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般若心經15

般若心經15
在第四、五篇中,講解的《心經》,談到三世一切佛皆由此經出,即依般若波羅密多成就佛果。《心經》的這段經文是兩個意思,其一是,成就佛果唯此路可行,別無它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依此法修得佛位,皆由此經流出。其二是,若再有其他什麼能成佛的方法、經文、功法等等,皆屬妄言。這兩點就決定了為什麼《心經》被稱之為三藏十二部八千五百卷經的大總持。所謂大總持就是大歸口,就是萬法歸一。歸到何處?歸到《心經》。故曰《心經》為眾經之神,是經之魂。
三藏十二部全部經文,都是為這一卷經服務的,而僅是開設的各種方便之門。但無論是從何方便門涉入,最後最後若成就佛果,必經此門。是故稱之為《心經》。

修佛之人應該搞明白,是誰作佛?修佛就是為了作佛,不作佛又修什麼佛?是故,修佛人必須應該懂得、明白、了知到底是誰作佛?你若修了一輩子佛,尚不知是誰作佛?可見你修來修去又修得是個什麼?又會修到什麼地方去?人若不知是誰作佛,那只能是瞎修一氣,不知會修到什麼地方去了?
聽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這個心就是《心經》之心,故知,《心經》是成佛作佛之經。
由此可知,修佛成佛作佛從何處下手?從心上下手!不從心上下手的一切功法、法門等等皆不是成佛之法。
如何修心?有個程式,術語叫次第。若不按此程式修行,則這心修不成佛。這個次第就是,第一步心相應。第二步觀心。第三步定心。第四步慧心。
歷代不少大成者,苦苦修行多少世,現生又苦修一輩子,好容易修到第三步定心了。定住了,再修不上去了,為什麼?是因為入定後不知該做什麼了?呆了,成就了呆定。可出一些功能神通,但卻距成佛仍差十萬八千。
《心經》開示了成佛之必由之路,也告訴了成佛之法是修心。在次第上,《心經》是直接從第二步起步,即觀心,觀行照度。在第三步也告訴了,必須依般若波羅密多大神咒方可從第三步修得第四步慧心。但是,具體如何依此大神咒沒講,到此時收住了,不說了。
這樣,就使得修佛成佛出現了兩大難點,兩大難關。
第一個難點是,成佛之法是從第二步觀心起修。眾修士修來修去也進不去這成佛之門。只知前面有個門,可繞來繞去就是進不去?為什麼?
是因為次第中的第一步未完成,根本進不去這第二步之門。而這第一步至關重要的門關就是“無上瑜伽”,即心相應。黑天女神的《薄伽梵歌》,講的全部內容就是這第一步!若單修《薄伽梵歌》,修成則可進入羅漢天,但成就不了佛位。若是低品位修成,可保人身。
是故,在成就無上瑜伽時,若修佛,則需步入第二次第觀心,即觀音法門。
在觀音法門成就之後,上品可達第八天之上層,即天王天,成就8.4級。薄伽梵歌可成就7.4級。
慧與慧的層次不同,薄伽梵歌之慧為7.4級。觀音法門之慧為8.4級。如若超越8.4級之慧,在觀音法門基礎之上,尚須加行文殊法門。文殊法門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大神咒的具體修持。
這就是修佛成佛的第二個難點。即,知道有個成佛大神咒,但不知大神咒是什麼?更不知大神咒如何個用?《心經》只講解了成佛的中段,兩頭沒講。前頭略去了,後頭隱起來了。
《修行者》前面的內容,重點是講解了前頭這個入關口的修法,即修心相應。這一步完不成進不去佛門。這裏所說的佛門是指十方三世一切佛的佛門,不是指佛教之門。三世佛門與佛教之門是兩個概念。
《修行者》前面的內容尚包含了觀音法門修持法,而對第二關口僅略略一提,講了,但未解。
未解的原因是,先集中把第一關口心相應的各種阻障,掃蕩一下,清理一下。以便使學人順利步入觀音法門,上品可至天王天,下品可至羅漢天,先保出得三界斷魂。
對絕大多數修士來說,上述就足夠足夠了。若過早講解第二關口,易使學人產生種種妄念,反使三界口這關都出不去。在本集千年一回,首次講解這第二關口,般若波羅密多大神咒的具體修持方法。
一九九六年二月廿六日正月初八
<二>
若能成就《心經》大神咒,則可進入九天,獲九級,進入佛位。
下面先初講般若波羅密多大神咒行法。且聽:
五彩繽紛柱。
打坐行觀初入定中,自覺身體已消失,只存在一個“五彩繽紛”的光柱。這個光柱就是《心經》之經字,亦即中脈。你的自我感覺是這個五彩繽紛的光柱越來越大,貫穿了你的全身,漸漸包溶了你的全身。
這個過程,實質就是你的後天意識與先天色魂漸漸合一的過程。當你感到光柱全部包容了你,而你找不到自己的人身時,也正是你的後天意識被溶進了色魂之中。
盡可能長久的保持住這種狀態,這叫初定。然後慢慢收功。反復練習初入定和出定。不經過長期的練習,一是不會入定,二是一旦初入定就出不來定了。
一般來說,從出現五彩繽紛柱算正式練習,這種反復出入定的訓練,要行49天。每次的時間應在兩個小時以上。這算一次。若每次都可出入定中,這時就可計日正式起修49日,以完成初定。
以後等有條件,吾可錄製一盒“神光陣”初定的錄音,正反兩面。一是便於初習者入定,二是便於出定。現在尚無條件,身邊無答錄機。
現在的印度瑜伽以及西洋瑜伽的最高層次,已達到了“五彩繽紛柱”。一旦成就了這一步時,就會顯現一定的超自現象。例如,一位印度瑜伽大師,讓弟子將其入棺埋二十幾年。挖出開棺時,人依舊活著。他所應用的方法,實際就是五彩繽紛柱。但學人不可仿效將自己裝入棺中。
在家人修此法會有很多難處,而且不切實際。第一是,心相應難以完成。第二是貪心引起的雜念太多,根本入不了定。第三是,沒有條件,要上班,要做事。等你出定準備去上班時,人家都要下班了。第四是難有一個無人打擾的環境,同時要有專家護理把關入定。故而這裏僅是介紹一下,以完善《修行者》的教材內容,並不是讓你如法真修真練。
講解“神光陣”是為了把《修行者》的修持脈路掌握清楚,一步步一招招都是為步入神光陣服務的。即使你出了界,進入羅漢天,天王天,若上層次,也必須按此法修持。
學者甲:此事明白。師宣講“五彩繽紛柱”時,各天王都來聽了。
學者乙:《心經》,唐朝大顛說共54句,267字。但我數來數去,正文只有260字,題目一般是8個字,全題應是十個字。正文後若外加大神咒8個字,那就是278字。若大神咒念三次,全經應是294個字。此數正好為月圓。
學者A:大顛的演算法是,題目中“經”字不算,正好為267字,也是月圓。54句正是天數108之中點。54又正應9。
學者B:若正文後外加一句大神咒就是55句,此乃天地之數。若加滿三句大神咒,則是57句,此乃正應斷後之數。
學者C:正文260字,恰應修行者261集。一字應一集,餘下一集正應題目。
學者H:莫要論數,愈論愈玄。
學者甲:第29集上,大顛說,他的修法是五步行。即窮究見聞。先取其性。次第入頓。後無凝滯。終到牢關。此五步又作何解?
學者D:窮究見聞。並不是指讀書破萬卷。大顛用的並不是外求法,而是坐視內求。此見聞是指眼功耳功之見之聞。而且要窮究,即是把圖像語言搞個明白。由此可知,現在學人才僅僅步入觀香,距窮究那一步仍相差甚遠。一些學人就沉不住氣了,有的開始覺得不得了了,有的卻認為現在就要修出去。若等分這五步的話,在修行之路上,達到窮究也僅為20%。尚且大顛這五步僅完成了修行之路的一半,現今仍在三界內窩著出不去。正如一位天師開示一學人,說他煉了千年,也不知先要煉眼功。不煉眼功則叫盲修瞎煉。是故,從第十篇開始,就導向了眼功。練眼功必須心相應,不然那眼功就對到一般端王神漢水平,對到陰界去了。不是天眼而成了地眼。
學者E:大顛實際很鬼。窮究見聞是第二步,他故意寫成第一步,讓後人誤以為是讀經典。而隱去天眼行觀的真諦。真不知坑了多少人。
學者F:但大顛在後文中已反復講了,不是外求而是行觀。大顛實修的第一步是“先取見性”,然後通過窮究見聞而達到次第入頓。與此同時加行通中脈以達到“後無凝滯”。完成上述四步方達到“終到牢關”,意為可以脫體了,何時想走則隨時可走。
學者G:大顛並未提前走,而是足壽之後方走。這裏有個因果關係,不足壽提前走也是出不去。壽是個命數,是表你尚有那麼多的凡塵俗緣需了完。前世的因後世的果,必須了完因果。著急是不行的,需耐著性等。
學者I:師的女神功法,第一步是讓學人見性。第二步是觀香窮究見聞。同時在第一步時,已讓學人通了中脈達到了後無凝滯。餘下的就是學人通過窮究見聞而入頓。但這個階段是個相當長的過程,非一日之功。
學者甲:達摩說的,“方通道,滿目青山無寸草,極目綠水無波瀾”。這句又怎解?
學者A:滿目是表已見性了。青山是表人身。俗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此青山是暗指人身。隱意是只要活著,就有辦法。後人誤為是只要有座大山,山上就可砍柴。
無寸草三字是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只有見性了,了知它就是真我,方知身外之物本是沒有的,是真我帶不走的。此寸草是表人身及身外之物。第二層意思是指“丹心”。寸草丹心。這裏的丹心又是兩層意思,一是指後天意識。二是指丹田之丹。這兩樣東西“真我”也是帶不走的。
學者B:極目綠水是暗指宙心光的海洋。波瀾是表不平靜,此處是暗指大覺。意為溶於宙心性海之後,才是寂滅無覺。
學者甲:雲門僧說的,一條柱杖子,化為龍,吞卻乾坤去了也……這段又是何解?
學者C:可對照單行本第四篇第五頁上看。雲門講的是終到牢關以後的事。大顛只說到牢關這一步就不講了,而雲門講的是出牢關。實際是屬於涅槃大法裏的內容。是《易經》中的含萬物而化光。師不讓研討這一段。說,不掌握大日如來神光陣法是做不到含萬物而化光的。
學者甲:白娘劍法又為何不教?
學者乙:又不是斷後,學那個做什麼?師只等“57”來了才教白娘劍法。
學者甲:雲門說的“一明得便了”,此句何解?
學者D:此“一”是指三魂歸一。“明”是指大靈脫體,是指大靈在具足能量的情況下脫體。“了”是指了結,人生的了結。一明是指應用大日如來神光陣法,具足能量而一鳴驚天,陣法震天庭。
學者甲:下文中又說,修行本無競爭,各修各的。但若用大日如來神光陣法,那不是相互搶能量了嗎?
學者E:靈的能量有獨立性,是誰的就是誰的。搶去也無用,充其量是整吃整拉。能量都有自己的編碼,除因時態不同飄逸在外,基本都在自己周圍。這個現象就叫人體磁場。能量大的人凝聚力就大,散失的生命能量在身周圍聚集的多一些。能量低的人凝聚力弱。
所謂加持,就是幫你把飄逸的能量回聚。是誰的就是誰的。相應度好,回聚力就大。無相應就是散的。
故知,氣功到處采氣,想占人家便宜是沒用的,枉費心機的。吃多少得拉多少,猶如替別人懷孩子。臨終時都得吐出來。有人到處采氣煉丹,最後那丹也是人家的。丹熟了,人家就來取孩子來了。在修行上千萬不要只想佔便宜,無便宜可占,老老實實自修自的。
學者甲:第6頁上大顛說,更參末後一句,始到牢關!此句何解?
學者F:此句是指大靈在牢關臨出之際。方明白什麼是個空。赤條條什麼也帶不走。方知一生中爭來鬥去的,家財萬貫,在零落之時,一個銅子也帶不走,白忙乎一生。
“零落”又暗指歸零的大靈,一切放下無牽無掛方可歸得零。
學者甲:第三十集中,大顛曰,任性逍遙……此句作何解?
學者G:性字是指大靈,而不是指人的欲望。大靈出了三界,稱之為物外閒人。
但這句僅是大顛當時有人身時的理解。如今大顛已失身千年,他那個性也逍遙不起來。仍是受佛法即時空法的制約。只有宙心不受制約,也就無逍遙可言了。
大顛所說的極樂是指出了三界,尚未進入宙心之前。但他也知道,回歸宙心是早晚的事。物外閒人,總還有個閑字。若真閑起來也是個難受,思來想去,這個閑字也不要了,一頭紮進宙心性海算了。是故,他字又說,心是眾生之本源,早早晚晚,一切諸法同歸於心。是故,後人將達摩及大顛他們修的,稱之為一心禪,以後的佛門,一心禪已絕跡了,演變成漸悟法門的禪宗了。因為沒有極高的悟性,沒有四級以上的能量,聽不懂他們說的活。這叫陽春白雪,曲高而和寡。後來的禪宗就都是夏裏巴人了。但越往後,越不行。就連“夏巴”式的禪宗,明白的人也不多了。於是又普及為淨土。
一心禪傳法是採用心心相印法,心不相應則得不到法,最終成了絕傳。《修行者》一書是把一心禪的心印法破解出來,以方便學人自學。
學者甲:傳一心禪又為何採用講故事的方法呢?
學者I:王佐斷臂使用的是圖像語言和講故事的方法。唯此法可令人頓悟。
學者甲:夾山僧說的,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須是親見祖師意。此句何解?
學者A:這句講的是一心禪的傳法,即心印法。即,弟子必須修成“明明百草頭”。是說天目已大開。而祖師傳法是使用圖像語言,不立文字,不是明明百草頭者得不去。只有在天目處親見祖師所傳的法意者方可。
是故,夾山又曰,目前無法,意在目前。
此句是說,真法不是文字,而是圖像語言。
這八個字可以說是對一切修煉法的否定,對經經典典的否定。一切經典僅是個啟蒙,而若獲真法,個人從個人的天目處去尋。此句的隱意是,真法要由你的本尊師傳授給你。其他的一切不過是個方便,是個梯子。
很多學人急於知道自己的本尊師,這個沒有用。須是親見本尊師方可。又不少學人希望能見妙師,師又何故不見?是讓你去親見本尊師!只有本尊師才是你師。
<四>
學者甲:夾山僧又曰,“道在瓦礫,道在尿屎,道無乎不在。”此句怎講?
學者B:修者常說求道。但不知“道”是什麼?又不知“道”在何方?終日茫茫。又有學人認為道是無為,故求無為則是求道。殊不知“道”就是時間,它無處不在,無始無終,無為無不為。
萬有皆為時間造化和合而成,萬有中包含瓦礫、尿屎。道就在身邊,道就在腳下。道就在日常一切的有為中。故知求道不必遠行,道就在你身中。僅是人不悟道,不知道,故而身在道中反去外求大道。
宇宙大道按能量梯度分為黑月道白月道。按能量層次分天道地道人道。按物種的類聚又分佛道、仙道、魔道;神道、靈道、人道;鬼道、精道、怪道。其中的人道不單純指人,正確叫法應是間道。
上述種種道合稱為大道,此大道就是宇宙時間的運行法則,時間的運行規律。宇宙間的萬有皆在時間大旋渦中造化、演變、生生息息。
學者甲:夾山僧又曰,“見色便見心”。此句又何解?
學者C:色是指萬有,心是指以宙心為代表的時間。萬有即色,是時間的造化,故曰見色便見心。
眾生只見色,為種種色相所迷惑,而不知那僅僅是時間的幻化。時在則有,時去則空。
空相也是色相的一種,是一種特殊的色相。
為何只見色而不見心?是因為識性昏暗。識性是指天目的性體,因能量不具足而無光,無光則昏暗,對真實不可見。故而只為色相所牽,而對真實卻不知不覺。
若能窮究,忽然親見,名曰見性。
此處的窮究,即是窮究見聞。見聞是天目處的成像,是性光的映現。窮究就是循性逆流,直追到性光的本源,若是親見本源,則名曰見性。
此性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用外求法,用傳統科學的一切方法是見不到性的。必須自修自煉,誰修誰見,無法替代。
這一點也是小乘佛教的理論根據,它認為大乘是騙人的,修行是無法代替的,誰修就是誰的。
大乘佛教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它說,並不是代替人修行,而是勸導人修行。你小乘是只顧自己修行,不開悟眾生去修行。
小乘曰,你大乘自己都修不出去,用根本修不出去的方法去渡人修行,不是把眾生都渡到絕路上去了嗎?
大乘曰,好了我們不吵了,大乘小乘皆為佛之所教。自行方便吧。
人體科學研究和氣功科學研究,重在外求法。總認為用科學儀器測出的數才是真實。而忘了儀器本身就是人造的。人本身就是一部無可比擬的科學儀器。在這個領域,首先要應用人身這部儀器。而方法只有通過人身自修自煉,方可成就無數的這種儀器。其他科學儀器僅能是人身這部儀器的輔助性設施,提供一些參數。
學者甲:在第7頁上又寫道,須是左顧右盼,回頭轉腦,瞻之在前,忽然在後。處處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若能如是體會,便為知性。此段又作何解?
學者D:此段是多層含義,現僅略談其中一、二。九陰功第一式的預備式,以及九陽功基礎訓練1—3套的第一式,就是這段文字的體現和落實。雲南大理賓川的白族老人,行九陰功預備式時,就被打趴掀翻在地。甚至被拋到房門外。四川氣功大學的一位老師行上述式時,也被多次打翻地在。這個感受、體會,可稱之為知性。知道了性的存在,知道了性的神力。
但知性還不是見性,僅僅是知。
逢渠處處一段,是指中脈功的訓練。上述兩段文字,都是大顛說的第二步,“先取見性”中的初級過程,即知性。
處處逢渠是指在行功中,會漸漸發現中脈擴張,伸長。最後中脈把自己包容了起來。感到全身都在中脈之中。這個行功效應是知性的第二反應。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體會呢?是兩種情況。一種是後天意識的濃縮而回歸大靈,大靈在中脈之中,故感覺中脈無限增大而包容了全身。另一種情況是大靈“外溢”,而混融了後天意識,使後天意識感到了中脈的包容和存在。第一種情況,會使人感到無限小。第二種情況會使人感到無限大,感到身體猶如幾層樓高。
這兩種感覺,就是達摩說的,“寬則遍法界,窄也不容針。若從這裏會得……”
大顛曰:會麼?若得心空皆及第,凡聖元來是一家。
達摩說,若從這裏會得,萬象森羅,情與無情,皆同一體。
達摩後面說的,方通道……譬如千日,放大光明。
方通道,這個道字是指大道。即,方信真有大道。大道是什麼?譬如千日,放大光明。是說,大道即是宙心。到此為見性,為心空,方知凡聖元來是一家,是同本同源。
“若得心空”,是指一種功態,即中脈無限大,包容了人身,包容了遍法界。空為大,為摩訶。為秋水盈盈水不停,日月星辰個中行。
上述這個中脈功,即是大日如來神光陣裏的內容之一。
大日如來神光陣法,若提出來單講,也僅僅是那48個字。若說密咒也僅是12個字。但若要真正得到尚需仔細體悟教材。
學者甲:心是眾生之本源,一切諸法同歸於心,此即萬法歸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又曰,若能窮究,忽然親見,名曰見性。那麼,何為心,何為性?
學者E:心是一切生命,一切無情有情之本源。此心為大心,即宙心。從宙心飄離的生命本質,俗稱為精靈。精靈依附在人身則稱之為心。此心雖小但具有宙心的屬性和特徵。精靈附體後,因能量大部分轉化為後天依存的精氣神識等能量,而使心暗昏無光。當心獲得一定能量時,它所閃現的光稱之為性。
故知性乃心能量的體現。心具足能量,亮了,稱之為明心。心具足能量而呈現出性光,稱之為見性。明心見性是指明小心見小性。而在第四篇中研討的,大顛、夾山、雲門、達摩等眾所說見性是指見宙心之性。
心是真我,性是真我具足一定能量所映現的性光,又稱為靈光。故曰,是心是佛,而不是,是性是佛。
心是無相之相,它僅是生命量子團,即生命光音色能量體。純陽之心是由生命光子能量組成,色子音子大都已轉化為光子。是心作佛,但並不是什麼心都可作佛,要轉化為生命光子能量體,音色體大體已經消除。是故,《金剛經》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五>
學者甲:為什麼大顛和尚說《心經》267字,而把題目裏的“經”字不算?大顛禪師又不是不識數?
學者F:妙就妙在這一字之差!下面可對比看這一字之差。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1)
般若波羅密多心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2)
大顛略去一字,也是唐三藏有意隱上的一字。第(2)句的解是,
“般若波羅密多”,此為大神咒,即觀音法門的總稱。下面的正文就多了一個心字,而成……
心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即,觀音法門,不是人觀,而是心觀。隱意是用天目性光去觀。“自在菩薩行”,是觀性光圖像的變化,觀大靈在中脈上下出出入入,以及大靈與天界交往交流的圖像語言。
學者甲:在第四篇30集第8頁(單行本)上,為什麼說二祖得“無心之道”?何為無心之道?
學者G:此處的無心,並非無心,而是指心不可得。是指心不可色見,不可以音聲求之。此無心之道,就是《金剛經》上的四句話。
話雖解出來了,但不可依樣畫貓。須是真貓方有貓氣,畫貓無貓氣,嚇不住耗子。須是親自修中脈功,成就明心見性方始得。
學者甲:在第9頁上,為何說,“切記當頭,舉心動念,便墮泥犁。”
學者I:這是涅槃法的最後一步。中脈七輪的能量全集中到了天輪。在臨走之際,眾人一哭嚎,你一有牽掛,性光能量隨念而化為音魂飄散,未成光而成了音,則入了鬼道。光是仙佛道,色是人道,音是鬼道。
光是點狀凝聚態。色是昏沌濁沉態。音是飄忽散漫態。
學者甲:為何說“五千四十八卷”經皆從此經出?
學者A:初,釋佛去後,上座結經者皆已成就羅漢位或准羅漢位。他們結經是與唐三藏譯《心經》時一樣,皆是應用的中脈功。等以後數百年結經,就開始以義理派為重了。
學者甲:雲門問僧,念的是什麼?這裏,雲門到底問的是什麼?
學者B:修中脈的行話叫一卷經。僧問,“如何是學人一卷經”?意思是,中脈功怎麼修?雲門答,“舉起甚分明”。意思是把海輪水輪的能量提舉到月輪。
雲門反問:“僧念什麼經?”意思是,你的中脈功是如何修的?
問題就出在僧的回答上。原本,僧主動找雲門參禪,說了參禪的行話,“一卷經”。是故,雲門的反問也是參禪。但僧未參出來,而說了大白話,說他正在讀一本“維摩經”。(注,維摩經是一篇經文的題目)
學者甲:僧應如何回答才算是參上了?
學者B:應答,“念的是心經”。這裏的念不是念書的念,而是心相應。是心是佛,念心經就是念佛,就是使大靈與宙心成相應。
臺灣的清海無上師,根本看不上大陸的眾佛學大家。認為他們根本不懂修佛。她說,她只要對弟子說“念佛”,弟子就明白了。而大陸的佛學大家就會理解為念阿彌陀佛。實際上,清海無上師所說的“念佛”其隱意就是一卷經,即修中脈。若學人明白了這個,也就不神秘了。
學者甲:聽說,無錫等地區的學人,在當地來了教清海無上師觀音法門的人,就都跑去學去了。
學者B:其實來人所教的內容,遠遠不及《修行者》第四篇的內容。僅是外來和尚好念經。在臺灣、香港等地都有《修行者》1-9篇教材,是旅遊者買去帶走的。
學者甲:在第31集,為什麼說雲門問,“念的是什麼?”若從這裏會得,出息不涉萬緣,入息不居陰界……”這句怎講?
學者C:此句的意思是,如果中脈功修成,“出息”,是指脫體之後,則與萬緣無關不再輪回。“入息”,是指死後,大靈也不下沉,不入陰界。這裏的出息入息不要誤解為呼吸。初講時可以假以呼吸一帶而過。但學人讀教材至此,就需精解了。
學者甲:在31集上,“坐令極靜,舉心動念”。在30集上,“切忌當頭,舉心動念。”同是舉心動念,為何一個是切忌,一個又卻是必須?
學者D:雖同樣的四個字,但含意卻不相同。切忌當頭時的舉心動念,那當頭之時正是臨終脫體之際,能量已全部集中在月輪與天輪之間。此處舉心動念,是指後天意識。
在第三篇21頁(單行本)上寫道。
“一個人在臨終之前,心神寧靜堅守信念。”
這裏的寧靜和堅守,就是告訴你,切忌當頭,舉心動念。
“切記一心專注於我,否則脫體會落他方。”
這句是說,在當頭之時,若不專注而去舉心動念,便墮泥犁。
何為“當頭”?
準確守住神戶之門,生命靈光在此歸位。
要把諸竅全部封閉,而將心思禁錮心底。
置生息於自己頭頂,專心至致將我思憶。
這裏有個細節,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
他要憑藉瑜伽之力,生息凝於雙眉中央。
第二步是,
置生息於自己頭頂,執著瑜伽堅定不移。
上述兩步裏,有兩個“瑜伽”,兩個“生息”,一個雙眉,一個頭頂。
學者乙:師說,這個環節不要急於研討,以免意外。這是涅槃大法的最關鍵的一步,不可亂用。用此法出去可就回不來了。昆明人說,這不是教人去死?故而還是略去為好。
學者D:那就講第二個“舉心動念”。
此時非當頭之時,能量尚積存在海輪水輪。此心是指中脈七輪中的性能量,舉心意為把性能量提至眉心以便開天眼行觀。動念是指心相應,以便本尊師幫你聚集飄散的能量注入海輪。
有不少學人在打坐觀香時,由於相應而使能量在海輪聚集。此時應加行九陰功和九陽功基礎訓練第五套,以使“舉心”。但不少學人不知行功,卻被大劑量性能量憋得亂蹦,性欲大增。而一次次錯過了玄機。
學者甲:石霜問,舉念不停時如何?
石頭答,咄!雲是誰舉念?
此二句怎解?
學者E:此兩句費解。“舉念”二字是舉心動念。但此處的舉心動念不是第二個舉心動念,而是打坐中出現第一個舉心動念,即雜念。
打坐時,應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雲是誰舉念?此句是,你那個舉念是雜念,是後天意識在舉念。而雲是先天大靈舉念。意為,不要去理會它,各是各碼。
學者甲:第11頁上寫,古云:何不自聞聞?
方通道,從佛口生,從佛口出。這又何解?
學者F:“何不自聞聞?”這句話是佛王所說。意為外求之法皆為外道。修佛之法只能內求。
方通道,從佛口生。此佛是指宙心,生命來源於宙心。從佛口出。這個佛是指居於“人心”的大靈。
學者甲:經云,叫佛一聲應一聲。又作何解?
學者G:叫,是後天的你,你在叫佛。誰是佛?是心是佛。是故,後天的你叫佛一聲,先天的你就應一聲。此即佛在心中莫遠求。
濟公曰:酒肉穿腸過。走的是人身。又曰,佛在心中留。心本就是佛。
有人問清海無上師,你強調修佛必須吃齋吃素,為何濟公喝酒吃狗肉?上師無言以對。
學者甲:應如何對?學者G:修佛是修心不是修身。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而不是身去作佛。對於廣大低層次的修者是因為身心不分,身吃如心吃故而戒之。但對無學之人,葷素一體同觀已不起分別了。