的。是故佛王和釋佛才敲定,觀音法門為最適合世人修行的功法。因為它簡單明瞭,人人可行。只是從石頭、藥山之後,後人都給學成鬥嘴了。一下子變成了文人墨客的世間法了,功夫不是下在行觀上,而是用在動心動嘴上了。

《心經》乃成菩薩成佛萬法歸一之大總持,《心經》第一個字就是“觀”。而“行”,即修行是第二位的事。先要觀個明白,方知應如何行。觀之前所練的一切,都屬於修命,從觀字開始方進入修性。觀字後面的“行深般若波羅密”,才屬於性命雙修。到了“照”這步,那已經就是了不得了,非同小可了。不少學人開始自吹起來,已經五級了,六級了等等。連個“照”字都不明白,不知如何照,卻妄談什麼五級、六級?修煉可不是吹氣球,誰的氣上的功夫大就能吹個大個的。

時局的變化太大,星體大爆炸也在變,只是緩慢難見而矣。猶如凡人看花,看不見花是一下子就開開。是個觀的時間速度問題。正是由於時間速度的不同,凡人凡眼對宇宙、世界的很多變化是看不見的。之所以看不見而有眼界,是個時間速度差異問題。凡人的眼力只是局限在很小的一個時間速度範圍裏。訓練行觀,就是擴大眼界的時間速度範圍。只有當全方位無限擴大觀力的時間速度範圍之後,那時就達到了《心經》上的無眼界。達到了無眼界,方能進而達到無意識界,進而達到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任何事都有兩重性,有好就有壞。好與壞是同根同體。故古經曰,知得知喪。破獄關是天之大事,救渡古靈獄鬼百億萬千。可同時卻加速了時局的變化,是故修行人當好好修煉,靜靜地觀,以不變之心觀萬變之化,方是上乘。

於是我請茜茜。只見茜茜的模樣全變了,顯得白白胖胖,面色紅潤,絲毫沒有了初來時那種黑瘦瘦的小女孩形象。如今穿的戴的也都顯得十分高雅。看來香火、供養對隱態生靈產生的力量是無窮的。大概按科學術語,這就叫精神變物質,人類的相應是一種精神,隱界生靈獲得了這種相應使精神又昇華成為一種隱界的物質。此時,忽聽有人說道,人們修建寺廟、道觀,供仙佛菩薩,供食供香火,就等於是給三界內的各路隱靈提供能量。使她們有足夠的力量去開天闢地。
誰說的?請問是誰?
答:馬路天使接野話。告訴你吧,隱界生靈接香火就等於是吃能量,這個能量與另外的能量有本質的區別,這個能量是供奉者的心相應的奉獻。隱界靈又有誰不想有香火?香火對凡人來說也是接通關係的信號。只要一舉香,與之對應的隱靈便與之接通了關係。你們佛門也叫感應。但大多凡人感覺不到這種接通關係的信號,只是因為太遲鈍了。後天意識形成的阻抗阻礙了信號的接收。只有虔誠才能漸漸削弱那種抗阻層的阻隔。其實有那層阻隔也並非就是不好,凡人波動心重,這種阻隔就成了心靈保護層,免受隱界圖像的幹擾。凡人波動心過重,一旦失去阻隔層的保護,你們的科學就稱之為神經病。這也就是你師之所以再三強調進入高層次修行,心不動的重要。你師是擔心你們一個個發瘋,得了神經病。只有心不動才能遠離顛倒夢想,才能心無掛礙,才能無有恐怖。只是這不是我說的,是《心經》上說的。

A:師講《心經》時說,《心經》的前幾個字,觀自在菩薩。這個自在菩薩就是啟動的天魂,觀,就要觀她,觀她在你頭上自自在在,進進出出。當天魂能自自在在進進出出,且心又相應時,這就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訓練。故知,天人合一不是個名詞,而是有具體東西的。
川:本小姐說,前段靠我。後段的關鍵在於你我的配合,配合得好,層次上得快,配合不上去,那一切修將付之東流。
B:師說,凡人凡心是根本出不去三界的,無論怎麼修也是出不去。所謂出去,只一條,與天魂合體方可沖過斷魂關。這就是古人之所以強調天人合一的原因。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般若心經15

般若心經15
在第四、五篇中,講解的《心經》,談到三世一切佛皆由此經出,即依般若波羅密多成就佛果。《心經》的這段經文是兩個意思,其一是,成就佛果唯此路可行,別無它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依此法修得佛位,皆由此經流出。其二是,若再有其他什麼能成佛的方法、經文、功法等等,皆屬妄言。這兩點就決定了為什麼《心經》被稱之為三藏十二部八千五百卷經的大總持。所謂大總持就是大歸口,就是萬法歸一。歸到何處?歸到《心經》。故曰《心經》為眾經之神,是經之魂。
三藏十二部全部經文,都是為這一卷經服務的,而僅是開設的各種方便之門。但無論是從何方便門涉入,最後最後若成就佛果,必經此門。是故稱之為《心經》。

修佛之人應該搞明白,是誰作佛?修佛就是為了作佛,不作佛又修什麼佛?是故,修佛人必須應該懂得、明白、了知到底是誰作佛?你若修了一輩子佛,尚不知是誰作佛?可見你修來修去又修得是個什麼?又會修到什麼地方去?人若不知是誰作佛,那只能是瞎修一氣,不知會修到什麼地方去了?
聽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這個心就是《心經》之心,故知,《心經》是成佛作佛之經。
由此可知,修佛成佛作佛從何處下手?從心上下手!不從心上下手的一切功法、法門等等皆不是成佛之法。
如何修心?有個程式,術語叫次第。若不按此程式修行,則這心修不成佛。這個次第就是,第一步心相應。第二步觀心。第三步定心。第四步慧心。
歷代不少大成者,苦苦修行多少世,現生又苦修一輩子,好容易修到第三步定心了。定住了,再修不上去了,為什麼?是因為入定後不知該做什麼了?呆了,成就了呆定。可出一些功能神通,但卻距成佛仍差十萬八千。
《心經》開示了成佛之必由之路,也告訴了成佛之法是修心。在次第上,《心經》是直接從第二步起步,即觀心,觀行照度。在第三步也告訴了,必須依般若波羅密多大神咒方可從第三步修得第四步慧心。但是,具體如何依此大神咒沒講,到此時收住了,不說了。
這樣,就使得修佛成佛出現了兩大難點,兩大難關。
第一個難點是,成佛之法是從第二步觀心起修。眾修士修來修去也進不去這成佛之門。只知前面有個門,可繞來繞去就是進不去?為什麼?
是因為次第中的第一步未完成,根本進不去這第二步之門。而這第一步至關重要的門關就是“無上瑜伽”,即心相應。黑天女神的《薄伽梵歌》,講的全部內容就是這第一步!若單修《薄伽梵歌》,修成則可進入羅漢天,但成就不了佛位。若是低品位修成,可保人身。
是故,在成就無上瑜伽時,若修佛,則需步入第二次第觀心,即觀音法門。
在觀音法門成就之後,上品可達第八天之上層,即天王天,成就8.4級。薄伽梵歌可成就7.4級。
慧與慧的層次不同,薄伽梵歌之慧為7.4級。觀音法門之慧為8.4級。如若超越8.4級之慧,在觀音法門基礎之上,尚須加行文殊法門。文殊法門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大神咒的具體修持。
這就是修佛成佛的第二個難點。即,知道有個成佛大神咒,但不知大神咒是什麼?更不知大神咒如何個用?《心經》只講解了成佛的中段,兩頭沒講。前頭略去了,後頭隱起來了。
《修行者》前面的內容,重點是講解了前頭這個入關口的修法,即修心相應。這一步完不成進不去佛門。這裏所說的佛門是指十方三世一切佛的佛門,不是指佛教之門。三世佛門與佛教之門是兩個概念。
《修行者》前面的內容尚包含了觀音法門修持法,而對第二關口僅略略一提,講了,但未解。
未解的原因是,先集中把第一關口心相應的各種阻障,掃蕩一下,清理一下。以便使學人順利步入觀音法門,上品可至天王天,下品可至羅漢天,先保出得三界斷魂。
對絕大多數修士來說,上述就足夠足夠了。若過早講解第二關口,易使學人產生種種妄念,反使三界口這關都出不去。在本集千年一回,首次講解這第二關口,般若波羅密多大神咒的具體修持方法。
一九九六年二月廿六日正月初八
<二>
若能成就《心經》大神咒,則可進入九天,獲九級,進入佛位。
下面先初講般若波羅密多大神咒行法。且聽:
五彩繽紛柱。
打坐行觀初入定中,自覺身體已消失,只存在一個“五彩繽紛”的光柱。這個光柱就是《心經》之經字,亦即中脈。你的自我感覺是這個五彩繽紛的光柱越來越大,貫穿了你的全身,漸漸包溶了你的全身。
這個過程,實質就是你的後天意識與先天色魂漸漸合一的過程。當你感到光柱全部包容了你,而你找不到自己的人身時,也正是你的後天意識被溶進了色魂之中。
盡可能長久的保持住這種狀態,這叫初定。然後慢慢收功。反復練習初入定和出定。不經過長期的練習,一是不會入定,二是一旦初入定就出不來定了。
一般來說,從出現五彩繽紛柱算正式練習,這種反復出入定的訓練,要行49天。每次的時間應在兩個小時以上。這算一次。若每次都可出入定中,這時就可計日正式起修49日,以完成初定。
以後等有條件,吾可錄製一盒“神光陣”初定的錄音,正反兩面。一是便於初習者入定,二是便於出定。現在尚無條件,身邊無答錄機。
現在的印度瑜伽以及西洋瑜伽的最高層次,已達到了“五彩繽紛柱”。一旦成就了這一步時,就會顯現一定的超自現象。例如,一位印度瑜伽大師,讓弟子將其入棺埋二十幾年。挖出開棺時,人依舊活著。他所應用的方法,實際就是五彩繽紛柱。但學人不可仿效將自己裝入棺中。
在家人修此法會有很多難處,而且不切實際。第一是,心相應難以完成。第二是貪心引起的雜念太多,根本入不了定。第三是,沒有條件,要上班,要做事。等你出定準備去上班時,人家都要下班了。第四是難有一個無人打擾的環境,同時要有專家護理把關入定。故而這裏僅是介紹一下,以完善《修行者》的教材內容,並不是讓你如法真修真練。
講解“神光陣”是為了把《修行者》的修持脈路掌握清楚,一步步一招招都是為步入神光陣服務的。即使你出了界,進入羅漢天,天王天,若上層次,也必須按此法修持。
學者甲:此事明白。師宣講“五彩繽紛柱”時,各天王都來聽了。
學者乙:《心經》,唐朝大顛說共54句,267字。但我數來數去,正文只有260字,題目一般是8個字,全題應是十個字。正文後若外加大神咒8個字,那就是278字。若大神咒念三次,全經應是294個字。此數正好為月圓。
學者A:大顛的演算法是,題目中“經”字不算,正好為267字,也是月圓。54句正是天數108之中點。54又正應9。
學者B:若正文後外加一句大神咒就是55句,此乃天地之數。若加滿三句大神咒,則是57句,此乃正應斷後之數。
學者C:正文260字,恰應修行者261集。一字應一集,餘下一集正應題目。
學者H:莫要論數,愈論愈玄。
學者甲:第29集上,大顛說,他的修法是五步行。即窮究見聞。先取其性。次第入頓。後無凝滯。終到牢關。此五步又作何解?
學者D:窮究見聞。並不是指讀書破萬卷。大顛用的並不是外求法,而是坐視內求。此見聞是指眼功耳功之見之聞。而且要窮究,即是把圖像語言搞個明白。由此可知,現在學人才僅僅步入觀香,距窮究那一步仍相差甚遠。一些學人就沉不住氣了,有的開始覺得不得了了,有的卻認為現在就要修出去。若等分這五步的話,在修行之路上,達到窮究也僅為20%。尚且大顛這五步僅完成了修行之路的一半,現今仍在三界內窩著出不去。正如一位天師開示一學人,說他煉了千年,也不知先要煉眼功。不煉眼功則叫盲修瞎煉。是故,從第十篇開始,就導向了眼功。練眼功必須心相應,不然那眼功就對到一般端王神漢水平,對到陰界去了。不是天眼而成了地眼。
學者E:大顛實際很鬼。窮究見聞是第二步,他故意寫成第一步,讓後人誤以為是讀經典。而隱去天眼行觀的真諦。真不知坑了多少人。
學者F:但大顛在後文中已反復講了,不是外求而是行觀。大顛實修的第一步是“先取見性”,然後通過窮究見聞而達到次第入頓。與此同時加行通中脈以達到“後無凝滯”。完成上述四步方達到“終到牢關”,意為可以脫體了,何時想走則隨時可走。
學者G:大顛並未提前走,而是足壽之後方走。這裏有個因果關係,不足壽提前走也是出不去。壽是個命數,是表你尚有那麼多的凡塵俗緣需了完。前世的因後世的果,必須了完因果。著急是不行的,需耐著性等。
學者I:師的女神功法,第一步是讓學人見性。第二步是觀香窮究見聞。同時在第一步時,已讓學人通了中脈達到了後無凝滯。餘下的就是學人通過窮究見聞而入頓。但這個階段是個相當長的過程,非一日之功。
學者甲:達摩說的,“方通道,滿目青山無寸草,極目綠水無波瀾”。這句又怎解?
學者A:滿目是表已見性了。青山是表人身。俗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此青山是暗指人身。隱意是只要活著,就有辦法。後人誤為是只要有座大山,山上就可砍柴。
無寸草三字是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只有見性了,了知它就是真我,方知身外之物本是沒有的,是真我帶不走的。此寸草是表人身及身外之物。第二層意思是指“丹心”。寸草丹心。這裏的丹心又是兩層意思,一是指後天意識。二是指丹田之丹。這兩樣東西“真我”也是帶不走的。
學者B:極目綠水是暗指宙心光的海洋。波瀾是表不平靜,此處是暗指大覺。意為溶於宙心性海之後,才是寂滅無覺。
學者甲:雲門僧說的,一條柱杖子,化為龍,吞卻乾坤去了也……這段又是何解?
學者C:可對照單行本第四篇第五頁上看。雲門講的是終到牢關以後的事。大顛只說到牢關這一步就不講了,而雲門講的是出牢關。實際是屬於涅槃大法裏的內容。是《易經》中的含萬物而化光。師不讓研討這一段。說,不掌握大日如來神光陣法是做不到含萬物而化光的。
學者甲:白娘劍法又為何不教?
學者乙:又不是斷後,學那個做什麼?師只等“57”來了才教白娘劍法。
學者甲:雲門說的“一明得便了”,此句何解?
學者D:此“一”是指三魂歸一。“明”是指大靈脫體,是指大靈在具足能量的情況下脫體。“了”是指了結,人生的了結。一明是指應用大日如來神光陣法,具足能量而一鳴驚天,陣法震天庭。
學者甲:下文中又說,修行本無競爭,各修各的。但若用大日如來神光陣法,那不是相互搶能量了嗎?
學者E:靈的能量有獨立性,是誰的就是誰的。搶去也無用,充其量是整吃整拉。能量都有自己的編碼,除因時態不同飄逸在外,基本都在自己周圍。這個現象就叫人體磁場。能量大的人凝聚力就大,散失的生命能量在身周圍聚集的多一些。能量低的人凝聚力弱。
所謂加持,就是幫你把飄逸的能量回聚。是誰的就是誰的。相應度好,回聚力就大。無相應就是散的。
故知,氣功到處采氣,想占人家便宜是沒用的,枉費心機的。吃多少得拉多少,猶如替別人懷孩子。臨終時都得吐出來。有人到處采氣煉丹,最後那丹也是人家的。丹熟了,人家就來取孩子來了。在修行上千萬不要只想佔便宜,無便宜可占,老老實實自修自的。
學者甲:第6頁上大顛說,更參末後一句,始到牢關!此句何解?
學者F:此句是指大靈在牢關臨出之際。方明白什麼是個空。赤條條什麼也帶不走。方知一生中爭來鬥去的,家財萬貫,在零落之時,一個銅子也帶不走,白忙乎一生。
“零落”又暗指歸零的大靈,一切放下無牽無掛方可歸得零。
學者甲:第三十集中,大顛曰,任性逍遙……此句作何解?
學者G:性字是指大靈,而不是指人的欲望。大靈出了三界,稱之為物外閒人。
但這句僅是大顛當時有人身時的理解。如今大顛已失身千年,他那個性也逍遙不起來。仍是受佛法即時空法的制約。只有宙心不受制約,也就無逍遙可言了。
大顛所說的極樂是指出了三界,尚未進入宙心之前。但他也知道,回歸宙心是早晚的事。物外閒人,總還有個閑字。若真閑起來也是個難受,思來想去,這個閑字也不要了,一頭紮進宙心性海算了。是故,他字又說,心是眾生之本源,早早晚晚,一切諸法同歸於心。是故,後人將達摩及大顛他們修的,稱之為一心禪,以後的佛門,一心禪已絕跡了,演變成漸悟法門的禪宗了。因為沒有極高的悟性,沒有四級以上的能量,聽不懂他們說的活。這叫陽春白雪,曲高而和寡。後來的禪宗就都是夏裏巴人了。但越往後,越不行。就連“夏巴”式的禪宗,明白的人也不多了。於是又普及為淨土。
一心禪傳法是採用心心相印法,心不相應則得不到法,最終成了絕傳。《修行者》一書是把一心禪的心印法破解出來,以方便學人自學。
學者甲:傳一心禪又為何採用講故事的方法呢?
學者I:王佐斷臂使用的是圖像語言和講故事的方法。唯此法可令人頓悟。
學者甲:夾山僧說的,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須是親見祖師意。此句何解?
學者A:這句講的是一心禪的傳法,即心印法。即,弟子必須修成“明明百草頭”。是說天目已大開。而祖師傳法是使用圖像語言,不立文字,不是明明百草頭者得不去。只有在天目處親見祖師所傳的法意者方可。
是故,夾山又曰,目前無法,意在目前。
此句是說,真法不是文字,而是圖像語言。
這八個字可以說是對一切修煉法的否定,對經經典典的否定。一切經典僅是個啟蒙,而若獲真法,個人從個人的天目處去尋。此句的隱意是,真法要由你的本尊師傳授給你。其他的一切不過是個方便,是個梯子。
很多學人急於知道自己的本尊師,這個沒有用。須是親見本尊師方可。又不少學人希望能見妙師,師又何故不見?是讓你去親見本尊師!只有本尊師才是你師。
<四>
學者甲:夾山僧又曰,“道在瓦礫,道在尿屎,道無乎不在。”此句怎講?
學者B:修者常說求道。但不知“道”是什麼?又不知“道”在何方?終日茫茫。又有學人認為道是無為,故求無為則是求道。殊不知“道”就是時間,它無處不在,無始無終,無為無不為。
萬有皆為時間造化和合而成,萬有中包含瓦礫、尿屎。道就在身邊,道就在腳下。道就在日常一切的有為中。故知求道不必遠行,道就在你身中。僅是人不悟道,不知道,故而身在道中反去外求大道。
宇宙大道按能量梯度分為黑月道白月道。按能量層次分天道地道人道。按物種的類聚又分佛道、仙道、魔道;神道、靈道、人道;鬼道、精道、怪道。其中的人道不單純指人,正確叫法應是間道。
上述種種道合稱為大道,此大道就是宇宙時間的運行法則,時間的運行規律。宇宙間的萬有皆在時間大旋渦中造化、演變、生生息息。
學者甲:夾山僧又曰,“見色便見心”。此句又何解?
學者C:色是指萬有,心是指以宙心為代表的時間。萬有即色,是時間的造化,故曰見色便見心。
眾生只見色,為種種色相所迷惑,而不知那僅僅是時間的幻化。時在則有,時去則空。
空相也是色相的一種,是一種特殊的色相。
為何只見色而不見心?是因為識性昏暗。識性是指天目的性體,因能量不具足而無光,無光則昏暗,對真實不可見。故而只為色相所牽,而對真實卻不知不覺。
若能窮究,忽然親見,名曰見性。
此處的窮究,即是窮究見聞。見聞是天目處的成像,是性光的映現。窮究就是循性逆流,直追到性光的本源,若是親見本源,則名曰見性。
此性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用外求法,用傳統科學的一切方法是見不到性的。必須自修自煉,誰修誰見,無法替代。
這一點也是小乘佛教的理論根據,它認為大乘是騙人的,修行是無法代替的,誰修就是誰的。
大乘佛教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它說,並不是代替人修行,而是勸導人修行。你小乘是只顧自己修行,不開悟眾生去修行。
小乘曰,你大乘自己都修不出去,用根本修不出去的方法去渡人修行,不是把眾生都渡到絕路上去了嗎?
大乘曰,好了我們不吵了,大乘小乘皆為佛之所教。自行方便吧。
人體科學研究和氣功科學研究,重在外求法。總認為用科學儀器測出的數才是真實。而忘了儀器本身就是人造的。人本身就是一部無可比擬的科學儀器。在這個領域,首先要應用人身這部儀器。而方法只有通過人身自修自煉,方可成就無數的這種儀器。其他科學儀器僅能是人身這部儀器的輔助性設施,提供一些參數。
學者甲:在第7頁上又寫道,須是左顧右盼,回頭轉腦,瞻之在前,忽然在後。處處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若能如是體會,便為知性。此段又作何解?
學者D:此段是多層含義,現僅略談其中一、二。九陰功第一式的預備式,以及九陽功基礎訓練1—3套的第一式,就是這段文字的體現和落實。雲南大理賓川的白族老人,行九陰功預備式時,就被打趴掀翻在地。甚至被拋到房門外。四川氣功大學的一位老師行上述式時,也被多次打翻地在。這個感受、體會,可稱之為知性。知道了性的存在,知道了性的神力。
但知性還不是見性,僅僅是知。
逢渠處處一段,是指中脈功的訓練。上述兩段文字,都是大顛說的第二步,“先取見性”中的初級過程,即知性。
處處逢渠是指在行功中,會漸漸發現中脈擴張,伸長。最後中脈把自己包容了起來。感到全身都在中脈之中。這個行功效應是知性的第二反應。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體會呢?是兩種情況。一種是後天意識的濃縮而回歸大靈,大靈在中脈之中,故感覺中脈無限增大而包容了全身。另一種情況是大靈“外溢”,而混融了後天意識,使後天意識感到了中脈的包容和存在。第一種情況,會使人感到無限小。第二種情況會使人感到無限大,感到身體猶如幾層樓高。
這兩種感覺,就是達摩說的,“寬則遍法界,窄也不容針。若從這裏會得……”
大顛曰:會麼?若得心空皆及第,凡聖元來是一家。
達摩說,若從這裏會得,萬象森羅,情與無情,皆同一體。
達摩後面說的,方通道……譬如千日,放大光明。
方通道,這個道字是指大道。即,方信真有大道。大道是什麼?譬如千日,放大光明。是說,大道即是宙心。到此為見性,為心空,方知凡聖元來是一家,是同本同源。
“若得心空”,是指一種功態,即中脈無限大,包容了人身,包容了遍法界。空為大,為摩訶。為秋水盈盈水不停,日月星辰個中行。
上述這個中脈功,即是大日如來神光陣裏的內容之一。
大日如來神光陣法,若提出來單講,也僅僅是那48個字。若說密咒也僅是12個字。但若要真正得到尚需仔細體悟教材。
學者甲:心是眾生之本源,一切諸法同歸於心,此即萬法歸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又曰,若能窮究,忽然親見,名曰見性。那麼,何為心,何為性?
學者E:心是一切生命,一切無情有情之本源。此心為大心,即宙心。從宙心飄離的生命本質,俗稱為精靈。精靈依附在人身則稱之為心。此心雖小但具有宙心的屬性和特徵。精靈附體後,因能量大部分轉化為後天依存的精氣神識等能量,而使心暗昏無光。當心獲得一定能量時,它所閃現的光稱之為性。
故知性乃心能量的體現。心具足能量,亮了,稱之為明心。心具足能量而呈現出性光,稱之為見性。明心見性是指明小心見小性。而在第四篇中研討的,大顛、夾山、雲門、達摩等眾所說見性是指見宙心之性。
心是真我,性是真我具足一定能量所映現的性光,又稱為靈光。故曰,是心是佛,而不是,是性是佛。
心是無相之相,它僅是生命量子團,即生命光音色能量體。純陽之心是由生命光子能量組成,色子音子大都已轉化為光子。是心作佛,但並不是什麼心都可作佛,要轉化為生命光子能量體,音色體大體已經消除。是故,《金剛經》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五>
學者甲:為什麼大顛和尚說《心經》267字,而把題目裏的“經”字不算?大顛禪師又不是不識數?
學者F:妙就妙在這一字之差!下面可對比看這一字之差。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1)
般若波羅密多心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2)
大顛略去一字,也是唐三藏有意隱上的一字。第(2)句的解是,
“般若波羅密多”,此為大神咒,即觀音法門的總稱。下面的正文就多了一個心字,而成……
心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即,觀音法門,不是人觀,而是心觀。隱意是用天目性光去觀。“自在菩薩行”,是觀性光圖像的變化,觀大靈在中脈上下出出入入,以及大靈與天界交往交流的圖像語言。
學者甲:在第四篇30集第8頁(單行本)上,為什麼說二祖得“無心之道”?何為無心之道?
學者G:此處的無心,並非無心,而是指心不可得。是指心不可色見,不可以音聲求之。此無心之道,就是《金剛經》上的四句話。
話雖解出來了,但不可依樣畫貓。須是真貓方有貓氣,畫貓無貓氣,嚇不住耗子。須是親自修中脈功,成就明心見性方始得。
學者甲:在第9頁上,為何說,“切記當頭,舉心動念,便墮泥犁。”
學者I:這是涅槃法的最後一步。中脈七輪的能量全集中到了天輪。在臨走之際,眾人一哭嚎,你一有牽掛,性光能量隨念而化為音魂飄散,未成光而成了音,則入了鬼道。光是仙佛道,色是人道,音是鬼道。
光是點狀凝聚態。色是昏沌濁沉態。音是飄忽散漫態。
學者甲:為何說“五千四十八卷”經皆從此經出?
學者A:初,釋佛去後,上座結經者皆已成就羅漢位或准羅漢位。他們結經是與唐三藏譯《心經》時一樣,皆是應用的中脈功。等以後數百年結經,就開始以義理派為重了。
學者甲:雲門問僧,念的是什麼?這裏,雲門到底問的是什麼?
學者B:修中脈的行話叫一卷經。僧問,“如何是學人一卷經”?意思是,中脈功怎麼修?雲門答,“舉起甚分明”。意思是把海輪水輪的能量提舉到月輪。
雲門反問:“僧念什麼經?”意思是,你的中脈功是如何修的?
問題就出在僧的回答上。原本,僧主動找雲門參禪,說了參禪的行話,“一卷經”。是故,雲門的反問也是參禪。但僧未參出來,而說了大白話,說他正在讀一本“維摩經”。(注,維摩經是一篇經文的題目)
學者甲:僧應如何回答才算是參上了?
學者B:應答,“念的是心經”。這裏的念不是念書的念,而是心相應。是心是佛,念心經就是念佛,就是使大靈與宙心成相應。
臺灣的清海無上師,根本看不上大陸的眾佛學大家。認為他們根本不懂修佛。她說,她只要對弟子說“念佛”,弟子就明白了。而大陸的佛學大家就會理解為念阿彌陀佛。實際上,清海無上師所說的“念佛”其隱意就是一卷經,即修中脈。若學人明白了這個,也就不神秘了。
學者甲:聽說,無錫等地區的學人,在當地來了教清海無上師觀音法門的人,就都跑去學去了。
學者B:其實來人所教的內容,遠遠不及《修行者》第四篇的內容。僅是外來和尚好念經。在臺灣、香港等地都有《修行者》1-9篇教材,是旅遊者買去帶走的。
學者甲:在第31集,為什麼說雲門問,“念的是什麼?”若從這裏會得,出息不涉萬緣,入息不居陰界……”這句怎講?
學者C:此句的意思是,如果中脈功修成,“出息”,是指脫體之後,則與萬緣無關不再輪回。“入息”,是指死後,大靈也不下沉,不入陰界。這裏的出息入息不要誤解為呼吸。初講時可以假以呼吸一帶而過。但學人讀教材至此,就需精解了。
學者甲:在31集上,“坐令極靜,舉心動念”。在30集上,“切忌當頭,舉心動念。”同是舉心動念,為何一個是切忌,一個又卻是必須?
學者D:雖同樣的四個字,但含意卻不相同。切忌當頭時的舉心動念,那當頭之時正是臨終脫體之際,能量已全部集中在月輪與天輪之間。此處舉心動念,是指後天意識。
在第三篇21頁(單行本)上寫道。
“一個人在臨終之前,心神寧靜堅守信念。”
這裏的寧靜和堅守,就是告訴你,切忌當頭,舉心動念。
“切記一心專注於我,否則脫體會落他方。”
這句是說,在當頭之時,若不專注而去舉心動念,便墮泥犁。
何為“當頭”?
準確守住神戶之門,生命靈光在此歸位。
要把諸竅全部封閉,而將心思禁錮心底。
置生息於自己頭頂,專心至致將我思憶。
這裏有個細節,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
他要憑藉瑜伽之力,生息凝於雙眉中央。
第二步是,
置生息於自己頭頂,執著瑜伽堅定不移。
上述兩步裏,有兩個“瑜伽”,兩個“生息”,一個雙眉,一個頭頂。
學者乙:師說,這個環節不要急於研討,以免意外。這是涅槃大法的最關鍵的一步,不可亂用。用此法出去可就回不來了。昆明人說,這不是教人去死?故而還是略去為好。
學者D:那就講第二個“舉心動念”。
此時非當頭之時,能量尚積存在海輪水輪。此心是指中脈七輪中的性能量,舉心意為把性能量提至眉心以便開天眼行觀。動念是指心相應,以便本尊師幫你聚集飄散的能量注入海輪。
有不少學人在打坐觀香時,由於相應而使能量在海輪聚集。此時應加行九陰功和九陽功基礎訓練第五套,以使“舉心”。但不少學人不知行功,卻被大劑量性能量憋得亂蹦,性欲大增。而一次次錯過了玄機。
學者甲:石霜問,舉念不停時如何?
石頭答,咄!雲是誰舉念?
此二句怎解?
學者E:此兩句費解。“舉念”二字是舉心動念。但此處的舉心動念不是第二個舉心動念,而是打坐中出現第一個舉心動念,即雜念。
打坐時,應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雲是誰舉念?此句是,你那個舉念是雜念,是後天意識在舉念。而雲是先天大靈舉念。意為,不要去理會它,各是各碼。
學者甲:第11頁上寫,古云:何不自聞聞?
方通道,從佛口生,從佛口出。這又何解?
學者F:“何不自聞聞?”這句話是佛王所說。意為外求之法皆為外道。修佛之法只能內求。
方通道,從佛口生。此佛是指宙心,生命來源於宙心。從佛口出。這個佛是指居於“人心”的大靈。
學者甲:經云,叫佛一聲應一聲。又作何解?
學者G:叫,是後天的你,你在叫佛。誰是佛?是心是佛。是故,後天的你叫佛一聲,先天的你就應一聲。此即佛在心中莫遠求。
濟公曰:酒肉穿腸過。走的是人身。又曰,佛在心中留。心本就是佛。
有人問清海無上師,你強調修佛必須吃齋吃素,為何濟公喝酒吃狗肉?上師無言以對。
學者甲:應如何對?學者G:修佛是修心不是修身。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而不是身去作佛。對於廣大低層次的修者是因為身心不分,身吃如心吃故而戒之。但對無學之人,葷素一體同觀已不起分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